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8-16)

创建日期:2022-10-18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8-16)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76笔记

  1、我们每个人明明清清、起心动念的心识,在分析法无我时要抉择为不成立。当然,名言迷乱的现相中,谁都承认有一颗了了分明的心,它能了知万事万物的本体、特征、分类等,这样的心是存在的。此处抉择心不存在,是从万法真相的侧面来讲的,在胜义空性中,我们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一颗心,远离一切四边八戏,这就是母般若的实相。

  要想认识心的本性,可以通过中观的观察方式(如《智慧品》),也可以依靠密法的窍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中观所用的是显宗的方法,而在密宗中,依靠善知识指点,凭自己的信心即可了达心的本来面目。这两种不同的窍诀,所达到的目标完全一致,只不过密宗的窍诀比较方便,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依靠上师殊胜的指点,不需苦行便可当下顿悟。

  我们今天在这里,以显宗的观察方法来抉择心到底在何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心是个什么东西,虽然都明白心没有颜色、形状,不可获得,但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本体,谁也说不清楚。而在佛教中,完全能详细诠释这一点。所以分析的过程中,大家不要耽著在字面上,一定要用心来抉择:“我这颗心要是存在的话,理证面前应该能成立,但若以理证无法建立,则说明它的本体是空性。”

  2、辛三(心念住)壬一、意识不成立: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首先,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因为心没有形体、没有味道、没有颜色,而按照内道或世间的说法,眼耳鼻舌身皆由微尘组成,是一种有形体的色法。一个是有碍物、一个是无碍物,二者在本质上显然相违。或者按有些讲义的说法,假如心在根上存在,则可观察:心识与根的关系是他体还是一体?如果说是一体,那眼根就成了眼识,这样一来,有眼根的尸体也应该能看到东西了;如果说是他体,这也不可能,因为离开了眼耳鼻舌等诸根以外,识的本体无法建立。因此,心肯定不是住于根上。

  那么,心是不是住于外境上呢?眼睛看见的色法或耳朵听见的声音,这些五境上是否存在心呢?也没有。因为五境完全是由四大微尘所聚合,而心就像刚才所分析的,它没有形体,这两者本质上是矛盾的。而且,假如说外境上有心,那心识就变成柱子、瓶子了。尽管我们到花园里去时,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心好像跑到外面去了,但这种感觉只是一种假立,外境的色法上不可能存在心。

  再分析,外境与根中间是否存在心呢?比如说,我前面有一根柱子,我的眼根跟柱子中间有没有心呢?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我前面只是一个空荡荡的虚空,虚空里有一颗心飘来飘去,这样现象谁都不会承认。

  那么,心是不是在身体里面呢?很多人认为心应该在身体里面,上师也曾讲过,有些人认为心在大脑中,有些人认为心在心脏里,故有时候生嗔恨心,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真正来观察的话,假如心安住在心脏里,那到底住在心脏的上方还是下方?或者说,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换了一颗猪心,他会不会也变成猪呢?肯定不会。但换心确实有一定影响,据说有一个年轻人,他移植心脏的时候,当时没有找到人心,无奈之下就用了猪心,结果手术成功之后,他经常喜欢跑到垃圾堆里吃不净物,表现出很多猪的习气,于是人们就认为心在心脏中。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我们讲《前世今生论》时提过,身体对心有一定的反作用,好比住在宽敞舒适的房间里,心情会好一点,而住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心情就很不舒服,同样,身体变化时心情也会受到影响,但这只是名言中的现象而已,实有常存的心不可能在身体里面。

  身体里面没有心,那么身体的外面,比如手、脚、骨头、肌肉等上去寻找,所谓的心也不存在。

  既然身体里外都没有心,除此之外的他处,如衣服里、缸子里、钱包里有没有心呢?也不可能有。

  这样通过分析以后,有智慧的人就会慢慢了解,正如《宝积经》所云:“心于内无有,于外亦无,二者亦无有且不可得。”所谓的心,在里面也没有,外面也没有,内外二者的中间也没有,完全是了不可得,就像《金刚经》中讲的那样:“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不可得,并不是存在却得不到,而是通过观察真正认识到:其本体原来不存在。

