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1-152笔记(4-9)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52笔记
1、辛一、遣除教诫之障:愚行足堪厌,今当随圣贤,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
学了大乘教言和窍诀后应该知道,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只是诱惑我们的幻象而已,究竟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岗波巴尊者说过:“不以殷诚之心致力于利他之事,却沉湎于自利和世间八法中,这就像一个瞎子在北部大草原的迷途上徘徊一样,实在是自讨苦吃。”无垢光尊者在《劝解脱文》中也说:“凡愚所执著的无义琐事,全部是痛苦之因,心识被迷惑的凡夫人理应当下醒悟,希求解脱之道。”我们无始以来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实义,为得到暂时的利益,护持亲友、降伏敌人,搞生意、做买卖,这些统统是愚者的行为,假如还这样继续下去,将离解脱越来越远。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发下坚定的誓言:“从此之后,一切行为以解脱为主。”
若想真正放弃愚者的行为,追循大德们的足迹,就要认真忆念本论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七品《精进品》所讲的教言,龙猛菩萨在《经集论》和《学集论》中也讲了很多不放逸的教言,若没有以这些教言经常勉励自己,今天是一个好人,心情好的时候想学习,但再过一段时间,不好的习气就萌发了。
我们修菩提心时,不仅要忆念不放逸的教言,还要断除昏沉、睡眠等禅定的五种盖(五种障碍)。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掉举和后悔都是心外散,算为一种障碍;害众生的心是第二种;昏沉和睡眠都是心内收,昏沉是内收,睡眠是极其内收,心已经收完了,最后什么都不知道就倒下去了,这两个也算为一种;对有漏欲妙的贪求;对基道果的怀疑,这五种障碍是掠夺禅定善财的盗匪。
2、辛二、精勤对治:如佛大悲子,安忍所当行,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我们应该像大慈大悲的佛子那样,不伤害任何众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行持大乘一切善法。倘若没有精进努力,那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啊?
《毗奈耶经》云:“吾为汝说解脱法,解脱依己当精进。”
《因缘品》中说:“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
3、己三、修胜义菩提心:为除诸障故,回心避邪途,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
总结上文,前面所说的教言,全部是为了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为主的一切障碍,使我们散乱的、不如法的、自私自利的心改邪归正,避开妄念分别等迷途,真实安住于正所缘。
正所缘是什么呢?其他书里讲是寂止,即心如如不动地安住于一个境界中。但在本品,正所缘则是远离自私自利的心,安住于自他交换或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使心成为利他者,不被自私自利所扰。
菩提心就是这里的三摩地,是一种不共的三摩地,即心一缘专注于利他,这即是成佛之因。成佛要依靠智慧和菩提心,而这种菩提心应远离环境或人群的散乱,从内心生起利他之心。
4、自私自利是菩提道最大的障碍,修禅的时候,本品并没有让你在前面观想木条等所缘境,然后把心安住在上面,而是要求尽量断除禅定的违品——自私自利和散乱,专注在利他心当中。
第八品主要讲禅定,总结起来是要生起利他心的菩提心;下一品主要分析空性的见解,悲心与空性就叫智悲双运。智慧是观空性,悲心是利益众生,二者在果位时是色身和法身,在道位时叫现空双运。因此,《入行论》的最后两品非常重要,前几品的内容都是为了生起这两种境界——第八品所讲的利他心,第九品所讲的智慧。
当然,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是先观察诸法空性,证悟空性之后,再产生利他的悲心饶益众生;有些是先生起利他的悲心,然后再观察空性,证悟空性。但不管是哪一种途径,都是非常殊胜的!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51笔记
1、巳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
许多人把身体当成我所有,为它日夜操劳,产生执著分别念,从而造下无边的恶业。如果懂得身体的本质,就不会贪得那么过分了。那身体的本质是什么呢?下面利用智慧进行破析。
所谓的我包括身体和心识,除去心识,对身体剖析时会发现,我们活着时特别爱护身体,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用各种药物饮食来保养它,但它就像路边的石头一样,并没有因此而生贪;死了以后,把这个尸体送到尸陀林,被秃鹫、野狗、乌鸦等争吃吞食时,它也没有对这些动物恨之入骨。且不说藏地尸陀林的尸体,就算是汉地火葬场的尸体,它也不会跳起来对焚化工人进行报仇。身体本是无情物,没有主观分别意识,对保护者不会起贪爱心、欢喜心,对伤害者也不会生嗔恨心、报复心。既然如此,我们对它百般贪爱,为它而造各种恶业,又有什么必要呢?
