首页 > 升万念云 > 般若摄颂

哲学-般若摄颂2品中说道智8-17笔记(2-3)

创建日期:2022-07-22

  哲学-般若摄颂2品中说道智8-17笔记(2-3)

  哲学-般若摄颂2品17笔记

  1、卯一、以虚空之喻说明无缘而入于般若之列:有为无为黑白法,慧破尘许不得时,世间入于般若列,犹如虚空毫不住。

  此颂主要讲道般若的境界。

  轮涅所摄的万法:山河大地、柱子、瓶子、轿车、房屋等有为法,虚空、真如等无为法;或信心、菩提心、大悲心等白法,邪见、嗔心、杀盗淫妄等黑法。通过中观智慧来观察、分析后,就能知道它们根本得不到。

  的确,若我们能用《中论》所讲的有无生因,《中观庄严论》的离一多因,《入中论》的 金刚屑因等中观理论来观察、分析,最后一定能了知一切万法连微尘许也得不到。当然,所谓的得不到,并不是说它们的本体藏在某处,我们不能发现,而是说从轮回到涅槃之间的万法,其本体根本就不存在。

  而什么时候这种境界在相续中现前,在世间就入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行列当中。因为已经证悟了一切万法的虚空本性,所以就会像无有本性的虚空一样,丝毫不住任何一法;或者说,就像虚空不存在一样,对一切境界都无有执著相。

  2、卯二、若离无缘则道不清净之理:设思我行如来智,解众那由他多苦,计众生想之菩萨,此非行持胜般若。

  此处讲远离了无缘或空性的境界,并不是真正的道。比如有人悲心特别强烈,他一直想:我要行持佛陀的智慧,因为在真正得到佛陀的智慧后,就能遣除世间中众生所感受的那由他众多身心不安的痛苦。有如此想的缘故,他并未远离妄想分别,所以这种执著自他众生想的有缘菩萨,并非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当然,这是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的,因为在胜义中这样的想根本就不存在。

  若从世俗来讲,发菩提心、度众生就不能缺少。但从胜义的境界来讲,“想度众生”和“想得佛果”的执著也要遣除,因为众生和佛果在实际中都没有。

  3、癸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子一、信仰之功德:菩萨先前行持时,行此般若无疑知,闻即彼起本师想,依此速证寂菩提。

  这里讲对般若法门有信心、有信仰,有特别大的功德。

  有些菩萨在先前的生生世世中,已行持这样的般若法门:他们首先在有缘的善知识前听受,然后在实际行动中思维、修行。因为生前就创造了这么好的因缘,所以来到这个世间,就会因种种因缘而听受般若,此时也不会有任何怀疑,里面的内容也很容易了解。

  而且,在听闻到般若法门时,他们还会对般若生起本师想。不管是法本还是内容,皆应本着佛陀想。依此原因,他们在很快的时间中,必将获得寂灭的菩提正果。

  4、子二、不信之过患:昔行时事无量佛,然若未信佛般若,闻已慧浅彼弃此,舍无救护堕无间。

  有些人虽然在往昔行持善法时,恭敬、承事、供养过无量无边的佛陀,积累了许许多多资粮,但却未对大乘的密意——般若法门生起信心,也未发愿获得。而即生中于善知识前听闻般若法门后,因为智慧浅薄对般若生不起信心和恭敬心,反而把它当作一般的世间学问来舍弃,那就舍弃了三世诸佛的智慧结晶。由于圣者的深法没办法救护他,他将堕入无间地狱为主的地狱感受无量劫的痛苦。

  这里讲,有些人虽然以前承事过无量佛陀,但因未对般若生起信心,也未发愿获得,即生中很有可能会舍弃般若法,若舍弃后果就不堪设想。

  5、子三、教诫以清净心勤行般若;故欲证佛最胜智,于此佛母当起信,犹如商人至宝洲,荡财返回非应理。

  如果对般若生起信心,则功德很大;如果对般若产生邪见或不起信心,则过失很大。在懂得了这样的道理之后,若想证得佛陀最殊胜的般若智慧,就应对般若产生信心。为什么呢?因为对般若法门生起信心后,在很快的时间中必将获得圣果。所以在获得人身之际,一定要对这样的深法产生信心。