  我们有时候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或贪心,当时好像真有这么一个恶心,但详细去观察它的本体,无论是它的来源、住处、去处,全部都不存在。无上密法中也经常提到“破除实质心房”,即通过观察心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心体无实。

  《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以幻术迷惑阿难,后被文殊菩萨适时搭救。阿难回到佛陀住所,悲痛啼泣,恳请佛陀宣说破妄显真之法。于是佛陀七处征心,问他:心是否在身内?心是否在身外?心是否潜伏根内?心是否在暗内?心是否随所合处?心是否在根境中间?心是否无所著?通过佛陀的这种引导,阿难终于了达了心的本体。

  3、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再从心识本身来观察:心识并不是身体,因为身体是无情法,如果心识即身,它也变成无情法了,这一点谁也不敢承认;心识也不是身外的实有法,因为这不离前面所破斥的“与分支不相联的身体存在”等等;心与身体又不是像牛奶和水一样混在一起,否则在身体上稍微切一块,这块也应该有心识了,比如你的手指切断了,那个断指也应该有感受,但这是绝对不成立的;除此以外,像外道和个别内道所许,离开身体的心识以另一种方式单独存在,这也是不可能的。

  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应该知道,这颗心只是名言中的假象而已,无论是贪心、嗔心、痴心,还是信心、大悲心、菩提心,以胜义理论来观察,就像《中观根本慧论》所说,这些统统都不存在。佛陀在《宝积经》中也讲过:“心无有色,无有所示,无有阻碍,非为所依。”因此,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或者依传承上师的教言慢慢安住来观其本面,就会发现心的本体非常稀有,诚如龙猛菩萨所言,一旦认识到了它,就会觉得以前的一切非常荒唐。

  心的本体无有任何实质,正因为如此,一切有情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所谓的涅槃,《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分为自性涅槃、不住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自性涅槃,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本体;不住涅槃,指诸佛菩萨示现离开人间;而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大小乘各有不同的说法,我在这里不叙述。总之,众生如果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来面目,这种证悟并不是文字上的理解,也不是对空性有种总相上的体悟,而是彻底证达了诸法实相,那么他前一刹那是凡夫,后一刹那就是佛陀。《六祖坛经》也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众生和佛陀的差别,就像弥勒菩萨所说,只是一层迷悟之隔,悟了以后当下即超脱生死、成就佛果。

  诸法的自体本来清净,它不是本来不清净,后通过修炼变成清净;也不是自性本来清净,外境却不清净。佛陀在经中说:“一切诸法如善逝。”这个教证,麦彭仁波切在有关教言中也用过。其实诸法的自性本来即离一切戏论,跟三世诸佛的本体没有差别,弥勒菩萨也说:“三有寂灭平等性。”这是非常甚深的教义,三界轮回的众生看起来特别可怜,但若能遇到善知识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当下就能开悟。

  关于心的本体,佛陀在经中还说:“诸佛亦未见、不见、不可见心。”心的本体没有任何可见,以前没有见过,现在也不可见,将来仍不能见,既然佛陀都没有见过心的存在,那有些人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好苦恼哦”,这个苦恼的心到底在何处呢?通过这样一观察,痛苦便会荡然无存,这就是中观的一种威力。

  4、壬二、五根识不成立: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此处通过三时来观察五根识也不存在。众生的心识要么是意识、要么是五根识,意识不存在的道理,前面已经剖析过,那么五根识是否存在呢?对方认为:“眼睛明明能看到色法,耳朵明明能听到声音,如果不承认这些的话,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部泯灭了?”其实没有这种过失。根识在名言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实际上根本不成立。

  怎么不成立呢?下面通过三时来观察:

  如果认为根识存在,请问,根识与所缘境是同时产生,还是非同时产生?假如说非同时,那若根识先产生、所缘境后产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识不可能离开所缘境而独立存在。譬如你缘取明天的花园,今天就产生看到它的眼识,这种情况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所缘境的话,依之而生的根识肯定不会有。

  第二种情况,若认为根识与所缘境同时产生,正在看色法时,眼识同时生起,这也是错误的观点。若如此,根识与所缘境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了,如果没有因果关系,依靠所缘境而产生根识便不成立。根识不需要所缘境也可产生的话,世俗中的规律就被打乱了。

  第三种情况,若许根识后产生、所缘境先产生,如经部宗分析对境时认为,根与境先存在,然后再产生识,这也是未经观察的说法。实际上,所缘境前一刹那就灭了,后一刹那依此灭法而生根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论》说:“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果生之时,因已经灭了,就如同石女的儿子,那它怎么能生果呢?

