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般若摄颂2品中说道智8-17笔记(3-3)
哲学-般若摄颂2品12笔记
1、卯二、以转轮王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此:轮王常由何道行,七宝四兵经彼道,如来般若从何行,诸功德法随彼行。
经论中讲,世间上的金银铜铁四种转轮王,依靠自身的福报和威德,无论前往哪一个地方,比如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轮王七宝和四兵皆随之而行。轮王七宝指: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四兵指: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其中象兵是骑大象的军队,马兵是骑马的军队,车兵是乘车的军队,步兵是披上盔甲在地上行走的军队。不管转轮王到哪里,他都不可能一人独自行动,也即会有很多随从跟随。转轮王也不用事先组织,而是以他的福德力来现前。
就像转轮王常由何道而行,七宝四兵皆行经彼道一样。如来的此般若波罗蜜多,在任何行者的相续中具足,诸功德法也将随之而行。对任何一位行者来讲,不管他的相续具足因地三轮清净的善根,还是具足道位和果位的境界,这都不能离开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依靠证悟般若,开始的时候能摄集一切功德,中间能增上一切功德,最后所有功德皆能得以圆满。
2、丑二(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寅一、真实宣说:帝释提问请佛答,设若恒河沙佛刹,盈满如来之舍利,然我取受此般若。
以前帝释天在佛陀前提了很多问题,佛陀都一一予以回答。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帝释天问:假设等同恒河沙数的佛刹中,密密麻麻充满佛陀的舍利,(大家也知道,供养佛陀的舍利与供养佛功德等同。)在舍利和缮写此般若两者中,您选取哪一个?也就是说,这两者谁的功德大,我们应怎样选择?佛陀回答说:帝释天,我取受缮写此般若经典!
3、寅二、以比喻说明其理由:我非不敬舍利子,般若熏修成应供,如依王人受敬重,佛陀舍利依般若。
如果有人问:将具有无穷无尽功德的舍利置之一旁,偏偏受持这样的般若,其原因是什么呢?佛陀说:一切如来舍利的功德都很大,我这样选择并不是因为对舍利不恭敬,相反我对它们非常恭敬。但我选择般若的理由是:依靠对般若的修学、熏习,逐渐逐渐能让众生成为应供处,也就是说成为佛陀;而在佛陀示现圆寂后,通过他的加持力就能出现舍利。如果世界上没有般若,那成佛也是不可能的;而没有佛,舍利的来源也没有。所以我才这样选择。
虽然无数人都对能给人们带来无穷利益的佛陀及其舍利无比恭敬,但他们的来源就是般若,所以大家皆应认真修学这样的法门。
4、具德无价摩尼珠,置于何箧应礼敬,取出亦于箧爱重,彼等功德即宝珠。
比如世间有一无价之宝的摩尼珠,它能遣除世间种种灾难、毒害和疾病,放在水中也能澄清污染,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力量。将具有如此功德的如意宝装在金银等做成的器皿中,人们也会对它们一起恭敬、供养。即使如意宝已经取出,但因它是放如意宝的宝箧的缘故,人们还会对它继续恭敬、供养。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这个时候并未装宝珠,但宝珠的威力在宝箧上还存在,所以在后来的很多世中,人们也会对它敬礼。而且只要向它敬礼,也能带来种种利益,比如遣除疾病、毒害及不良空气的影响等。
虽然高僧大德们早就已经圆寂了,但他们住过的山洞,后代人仍然会一直敬礼,这是因为依靠高僧大德的威力与加持,能让后人的相续中生起开悟等境界。
5、如是依胜般若德,佛灭舍利得供养,由此谁欲持佛德,应取般若此解脱。
同样的道理,依靠如意宝珠一样的殊胜般若,尽管佛陀已经灭度了很长时间,但是像宝箧般的舍利还受到人们的供养。前面也讲了,人们供养宝箧的原因就是因为如意宝曾经放在里面;同样的道理,人们为什么要供养舍利,就是因为它依般若而生。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人们之所以对佛陀和舍利恭敬供养,就是因为他们来源于般若,因此每一个人皆应受持这样的般若。而谁愿意或希望获得佛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也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受持这样的般若波罗蜜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脱离一切轮回束缚、解脱一切障碍,最终获得究竟的快乐。因此,真正的解脱唯有依靠这样的般若法门才能得到。