  既然对般若空性法门生起信心,就会获得圣果,那我们值遇般若法门后,既没有生起信心,又没有去行持,就非常可惜。就像商人到了珍宝洲后,本来应该带回来许许多多如意宝,但有些愚笨的商人不但没有带回珍宝,反而还将自己所拥有的财物全部用完,那就非常遗憾。

  6、癸一、清净智之本体:当知色净果清净,果色清净遍知净,遍知果净色清净,如虚空界不分割。

  虽然这个颂词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都引用过,但若没有《般若摄颂释》,可能就很难解释,而有了它理解起来就很容易,所以大家一定要参阅。

  这里先应了知:因为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其自性为原本清净、正等正觉、自性光明的本体,所以于这样的境界中修行,就是入定清净智的本体。

  所谓“色清净”,这是从对境方面来讲的,也就是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其本体全部是空性或清净的,即没有取舍、染净、自他、有实无实等二法的自性。

  所谓“果清净”,则指执著或缘取它们的心识的本体全部是清净的。

  当然,以上是从自性清净的角度来讲的,所以能取所取、因和果所摄的一切法全都清净。从离垢清净的角度来讲,所得到的佛果或道的一切显现也全部是清净的。反过来说,因为佛果是依靠菩萨而得到的,所以遍知、果、色皆为清净,或者说基道果全都清净。

  虽然如此,但众生因无明愚痴障碍,并未通达这样的本体,这就叫不清净的有情。通过修行,因在对境、有境方面的证悟有所差别,所以从声闻四果到菩萨之间的有情,又可分为上品清净、中品清净和下品清净。而最极清净就是佛陀。

  可见,虽然在实相中一切都是清净的,但在现相上也有一点也不清净、稍微清净和完全清净这样一个过程。而当果色清净达到极点,就是遍知清净。虽然在现相中,究竟的遍知清净与暂时的果清净与色清净有差异,但在实相中,它们就像虚空不可分割一样,其本体完全是一味一体的。当然,这里是以虚空的比喻来说明众生心的本体。《梵天王所问经》亦云:“实无有涅槃,如来说涅槃,如虚空自结,如虚空自解。”所以,《现观庄严论》、《二观察续》等经续论典才异口同声地说:“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

  虽然从凡夫到佛之间的本体全都清净,但若没有对般若或密法进行长期广闻博学,那要得到这样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大家一定要对般若和密法生起信心,还要长期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思修行,到一定的时候,不依靠语言文字,自己完全能明白很多甚深的境界。对于所见所闻以外的深奥境界,每个人都应希求。

  哲学-般若摄颂2品16笔记

  1、卯二、所行无缘之回向:如是此法即灭尽,回向之处彼亦尽,知不以法回向法,彻知此理乃回向。

  在胜义中有缘的回向应该遮止、遣除,即只要有三轮的执著就不合理。而这里讲,与之相反的无缘回向极为合理。所回向的善法、能回向的心和回向的对境三者,在世俗中皆是刹那灭尽的本性。也就是说,用世俗理来观察的时候,它们的本体毫无实质、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全部都是刹那泯灭的本性。同样,回向之处的菩提,即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菩提的究竟目标,也非与前面的回向同时产生,它也会灭尽或者不复存在。而胜义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三者,既不成立刹那、也不成立微尘,是本来无生、了不可得的自性。如果我们完全通达这些全部是空性,那就是真正的般若。《现观庄严论》云:“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同样的道理,我将善根回向给众生,愿他们获得菩提妙果,这样的三轮也完全是空性。所以在胜义中,以一个法来回向,以达到另一法的目标,就完全不合理。如果我们通达这样的道理,并以之作摄持,这样的回向就是最殊胜的回向。

