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1-152笔记(5-9)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47笔记
1、此身过本多,德寡奚足夸?故当隐己德,莫令他人知。
我们不应该在别人面前赞叹自己,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身体、心理、行为、性格有很多过失,即使有一点功德也不足挂齿,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纵然有一分功德,也要想办法不让人知道,这就是智者的行为。
2、丑三、摄义:往昔为自利,所行尽害他,今为他谋利,愿害悉归我。
我们从无始以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衣食、生命、财产、生活、感情等,一言一行害过无量众生。不说前世的前世,我们即生中没有遇到大乘佛教之前,当小孩子的时候,为了玩具得罪过其他孩童;长大之后,为了自己的生活也害过很多人和非人。为什么害他们呢?就是担心自己的事情不成功,希望自己一切圆满。而现在,我们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要利益众生,那么所有的危害、痛苦、折磨,都应该由自己心甘情愿承受。
3、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令如初嫁媳,羞畏极谨慎。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身口意各方面要调柔、寂静、如法。甚至小乘中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塞,佛陀也要求不管走路说话都要有文雅的威仪,不能让这个身体过于顽固不化、傲慢粗暴,觉得天下唯我独尊,现出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态。一定要在众人面前调柔寂静,规规矩矩地为众生做事情。
自己的功德纵然超越许许多多人,行为上也应该极其调柔。打个比方说,刚进门的新媳妇为了讨得婆家喜欢,做任何事情都战战兢兢、忐忑不安,行为上非常羞涩、畏惧。
4、丑一(以对治主宰)寅一、略说: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妄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
我们应该用一些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分别念非常猛烈时,还是需要一些办法加以对治。我平时心里不太舒服、很难以调柔的话,就关起门来大声念经、念咒语,让心慢慢集中在声音上,以这个行为把心控制住。有时候通过心来约束行为,有时候行为也能对心起到作用。我们意乐上、行为上一定要坚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伤害众生,这是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
有些讲义中说,此偈所言的,是饶益有情戒、严禁恶行戒、摄持善法戒的总结。总之还是围绕那两条:从正面来讲,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从反面来讲,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连一个众生的毛孔都不损害,不得罪众生,不做众生不高兴的事情,更不用说危害他们最珍贵的生命了。概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按照大乘经论的观点,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尽量不害任何众生,反而要饶益一切有情。
5、格鲁派的修行教言中说,菩提心若要培养出来,有三个条件:第一、要遣除违缘,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第二、要创造顺缘,尽量地积累资粮;第三、一心一意地祈祷诸佛菩萨和根本上师,愿相续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不要减灭。这三个条件具足的话,菩提心一定会越来越增上,我们应该尽力去这样做。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46笔记
1、寅一、以意乐自我嫉妒:我乐他不乐,我高他卑下,利己不顾人,何不反自妒?
在心情上,自己一味想获得快乐、吃穿不愁,即生行持善法,来世获得人天福报,而对其他的众生,除了亲朋好友以外,不愿意让他们今生来世快乐,希望他们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在地位上,自己愿意至高无上,被成千上万的人恭敬爱戴,而想别人受到蔑视、地位下贱;在行为上,白天晚上为了自己的利益勤奋努力,而对其他众生的事情毫无顾及、漠不关心,就算表面上做了一点,也主要是为了自己,并不是关爱别人。这些情绪上、地位上、行为上毒药般的自私自利,我们扪心自问,看这样做到底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治?作为一个凡夫人,只要反观自己的行为,就会觉得很惭愧。我们从早到晚24小时都是想着自己快乐、自己获得名声地位,而众生的利益,除了个别真正有菩提心的人以外,根本没有想到过。
2、佛陀在《甘露经》中讲了四种难得,第一个是人身难得,第二个是遇佛法难得,第三个是信仰佛法难得,最后是菩提心难得。佛经中的这四种难得,千百万劫难以遭遇,一旦得到了,自己万万不能放弃。
3、寅二、以行为代他苦: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
上师如意宝讲这个颂词时说,假如有能力,就应真实代受别人的痛苦;没有能力的话,心里观想代受无量众生的痛苦,功德和利益也不可言说。
4、寅三、以心行置低位: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他虽犯大过,欣然吾顶替,自过纵微小,众前诚忏悔。
我们从思想上、行为上要随时随地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到底是善心,还是恶念,或者是无记心?