6、以前法王如意宝给我们讲授《般若摄颂》时,显得非常欢喜,原因当时我也没有悟到,现在才明白——讲授此经有甚深的密意和缘起。现在给大家发的《般若摄颂》里面,就有法王如意宝一辈子念诵的《般若摄颂》的照片。《前行备忘录》和《般若摄颂》,我梦中在法王那里得过传承。梦中的感觉好像是四五天,当时中间一部分没有听到,后来又在梦中听录音补上了。虽然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梦中得受的灌顶、传授可以算得传承,但我看到《藏密佛教史》中的上师,他们梦中在金刚手菩萨等圣尊前得到传承后,为了不受别人诽谤、误解,后来还是在真实的人面前重新听受传承。虽然上师如意宝住世时,我在他老人家前也得过此经传承,但为了更保险,后来我还在德巴堪布等上师前再次听受。所以,如果说得高一点,也有上师如意宝不共近传的加持。若没有,按传统在上师前所受的传承也应该有,这毫无疑问。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般若摄颂》弘扬和行持的因缘、时间已经成熟,当然这是我分别念这样认为的。去年,我得法王一辈子念诵的《般若摄颂》的缘起特别奇妙,当时我特别想找,但后来也得到了,是一位金刚道友送给我的。当时虽然不敢说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但确实很欢喜,晚上好长时间都睡不着。当时我正在翻译《般若摄颂》及其注释,所以觉得缘起非常殊胜,认为是不是依靠这个法本,很多人的相续会有一点转变。不过这也许是凡夫人的分别念,若是分别念,你们就不要当作一回事;如果这有胜妙的缘起,象征上师的加持显现成微妙的形态,那就要引起重视。在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当中,当传承上师或诸佛菩萨的甚深加持融入心时,智慧、悲心就能得以开发,许许多多功德也会纷至沓来,这样的事迹在传承上师的传记中一目了然。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受这样的般若法门,因为这有极殊胜的因缘。
哲学-般若摄颂2品11笔记
1、一切诸佛的智慧源泉,佛母般若法——《般若摄颂》当中,“当摄集依彼之福德”分自受持等功德与为他讲说等功德两个科判,第一个科判分为不受损害与摄集福德,其中第一部分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部分。
2、子一、供养之功德:有者于佛灭度已,建七宝塔供养之,佛塔数等恒河沙,遍满佛土千俱胝。设若无边俱胝刹,尽其所住众有情,唯以天花香涂香,三时劫或过彼供。于生导师之十力,佛母经函谁缮写,系带供奉花涂香,造塔供养福不及。
这里以假设句说明,对般若法本供养、承事、携带等的功德无量无边。
在佛灭度后,有人建造七宝做成的佛塔来作供养,而且塔中装有佛陀舍利,这样恒河沙数的佛塔遍满千俱胝佛刹;在无边俱胝的刹土中,尽其所居住的所有众生,历经数劫或超过劫数,每一昼夜三时不断,唯以天花、妙香、涂香等精美供品精勤供养。当然其功德不可思议。
其实,真正舍利塔的功德与一般佛塔的功德还是有很大差别。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藏地雪域建造许许多多佛塔时说:最好佛塔里有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以及其他诸佛菩萨的舍利;若有舍利装藏,这样的佛塔跟佛身没有差别,功德相当大。如果一个地方有一座佛塔,那么该地就能遣除邪魔外道的干扰,它也成为一切人天众生的应供处,等等,有许多殊胜功德。
平时大家都说:造一座佛塔,或在一座佛塔前供一盏灯、一支香,或作一次顶礼膜拜,其功德无量无边。那造遍满无数世界的恒河沙数佛塔,无边刹土的所有众生皆舍弃所有琐事,在无量时日中白天晚上都不间断地以上妙供品精勤供养,其功德利益就更不可言说。
虽然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但若有人在得到出生一切诸佛菩萨的般若佛母经函后,仅仅在偶尔的时间中,或者缮写,或带在身边,或安放在佛台上用花、涂香、灯盏等悦意的供品来作供养,其功德也千倍万倍超过前面造塔供养的功德。所以有智慧的人皆应了解,对般若经作供养的功德非常大。
3、在《大藏经》中,《般若摄颂》乃佛陀亲口宣说,所以务必珍重!在藏传佛教中,很多噶当派的大德都把一座佛塔、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和一本《般若摄颂》作为三宝所依。认为这三样东西在何处存在,这个地方就变成了经堂,所以大家一定要随身携带此经。
以前也说过,上师如意宝一辈子都念《般若摄颂》,在晚年时他老人家完全能背诵此经。前段时间有个很好的缘起,我得到了上师老人家天天念的那个经文,也用它给学院中的诸位道友作过加持。其照片我已放入最近印的藏汉文对照的《般若摄颂》中,到时候大家都能看得到。在传讲《般若摄颂》前,我也做过得到上师传承等比较善妙的梦,但为了遮止一些不如法的传承,也即分别念的幻相,我也很认真地在德巴堪布和其他上师前重新受过传承,然后再给大家传讲。