  《中般若经》云:“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所以,虽然在胜义中万法皆远离戏论,也即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本体,但在世俗中,善根、众生、佛果皆应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摄持而作回向。当然,这也是很多大德所行持的真实回向。

  2、寅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执相彼非真回向,无相菩提真回向,如吃杂毒上等食,佛说缘白法亦尔。

  本颂对以上两个科判的内容作归摄,并以比喻来说明。

  正因为世俗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三者皆现而无实,所以也必须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来作回向。在胜义中,如果对上面所讲的三法有执著相,这样的回向就不是真正的回向。一旦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或三轮的执著全都没有,这样的回向就是为菩提而作的真实回向。

  颂词说,若在美味佳肴中杂有毒药,那美食已被毒所侵害,吃后就会对人带来危害。同样的道理,从究竟胜义的角度来讲,若布施、回向等善法被实有的执著所染污,那就跟杂毒的食物一样。

  3、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故当如是学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如此出生如此相,随喜如此普回向。

  这里所讲的科判是说,在世俗中我们应随学佛陀而回向。在大乘佛教中,回向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方法,它就像开车时方向盘不可缺少一样。也就是说,我们作任何一件善法,能获得什么样的功德,这完全取决于回向。所以大家皆应随学佛陀而回向。

  有一种回向是真回向,如理如实行持有很大的功德;有一种回向不是真回向,如果你去这样执著就不得功德。在知道了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就要修学或者行持有意义、有功德的回向。

  故我们应当如是修学回向,即依照佛陀所洞悉或通达的回向这一善法的行相而作回向。其行相为:在世俗中作任何回向,它的果都会无欺出现;而胜义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皆不可得。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这样想:通达二谛无二、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佛陀怎么样随喜和回向,我也这般随喜并如此普皆回向。

  在讲完课念《普贤行愿品》时,大家皆应想:以前的诸佛菩萨、高僧大德怎么样随喜、回向,我也如此随喜、回向。若能这样做,那也是很圆满的回向。《普贤行愿品》亦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就像这样,三世诸佛以及文殊、普贤为主的八大菩萨怎么样回向,我也如是回向。

  4、子二(如是回向之功德)丑一、真实功德:福德回向大菩提,无毒成佛依佛说,如是回向之勇士,胜世有缘诸菩萨。

  这里讲真实回向的功德非常大!

  哪怕作任何一个善根,比如念一句观音心咒、放一条生命、甚至一天当中看书等,即使再微不足道,也要好好回向。若能为菩提回向,那作为因的回向就没有掺杂毒物,依此必定能获得佛果,这是依照佛陀宣讲的大乘佛法而作的宣说。而能如是回向的勇士,也远远超过世间所有有执著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回向能摄持一切善法,使善法永远也不毁坏,并且自己想实现的愿望皆能实现。《文殊刹土功德庄严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人发何愿,如是而实现。”所以大家在作完善根后,一定要好好发愿回向。

  5、卯一、以导盲者之比喻说明将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无导天盲千万亿,不晓道岂入城市?无慧无目此五度,无导不能证菩提

  如果没有向导,即使双目失明的千万亿天盲集聚在一起想前往大城市,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同样的道理,即使布施、持戒、安忍等五度样样具足,若没有以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智慧波罗蜜多摄持,那无目般的五度因为没有如向导般的智慧带领,也不可能趣至究竟解脱的佛地。

  6、卯二、以未点睛之喻说明虽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何时以慧尽摄持,尔时得目获此名,如画竣工无眼目,未点睛前不得资。

  任何一件善法,比如布施、持戒、安忍等,什么时候以智慧度摄持,此时它就获得了明目而成为解脱之因,也得到了此波罗蜜多的名称。我们经常说六度,其实“度”就是波罗蜜多,也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若没有以智慧度摄持,其余五度都不算真正的度,也不可能渡越轮回而到达解脱的彼岸。