有些人可能想:“身体虽然没有执著,但有人害它时我心里会不高兴,有人赞叹它时我心里很欢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妄想分别在中间作怪,本来不是自己的东西反而当成自己的,本来不干净的东西反而执为干净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著,我们应该尽力破除。
2、何毁引身嗔?何赞令身喜?身既无所知,殷勤何所为?
身体不但对爱护、伤害无有贪嗔,对于诽谤、赞誉也是一无所知,不会有丝毫嗔恨或喜爱。纵然成千上万个人长期对它攻击诽谤,说它长得特别难看,造了恶业、犯了国法、违背了戒律,它也不会有不满的情绪。(因为身体完全依靠心的支配,如果它能有反应,那对尸体赞毁也应该有反应了。)不管有多少人说它如何好看,有了不起的功德,造了什么样的善业,依止上师、持戒清净,身体本身也毫无所动,不会有丝毫喜悦之情。
大圆满等密法中也说,对这个身体赞叹或诽谤时,如果当下观察自己的心,很容易认识心的本性。可见,依靠这个身体,心里产生欢喜和嗔恨是有的。因为心识把身体执为自己。
3、若人喜我身,则彼为吾友,众皆爱己身,何不爱众生?
如果说:“身体虽然对赞毁没有感觉,但还是应该爱护它。如果我打扮得很好,吃得不错,长得极为庄严,像天人一样好看,会有许许多多人喜欢我,成为我的好朋友。这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所以我打扮并不是没有目的,我天天穿得好、吃得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
这个理由似乎比较充分。假如纯粹是让他人高兴,想利益众生,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哪怕让众生产生一刹那的快乐,大乘菩萨也应该全力以赴去做。但如果你真有这么一番发心,那天下无边所有的众生,大至天人,小至蚂蚁,没有一个不爱自己身体的,你为什么不爱所有众生的身体呢?因为你爱护身体的唯一理由,就是要让众生欢喜,但众生欢喜的因不仅仅是你的身体,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更是关爱,如此一来,你为何不去爱他们的身体呢?对牦牛或大象的身体也应该同样喜爱才对。但实际上恐怕不是这样,你只不过是说漂亮话而已,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爱自己的身体,不是爱其他的众生。
世间上有两种爱,一种是自私的爱,一种是无私的爱,佛教的博爱就属于这一种,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都没有条件地让他快乐。这种爱真的非常伟大,世间上自私和小范围的爱是根本比不上的。对所有的众生一视同仁、平等关爱,这是佛教最了不起的情怀。
4、卯二、善用此身之方法:故应离贪执,为众舍己身,此身虽多患,善用如工具。
如上所述,大乘行人贪爱身体是非常惭愧的,当然害众生就更可怕了。一定要断除对自我的贪执,把自己的身体或快乐布施给众生。身体虽有诸多过患,比如是贪心嗔心的所依,本身也极其不净、恐怖,但如果善加运用,也能成为解脱的工具。工具可包括船筏、乘骑,依靠这些能从此处到彼处,从此岸到彼岸。所以身体并非一无是处,它还是有一分价值的。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50笔记
1、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
知足的功德:假如一个人对地位、财产、名声等一无所求,他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他去求的话也有这个能力,但他不像有些人一样,科长求处长、处长求局长、局长求市长,一直贪得无厌,而是有一种满足感,那这种人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看破世间的琐事之后,应该随缘而去,无有所求。
2、《俱舍论释》圣者有四种种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满足,二是以粗粝斋饭而满足,三是以简陋床榻而满足,四是喜欢闻思修行,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
那什么叫知足,什么叫少欲呢?《涅槃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对一切没有特别的要求,任何时候都很随缘;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会有悔恨、痛苦。其实,凡事不计较也是一种知足少欲,如《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
3、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我们不要执著悦意的事物,就像《佛子行》中所说,见到赏心悦目的对境时,应把它看作无有实质,犹如夏天的彩虹,如此就不会产生贪著了。如果明白一切外物的无常性、痛苦性以及是有漏财产的过失,那么最初得不到不会痛苦,得到之后不会特别执著,一旦失去了也不会伤心。一旦达到没有什么可贪的境界,那已经获得了最妙的财富,即使你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4、巳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不应耽著受用,但贪著身体是理所当然的。世间上有这么多人,哪有不保养身体的?天气冷肯定要多穿衣服,想尽办法来养好身体,这应该是需要的。”
下面就对他进行回答:事实并非如此。暂时把身体当作修法的工具是可以,但如果拼命打扮身体、执著身体,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原因有三:
1、“可怖不净身”:前面再三地分析过,这个身体的组成物质令人见而生畏,活着的身体和死后的尸体没什么差别,原来是皮肤、肌肉、骨头、内脏,死完了之后依然是这些。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身体的上上下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没有一处是不可怕的。
2、“不动待他牵”:身体本是无情物,就像石块、木头、牛粪一样不能动,只有靠心的力量来牵引,才能走路、说话、睡觉等。所以身体跟尸陀林里的尸体没有差别,完全是依靠心识和风的因缘暂时显现的“起尸”,不应该去贪著它。
3、“火化终成灰”:身体终将在火化场里变成一堆灰,因此是无常无实的东西。
明白这三点之后,为什么还要贪执身体呢?虚云老和尚以前参的话头是“拖死尸是谁”,确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尸体或小尸体,整天在拖来拖去,但这个到底是谁呢?就是“我”。“我”又在哪里呢?应该在这上面进行观察。
4、前段时间我去汉地时,有些居士把一首歌改头换面,换成了无常方面的内容,说是:“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最后送到生产队里作化肥。”
5、无论生与死,朽身何所为?岂异粪等物?怎不除我慢?