4、辰一、产生一般寂灭安乐之理:佛此般若大明咒,能灭有情众忧苦。
佛陀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实际上是大明咒。(所谓“明咒”,印度梵语叫“曼札”,引申出来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明、一个是知。)以此则能遣除或息灭众生相续中的各种忧苦,从而获得救护。
佛陀是大医王,他能无余遣除众生的烦恼疾患。在《杂阿含经》中,佛陀就以世间良医治病的四个阶段宣讲了苦集灭道四谛,首先,佛陀以自己的智慧第一个发现所有众生皆被痛苦所缠,这叫善知病,是第一个阶段。在了知众生的痛苦病后,还要知道病的根源,而这唯有佛陀知道,这是第二个阶段,叫善知病源。第三个阶段是善知病对治,即佛陀完全清楚遣除痛苦的方法。第四个阶段是“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即众生饮用甘露妙药后,能将病根彻底铲除,从此之后再也不会复发。
5、巳一、成为过去现在佛母之理:过去十方世间怙,学此明咒成药王。
过去十方世间中的怙主佛陀,现在十方世间住世的佛陀,他们皆依修学此般若波罗蜜多法才获得了无上药王的果位。虽然以前他们在显现上也是凡夫,但学修了这样的空性法门之后,最终完全能断除种种世间疾病和痛苦,而成为无上药王。
6、巳二、成为未来佛母之理:行利心怀慈悲行,学此明咒智证觉。
对于一切众生在行为上予以利益、心里怀着慈悲,这样行持的智者菩萨——未来佛,也不可能依靠花钱搞关系等其他方式来获得佛果;他们唯一依靠积累资粮、修学佛法,尤其是般若空性的妙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觉悟。即一切众生未来获证佛的菩提,都要依赖般若法门这一大明咒;所以大家皆应了知般若空性的重要性。
7、对众生生起大悲方面,《华严经》讲了十种观察方法。
第一、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即菩萨观察众生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就像盲人漂泊在旷野中一样可怜,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
第二、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菩萨观察众生贪心、嗔心等烦恼此起彼伏,每天都折磨得不开心,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心。
第三、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菩萨观察到众生的善根非常贫乏,即出离心、菩提心等善法方面的习气极其薄弱,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
第四、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即菩萨观察到众生每天都睡懒觉,从而对众生生起大悲。
第五、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菩萨观察到众生历来都对十不善业很有缘分,行持杀盗淫妄等特别自然,所以对他们生起大悲心。
第六、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即菩萨观察到众生被欲望的绳索一直束缚着身心,在贪欲海中始终拔不出来,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
第七、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菩萨观察到众生沉没在生死轮回大海中始终不能出离,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心。
第八、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即菩萨观察到众生长期遭受种种痛苦,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的确,就是人类,其身心遭受的痛苦也接连不断。
第九、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菩萨观察到众生没有善法方面的欲望或意乐,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心。
第十、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即菩萨观察到众生失去了很多行持佛法的机缘,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心。
