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94笔记(7-7)

创建日期:2022-09-10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94笔记(7-7)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3笔记

  1、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战场上搏斗时,有些人见到自己的血,反而更增加勇气和毅力,勇往直前奋战到底;而有些人自己毫发无损,看见他人流血也会惊慌失措,甚至晕倒在地昏迷不醒。两种人的差别如此悬殊,完全是内心坚韧与怯懦所导致。

  修安忍也是如此,并不是外境起作用,而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坚强。意志坚勇的人即使遇到可怕的对境,如别人用刀砍、用刺耳的语言侮辱,他也能如如不动、安忍下来。而怯弱的人只是听别人说一句“你不好看,我不喜欢你”,就马上倒下去了――“啊?他不喜欢我!”其实,不喜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世人为了一些暂时的目的,尚且英勇无比,我们修行人遇到困难时,更要以坚强的勇气来战胜了。假如自己的心太脆弱,遇到一点坎坷就倒下去,没有办法站起来,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2、寅三、摄义: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因此,我们应轻视一切危害苦难,不要被这些痛苦所转。有些人遇到苦难就爬不起来了,而修安忍、具智慧方便、学大乘佛法的智者们,纵然经历了千辛万苦,内心仍然非常明清,不受这些违缘干扰,一直保持着清净的心态。

  3、上师要求大家尽量背诵《入行论》,以其内容逐字逐句地对照自己。否则,只听不修的话,法在这面、心在那边,法永远也没有机会融入自相续。因此大家一定要以这部法来经常衡量自己,这样,一部法听完了以后,自己会有非常大的改变。

  4、丑四、作意功德: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然应轻彼苦,力克嗔等敌,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

  在与烦恼进行生死搏斗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众多痛苦,因为烦恼敌军在我们相续中根深蒂固,势力非常强大,战胜这样庞大有力的敌军,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必须要有勇气和耐心。

  作为修行人,不能因为出现一点违缘,就马上放弃,而应“轻彼苦”,遇到痛苦不要特别在乎,应当勇敢地去面对,励力克制贪嗔等一切烦恼。

  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也讲过对治烦恼的一些方法,经云:“为断贪心,修持不净观与白骨观;为断嗔心,修持大慈大悲;为断痴心,观修十二缘起。”用这些不同的方法,来与贪嗔为主的烦恼进行殊死搏斗,否则,若没有制止这些烦恼,正如前面经论中所说,危害是无量无边的。而如果能全力以赴地制止烦恼,这才是世间上真正的勇士、英雄好汉。

  在疆场上杀死敌方,只能叫“弑尸者”,因为这些人即使不被你杀,也会自然而然死亡,而只有战胜烦恼,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战胜敌人并不困难,而战胜最执著的感情、财富、家庭,十分不容易。

  5、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再来说说痛苦的功德:痛苦能让人们生起厌离心,遣除傲慢的心态,对众生萌发大悲心,羞耻作恶而乐于行善。

  所以当我们遇到痛苦时,应该看这个痛苦能不能用得上,如果用得上的话,便可以产生以下功德:

  (1)“厌离”:若从来没有感受过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想要出离获得解脱,苦难是出离心的催化剂。

  (2)“除骄慢”:如果一生中样样圆满顺利,没有遇到丝毫挫折,那始终会高高在上、傲气十足,而一旦经历了痛苦,原来的傲慢会大打折扣。

  (3)“悲愍生死众”:痛苦能激发对六道众生的悲悯之心。自己生病以后,才能体会有病苦的众生多么需要他人帮助;自己感受到天气的寒冷以后,才能了知寒地狱众生的切肤之痛。故而,苦难可令对众生的悲心自然增上。

  (4)“羞恶乐行善”:对痛苦有了真实体会后,便明白恶业乃为痛苦之因,为获得平安快乐,必须不再造作恶业,从今以后断恶行善,努力行持善法,这样的话,自己的修行定会有所助进。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2笔记

  1、嗔恨的对境主要有三个方面――我、我的亲友、我的怨敌,今天先讲遮破以“我”为对境而生嗔恨。这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忍受痛苦、忍受甚深法门、忍受怨恨的敌人。

