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般若摄颂2品中说道智8-17笔记(1-3)
甲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乙一、经名句义(2)+乙二、译礼(3)+乙三、论义+乙四、末义
乙三、论义=丙一、承接缘起句(5)+丙二、真正论义。
丙二、真正论义=丁一、劝勉听法+丁二、所说法之自性+丁三、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丁一、劝勉听法=戊一、真实劝听(8)+戊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9)。
丁二、所说法之自性=戊一、所修之道+戊二、宣说道之果。
戊一、所修之道=己一、解说主要道般若+己二、解说五种其余助缘(解说其余五度)。
己一、解说主要道般若=庚一、略说(1品遍智)+庚二、中说+庚三、广说。
第二品道智
庚二、中说=辛一、宣说修学之理+辛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辛三、当摄集依彼之福德+辛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辛一、宣说修学之理=壬一、宣说不住+壬二、宣说修学彼之理。
壬一、宣说不住=癸一、宣说不住之住+癸二、彼之功德(64)
癸一、宣说不住之住=子一、意义+子二、比喻(63)
子一、意义=丑一、不住差别基色等(61)+丑二、不住差别法无常等(62)
壬二、宣说修学彼之理=癸一、修学般若之理(66)+癸二、所学修之处(67)+癸三、修学者修学方式。
癸三、修学者修学方式=子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69)+子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70)
辛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壬一、宣说离一体异体(72)+壬二、宣说无边(73)+壬三、宣说不可思议(74)+壬四、宣说原本清净。
壬四、宣说原本清净=癸一、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76)+癸二、证悟如是之功德(77)
辛三、当摄集依彼之福德=壬一、自受持等功德+壬二、为他讲说等功德
壬一、自受持等功德=癸一、不受损害(80)+癸二、摄集福德。
癸二、摄集福德=子一、供养之功德(82)+子二、修学之功德。
子二、修学之功德=丑一、修学般若而生有寂安乐之理+丑二、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丑三、修学般若成为超越其余善根波罗蜜多之理。
丑一、修学般若而生有寂安乐之理=寅一、宣说意义+寅二、诠说其比喻。
寅一、宣说意义=卯一、产生寂灭安乐+卯二、产生有寂安乐之理(91)
卯一、产生寂灭安乐=辰一、产生一般寂灭安乐之理(87)+辰二、产生寂灭果位三世佛之理。
辰二、产生寂灭果位三世佛之理=巳一、成为过去现在佛母之理(89)+巳二、成为未来佛母之理(90)
寅二、诠说其比喻=卯一、以地比喻说明产生一切功德之理(93)+卯二、以转轮王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此(94)
丑二、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寅一、真实宣说(96)+寅二、以比喻说明其理由(97)
丑三、修学般若成为超越其余善根波罗蜜多之理=寅一、宣说布施等一理(99)+寅二、宣说其比喻(100)
壬二、为他讲说等功德=癸一、如何讲说之方式+癸二、如是宣讲之功德。
癸一、如何讲说之方式=子一、传讲所断假般若之方式(103)+子二、宣讲所取真实般若之方式(104)
癸二、如是宣讲之功德=子一、宣说真般若之功德(106)+子二、彼之原因
子二、彼之原因=丑一、真实原因(108)+丑二、以比喻说明。
丑二、以比喻说明=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说(110)+寅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
寅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卯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112)+卯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113)
辛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壬一、后得所为+壬二、入定修法
壬一、后得所为=癸一、增福之因——随喜+癸二、不损福之因——回向+癸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
癸一、增福之因——随喜=子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子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120)
子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丑一、比喻(118)+丑二、意义(119)
癸二、不损福之因——回向=子一、真实回向+子二、如是回向之功德。
子一、真实回向=丑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128)
丑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寅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寅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127)
寅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卯一、所遮有缘之回向(125)+卯二、所行无缘之回向(126)
子二、如是回向之功德=丑一、真实功德(130)+丑二、以比喻广说。
丑二、以比喻广说=寅一、得遍智果之理+寅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
寅一、得遍智果之理=卯一、以导盲者之比喻说明将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133)+卯二、以未点睛之喻说明虽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134)
寅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卯一、以虚空之喻说明无缘而入于般若之列(136)+卯二、若离无缘则道不清净之理(137)
癸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子一、信仰之功德(139)+子二、不信之过患(140)+子三、教诫以清净心勤行般若(141)。
壬二、入定修法=癸一、清净智之本体(143)+癸二、彼之作用+癸三、入定智之行境+癸四、宣说入定智之行相。
5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中说)分四:
5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宣说修学之理)分二:
5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宣说不住)分二:
5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一(宣说不住之住)分二:
6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一子一(意义)分二:
6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一、不住差别基色等;(第8课)
不住于色不住受,不住于想不住行,
不住何识住法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6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二、不住差别法无常等。(第8课)
乐苦爱厌常无常,我与无我真如空,
得果罗汉皆不住,不住独觉及佛地。
6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一子二、比喻。(第8课)
导师不住无为界,不住有为无住行,
如是菩萨无住住,无住即住佛说住。
6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彼之功德。(第8课)
思成善逝之声闻,欲成独觉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见此彼岸。