8、卯二、生有寂安乐之理:当知有为无为乐,一切安乐由此生。
总而言之,这个空性法门是世出世间一切安乐的根本,也即它们皆由此而生。我们知道,有为的轮回中有种种快乐,世间很多人都希求获得,其实这些都是暂时现而不实的有漏之乐;至于无为解脱之乐,则指声缘、菩萨、佛陀所获得的安乐。而它们的来源就是般若空性,也即唯依这样的般若法门才能获得。
9、卯一、以地比喻说明产生一切功德之理:种播于地将出生,得以聚合生众色。五度菩提诸功德,此等皆由般若生。
两种比喻,第一种比喻讲般若空性相当于大地。比如说,将种子播种在大地上,将会出现苗芽乃至开花结果,也即只有在土壤、水分、肥料等因缘聚合下,才会生长出这样众多的色法。同样的道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五种波罗蜜多的道功德,还有佛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十力等果功德,它们的来源皆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确,有了大地,庄稼才有生长的机会,而有了般若波罗蜜多,其他五度等道果功德才能成熟。
所以,每一波罗蜜皆应以般若来摄持,若能摄持则成为解脱的正道,否则只成为世间善法。三轮体空的般若跟佛果确实有无则不生的关系,也即有了般若空性的真正体悟,了知一切万法的智慧才能出现。
哲学-般若摄颂2品10笔记
1、壬三、宣说不可思议:导师说想是此岸,破想而断趋彼岸,离想得此到彼岸,彼等安住佛经意。
本颂是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他对人法所摄的万事万物存在着有实无实的想或执著,那在此期间就不可能离开世间。也就是说,只要有三轮的执著,就不可能离开三有轮回的生死此岸,而一旦破除了这样的想,就能趋向彼岸。
我等导师善逝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还在其他经典中说:“何时起想,彼时流转。”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有想的执著,什么时候就将在三界轮回中流转,而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因此,我们皆应依靠诸佛菩萨的胜妙智慧来作观察,若能观察则会发现对境万法没有任何的相,进而也能远离执著它们的想,而得到般若空性的真实法性意义。若能如此,那就到达了道的彼岸。而这样的人,也已安住佛经所讲真正现空双运的境界当中了。
尽管诸法实相远离障垢、本来清净,但我们却以分别念进行染污,而未懂得它真正的意义,从而生起了有无、生灭等执著妄想。若大家能以与法相应的入定境界来进行修持,那最终也能获得真正远离一切执著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多。
2、癸一、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设佛恒河沙数劫,住世普传众生音,本净有情岂能生?此即行持胜般若。
假设作为量士夫的如来正等觉佛陀,在这个世界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几百万年、几千亿年,而是恒河沙数劫中不入涅槃;住世期间,佛陀也以清净的语言在无量众生前普遍传扬“众生本体存在”的音声。虽然如此,但因众生的本体本来都是空性、清净、无生的缘故,就不会因为佛陀这样宣说而变成实有或者产生。
在抉择万法方面佛陀最权威,但是否佛陀说众生存在众生就存在呢?也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也没办法改变万法的真理。唯一说真实语的佛陀在相关经典中也说:如来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一切万法的本性本来如是而住。怎么住呢?以远离一切戏论的方式安住。所以包括佛陀在内,世界上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人物,也无力改变万法的法性,即不可能让万法的本性变成真实存在或者产生,那何况说让菩萨如此行持呢?所以大家皆应如是了达万法的法性。
而谁见到了无生的意义,谁就在真正行持最殊胜的智慧波罗蜜多。为什么说“不生不灭般若之本体”,就是因为不生不灭的含义就是般若空性,而这样的空性正是一切万法的本体。虽然在众生的迷乱显现面前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法,但它们的本体全都远离一切执著相,而这样的本体并非释迦牟尼佛独创,因为万法的本体本来如是。
3、癸二、证悟如是之功德:如来此述某一时,我随说胜波罗蜜,尔时先佛授记我,未来之时得成佛。