  2、丑一、作意轮回之自性: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在这个轮回当中,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造善业的力量可谓少之又少,而痛苦之因的不善业却多之又多。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痛苦在轮回中必定多,而快乐在轮回中必定少。

  很多人并没有通达轮回的本性,他们遇到不顺、不快乐时,就怪自己的命不好,没有勇气去面对,这是没有必要的。世间确实没有安乐可言,一旦遇到痛苦挫折,应清晰地认识到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若能懂得这个自然规律,遇到什么情况自己都会有所准备。

  3、丑二、作意出离之因: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轮回中的痛苦并非不好,它可以转变成修行的顺缘。

  我们遇到一些痛苦时,不要非常伤心,千方百计想把它遣除。如果没有这些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也不会向往从三界中获得解脱,希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遇到痛苦和麻烦时,应好好思维它是顺缘还是违缘,进而坚定不移地承受痛苦。

  噶当派的高僧大德,经常把痛苦当作修行的顺缘,并且说:“如果自心特别苦恼,应立即观想三界轮回众生的痛苦,以自己现行的痛苦去代受他们所有的痛苦,以此而使自己的受苦变成功德。”

  众生的痛苦分为几种,一是前世所感的恶业之果,一是今生中遇到的违缘所致,还有一种,就是修法以后才有的痛苦。为什么修法会招致痛苦呢?因为你没有修法的话,来世可能在地狱或饿鬼中感受痛苦,但依靠佛法的加持力,即生中只是象征性地感受一些痛苦,来世就不用感受了。

  4、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下面用比喻来进一步说明此理。在这个世间中,很多人行持无意义的苦行,比如印度南方的伽那巴,为了获得“第一”的虚名,人与人之间经常搏斗,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还有些外道,为了博得圣尊的欢喜,砍断自己的头,用火来燃烧身体,与现在某些极端宗教比较相似。这些都是无意义的苦行,对今生来世根本没有意义。

  相比之下,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为了度化自他一切众生,在修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痛苦,怎么会生起畏惧之心呢?我们在利益有情的时候,稍微遇到一点点挫折,不应该产生怯弱之心。

  5、丑三(以修习观察安忍)寅一、略说: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长久地串习,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不能成办的绝对没有。同样的道理,若逐渐修习忍受小小的损害,一旦大的危害临头,也就能够安忍了。若不断串习安忍,由安忍小小的损害,到大的灾难也能泰然接受,所有的损害侵扰,全部都成为快乐之因,一地菩萨到佛陀之间的境界完全能现前。

  6、寅二、广说:蛇及蚊虻噬,饥渴等苦受,乃至疥疮等,岂非见惯耶?

  在漫长的轮回生涯中,我们受过许多痛苦,比如被毒蛇咬、蚊子叮,饥饿、干渴等苦受,乃至生疥疮等各种病痛,这些都已经司空见惯。既然这些无义的痛苦都能忍受(在忍受时没有以发心摄持,也没有修安忍心),具有意义的痛苦――为了自他的解脱,为什么不能安忍呢?

  7、故于寒暑风,病缚捶打等,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

  此颂跟前颂连在一起讲。前面既然说了,跟解脱毫无关联的无义之苦,我们都能习惯安忍,那现在为了自他众生的解脱,在修行或求法的过程中遭受一些苦难,也应该值得接受。对于严寒酷暑、狂风暴雨,及重病缠身、遭受束缚、被人殴打等各种痛苦,我们不要过于娇柔怯弱,如果自己的心太娇弱,反而会更增加痛苦。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1笔记

  1、己二、安忍之功德: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如果全力以赴地摧毁嗔恨,此人无论今生还是来世都会享受快乐,这就是修安忍的功德。

  为什么说今生来世都快乐呢?如果一个人真正依靠本品教言,方方面面来观察嗔恨的本体、因缘、果等,发现嗔恨的本体了不可得,从而彻底根除相续中的嗔恨心,那么此人即生中会非常快乐,就算有人用兵器砍割他的身体,使之感受世间上最大的痛苦,但如果安忍修得好,纵然身肉一块块被割下来,也不会生起丝毫嗔恨。这样,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什么样的逆缘,他都能游刃有余、非常快乐。而来世,就像大乘经典里讲的那样,必将感得相貌庄严、转生善趣,生生世世成为财富圆满、才华出众之人。所以说,修安忍可以让今生来世都快乐。