5、显扬他令誉,以此匿己名,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我们要大力宣扬他人的功德、名誉、威德、力量,尽量埋没自己的名声,自己的功德隐含不露,当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并像奴仆一样役使自己,无条件地为众生做事。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45笔记
1、丑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若没有修自他交换,始终耽著自己、爱护自己,则将导致无穷无尽的过失,给今生来世带来无边祸害。作为发了大乘心的菩萨,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应该一心一意舍弃自己,尽心尽力地行持利生事业,这样的话,功德和利益非常大。那么,这是谁说的呢?是三界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无欺的金刚语,依此而行必能获得安乐利益。
2、《金刚经》中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就是佛陀语言的特征。
世亲论师的观点说,所谓“真语者”,指世俗中佛所说的因果、微观宏观世界的道理真实不虚;“实语者”是从胜义角度讲,佛陀在《般若经》中所宣说的空性,一点也不会欺惑,完全真实;“如语者”是佛在第三转F轮中所抉择的如来藏光明显现存在,这方面的真理非常可靠;“不诳语者”,是佛为引导众生而宣说不同的教言,一字一句都具有殊胜密意;“不异语者”的意思是,佛陀针对六道众生所讲的法,每个众生根据自己的根基不同,所领会的意义也有差别。因此,整个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的语言才真实不虚,若能对佛语深信不疑,修任何法都会获得利益的。
3、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这里也是对自心进行教诫:“如果你往昔无量劫以来,一直奉行利他事业,就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那样利益众生、修自他交换,遇到众生就尽力帮助,那么时间如此久远,你一定会推翻了可恶的我执,获得利他所带来的证悟境界。如今除了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无漏安乐之外,绝对不可能每天被烦恼折磨着,落到这般痛苦的地步。”
往昔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宝髻佛等无量如来,在因地时也跟我们一样,是被烦恼缠缚的凡夫,但他们自从发菩提心、选择利他这条路之后,依靠多生累劫的修持,现在已脱离轮回、摆脱生死,获得了如来的果位。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在轮回中一直没有解脱,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地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也是利益众生之因。净土宗的昙鸾大师说过:“发菩提心是进入佛道的要门,发心才能成佛,发心才会去度化众生。”
正如《现观庄严论》所言,菩提心有两个法相,一是缘佛果,一是利益众生。
4、丑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习。
有些人可能会想:“修自他交换时,把我当作别人、别人当作我,听起来倒是很殊胜,但恐怕不好修吧。他就是他、我就是我,两个人互相换过来,是很难以习惯的。”
为断除这种怀疑,此处通过比喻进行说明:如果长期修持自他交换,终有一天定会成就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为什么呢?因为既然你经过串习,能将父精母血的不净种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蕴执为我,为何不能同样对其他众生也如是执著呢?
5、丑一、当利他:应为他密探,见己有何物,悉数尽盗取,以彼利众生。
发心上讲了很多道理后,行为上怎样去利他呢?就像一个人学习开车,理论上学完之后,应该如何去驾驶呢?应该把自己当作众生,为众生服务。我们对自心教诫道:“你以前是我的大密探,我需要什么,你整天都在观察——今天出去能不能得到一点东西?今天会不会获得赞叹?等一会儿回去,会不会吃得好一点?每天都在想我能不能得什么。而现在发了菩提心之后,位置要换过来,应该成为众生的密探、奸细、特务,时时刻刻观察众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一定要进入众生的心里。”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44笔记