同一公案,有些经典以简略的方式宣说,有些经典宣说得非常广,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讲,略说主要针对钝根者,或者信心比较大的人;而广说主要针对喜欢理论的人,或分别念较重者。比如这是一个有信心的人,那只要简单说:佛陀在燃灯佛前获得了成佛的授记,他就会相信。如果是分别念比较重的人,就要给他讲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节……说得越细他越能生信。可见,佛陀在不同经典中或广或略地宣说都是有密意的。
而佛陀在这里以非常简略的方式宣说:我在某一个时候,随时随地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当时先佛授记我于未来之时得以成佛。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也引用相关经典的内容作了简略宣说:在很多劫以前的燃灯佛时代,当时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是婆罗门子童云,他在佛前以五朵青莲花供养,并以金色发辫铺设为垫,燃灯佛为之授记说:你在未来无数劫时于此世界成佛,佛号释迦牟尼。
虽然佛陀在得授记前已行持过无量无边的善法,比如承事无量如来、为遍智发菩提心、修学各种道理,但真正得到授记的因,却是随时随地宣说空性法门,也即在获得恒常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的法忍后,才得到了燃灯佛的授记。当然,这也是佛陀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般若空性很重要,也即唯依圆满宣说或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得到授记。佛陀也说在这之前我并未真正宣说空性,当然像我们口头所说那样肯定也说过,但像八地菩萨那样圆满地宣说确实没有。虽然其他行持并非不管用,但这些善法并未成为佛陀获得大菩提授记的因,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达般若的殊胜性。
4、壬一(自受持等功德)癸一、不受损害:怙主行持此般若,何人恭敬而受持,毒刃火水不害彼,魔王魔眷亦无机。
般若波罗蜜多是三世诸佛菩萨入定、出定所行持的法门,所以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大家皆应恭敬受持,比如法本不离身体、背诵颂词、思维功德、观修意义等。若能真正行持,修行人的心就不会遭受各种修法上的违缘,也就是说,如毒般的耽著、如刃般的嗔恨、如火般的贪心、如水般的痴心等烦恼不会危害他;身体也不会遭受毒药、毒蛇、毒品等危害,饥荒、刀兵、火灾、水灾、风灾、地震等灾难也不可能伤害他。同时,以波旬为主的魔王及其眷属,以及龙王、鬼神等非人也无机可乘。所以般若法门极其殊胜。
5、按金刚盔甲仪轨的要求,最好先7天不说话或3天禁语而念,然后再每天不断念100遍,若能如此而行,一切违缘都能遣除。大家皆应长期依靠《般若摄颂》和金刚盔甲,因为这是永恒保护自我的最好办法。当然这也是我再三叮嘱的事。所以我再次希望大家都能对《般若摄颂》产生信心,并经常携带,还要常念金刚盔甲!
哲学-般若摄颂2品9笔记
1、癸二、所学修之处:四种行者不畏彼,知谛佛子不退转,罗汉除垢断怀疑,四善知识所摄持。
甚深之义,什么样的人才能对它生起恭敬之心,而不会生恐怖或舍弃之想?有四种行者对前面所讲的道理不但不会产生恐怖、舍弃之心,而且还会在实际行动中不断修持。
第一是“知谛佛子”,即通达一切甚深真理的佛子。当然佛子里面,见到真实谛的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也有,还有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对大乘空性法门生起胜解信的修行者,他们以现量或比量的方式见到万法实相的缘故,就不可能生邪见或畏惧之心。
第二是“不退转”:大多数经论中讲最究竟的不退转者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有些经论则讲加行位和一地以上的菩萨也有一些不退转的相,所以他们对空性法门绝对不可能生邪见或畏惧之心,也可以说他们对上面所讲的道理不会生退转之心。
第三是“罗汉”:阿罗汉完全通达了人无我的空性,所以对空性法门就不会产生恐怖之心。在小乘里面,虽然极个别凡夫经常对大乘空性法门不满或排斥,但阿罗汉接受不了空性法门而舍弃的现象却是没有的。
因为以上三者遣除、灭尽了相续中相应垢染的缘故,对名言中如梦如幻、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的甚深法理就能断除怀疑,也不会产生畏惧之心。
第四是“善知识所摄持”:虽然他们完全是凡夫初学者,但因以前承事过众多如来,所以即生中就有缘被具有悲心、智慧的大乘善知识所摄持,从而对空性法门产生信心,且不会轻易放弃。
2、子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明智菩萨如是行,不学罗汉缘觉地,为一切智学佛法,一无所学即为学。