  比如一位画师,他画了很长时间的佛像或动物像,其他部分全都栩栩如生地画完了,但还没有画眼睛,也即没有点睛,那也不可能得到报酬。大家经常说画龙点睛,意思是说龙身画完了后,还需要画眼睛,若没有点睛,其他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又比如画师为别人画释迦牟尼佛的像,虽然除了眼睛之外其他部分全都画完了,但看起来也不庄严,所以主人也不会给他报酬或工钱。为什么呢?因为最关键的一环还没有画完。所以其他部分全部完成了也不起作用。

  同样的道理,在行持善法时,其他任何一个阶段全部都圆满了,但唯一没有以智慧波罗蜜多来摄持,那这样的善法也不能成为真正解脱的因。当然,不想获得解脱就没有什么说的,暂时行持有缘善法也可以,只要种下善根就行,而这也有很大的功德。但若希求得到解脱,就一定要以般若空性来摄持。

  哲学-般若摄颂2品15笔记

  1、辛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分二:一、后得所为;二、入定修法。

  壬一(后得所为)分三:一、增福之因——随喜;二、不损福之因——回向;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

  这里的科判讲,应通过后得与入定的修行使相续中生起般若智慧。关于后得所为,《现观庄严论略义》讲了与之类似的三种修道,即:随喜修道、回向修道、胜解修道,可见菩萨修行不能离开这三种方便方法。也就是说,为了获得或增上福德应修持随喜,为了使拥有的福德不毁坏应修持回向,为了使福德日益增长应修持胜解,也即稳固对般若的信心。就像一个人首先要赚钱,因为没有钱不能生活,这相当于随喜;害怕钱马上花光或被小偷偷走,就应把它存起来,这相当于回向;若想钱年年月月都有增长,就要认真劳动,这相当于胜解。

  2、子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丑一、比喻:此世能明诸含识,为照亮故放光芒,日轮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发光的水晶、流星、灯盏等无情法,和萤火虫、持灯者(如拿电筒的人)、控灯者(如控制车灯的司机,以及控制路灯的电工等)等所有含识,为了照亮的缘故,使各自身体或物体放射出光芒,但这跟无与伦比的太阳光比较起来还差得远,因为它们所发的光有障蔽性。这一点大家也看得出来,它们放射的光照亮的境域非常渺小,比如:打开路灯只能照亮路边小小的范围,打开房间里的灯也只能照亮有限的空间。而太阳所发的光,无论是光的亮度,还是普照的范围,谁也没办法与之相比;即使把它们发射的光全部聚集起来,也赶不上太阳的光芒。

  3、丑二、意义:所有声闻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资,菩萨一念随喜心,声闻众福不可比。

  所有发小乘心的声闻众,尽管他们做了三种福德:布施、持戒和修行,当然依此所生的福德资粮肯定很大。《俱舍论》讲:此三是福德业,也可称为业道;其意是说,众生依靠这样的三种福事,可以获得悦意的果报或解脱。但与菩萨一念随喜心相比,他们行持的福德也不及一分。这里大家要清楚:菩萨随喜的对境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及凡夫所作的善根,随喜的时间只是一念,但这样所生的福德,声闻众行持三福德所生的善根也不可能与之相比。

  4、子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无边刹,离忧世间诸怙主,为灭痛苦示宝法。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诸导师妙法尽,期间如来诸福德,具波罗蜜佛陀法,佛子声闻学无学,有漏无漏之善法,菩萨集已作随喜,利生回向大菩提。