  有些人可能想:“因生果可以成立,比如以父亲为因,可产生儿子之果。”其实这也是一种愚昧的说法,人们只是将提供不净种子的男人称为父亲,实际上他的儿子降生时,原来那个男人并不是父亲。因为有为法是刹那迁变的,前后两个人如果是一体,那么,儿子没降生时的他与儿子7岁时的他就会成为一体,如此则有极大的过失。所以,名言中的因果概念是一种错误,只不过是在迷乱的境界中,大家一起做梦而已。

  本颂的观察方法,其实在《四百论》中也有,如云:“智缘未有故,智非在见先,居后智唐捐,同时见无用。”颂词中的“智”指的是眼识,意思是说,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前存在,无因不可能生起;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后存在,那就没有任何意义;眼识若与所缘境同时生起,二者则成互不观待的法了。可见,圣天论师与此处寂天论师的观察方法完全一致。

  总而言之,剖析“心念处”时,根识的心也好、意识的心也好,分别心也好、无分别心也好,这些心就像虚空一样,根本无有实体。佛经云:“观心如虚空,是为心念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讲了三层虚空。什么时候你通达了心识的自性犹如虚空,什么时候就基本上明白了心念处的道理。

  5、辛四(法念住)壬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

  上面通过对身体、感受、心识的抉择,我们应该知道,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内在的心法还是外在的色法,整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法产生,这就是万法的真相,《诸法无生经》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言。如果知道了无生的道理,那么无住、无灭就很容易明白,因此,在有关的经典和论典中,抉择诸法无生的窍诀比较多,我们一定要先通达万法无生。

  假如诸法实有自性,则必有其产生的方式,这些方式可归摄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入中论》云:“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彼非彼生”是指诸法并非从自己本体中产生;如果自法不能产生,与之相观待的他法也不可能产生;既然自法、他法都不能产生,那自他两者的共生也不会产生;如果这三种方式都不能产生,无因生就更不能产生了。通过这四生来进行剖析,诸法的产生是不成立的。

  《中论》所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个推理方法与此处一样:如果承许自生,则有无穷生的过失;如果说是他生,那么火焰也应该产生黑暗;若许为共生,即具足以上这两大过失;无因生的话,不具因缘也可以产生诸法了。

  6、《正法念处经》中,宣讲了闻法的七种功德:一、未闻之法得以听闻;二、已闻之法得以坚固;三、舍弃恶业;四、转生天界;五、延长寿命;六、圣者见而生喜;七、对佛陀起信心和恭敬心。最后,又广讲了三十二种闻法的功德。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75笔记

  1、癸三、摄义:若触非真有,则受从何生?何故逐尘劳,何苦伤何人?

  如果感受的因――触不存在,只是一种分别假立,就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别人用语言刺伤我的痛苦、赞叹我的快乐,这些统统无法存在,因为我的心与语言从来没有接触过。感受之因既然非真,其果也就不可能真实,《中观宝鬘论》云:“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虚妄的种子怎么可能产生真实的果呢?同样,受之种子――触本来就是虚妄假立,那么由此所生的快乐、痛苦、无记之受怎会真实呢?既然一切感受皆无实,快乐就像梦中皇宫一样看似美妙,实则无存,那么为了寻找快乐而天天追逐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名言中,轮回的本体唯是苦性,不管你多有钱、多有地位,即便一切欲妙样样齐全,痛苦也会此起彼伏、纷至沓来。这说明在名言中轮回皆苦,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因此,南传佛教的修行人抉择受念处时,就是把感受抉择为苦性。快乐其实也是一种苦,因为它刹那刹那变化,不可能永恒不变,故属于行苦当中。我们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来修行,在名言中这种快乐最真实,而一旦抉择究竟胜义时,就要知道所谓的受也是空性,若能通达这一点,便不会去追求海市蜃楼般的快乐了。

  2、若见无受者,亦无实领受,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

  前面通过抉择人无我或者身体不存在,从而彻底明白受者不存在。既然感受者不存在,那依之而产生苦乐感受,绝对也不可能有。我们一旦彻见了既无有感受者,也不存在感受本身,那么由受而生的对人事物之贪爱怎会不息灭呢?