1、此处的傲慢心,是对治傲慢的一种智慧,而以烦恼的名称来命名的。我们不可能修烦恼,修烦恼会增长烦恼,烦恼再不用串习了,所以这里对治傲慢的智慧叫“傲慢”。前两种修行也应该这样来理解。
2、故令闻众口,齐颂吾胜德,毛竖心欢喜,浑然乐陶陶。
有些人稍有才华、境界、势力,以及广闻博学的智慧时,往往就瞧不起别人。傲慢心是隐藏的一种烦恼,自己根本不发觉,但别人一看你的言行举止就非常清楚。因此,这种傲慢要彻底根除,不然在修行中很容易遭到违缘。
这里是说对高者也有必要修习相换。即首先把自己换成别人,再看易位前的自己,显得傲气十足,以蔑视侮辱的眼神来对待他(原来的我)。要让他听到我被全世界的人交口称赞,赞叹我的种姓、智慧、悲心及人格,我因而欢喜若狂、汗毛直竖,完全陶醉在欢乐的海洋中。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当这种特长被人宣扬、赞美时,自己会沉浸在喜乐之中,难以自拔。然而我们换位后应该知道,这个被赞叹的,实际上不是我,而是易位前的众生。如果是我受到赞叹,肯定会得意洋洋,但若是众生的话,我们恐怕会生嫉妒心,非要跟他平起平坐。在这个时候,大家应该知道,这些烦恼的祸首,其实就是我执,正因为我执从中作怪,所以我们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非常贪爱,自己受到赞叹就非常欢喜,众生受到赞叹则耿耿于怀。
3、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
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我去甘肃看见很多回教道场,里面有星星和月亮的标志,象征他们希望获得这些果位。古代论著中也有太阳派、月亮派等外道,他们暂时皈依这些,但这些并不能让人了脱生死。所以皈依三宝是基础,我们以后区分佛教和外道时,首先要以皈依来分。
二、见解。见解有暂时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暂时见解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灭,最究竟的见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没有这种殊胜的见解,虽然有些窍诀暂时可以压制烦恼、痛苦,但无法从根本上断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暂时修持制止分别念的禅定,并没有如是殊胜的修法。
四、行为。佛教是远离贪嗔痴以及损害众生的行为,而外道经常损害众生,也不能脱离贪嗔痴的行为。
五、果位。佛教是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三解脱,而外道没有如是的解脱,只能流转于轮回当中。
4、彼富吾夺取,若为吾从仆,唯予资生酬,其余悉霸取。
他(原来的我)拥有的财富、名声、地位等,我一定要设法夺取,使他一无所有、分文皆无,变成穷光蛋。如果他愿意规规矩矩给我做仆人,我就适当地给一些工资,让他保证温饱、有吃有穿就行了,其余的我全部霸占为己有。
5、令彼乏安乐,恒常遇祸害。
还要让这个人(原来的我)身心缺少安乐,不仅如此,而且我要让他恒常灾难临头、倒霉不断。
6、丑二、彼之原因:彼为堕生死,百般折损我。
为什么痛苦和灾害让他(原来的我,即我执)领受,对他如是怀恨呢?因为他在漫长的轮回岁月中,曾无数次地加害过我。
7、萨迦班智达在《普显牟尼密意》中总结前面几种修法说:首先换在低劣者的位置上,对自己进行嫉妒,那时候心里特别痛苦,通过这种痛苦认识到嫉妒心的危害性,以后凡是有嫉妒的对象,自己不容易产生嫉妒心;换在竞争对手的位置上,对自己进行竞争,那时候心里也非常痛苦,认识到这一点后,觉得竞争没有任何意义,实际行动中就不会对别人起竞争心;换在高者的位置上时,以傲慢的姿态对自己侮辱轻蔑,这个时候心里也不好受,从此遇到傲慢的对境时,自己也会对治的。以上的教言,是对治这三种烦恼的殊胜窍诀。
8、丑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
我们对自己的心进行劝说:“无知的心啊,你以前一直追求自利,天天想着自己、维护自己,以这样的恶心所致,无数亿劫中漂泊轮回、饱尝痛苦,不管转生到三界哪个地方,都没有少许的快乐可言。这些痛苦正来源于我执和我所执,如果没有它,就会像诸佛菩萨及阿罗汉一样断掉轮回的相续,绝对不可能继续流转。”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43笔记