  这三个颂词是讲把随喜的功德作回向,也就是说随喜和回向两者一起行持。

  先前的迦叶佛、拘留孙佛等俱胝那由他数的佛陀,安住于千俱胝的无边刹土中,当然他们所作的善根不可思议;现在住世或佛法还未隐没的释迦牟尼佛等佛陀——离开一切痛苦的诸多世间怙主,为了无量众生的痛苦得以息灭,开示了犹如珍宝般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类的种种法门。这无量佛陀,从最初在不同如来前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下殊胜的菩提心,直至他们的妙法隐没、穷尽,这期间所作的所有福德,也即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罗蜜,圆满五道十地,获得佛陀的十力等功德法。另外,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所有菩萨,即包括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在内的无量无边佛子,他们所作的不可思议的善根。还有目犍连、舍利子等无学道的声闻,及获得一来果、不来果等有学道的声闻,他们在行持小乘法时所积累的一切有漏和无漏的善根。虽然颂词并没有明显讲到传承上师和一切凡夫所造的善根,但实际上它们都可以包括在上面所讲的善根中,或者说也是随喜的对境。总而言之,一切凡圣所作的无量无边的善根,皆是随喜的对境。

  作为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应以观想将上述善根总集起来,随后发自内心作随喜;随喜以后还应以菩提心摄持,也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愿他们获得大菩提。乔美仁波切也说:对别人所作的善根,没有嫉妒的恶心而发自内心地欢喜,就是所谓的随喜;如此也能获得同等的功德。但光自己得到并不够,还应让无量无边的众生分享,也即为了让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而作回向。当然,这样回向所获得的善根也不可思议。

  其实,这里所讲随喜的对境与我们天天念的《普贤行愿品》所讲随喜的对境完全是一样的。《普贤行愿品》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也就是说,十方世间一切六道众生的善根,二乘有学和无学的善根,以及如来和菩萨的善根,这些都是我们随喜的对境。若我们能至诚随喜,并将之回向给一切众生,就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5、卯一、所遮有缘之回向:回向设若心起想,觉想回向众生想,想故住见心著三,有缘非入普回向。

  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假设能回向的心生起实执之想,这是从有缘的心来讲的,是第一个执著;对所回向之处的菩提,也有耽著之想,这是第二个执著;对所回向的对境——众生也有想,这是第三个执著。当然在世俗中,回向者的我将善根回向给众生,愿他们获得佛果,这三者必不可少。所以,大家千万不能因为胜义如此,就排除世俗中如梦如幻的回向。如果一点胜义境界也没有,世俗中合理的回向又排除,那就不合理。但是,胜义中一切想都要舍弃的缘故,有三轮执著相的回向就应断除。所以,对能回向、所回向(指众生)及回向的目标有缘取的回向,并不是最究竟的回向。

  所以,如果是证得胜义的菩萨,或者拥有最高的境界,就不可能有能缘、所缘的执著。包括布施也是一样,同样的道理,有缘的回向也会招来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因此,想以有缘的修法来断除轮回的根本,也有一定的困难。

  哲学-般若摄颂2品14笔记

  1、丑一、真实原因:因说第一修学此,能宣诸法此空性,闻彼声闻速解脱,证得独觉佛菩提。

  为什么为人宣讲般若,或将法本书写后赠送给他人有那么大的功德?

  颂词这样回答:“说第一”,菩萨因能宣说缘起性空故而得名,当然也可指在座的能宣讲空性法门的人。因为说法第一的那些菩萨,能修学此般若,还能将这样的大乘法宣讲给其他人,故功德极大。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空性法理能摧毁轮回的根本,当有缘众生听到菩萨宣说此法后,根据根机不同,则能获得相应的利益。智慧浅薄的下根者通过这样的空性法就能认识五蕴虚幻不实,就像《阿含经》中所讲那样:“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从而证得人无我空性,而获得声闻的果位。中根者则因现见顺逆十二缘起的道理,从而获得中佛(即辟支佛)或独觉的果位。上等根机者则因现证万法等性,从而获得大解脱的佛或菩萨的果位。可见,空性是解脱的唯一因。

  2、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说:无芽世上不生树,枝叶花果岂能出?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

  世间当中,松树、柏树、榆树等任何树,首先要有种子,然后由种生芽,若没有苗芽,那各种各样的树也不可能有。若无树,那树枝、树叶、树花、树果也绝对不会有。同样,如果没有佛母般若所宣说的像苗芽一样的胜义和世俗菩提心,那像树木般的佛陀果位也不会出现。如果佛陀没有,也不会有枝叶花果般的帝释、梵天以及声闻、菩萨等佛说法的果。由此可见,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菩提心非常重要。