6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二(宣说修学彼之理)分三:
6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二癸一、修学般若之理;(第8课)
讲法听闻所说法,证果缘觉世怙主,
明智所得之涅槃,此皆如幻如来言。
6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二癸二、所学修之处;(第9课)
四种行者不畏彼,知谛佛子不退转,
罗汉除垢断怀疑,四善知识所摄持。
6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二癸三(修学者修学方式)分二:
6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二癸三子一、以不修学劣果方式而修学;(第9课)
明智菩萨如是行,不学罗汉缘觉地,
为一切智学佛法,一无所学即为学。
7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二癸三子二、以不修学诸法之方式而修学。(第9课)
色增减取故非学,非执种种诸法学,
学亦缘取一切智,定生此即喜德学。
7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分四:
7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一、宣说离一体异体;(第9课)
色非智慧色无智,识想受行皆非智,
此等中亦无有智,此同虚空无异体。
7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二、宣说无边;(第9课)
所缘自性无有边,有情自性亦无边,
虚空界性亦无边,世间解智亦无边。
7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三、宣说不可思议;(第10课)
导师说想是此岸,破想而断趋彼岸,
离想得此到彼岸,彼等安住佛经意。
7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四(宣说原本清净)分二:
7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四癸一、有情为例之诸法原本真实清净;(第10课)
设佛恒河沙数劫,住世普传众生音,
本净有情岂能生?此即行持胜般若。
7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四癸二、证悟如是之功德。(第10课)
如来此述某一时,我随说胜波罗蜜,
尔时先佛授记我,未来之时得成佛。
7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当摄集依彼之福德)分二:
7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自受持等功德)分二:
8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一、不受损害;(第10课)
怙主行持此般若,何人恭敬而受持,
毒刃火水不害彼,魔王魔眷亦无机。
8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摄集福德)分二:
8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一、供养之功德;(第11课)
有者于佛灭度已,建七宝塔供养之,
佛塔数等恒河沙,遍满佛土千俱胝。
设若无边俱胝刹,尽其所住众有情,
唯以天花香涂香,三时劫或过彼供。
于生导师之十力,佛母经函谁缮写,
系带供奉花涂香,造塔供养福不及。
8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修学之功德)分三:
8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一(修学般若而生有寂安乐之理)分二:
8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宣说意义)分二:
8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产生寂灭安乐)分二:
8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一、产生一般寂灭安乐之理;(第11课)
佛此般若大明咒,能灭有情众忧苦。
8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产生寂灭果位三世佛之理)分二:
8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一、成为过去现在佛母之理;(第11课)
过去十方世间怙,学此明咒成药王。
9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二、成为未来佛母之理。(第11课)
行利心怀慈悲行,学此明咒智证觉。
9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二、产生有寂安乐之理。(第11课)
当知有为无为乐,一切安乐由此生。
9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诠说其比喻)分二:
9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卯一、以地比喻说明产生一切功德之理;(第11课)
种播于地将出生,得以聚合生众色。
五度菩提诸功德,此等皆由般若生。
9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卯二、以转轮王比喻说明一切功德随行于此。(第12课)
轮王常由何道行,七宝四兵经彼道,
如来般若从何行,诸功德法随彼行。
9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二(修学般若舍利得供养等之理)分二:
9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一、真实宣说;(第12课)
帝释提问请佛答,设若恒河沙佛刹,
盈满如来之舍利,然我取受此般若。
9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以比喻说明其理由。(第12课)
我非不敬舍利子,般若熏修成应供,
如依王人受敬重,佛陀舍利依般若。
具德无价摩尼珠,置于何箧应礼敬,
取出亦于箧爱重,彼等功德即宝珠。
如是依胜般若德,佛灭舍利得供养,
由此谁欲持佛德,应取般若此解脱。
9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三(修学般若成为超越其余善根波罗蜜多之理)分二:
9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三寅一、宣说布施等一理;(第13课)
布施前行即智慧,戒忍精进禅亦尔,
为善不损故摄持,此示诸法唯一理。
10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癸二子二丑三寅二、宣说其比喻。(第13课)
如赡洲树千俱胝,不同种种多形色,
唯说树影之一名,影无种种无差别。
佛陀此五波罗蜜,亦得般若之名称,
为遍知果普回向,六度一味归菩提。
10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为他讲说等功德)分二:
10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一(如何讲说之方式)分二:
10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一子一、传讲所断假般若之方式;(第13课)
菩萨若本未尽知,宣说色想受行识,
无常行持假般若,智者永不坏诸法。
10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一子二、宣讲所取真实般若之方式。(第13课)
非色非受不缘想,不缘行识尽了知,
万法无生空性理,此即行持胜般若。
10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如是宣讲之功德)分二:
10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一、宣说真般若之功德;(第13课)
有化恒河沙数刹,众生皆证罗汉果,
书此般若经函赠,最上有情福更胜。
10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彼之原因)分二:
10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一、真实原因;(第14课)
因说第一修学此,能宣诸法此空性,
闻彼声闻速解脱,证得独觉佛菩提。
10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二(以比喻说明)分二:
11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说;(第14课)
无芽世上不生树,枝叶花果岂能出?
