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25课1-7
第二十五课:甚深窍诀数数受
(一)密乘并非单独存在的教法
从总的角度来说,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或者说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了成办这个目标,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传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总括于三乘教法之中: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和密乘。
现前在座很多弟子可能认为自己所修学的法仅仅是密乘法,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圆满。要记住,密乘并不是独立于小乘和大乘之外的单独教派,它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也就是说,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我们当前所修学的法,既要具备小乘的见解,也要具备大乘之见地。若非如此,就充分说明你当前所修的法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我们这个传承要符合三乘教法之精要。首先,行为要符合别解脱戒。我相信在座大部分弟子都受过戒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无论是沙弥还是比丘,都有应守持的别解脱戒;作为在家居士,也有很多已经受过五戒,或一分,或少分,或多分或满分。因此,我们必须如同护持眼珠般时时护持自己的戒律,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些人可能会以为,只要是修学密宗的弟子,见地一旦圆满,行为和思想可以随意为之。当然不能这么理解,要记住,作为密宗弟子,我们的行为必须要符合小乘教法。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宝,平常对小乘戒律非常重视。佛陀在示现涅槃前,也为阿难及一切信众开示,佛灭度后,当以戒为师。因此,平常行为中,时时守持戒律非常重要。
有时有些不懂的人会以为,密法不着重于行为,只着重于见解即可。当然不是。要记住,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宝是比丘,如今高原地方的所有僧众们都是比丘。这也充分告诫我们,本传承如同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传讲般,必须要着重别解脱戒。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平常也告诫大家,佛教能住世多长时间,指的不是大乘也不是密乘,而是小乘别解脱戒。如今末法时代,别解脱戒就是体现佛教的一种庄严。若没有别解脱戒,即便你说自己已经具有调伏内心等一系列见地,恐怕也就是那么回事,因此我们必须要有高尚的行为,任何人见到都能心生欢喜。这是别解脱戒,我们必须时时如同护持眼珠般护持一切戒律。
其次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大乘教法。我们每次讲法之前,都会讲解清净发心。若发心不清净,善根就不会转变成无量,因此必须要具有清净之发心,心胸要广大,每次从事善法之前都要想到,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从事一切善法。因此,每次在修行之前都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清净,有多么广大。若内心狭隘,即便你所修学的法有多么殊胜、深奥,功德仍旧很有限。要把一切功德转变成无量,必须要有广大的心,也就是要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菩提心。所以,思想必须要符合大乘教法。
见解要符合密宗。我们当前所印证的见解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都是在直指心的本性,所以见解要符合密宗。
作为修行者,虽然身份根据个人的福报来定夺,或出家众,或在家众,但行为、思想和见解必须要符合三乘教法。密宗不是一个独特的教法,而是三乘教法合一,这正是本教法的殊胜之处。因此平常修行要记住以上一系列道理,不要评说他人各式各样的行为的好坏,自己必须遵照本传承的方式去调伏内心,守持戒律。
(二) 依止善士并依教奉行方能成办解脱
无论我们现前所修学的是哪一种善法,目的都是为了成办解脱。但想要成办解脱,仅凭我们现前所拥有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的智慧非常有限,见地也很有限,而我们的目的是去创造无量的功德和无限制的见地,该怎么做?