  其实,殊胜菩提心的来源就是般若,它在《般若经》中讲得最详细。没有般若法门,菩提心就不可能有;没有菩提心,世间的诸佛菩萨也不会存在。

  为什么我们要对《般若摄颂》这小小的经函顶礼呢?就是因为它是成佛的因,无量众生都要依靠它才能获得解脱。

  3、卯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何时日轮光芒照,尔时众生勤行事,智为慧生菩提心,依智众具功德法。

  这则比喻讲,在这个世界上,何时光芒万丈的太阳普照整个大地,此时所有众生就开始勤勤恳恳地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般来讲,大地上的很多欲界众生都是这样的。拿人类来说,太阳出现以后,城市里的人就开始出现上班的高峰期,农民也开始辛勤劳作,牧民也开始放牧。而旁生,蚂蚁也从洞中出来了,鸟雀也离开了巢穴……

  与阳光出现,人们就开始行持各自的事业相同,任何一位智者为了得到般若智慧或佛的果位,而努力发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总有一天就能获得佛果的智慧。一旦拥有这种智慧,就能照见一切万法的真相,从而向一切众生放射出打开智慧的正法光芒,使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究竟的安乐。由此也可看出,要帮助众生就要有菩提心,一旦有了菩提心的芽,树、枝、叶、花、果之类的功德法就会出现。

  4、卯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如无热海无龙王,此赡洲河岂能流?无河不生花及果,亦无大海众宝色。无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间岂能生?无智无德无菩提,如海佛法亦成无。

  如果无热恼海中没有龙王,那么南赡部洲这些依靠龙王的威力所产生的百川怎么可能流淌?如果这些河流没有,也不会有河流所带来的潮湿,由此世间各种花果也不可能产生。而在河流汇合的大海中,也不可能有各种各样显色和形色的珍宝。

  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龙王般的菩提心,那么依菩提心而生的佛陀智慧在世间中怎么能出生?如果没有河流般的佛陀智慧,那依靠它而产生的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功德也不可能有。如果这些如花般的功德没有,那树果般的三菩提也不会有。由此,如海般的十力等佛陀之法就不会存在。

  哲学-般若摄颂2品13笔记

  1、下面继续讲《摄功德宝经》,即《般若摄颂》。

  2、寅一、宣说布施等一理:布施前行即智慧,戒忍精进禅亦尔,为善不损故摄持,此示诸法唯一理。

  本颂主要讲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性。

  在行持行菩提心时,一切万行皆可归摄于六波罗蜜多当中,而前五波罗蜜多要成为出世善根,也必须依靠智慧波罗蜜多。所以这里说,在行持布施等善法时,其前行或根本就是智慧波罗蜜多。因为,如果没有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所谓的布施也只成为世间的布施,而摄持以后,布施波罗蜜多才能圆满。同样,布施波罗蜜多以外的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定度,皆应以智慧度摄持,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达于究竟。

  3、寅二、宣说其比喻:如赡洲树千俱胝,不同种种多形色,唯说树影之一名,影无种种无差别。佛陀此五波罗蜜,亦得般若之名称,为遍知果普回向,六度一味归菩提。

  这两颂以比喻的方式说明,五度在智慧度中归为一体,也就是说,布施等五波罗蜜多在智慧度中一味一体,其原因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来理解。

  在赡部洲或世间上,有沉香树、檀香树、柏树、松树等许许多多树木,尽管它们在质地、味道等方面有种种不同的差别,枝叶花果等也有多种多样的形色和显色,可谓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但它们的树影完全是一样的。因为树影都是黑黝黝的,根本分不清楚谁是檀香树的树影,谁是沉香树的树影……也就是说,从影子的侧面来观察时,完全都归为或摄为一体,而没有任何迥然不同的现象。