虽然胜义中一切都是空的,并没什么可学的,但在世俗中该学的要学、不该学的不能学,作为明智菩萨的大乘佛子,他完全通达暂时三乘各不相违,也即各自行持的道是不同的,而究竟三乘皆归为一乘,就像《入中论》等论典所说那样。所以在行持的过程中,他最究竟的目标就是获证一味一体、平等空性的法界。但胜义中一切空性的法和名言中假立的法并不相违,所以在建立世俗名言时,他就清楚该学的是哪些、不该学的是哪些。
首先他了解,追求的目标不能是阿罗汉果位。因为阿罗汉只是断除自相续的烦恼而获得寂灭,这样就不能度化众生,也不能获得究竟解脱。同样,缘觉也是自己希求寂灭,因此也不能去追求,即不能去学。那应怎么办呢?要为了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暂时离开一切身心之苦,究竟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而修学,也就是说为了获证一切智而修学佛陀在因地时所修学的道理。
3、子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色增减取故非学,非执种种诸法学,学亦缘取一切智,定生此即喜德学。
“色增减取故非学”:色等所摄不清净的轮回法,如年龄和色身等,以及佛陀十八不共法等清净法,它们有增有减,且是根识缘取的对境之故,这叫非学。真正从本体观察时,一切法本来清净,原本就是空性,不可能有任何相状存在。也即在胜义中,一切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常不断,远离一切边戏。所以,有缘取、增减的执著,就不是真正菩萨的修学。
而真正通达真实义的行者或菩萨,自然就能具足三法:第一是“非执种种诸法学”,也就是不学而学。因为在抉择胜义见解时,一切万法无取无作、了不可得,就是所谓的能听所听也不成立,全都处于等性的状态当中;所以实际中就没有真实的学,而所谓的学也只不过是言词上的假立。可见,无缘而学正是菩萨的境界。当然,这也是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讲菩萨的行持。
第二是“学亦缘取一切智”。从名言或显现的角度来讲,从发心到最后成就之间的修学都有,而这样修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一切智的究竟智慧。
第三是“定生”,也即要获得一切智,就必须智慧和方便双运。也就是说,既要积累福德资粮、又要修学般若空性,以这样的方法或途径就能达到自己的修学目的。
“此即喜德学”:若具足以上三种法,即胜义中一切不执著,世俗中希求佛果,而且以智慧方便双运的途径来获得,那这就是喜爱大乘功德的菩萨们的修学方式。不但胜义中不能有戏论,而且世俗中对道等也不能怀疑。依靠上师的恩德,即生中既不堕入有边、也不堕入无边,或者说既不堕入世俗的边、也不堕入胜义的边,那这样的修学方式自然就是诸佛菩萨所欢喜之道。
4、壬一、宣说离一体异体:色非智慧色无智,识想受行皆非智,此等中亦无有智,此同虚空无异体。
若有人问:了知一切万法的智慧波罗蜜多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真正以智慧来观察时,色法不是智慧波罗蜜多。为什么呢?如果色法是般若波罗蜜多,那它们就应该像火和火的热性一样无二无别,但色法跟智慧一体的现象并不存在,所以色非智慧。反过来说,智慧在色法中是不是以异体的方式来存在呢?也即就像桌子上的花朵一样,它们以能依所依的方式来存在。若是这样,那除了智慧以外的色法,或除了色法以外的智慧都应该能得到,但这也了不可得,因此他体也不成立。
同样的道理,识蕴、想蕴、受蕴、行蕴四蕴也不是智慧波罗蜜多;若是一体,那有心识的众生全都应是佛……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而且,智慧波罗蜜多也不是以异体的方式安住在这四蕴上,也即就像树上飞禽一样存在;若是这样,那就应该能得到,但根本得不到。所以大家皆应了知,智慧跟五蕴并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而一体他体之外又没有其他存在方式,所以只能说般若波罗蜜多与虚空无别;那自然也不存在与虚空般的法界本性截然分开的他体之法了。
另外,若智慧波罗蜜多跟五蕴一体,那凡夫俗子现见瓶、柱等时,也应该通达万法的法性——智慧波罗蜜多。如果是他体,那它就不是万法的法性了。密宗《时轮金刚》也说:向瓶子倒水时,瓶中的虚空并不会因为水进来了它才不得不离开,因为虚空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同样的道理,身体跟如来藏的关系也像水和虚空之间的关系一样,也即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解深密经》之所以说,胜义谛和世俗谛一体异体各有四种过失,其原因也在这里。
《般若经》云:对般若波罗蜜多,不应于色法中寻觅,也不应于色法外寻觅,彼等法法相唯一,因为无有所缘、亦无相状之故。当然,若我们能从心的本体,或万法的真实性来理解它,理解起来就比较方便。