  下面分析嗔恨心时,将一一剖析它的因、对境、本体、果、作用等方面。

  2、庚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需要因缘聚合,嗔恨心也不例外。生起嗔恨心的话,因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行我不欲”,本来我不想做的事情,非要让我做;还有一种是“挠吾所欲”,本来我希求的事情,他人却百般阻挠,不让我去做。这两种因会产生什么呢?就是不悦意的食物。此处“食物”是一种比喻,指不快乐的心态犹如食物一样,能养育嗔恨心的敌人,使其身体越来越强壮,一旦嗔恨心的能力大大增强,就能毁灭今生来世的所有善根。

  实际上,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求,别人怎么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说了:“嗔心生起之时,如果观察它的来处,默然静坐片刻,怒火会自然熄灭。”

  3、庚二、理当遣除: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认识到嗔心的因是不乐食之后,为了防止嗔心敌人的继续壮大,应想方设法去消灭它。

  为了消除嗔恨心,首先要断绝它的不悦意食物。原因是,这个敌人除了加害我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要摧毁嗔恨心的敌人,也一定断绝它的食物,把相续中不快乐的心态灭除。这种心态是产生嗔恨心的唯一因,是营养它、壮大它的精神食粮。

  如果遇到生嗔的对境,应该用“沙门四法”去对待——他人殴打,我不嗔打;他人辱骂,我不还骂;他人嗔恨,我不生嗔;他人寻机挑衅,我不寻过反争。通过这种方式,不快乐的心就没办法产生了,如此一来,相续中的清净、喜乐也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在八万四千的烦恼魔军中,嗔恨心是威力最大、势力最强的暴君。

  4、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无论遇到任何逆境,都不要扰乱欢喜的心境,因为忧愁苦恼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许多善根。

  如果真的好好修行,遇到任何外境,也不会特别执著,就像对待梦境一样,梦中的繁荣昌盛、萧条败落,不可能让现实中的我们生极大的贪心或者痛苦,心总是能够坦然而住。遇到不欢喜的事情时,自心不要起烦恼,更不应该生嗔恨心,否则今生来世的一切善根都会摧毁无余。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保持欢喜心非常重要。

  快乐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执著上。当然,物质并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任何事情要不堕两边。

  5、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假设尚有扭转的余地,那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已经不可救药,如同碗打破了一样,伤心苦恼又有什么用呢?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为了自私自利的目的,以自相的贪嗔之心而引发的冲突,应该越少越好!

  6、庚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一般来讲,嗔恨心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而嗔恨心的因缘,就是“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不欲和所欲的对境,可以分12种、24种、36种,或者72种。(以下主要讲72种。)

  具体而言,不欲境有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是我所不愿意的。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让我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也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而对我的敌人,愿意让他痛苦、遭人轻毁、听受毁谤和恶语。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这72种生嗔境,要么是依靠我,要么是依靠我的亲友,要么是依靠我的敌人。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笔记

  1、《入行论》今天开始讲第六品 安忍。

  这一品的内容十分重要,它在整部论典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许多高僧大德若没有时间讲全部的《入行论》,光讲这一品的现象也比较多。我们大乘修行人经常产生嗔恨心,而对治嗔心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这一品的教言。学习了本品的130多个颂词以后,你们的性格应该会有前所未有的改变。

  2、庚一、未见之果: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只生一次嗔恨心,就足以将千劫中所积累的供养佛陀、布施众生、严谨持戒等所有福德摧毁无余。

  “一嗔”是指一刹那的嗔恨心,这里的刹那指“成事刹那”,即成办某一件事从头到尾的时间,而不是最细微的“时际刹那”。我们一次性发脾气所产生的嗔恨心,就叫做“一嗔”。

  此处的“劫”并不是中劫、半劫或小劫,而是具有八十个小劫的一个大劫。一念嗔心的过失非常可怕,能够摧毁一千个劫的善法功德。

  一、所毁:一般来说,所摧毁的善根有三种:1、随福德分善: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2、小乘随解脱分善:以小乘人无我所摄持的善根;3、大乘随解脱分善:以大乘智慧和方便所摄持的善根。这三种善根当中,这里所摧毁的善根是第一种,也就是未以智慧和方便摄持的善根。