首先要依止善知识。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内心对佛教的认识如同一张白纸,但最终会写出怎样的文字,都来自于导师的引导,所以导师会决定我们以后走向哪一方向。若没有一个真正导师引导我们,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修行。
如今有很多对这些道理不是很理解的信众认为,以自己所拥有的智慧为基础,平常多阅读经典,并遵照书上的教言去做,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请问,历朝历代有哪一位高僧大德是依止文字而成办解脱的?哪一部经典都没有这样的公案。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想要即身成办解脱,必须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中说过,“无论你通达多少理论,修行过程中都必须依止导师的教言,方可成办解脱。”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依止导师的重要性。
我相信,在座每一个弟子,平时都在依止着不同的导师,但要依止怎样的导师才算圆满呢?首先是具德。我们说过,一个具德上师的标志是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圆满。这三大功德圆满意味着逆缘已经消尽、顺缘一切圆满,这是佛具备的功德。如果我们依止的这位导师和佛没有丝毫差异,那么他就是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
但仅仅具德就够了吗?虽然我们依止的导师是具德上师,但你能对这位导师生起信心吗?由于个人的根机和信心不同,我们要问问自己,内心是否能对这位导师生起信心?若能,就说明这位导师不仅具德,而且与你有缘。依止这样的导师,不仅可以在我们成办解脱的路途之上赐于加持,还可以引导我们解除一切疑惑,令我们迅速成办解脱。所以,要依止一位具德且具缘的上师。
依止导师以后该怎么办?有些非常单纯的人(这种单纯也说明不具备智慧)认为,自己和导师关系很好,因此临终时,导师决定会像扔石头一样把自己扔到西方极乐世界。若是如此,就违背了佛陀往昔示现的一个公案。
往昔释迦牟尼佛到地狱去救度众生时,善星比丘无法忍受地狱的痛苦而抓住释迦牟尼佛的双足祈请赐予解脱。善星比丘生前对佛陀没有信心,在地狱遭受种种痛苦而无法忍受时,才知佛陀所言不虚而生起信心。当时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回答他说:“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连我们具有圆满智慧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尚且无法承诺弟子“只要你信赖我,什么都不用做,未来我可以把你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试问还有谁能做得到?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什么才是上师的加持。当导师把历代传承祖师的一切教言毫不吝啬地赐予给我们,就是导师真正的加持。但加持是否能纳入心相续之中,完全取决于平常修行过程中,能否遵照导师的教言行持。
我们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已经依止过很多导师,扪心自问,导师是否已经把从因地到果位之间的一系列修法方式赐予给自己?若是,还要进一步反观,自己是否在遵照导师的教言修行?若没有,光说自己具备很多条件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在座的弟子们,现前就要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
(三) 观修前行 精进修法
由于无始以来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并不能如自己所愿望一般,想修法就能修得了,想精进就能精进得了。可能今天精进,明天就会非常懈怠;这个月精进,下个月又会懈怠。虽然我们内心深处也渴望好好修行,但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左右着自己,令自己无意中会寻找很多借口懈怠修行或拖延时间,这时该怎么办?就要时时观共同外前行: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
我们今天所获得的暇满人身殊胜在何处?不仅难以遇到的善知识,今生我们已经遇到了;难以听闻的法,今生也已听闻;甚至难以做到的将身心投入修法之中,我们现前也已经做到了,这就是暇满人身的殊胜之处。而现前所获得的珍宝人身,是我们几千几万年修善而得到的果报,今生应该将它用到正确的对境之中,即精进修学佛法。
无垢光尊者说过:“如今我等已圆满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际,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就是在告诫所有弟子要精进修法。我们也不妨问问自己,平常修得如何?如果还是如往昔一般,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人身,却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叫珍宝人身,修学还是懈怠拖延,就充分地说明了四厌离法的第一个——人身难得,可能学得还不够圆满,还需要再去学习一些。
虽然我们已经得到了难得的珍宝人身,但最可怕的是,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今天我们在世上,在座没有一个人可以确定自己明天也一定还会在世上,因为无常是不定的。我们也听说过甚至目睹过很多人,前一天睡觉前还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却再也没有醒来。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谁又有把握说自己明天一定在世上,下个月一定在世上呢?