不管是从小到青年、中年、老年活着的身体,还是最后得重病离开人间的尸体,这个身体若没有用于佛法方面,则跟粪便、煤炭、石头、木块没有差别,对我又有什么用呢?它是一种无情物,不像心识一样能生生世世跟随我,我的心识前世变成牦牛,今世变成人,后世随善恶业转生到其他趣中,但身体却不能如此。
比如我现在是人,每天在一个小屋子里生活,死了之后有可能在天界享受天人的妙欲,也有可能在一棵树下变成小虫,天天吃一点小土。业力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必要为了暂时的身体,让自己的心识造下弥天大罪。
有些人可能觉得:“身体跟衣服是有差别的,衣服不会有疼痛,但身体稍微碰一下是很痛的。”那也不一定。如果你不执著身体,也不会有疼痛感;如果有了执著,别人把你的衣服烧了,你还不是心痛得要命,好像自己被烧了一样。
所以对身体这个臭皮囊,我们不要过于贪执,一定要逐渐断除我慢。这里的“我慢”并不是骄傲自满,而是指执著身体为我,认为“我的身体好棒啊”、“我的身材真不错”。本来没有的却认为存在,这就是“慢”;本来身体没有什么功德,但偏偏特别贪执,这就是“我慢”。假如没有去除我慢,我们永远不会有快乐,离解脱更是遥不可及。
6、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
前面叙述了身体的百般过失,我们由于侍奉这个身体,毫无意义地积聚许多罪业。然而,此不净身犹如树木一般无有感受,不会因对它态度有异而发生变化,我们又何苦为了它而生贪爱、嗔恨呢?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49笔记
1、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今忆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假如没有遇到大乘佛法,没有听闻善知识的开示,我们将在轮回中不断地漂泊受苦。这颗自私自利的心曾多次造下弥天大罪,果报成熟之后把我成千上万次抛入三恶趣中,感受旁生的役使痛苦、地狱的寒热痛苦、饿鬼的饥渴痛苦。一想起这些旧仇新怨,我就气愤难平,必须要跟它把账算清,依靠尖锐、强有力的大乘对治法,想尽办法摧毁这个自我之心。
2、乔美仁波切有段时间在禅修时,眼前经常会浮现出一只白狗,后来通过禅观,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业报呈现:很久以前他当僧人时曾骂别人为狗,后来果报现前,致使他五百世都在做狗。最后一世他做了只白狗,时值释迦牟尼佛出世。当时有一群商人在吃饭,这只狗饥饿难耐便上去偷吃。商人们发现后逮住了它,并把它活活地埋在地里。阿难尊者目睹这一切后,以慈悲心超度了它,使它来世逐渐转生为大成就者乔美仁波切。
3、丑三(精通对治方便)寅一、略说:若汝欲自喜,不应自爱执,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
如果你想珍惜自己、让自己幸福快乐,那就千万不要爱执自己。一个人若想永远快乐、没有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喜欢自己,不要为自己而奋斗。假如一味地为了自己,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堕入可怕的深渊。如果对自我的维护和爱执能放下来,快乐自然而然会现前的。但关键是很多人都放不下,越追求的话,幸福离自己越遥远。
许多人都想保护自己,不愿遭受畏惧痛苦,如果真的这样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爱护他人。假如真想保护自己,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利益他人。上师如意宝也说过:“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4、巳一、真实宣说:汝愈献殷勤,护此不净身,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
我们不要贪执自己的身体,越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百般珍爱、殷切保护,它就越会脆弱无力,乃至对小苦也不堪承受。如果用各种饮食、衣饰来百般讨好它,它就越来越娇气,越来越脆弱。
5、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
身体如是脆弱下去,那它的贪欲就会不断增长。世间上也是如此,稍有智慧的人虽没有完全根除烦恼,但对财物、地位、名声不是特别贪。而那些脆弱的可怜人,内心的欲望永无止境,就算拥有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他还是不满足。