5、壬二、宣说无边:所缘自性无有边,有情自性亦无边,虚空界性亦无边,世间解智亦无边。
本颂讲般若波罗蜜多无边无际。为什么是无边无际呢?这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所缘自性无有边”,所谓“所缘”则指所取的色声香味等外境,它们的自性是无边无际的。比如瓶子,它由多少微尘组成,这根本无法找到边际,所以所取对境的自性无边无际。
第二是“有情自性亦无边”,也即能衡量的心识或有情的自性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的心态、烦恼、根机都不尽相同,即或是人,其爱好和执著也完全不相同。由此我们也可了知有情的自性无边无际。
第三是“虚空界性亦无边”,即堪当对境和有境比喻的虚空,其自性也是无边无际的。因为虚空是无为法,所以它的边际谁也找不到。
第四是“世间解智亦无边”,即能通达对境、有境及其比喻的世间解智——大遍知怙主佛陀的智慧也是无有边际的。
应该了知,所缘、有情、虚空界、世间解智皆无有边。虽然名言中不得不这样讲,但真正用智慧来观察时,所谓的无边也是没有的。
哲学-般若摄颂2品8笔记
1、通过第一品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所学的目标,也就是说遍智是第一品所讲的内容。那这样的遍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得到呢?首先应通过观察了达空性,在此基础上还应不断修持,之后才能断除所有实执。其实空性法门就是不住、不二的法门,而这样的法门就是菩萨道智的修学内容,或者说菩萨的道智实际就是一种空性法,而本品就宣说这样的内容。在《现观庄严论》中,第二品专讲道智。
2、第二品庚二(中说)分四:一、宣说修学之理;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三、当摄集依彼之福德;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空性=不生=不住=不灭=离戏=真如等诸多名词所表达的意义。
对于空性,因为反体不同,所以有时讲不生、有时讲不住、有时讲不灭,虽然词语不尽相同,但实际都是讲空性。而差别基与差别法,比如说人,人是差别基,人的头、脚以及人所具有的其他特法就是差别法。
3、丑一、不住差别基色等:不住于色不住受,不住于想不住行,不住何识住法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至于一切万法的空性本体,它不可能住于五蕴上。如果真的能住,要么与五蕴一体、要么与五蕴他体,但因它非实有、不可缘、得不到的缘故,所以不可能与五蕴一体他体的方式来存在。既然如此,那也不可能住于色蕴(指五根、五境、无表色十一种色法)上,也不可能住于快乐、痛苦等受蕴中,同时也不可能住于想蕴、行蕴及识蕴中。
如果我们能按《中论·观五阴品》所讲那样,详详细细用智慧来作观察,就会了知五蕴所摄的一切法根本没有实有的本质。既然实有的本质得不到,那无实、无缘的空性本质能不能得到呢?也得不到。因为,有和无实际上都是边,皆非究竟。
因此,菩萨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就不可能住于五蕴。那是不是完全都不住呢?也不是。实际上他安住于一切万法的本性中,也就是说他不住于显现而住于本性。因此《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分别念并非智慧,它的本体才是智慧。
大家经常说明心见性,实际上所谓的本性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个心的本体,而开悟的境界也不离开它。至于贪嗔痴等分别念的现相部分,禅宗和密宗都不认为它们是真正的智慧。为什么呢?比如大海里面起现波浪,虽然波浪的本体是大海,但波浪是不是大海呢?不是。所以只能说大海的波浪,而大海并不是波浪。本颂也讲不住五蕴而住它们的法性,其实这就是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关于不住,大圆满经常讲:心没有什么可住的,故应于不住中安住。《大幻化网》也以五种奇哉的方式宣说:一切诸法无有住而住,不住就是住。《金刚经》亦云:“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六祖也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其意是说,在没有什么可住的境界中,智慧就能起现。可见,这里所讲的不住是非常甚深的窍诀。