当然,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虽然口中会这样讲解,但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个完全没有理由的信心在欺骗自己,认为自己明天一定在世上,下个月也一定在世上。这样认定的理由可能是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健康,但我们说过,年轻和健康并不代表无常不会降临到你身上。原因我们已经讲过多遍,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我们已经知道寿命无常,就要更加珍惜人身,从今天开始做起。一旦无常降临,一切都结束了。无论你的身旁有多少亲朋好友,生前所做的事有多顺心,一旦无常降临,全都要放下,所以,平时要多观想这些道理,不要天天自己欺骗自己,否则最终只能带给你痛苦。
因此,从今天开始就要时时观想无常。若能长时间如是观想,你的修行就会越来越精进。一旦舍弃共同外前行,即便从理论上通达多深的法要,在调伏内心的过程中,也决定起不到切实之作用。
上师告诫我们,无论是闻法还是修法,都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自己当前所做的一切是否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今生已经遇到了难得的善知识,自己是否已经真正在做依止?听闻了希有难得的窍诀法,自己是否遵照窍诀法在精进修行?我们不要等待着死亡降临的时候,内心才产生恐惧心,那时一切都太晚了,应该从今天开始精进修法。
相信每一个人在死亡前,都会产生孤独和恐惧。如果那时有人告诉他,修行可以消尽这一切恐惧与孤独,相信他不吃不睡也会去修行,那为何今天做不到呢?这都是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我们平常都会说,谁修法着魔了,但我们以上所讲解的内容也是着魔的一种表现,因为他障碍我们精进修法。所以,这时必须要果断遣除一切违缘,精进修法。
(四) 甚深窍诀数数受 誓言未持我生悔
【甚深窍诀数数受】
我们已经在众多导师座下听闻过许多殊胜的教法。比如在座很多弟子已经受过灌顶,得过窍诀法或者本尊的修法以及圆满次第、调伏气脉明点等一系列修行方法。
【誓言未持我生悔;】
既然已经得到了成熟灌顶、解脱窍诀法,就要看看自己誓言守持得如何?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是外三部和内三部都需要守持的共同誓言,你守持得如何?尤其是前三条,又做到几分?
第一条是不诽谤金刚上师。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你得到过多少次灌顶?对于赐予你灌顶的这位导师,内心是否生过疑惑或诽谤?若诽谤过,则触犯第一条根本誓言。
至于触犯这条戒律罪过有多大,就看忏悔是否及时。我们说过,破戒以后的忏悔分为隔座、隔日、隔一年、隔二年和隔三年五种。当你触犯根本戒时,还没有隔座,即两个小时内做大忏悔,念金刚萨埵心咒等等,业障能得以清净;若是隔了一座,也就是说,在两个小时以后才做忏悔,就必须念诵较前面更多内容的忏悔文才能清净,比如《无垢忏悔文》,《永断轮回忏悔续》等等,只有念诵了这么多的忏悔续后,罪业才能得以清净;若隔日才忏悔,仅仅依靠念诵已经无法忏悔清净罪业了,必须依会供才能得以清净;若是隔了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以后才忏悔,金刚萨埵也不再摄受,堕入金刚地狱一次是特定的事。
《金刚萨埵自现续》中说过,一次两次的违犯,做大忏悔能得以清净;但若违犯的次数超过了自己的岁数,金刚萨埵也不再摄受。比如你二十岁了,一次、两次、三次……触犯根本戒,后面做了大忏悔,仍旧能够得以清净,但当第二十一次再做忏悔的话,由于已经超过了你的岁数,金刚萨埵不再摄受你,堕入一次金刚地狱是特定的事。因此,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从初次进入佛门开始,在多少导师前受过灌顶,是否犯下过这样的罪业?
上师分为共同上师和不共同上师,十四条根本誓言主要树立在不共同上师座下得到的法。不共同上师主要指灌顶上师、传讲解脱窍诀法的上师和宣讲续部的上师。在得到灌顶、解脱窍诀法和续部法时,已经得到三昧耶戒,这时若对以上三种导师做诽谤,就会触犯第一条根本誓言。
第二条是指依止导师后,是否依教奉行。我相信,每一位导师都会为弟子传讲一些教言,要求弟子遵照执行。现前问问自己,你是否遵照了导师的教言而修学?若是没有做到,就是违背上师的教言,会触犯第二条根本誓言。反观自己从初次依止导师直到现在,导师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你做到了多少,有没有违背上师的教言?