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
11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分二:
11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第14课)
何时日轮光芒照,尔时众生勤行事,
智为慧生菩提心,依智众具功德法。
11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第14课)
如无热海无龙王,此赡洲河岂能流?
无河不生花及果,亦无大海众宝色。
无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间岂能生?
无智无德无菩提,如海佛法亦成无。
11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分二:
11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后得所为)分三:
11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一(增福之因——随喜)分二:
11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一子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分二:
11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一子一丑一、比喻;(第15课)
此世能明诸含识,为照亮故放光芒,
日轮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11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一子一丑二、意义。(第15课)
所有声闻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资,
菩萨一念随喜心,声闻众福不可比。
12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一子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第15课)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无边刹,
离忧世间诸怙主,为灭痛苦示宝法。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诸导师妙法尽,
期间如来诸福德,具波罗蜜佛陀法,
佛子声闻学无学,有漏无漏之善法,
菩萨集已作随喜,利生回向大菩提。
12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不损福之因——回向)分二:
12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一(真实回向)分二:
12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一丑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分二:
12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分二:
12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一、所遮有缘之回向;(第15课)
回向设若心起想,觉想回向众生想,
想故住见心著三,有缘非入普回向。
12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所行无缘之回向。(第16课)
如是此法即灭尽,回向之处彼亦尽,
知不以法回向法,彻知此理乃回向。
12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第16课)
执相彼非真回向,无相菩提真回向,
如吃杂毒上等食,佛说缘白法亦尔。
12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一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第16课)
故当如是学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随喜如此普回向。
12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二(如是回向之功德)分二:
13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二丑一、真实功德;(第16课)
福德回向大菩提,无毒成佛依佛说,
如是回向之勇士,胜世有缘诸菩萨。
13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二丑二(以比喻广说)分二:
13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一(得遍智果之理)分二:
13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一卯一、以导盲者之比喻说明将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第16课)
无导天盲千万亿,不晓道岂入城市?
无慧无目此五度,无导不能证菩提。
134、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一卯二、以未点睛之喻说明虽具足其余度然不得遍智之理。(第16课)
何时以慧尽摄持,尔时得目获此名,
如画竣工无眼目,未点睛前不得资。
135、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分二:
136、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一、以虚空之喻说明无缘而入于般若之列;(第17课)
有为无为黑白法,慧破尘许不得时,
世间入于般若列,犹如虚空毫不住。
137、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若离无缘则道不清净之理。(第17课)
设思我行如来智,解众那由他多苦,
计众生想之菩萨,此非行持胜般若。
138、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分三:
139、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三子一、信仰之功德;(第17课)
菩萨先前行持时,行此般若无疑知,
闻即彼起本师想,依此速证寂菩提。
140、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三子二、不信之过患;(第17课)
昔行时事无量佛,然若未信佛般若,
闻已慧浅彼弃此,舍无救护堕无间。
141、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一癸三子三、教诫以清净心勤行般若。(第17课)
故欲证佛最胜智,于此佛母当起信,
犹如商人至宝洲,荡财返回非应理。
142、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二(入定修法)分四:
143、甲一乙三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四壬二癸一、清净智之本体;(第17课)
当知色净果清净,果色清净遍知净,
遍知果净色清净,如虚空界不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