  二、能毁:能摧毁的嗔恨心是什么样呢?主要是对严厉的对境,如发菩提心的上师或发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极为强烈猛烈的嗔恚之心,生起后也无有后悔心等对治法。具足这三个条件的话,就是能摧毁之嗔恨心。

  平时我们对有些人生嗔恨心,如果程度不是特别猛烈,再加上嗔恨心还没结束前,自己觉得非常惭愧,马上生起忏悔心,也不一定摧毁所有的善根。因此,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详细衡量,这也并不是特别容易发生的事情。

  三、摧毁方式:嗔恨心以什么方式来摧毁善根呢?从根本上彻底摧毁,理由是佛陀在《说一切有部经》中云:“优波离,大善根亦减低、净除、灭尽无余,是故甚至对木烬亦不能生嗔心,更何况说于有心识之身。”这个教证充分说明,我们若对有情法和无情法生起嗔恨心,若是上等嗔心,善根则被无余摧毁;若是中等嗔心,善根被净除,只剩下一点点;若是下等嗔心,则会减低善根,摧毁一部分。由此可知,如果嗔恨心非常严重,善根也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因此,嗔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有些只是摧毁一部分。

  《善说海》里面也说得比较明显,如果未以后悔心、忏悔心摄持,这种嗔恨心才能摧毁自己的善根,否则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每个大乘行人应该了解,如果对某某对境产生了强烈的嗔恨心,最好在过夜之前,马上去忏悔,因为这件事情还没有圆满,生嗔恨心的成事刹那还没有过,自己若能诚心忏悔的话,善根就不会被摧毁。

  3、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所有的罪恶当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么可怕的;所有的苦行当中,没有一个像安忍那样难行的。

  如果你对某人生起猛烈的贪心,戒律虽然可能不保,堕入恶趣的苦果也无法避免,但千百万劫所造的善根是不会摧毁的。同样,邪见也是相当可怕的烦恼,能将自己的戒律破坏或者善根中断,但它不可能摧毁以前的善根。其他的嫉妒、傲慢、愚痴等烦恼,更不具备这种功能了。因此,大乘中经常讲:“生一百个贪心,也不如生一个嗔恨心厉害。”

  为什么嗔恨心这样厉害呢?因为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违,我们相续中若有了嗔恨心,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来度化众生。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可是有了嗔恨心的话,不但不愿意利益众生,反而想害众生,或者用各种方式来损恼众生,此举与大乘教义完全相违,因此在所有的烦恼中,再也没有比嗔恨心更重的了。

  “难行莫胜忍”,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苦行,如外道依靠五火、绝食等无意义苦行,佛教中守八关斋戒以及为了修法的苦行,但是比较而言,这些苦行都不是特别痛苦。一个人为了获得成就,在修法过程中没吃没穿,过一些艰难贫困的生活,并不是特别困难。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当我们遇到无法安忍的对境,比如有人无缘无故对你毁谤、加害、羞辱,或通过各种方式来危害你,那个时候修安忍是最困难的。此外,还有一种安忍是,如果你的根基不成熟,遇到甚深法门时,由于自己很难以接受,也会产生各种邪见。所以说,一切的苦行当中,修安忍是最困难的。

  4、庚二、已见之果: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如果怀有炽燃的嗔恨心,那么就会心烦意乱,不可能处于平静的心态中,这样一来,想获得安乐也非常困难,以至于烦躁不安,夜不成眠。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一个人若产生嗔恨心,他的意识不会有欢喜心(喜),他的根识不会有快乐(乐),也就是说,心态完全处于痛苦当中。包括他的面目也显得极为丑陋,整个人的情绪处于狂乱状态,经常对外境表现出不满。

  5、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纵然主人以财产地位的利益、恭敬的恩惠,赐给那些依靠他们的仆人或下属,但如果主人暴躁易怒,这些人不但不会对他有感恩之情,反而可能会杀害他。

  6、庚三、概述: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如果有了嗔恨心,无论今生也好、来世也好,快乐是不会长久住留的,由嗔怒所导致,不会拥有安乐的生活。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94笔记(6-7)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95-110笔记(1-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