1、对高者生嫉妒心、对平等者起竞争心、对低下者起傲慢心,依靠三种对境产生这三种烦恼。如何对治三种烦恼——嫉妒心、竞争心、傲慢心。这次的修法跟往昔有点不同,是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来断除烦恼的。
2、寅二、修竞争心:为令自优胜,利能等我者,纵诤亦冀得,财利与恭敬。
自己应站在别人的位置,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原来我对平等者在才华智慧、名声地位等方面有一种竞争心,那么现在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过来对自己修这种竞争心。在利养、能力、智慧、势力等方面与己相等或者稍微超胜的对境面前,我们应该这样想:“如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众人对他的恭敬利养夺过来,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若没有这么顺利,纵然吵架、造谣也在所不惜,我只希望能赢得更多的财利与恭敬。”这是很多凡夫人一再想的事情,这种想法如果详加观察,确实是内心中的烦恼。
3、极力称吾德,令名扬世间,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间闻。
我将尽力宣扬自己闻思修、讲辩著及世出世间所有的功德,令美名传扬各方,整个世间无所不知。而对他(原来的我)要想方设法压制、隐藏,一个人也不要听到他有点滴优点。
4、复当隐吾过,受供而非他,令我获大利,受敬而非他。
刚才讲的是功德方面,这里是讲过失方面。此时自己站在别人的位置上,全力以赴隐藏自己的过失,渴望受到众人的供养尊重,而对他(原来的我)则完全相反,尽力揭露其过失,令他一无所得。我获得丰厚利养,受人恭敬爱戴,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名利,反而遭受众人的呵斥谴责。(原来我觉得自己获得利养很重要,但位置换完了以后,会觉得别人得到利养非常重要。)
5、吾喜观望彼,沦落久遭难,令受众嘲讽,竞相共责难。
我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他(原来的我)遭受百般痛苦,一旦他缺吃少穿、倒霉连连,我就欢喜若狂。我要使他成为大家冷嘲热讽的笑柄,成为众人竞相毁谤的对象。若听说他被众人侮辱,我就非常高兴,想去看一下他的惨境。
6、寅三、修我慢:据云此狂徒,欲与吾相争,财貌与慧识,种姓宁等我?
自己的智慧、相貌、种姓等方面胜过别人时,傲慢很容易生得起来。据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愚痴之徒(原来的我),想和我一争高低,这简直是白日做梦,难道他能和我平起平坐吗?我的智慧像文殊菩萨,而他就像牦牛,一点学问也没有;我的相貌庄严如天人,而他丑陋如青蛙;我的财富犹如龙王或多闻天子,而他就像是贫贱的乞丐……无论是势力、智慧、学识、种姓哪方面,他能跟我相比吗?(换一种心态时,就会发现自己原来的傲慢虚幻不实。)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42笔记
1、卯二、于功德法嫉妒:世间盛赞彼,吾之身名裂,无才何所为?才学众悉有,彼较某人劣,吾亦胜某人。
别人换作原来的我之后,具足名声、财富、地位、权势等一切福报,众人对之极其羡慕,而我沦落为了乞丐、屠夫、妓女等下贱人,住在社会的底层。我们经常看不起种姓低劣的人,自己稍微有点功德才学,就春风得意,觉得非常了不起,但现在换了角度后,可以感受这些苦恼,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2、戒见衰退等,因惑而非我,故应悲济我,困则自取受。
在这个世间上,最殊胜的就是戒律清净、见解正确,然而有些人依靠外道或恶友的因缘,以致戒律废弛、见解退失,再加上“等”字所包括的行为,也不如法,很多人看不惯。“等”字还包括了生活,每天都是邪命养活,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过活。如果我们是这种人,那应该知道,这样做并不是自己愿意的,而是因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严重,贪心嗔心极为强盛,再加上外界复杂混乱的环境等因素,才导致了这种可怕的结果。作为一个修行人,谁愿意变成破戒者、破见解者?但是由于烦恼所催,自己也是身不由己。
3、然吾未蒙济,竟然反遭轻,彼虽具功德,于我有何益?
刚才说如果你(原来的我)真有本事,那我在见解等损坏时,你就应该出来帮助我。这里接着说,但你并没有一心一意地怜悯我、同情我,当我失坏戒律、苦苦挣扎时,你一直不理不睬;当我迈向歧途时,你冷冷旁观,任我孤立无助地滑向深渊,反而还用蔑视的语气来侮辱我、呵斥我。这样的你,怎么能算得上有菩萨心肠?