在六祖开悟时,五祖认可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意思是,如果我们没有认识自己的本心,学法也没有意义;若认识了自己的本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这个时候就可以叫大丈夫、人天导师、佛陀。所以通达不住之心,或一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成了无数修行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当然,若想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来了达一无所住的道理,则应首先通过理证了知一切万法没有产生;没有产生的话,也不可能有灭;既然生和灭都没有,那住也不可能存在。
前面也讲了,对空性或佛陀的智慧,可从不同侧面来宣讲。若不了解这样的道理,则不可能通达不生、不住、不灭、空性、离戏、真如等诸多名词所表达的意义。
4、丑二、不住差别法无常等:乐苦爱厌常无常,我与无我真如空,得果罗汉皆不住,不住独觉及佛地。
菩萨在行持般若时,他对五蕴的差别法,或者说众生所了解的一些特法,诸如:心中非常快乐、心中万分痛苦,悦意可爱的对境、憎恨可恶的对境,无常的有为法、常有的无为法,有我的执著——人我执和法我执、无我的执著——法无我和人无我,万法的本性真如及本体空性,证得预流果等三果及阿罗汉果,还有独觉及佛地等皆不会执著,也即他以不耽著的方式而安住。其实,一切万法皆不住心前,就是真正的无缘寂灭。
5、子二、比喻:导师不住无为界,不住有为无住行,如是菩萨无住住,无住即住佛说住。
人天导师出有坏佛陀的智慧不会住于抉择灭、非抉择灭等无为法中,即佛智不会安住在寂灭涅槃的法界本体中;然后佛的智慧也不会安住于分别心或其他有相状的有为法上,也即不住于三界轮回。总而言之,佛陀的智慧既不住于寂灭法,也不住于轮回法,即所谓的“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这样不住任何边的比喻说明:菩萨既不执著轮回的边,也不住于涅槃的边,即无住而住;而且这样的安住就是真住,佛陀在有关般若经中也一再宣说这样的住最殊胜。本体就是如此的缘故,菩萨的境界也需要以佛陀的智慧来比喻,而且佛陀也希望我们能早日到达这种境界。
正因为万法的本性如此,所以佛陀才在这里说:诸位菩萨,你们应该了解一切诸法并没有什么可住的,也即轮回和涅槃的边皆不能住,而这样的不住就是真正的住,或一切住之最。
6、癸二、彼之功德:思成善逝之声闻,欲成独觉成佛陀,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见此彼岸。
对基道果所摄的一切万法,如果我们去耽著,真正的胜妙菩提就不可能得到。佛经也说:有缘者不可得三菩提。所谓“有缘者”就是有执著的人,所以唯应依无缘来获得菩提。颂词也说,如果我们想成就善逝的声闻,即从预流向到阿罗汉之间的圣果,以及想获得独觉和圆满正等觉佛陀的果位,那就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若不依靠这样的堪忍法——空性法门,就绝对不可能获得三菩提的果位;就像不依靠船只,就不可能越过大海,或见到大海的此岸彼岸一样。可见空性法门非常重要!
而对空性证悟的程度不同,就分出了三种菩提:证悟人无我就获得声闻菩提,证悟人无我的全部和法无我的一半就获得缘觉菩提,而圆满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就获得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三界导师的佛菩提。所以,证悟空性的境界不同,所获得的成就也不一样。
7、《般若摄颂》,这就是我们超越轮回的大船,所以大家一定要随身携带这部经函。应把它当作殊胜的对境来作供养、顶礼和祈祷。
8、癸一、修学般若之理:讲法听闻所说法,证果缘觉世怙主,明智所得之涅槃,此皆如幻如来言。
在胜义中基道果所摄的一切法皆不住、不缘,也即为空性。而从世俗的角度而言,所有法皆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拿讲闻佛法来说,上师讲经说法的场面肯定存在;而听闻的眷属不管是几百人还是几个人,听法的场面也存在;然后传讲与听闻之法,不管是《般若经》,还是因明,这也存在。不仅如此,通过精进修持证得沙门四果,现前缘觉的果位,或获得世间导师怙主佛陀的菩提,这些出世间的道轨与境界,以及依聪明才智与敏锐的智慧而现前的究竟涅槃,他们在世俗中全都如梦、如幻、如阳焰般存在。
所以大家皆应清楚胜义和世俗不能脱离,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完全站在世俗的角度,一切万法全都实实在在存在,这也不合理。论云:“有者即是边,无者亦是边。”意思是,如果你说是有,这也是边;如果你说是无,这也是边。按中观法义来讲则为:有者即是常,无者即是断。意思是说,如果完全说有、根本不空,那就处于常边;如果说完全是空,则处于断边。在佛法中,断见和常见都是极端,所以我们皆应学习中道,也即应清楚: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