佛陀在《父子相会经》中有个比喻说,不管有多少水流入大海,大海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不管有多少草木被火吞没,烈火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同样,愚人无论享受了多少妙欲,也不会有心满意足之时。这些人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令痛苦如降雨。”他们不会有真正的快乐,痛苦犹如雨水般不断降下。不说我们一般人,即便是统治整个四大部洲、与帝释天平起平坐的我乳轮王,也正是因为贪心不足,最后落到地上而悲惨地死去。(这个公案,在《释尊广传》中也有。)
6、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用在这里不知合不合适?天老爷最初给人、牛、狗、猪分配寿命。首先给人25年,给牛40年,但牛说:“我要15年就可以了。”其他25年被人要走了。给狗40年,它也只要15年,25年又被人要了。最后猪也不愿活很长时间,只要了15年,25年也给了人。这样一来,人总共要了100岁。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寿命虽然很长,可是属于自己的只有1岁到25岁,这段时候过得比较快乐。25岁到50岁之间,因为是牛的寿命,所以要承担工作、家庭等沉重的压力。50岁到75岁是狗的寿命,所以要经常看孩子、看门,过狗的生活。75岁到100岁是猪的寿命,那时候的人除了吃喝以外,什么事情都不做,在家里一直躺着。所以,人不该要那么长的寿命,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快乐。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48笔记
1、寅二、广说:纵已如是诲,汝犹不行善,众过终归汝,唯当受治罚。
以上作者通过谆谆教诲,从各个角度介绍了自他相换,劝诫我们要舍弃自己,接受别人的痛苦;讲了这么多,但若行为上依然如故,不行持善法,还继续造恶业,尤其是对利益众生置若罔闻,一点长进都没有,那所讲的这些道理都白费了。
2、昔时受汝制,今日吾已觉,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
我们过去遭受过无量痛苦,现在学习了大乘佛法、依止了上师、了知取舍之后才发现,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没有调伏这颗狂妄的心。它产生贪嗔痴等各种烦恼,以此而造作恶业,在三界轮回中此起彼伏,受尽百般折磨,感受不同程度的痛苦。这些痛苦,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即便是圣者也难以描述。
我们这颗心可以分为一个狂妄心(自私自利的我执)和一个明智心,明智心对狂妄心教诫道:“依靠上师的指点,我今天终于明白了,无始以来我因为爱执自己,不顾众生的快乐,所以在轮回中受尽煎熬。而如今,以不可思议的因缘遇到大乘殊胜教法后,我明白了一切痛苦和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烦恼——萨迦耶见。从此以后,无论你这颗心去哪里,就算是天涯海角,我也不会让你随心所欲到处造恶业,让我无辜地遭受痛苦。既然我已发现了你,就不会再受你控制,让你继续干坏事了。”
骄慢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还是讲要摧毁它。骄慢是觉得自己了不起的贡高我慢,理解得更深一点,就是对自我的执著。
3、今当弃此念,尚享自权益。汝已售他人,莫哀应尽力。
有些人会想:“怎么可能彻底摧毁我执呢?应该留下一点吧,一点自私自利都没有,恐怕是做不到的。”这种想法虽然情有可原,但其实我执是可以舍弃的。以前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首先都是维护自己、赞叹自己、保护自己,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这种念头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定要舍弃。
此处作者说:“自私自利的心啊,我已反复教诫过你放弃自利,但你一直不肯听,所以我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将你卖给别人,让你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听别人使唤。我曾以诸佛菩萨为证人,宴请三界无量众生为宾客,在他们面前把你布施出去了,因此今后你一定要为别人服务。”
4、丑二、视为所断违品: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众,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
有些心意可能比较固执,它想:“我又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为什么把我卖给众生?”对此作者回答说:“假设我有稍许放逸,觉得自私自利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对自他有利,而没有把你施予一切众生,那么你一定会执著自利而造恶业,最终将我出卖给地狱狱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