4、不愍愚众生,危陷恶趣门,向外夸己德,欲胜诸智者。
我们站在可怜人的角度上责备原来的自己:“你非常不好,对于极其愚痴、贪嗔痴特别深重、修行佛法处处遭遇违缘、被种种痛苦所折磨的众生,你竟然视若无睹、毫不关心,任他们被罪恶所牵,趋近毒蛇、猛兽等口般的恶趣之门,随时都有可能堕落下去。这么多可怜众生在你身边,你看都不看、问都不问,还在众多人面前夸夸其谈、高谈阔论,说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功德、如何如何的事业,想以此与其他智者抗衡,这实在是不合理。”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41笔记
1、意汝定当知,吾已全属他,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
心识啊心识,你一定要明白:我在发菩提心的当下,就已经将自己的一切给众生了,身口意也好,财产善根也罢,全部是属于众生的。既然如此,你就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只顾自己,做事情围着自己转。如果还不转变过来,表面上我发了心,实际上却没有想过众生,跟没发菩提心、没出家或者没学佛一样,这是值得惭愧的。
2、子二、行为:不应以他眼,成办自利益,亦莫以眼等,邪恶待众生。
我们不应该以他人的眼睛,成办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他人的眼睛等,造作恶业伤害众生。
3、故当尊有情,己身所有物,见已咸取出,广利诸众生。
以上从行为上、心理上作了分析后,总而言之,我们应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把众生当作佛陀那样来对待,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吃的穿的、装饰品、房屋、财富、名声等,应该全部抢下来,不要再把它归为己有,而要将使用权交到众生手里,一点不剩地布施给众生。
4、癸一(意乐)子一、略说:易位卑等高,移自换为他,以无疑虑心,修妒竞胜慢。
我们对高者嫉妒、对平等者竞争、对下者傲慢,有这三种过失,现在换一个位置,我当作低劣者、我当作高者、我当作平等者,原来的位置换作众生,然后去表演角色。
有些人可能想:“修菩提心的话,有这种说法,但修傲慢心、嫉妒心,从来没有听说过。”其实这种窍诀是以毒攻毒,非常殊胜,用烦恼来摧毁烦恼,它的力量更强大,所以只要运用恰当,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
但是这三种烦恼——傲慢心、嫉妒心、竞争心,不能在同一个时间修,因为它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产生,因而一定要分开修。比如我对自己修嫉妒心时,应该站在低劣者的位置上,那时候真的成了可怜的乞丐,无有疑虑地修嫉妒心。
5、卯一、于世间法嫉妒:蒙敬彼非我,吾财不如彼,受赞他非我,彼乐吾受苦。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
首先是修嫉妒心。嫉妒是对别人的名声、财富、才华等无法忍受的一种烦恼。怎么样修呢?把对方放在高位,自己降为低位。比如我本是法座上的一个法师,在修嫉妒心的时候,应该把自己观为乞丐,把众生观为自己,然后用乞丐的身份对之发起嫉妒心。这里的“彼”、“他”指原来的我,“我”、“吾”指现在的我。有些讲义称为旧我和新我,旧我即是现在的众生,新我即是现在的我。
有些法师应该这么想,比如智诚法师,把自己想作修经堂的一个工人,穿着在家衣服,个子也挺高,但是肚子很大,每天都吃不饱,于是开始生嫉妒:“你看那个智诚,天天穿着出家衣服,吃得也很不错,一顿吃那么多!”把位置这样换过来,相续中的嫉妒心慢慢就没有了。
原来的我,现在变成别人之后:“蒙敬彼非我”,成千上万的人对他(原来的我)尊重恭敬,我不但得不到尊敬,反而有无数的人讥毁我、蔑视我。“吾财不如彼”,我得不到任何财富,连吃穿都成问题,而他财源滚滚,吃穿不愁,财富轻而易举就出现了。“受赞他非我”,他有千万人的称扬赞叹,名声远播到三十三天,而我默默无闻,谁都不愿理睬,就连自己的贡献也被别人抢走了,我是多么可怜哪!“彼乐吾受苦”,他真的很享受,有侍者做饭,什么事情别人都来帮忙,过的生活如是快乐,而我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今天自己提水,明天自己砍柴,什么都是我一个人做。“工作吾勤苦”,砍柴、砍伐、割草、建筑,什么工作我都要自己做,而他不用做任何工作,整天躺在床上,有许多侍者伺候,好安逸哦!相比之下,他称心如意,而我却饱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