  贪爱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世间上任何一种爱,都是自私自利地想获得快乐,而不是说:“这个众生非常可怜,他会堕落到恶趣中去,所以我爱他!”一般的世间人不会有这种心态。所以爱建立在对乐受的执著上,只有以智慧剖析感受者与感受不存在,才不会被贪爱扰乱自己的心,《正法念处经》云:“若以正念心,如实观于色,其人于色爱,不能乱其心。”可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一点,他们的爱就是自私地霸占、拥有,这种人就连名言中的爱也不了解。

  3、壬三、受之对境:所见或所触,性皆如梦幻。

  有些人可能怀疑:“感受的本体若不存在,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都不成立了?”

  这种过失不会有。胜义中虽不成立感受者及感受的苦乐,但在二取未灭的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现相是存在的,眼睛可以见到白、红、蓝等五彩缤纷的外境,身体可以有粗糙、细柔、寒冷、酷热的感受,耳朵可以听到声音,鼻子可以嗅到香气,嘴巴可以品尝味道。然而这些感受并非实有,也不是无法遮破、经得起观察的自性成立,它就像水泡或阳焰一样,虽然有种种显现,但是一经观察,全部都会息灭的。

  外境与有境都是如此,《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法确实如梦幻泡影,只不过众生特别执著这些无实显现,大至总统选举,小至买萝卜白菜,都一直去争斗,根本不知道萝卜表面上是新鲜的、红色的,但实际上它跟梦中的萝卜没什么差别。

  我们很觉得眼前的事情非常重要,却不知道这些犹如幻化现而不实。若能真正了悟到诸法无有实体,那么无论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乃至诽谤、挖苦、恶语相骂,也不会在乎,无论遇到多么恐怖的景象,都可以坦然面对。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人人都会说“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但真正行持的过程中,自己还是捉襟见肘,有一定的差距。

  本颂抉择的是对境无实,间接也说明了心识的本体非实有。《宝积经》中云:“是心如化,遍计不实,由分别故,受种种生。”我们的心如同幻化一般遍计不实,因为有分别的缘故,对外境就会生起苦乐感受,认为眼睛看到了美丽的东西、耳朵听见了动听的歌声,进而产生种种执著,不明白这一切都是假象。

  4、壬四、执著不成立: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不能自领纳,亦非他能受。

  有些人认为:“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识应该存在。”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通过三时来观察,有境心识的本体不可能存在。具体而言,我们可分析心与受是同时存在,还是非同时存在?(一)如果说二者同时并存,则心与受之间互不观待,就像牛的两只角一样,一者不需要依赖另一者,它们就不会有任何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很快乐的话,这是用心来了知的,快乐和了知它的心互相观待,除了心以外,快乐不可能像镜子外的物体一样单独存在。(二)如果说二者非同时存在,那也不合理。受若于心之前产生,快乐灭尽后,心才能感受到它,可是受已灭亡,与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心又如何去领受呢?受若于心之后产生,那未来的受还没有产生,怎么用现在的心去了知呢?若承许没有产生还可了知,那空中鲜花也可以用眼睛欣赏了。

  再从感受自身而言,受不可能自己领受自己,前面破自证时,已讲过这个道理,实有物不可能自己对自己起作用。那么,除了感受自身之外,是否有其他法来领知它呢?这也不合理,如果受还需要他法来领知,那他法还需要另一个法来领知……如此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观察,再加上剖析感受是自知还是他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自性实有的受绝对不成立。

  5、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谁言此幻受,能害无我聚?

  在实相中受者不存在,既然受者不存在,与之观待的感受也就不可能单独而存。《正法念处经》云:“如实观受,不坚不实,空无所有。”既然受者与受不存在,那幻化的快乐有什么利益、幻化的痛苦又有什么损害呢?既然“我”根本找不到,执著“我”完全是一种迷乱,那恐怖、镇压、饥寒交迫、害怕强盗等痛苦又怎么会损害“我”呢?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7-16)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9-1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