  在学习六度的过程中,首先是布施度,然后是持戒度,再次是安忍度……每一波罗蜜多的反体完全不相同。如果通达了一切万法空性的智慧度,那五度都将得到般若的名称,而归属于出世善根之列。比如,当布施波罗蜜多达到究竟时,它也有智度的功德。我们讲第一地菩萨施度圆满,其实这也是因为有了三轮体空的智慧度的原因。而其他度也完全一样。所以其余五度皆可归摄在智慧度中。不仅道位是一样的,在不同修法过程中,若能为遍知佛果普皆回向,那所有六度所摄的一切善根皆能一味一体同归菩提,也即在圆满菩提中无有分别。

  在尚未通达空性时,布施、持戒等完全不一样,而一旦通达三轮体空的智慧,就会像虽然树木并不相同,但到了影子这一层面就完全一样;同样的道理,五度的境界到了最终也完全相同,即皆成为般若波罗蜜多。

  4、子一、传讲所断假般若之方式:菩萨若本未尽知,宣说色想受行识,无常行持假般若,智者永不坏诸法

  虽然宣讲、修学大乘般若的人可以用菩萨来称呼,但也不一定全都名副其实,可能有些只是名相上的菩萨。如果菩萨本来都不能完全了知甚深般若离戏空性的意义,却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滔滔不绝地讲述五蕴皆空,诸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等等。但他们所讲的空,也仅仅是小乘四法印的道理,或五蕴是无常、苦、单单的人无我和相似的空性。可是他们却说,这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意趣。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明白般若的真实义,也未对般若产生定解,所以其宣说的般若只能是假般若。正因如此,其实际行持也不可能是真正的般若,只能是相似、形象的般若。而这样不符法性的讲修,就唐捐了般若波罗蜜多究竟甚深的意趣,所以大家千万不能效仿他们。若自己对般若的理解或认知都没有,那就不要随便乱说。

  作为智者,因为他完全通达般若空性的意义,所以永远也不会毁坏诸法本义——般若。对于一个比较诚实的人来讲,他若不懂就不会讲;如果真正了解法理,就会一五一十地传给有缘众生。所以真正的智者不但不会毁坏般若的法义,相反他会对其异常恭敬。

  5、以前,藏地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父有一个比较聪明的徒弟,师父每天到寺院里面念经时,徒弟就开始打扫师父的屋子。有一天他不小心把师父珍爱的碗打烂了,师父回来后他说:师父!你说万法是不是无常的?师父说:万法遍无常。徒弟说:你的碗已出现无常,打烂了!师父问他:一切有漏法是不是痛苦的?他说:是痛苦的。然后师父就搧了他一巴掌。可能大家也清楚,有漏皆苦与万法无常是否应该这样理解。同样,将无常等说成般若空性,可能也只是这种情况。

  6、子二、宣讲所取真实般若之方式:非色非受不缘想,不缘行识尽了知,万法无生空性理,此即行持胜般若。

  与刚才的道理相反,某位补特伽罗或行者,通过长期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后,完全不耽著世间种种色法,也不耽著所谓的受,也不缘想、行、识,彻底通达差别基五蕴及差别法——无常、空性等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并为他人如此宣说,这就是在真正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7、子一、宣说真般若之功德:有化恒河沙数刹,众生皆证罗汉果,书此般若经函赠,最上有情福更胜。

  有些人以种种方式对恒河沙数世界的所有众生宣讲佛法,他们通过修行之后最终都获得了阿罗汉果,当然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但若有人对般若法门生起极大信心后缮写,并将经函赠送给能通达且能传讲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最上有情(指福分很好的大乘根机的众生,他们对般若法门不会生邪见,也不会不屑一顾地放弃,而且还有能力了解和弘扬),那此福德就超过前者。

上一篇:哲学-般若摄颂2品中说道智8-17笔记(1-3)

下一篇:哲学-般若摄颂2品中说道智8-17笔记(3-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