第三条讲解金刚道友间是否产生矛盾。金刚道友间产生矛盾,忏悔的时间也如同以上所讲,隔座、隔日、隔一年、隔二年、隔三年,隔了三年以后叫做破烂,再也无法修复,堕入金刚地狱是特定的事。如果全家都是金刚道友,都在某一位导师座下受过灌顶、得过解脱窍诀法,也同时在某位导师面前听闻过续部法,彼此产生矛盾后,是否能及时做忏悔?若没有及时忏悔,在隔了一座、一日、一年后再忏悔,时间越长,越难忏悔干净。若没有按照密法自宗的忏悔方式去做,业障无法清净,必定会堕入金刚地狱。
上师在此处告诫我们,已经在众多导师前受过灌顶、求过解脱窍诀法,就要观察自己的戒律守持得如何。若没有守持戒律,即便求法、听闻佛法有功德,但破戒的过失也不小!因此,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
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平时都在调伏自己的内心,尤其座下面对生活时,也要时时提起正念,知道善恶取舍,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即便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产生一些不好的念,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也要及时提起正念,予以断除,要记住自己是修行者。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从今天乃至菩提间永远快乐,想要成办这样的结果,就必须时时护持正念,这一点非常重要!
(五)世间八法未远离 修建所依无大义一
【世间八法未远离,修建所依无大义;】
现在很多人说要建一座庙、修一个塔或者铸个佛像等等。倘若此时对世间八法的贪执没有断除,你所做的这些事情都只能成为世间福报,而非解脱之因。
记得以前我到某个地方参拜,当地有座寺庙中有一个千佛殿,其中镌刻了很多佛像,制作精美,非常庄严。当时有居士带我参观时告诉我,他捐刻这一尊佛像花了多少钱,而这尊佛像下面也刻着他们家人的名字。当然,初次进入佛门时,将此作为一个增上佛法信心的台阶,完全可以,因为你本来也不懂佛教,就只能这么去做。
但若已经懂得了一些佛教道理,在做了善事后还是如往昔一般,四处宣讲某件善事是自己做的,恐怕你完全是在图名。有些希望自己现前付出的十块,未来可以获得一千一万的利益,目的完全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利。在这样的思想中,无论做了多少善法,都不能成为解脱之因,只能得到世间福报。
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修行者,天天都在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或者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反观内心,你在行持这些善法时,是否掺杂了世间八法,目的是为了追名逐利?
比如平常有很多人都会放生。放生本是一个非常清净的善法,但很多人往往会在此时掺杂很多贪嗔痴烦恼和世间八法。比如放生时总想着要放得比所有人多,当然这样想也没有什么过失,但你这么想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借此炫耀,得到大家的夸奖与赞叹,或者希望今天放生的功德能令自己明天获得加倍的功德,这就说明你的善法已经掺杂世间八法。虽然世间人觉得你很了不起,但对解脱而言,恐怕并没有很大的意义。
也有一些人在某处修建了一座寺院,但是由于他的内心还没有远离世间八法,因此在整个修建过程中,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是大功德主而四处宣扬,而如是宣扬的目的就是为了令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广大,未来能得到更多的利润。比如,汉地大年初一的早上,很多人都会去寺院烧香拜佛。他们在烧香拜佛时,往往希望自己的香是最粗的,觉得这样一来,诸佛菩萨就会加倍护持。要记住,当你以这样的发心去烧香拜佛,是否有世间福报不得而知,但此绝非成办解脱之因。
我在汉地也看到很多汉地的企业家纷纷表示要多做善法,我相信,扶贫帮困的善举,他们确实做了不少,这份慈悲心和帮助他人的心态非常好,但如果将此作为谋取更多利润的手段,可就不好了,因为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常在从事一切善法之时,首先真的要问问自己的发心。
(六) 世间八法未远离 修建所依无大义二
汉族弟子的发心非常大,但现在真真假假的和尚、活佛、堪布在汉地也特别多,这就充分说明汉族弟子非常大方。但我们作为修行者要记住一点,我们行持种种善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因此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发心如何?若要掺杂世间八法,即便是在行持扶贫帮困等善法,恐怕也没有多大的真正利益。当然,从世间法来说,可能很多人会赞叹你,但对解脱来说,却未必如此。
我时时告诫弟子,要在完全没有世间八法的发心下行持善法,所做善事的目的都是为度化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当上供是一种信心、下施是一种慈悲,如是不掺杂其他贪嗔痴烦恼,才叫做善。所以,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观观自己的内心!若内心不清净,无论做多少件善事,也没有很大的意义。
往昔梁武帝自诩是一位大居士,因为他举全国之力修寺建塔、供养三宝,直到国库耗尽。当他问达摩祖师,自己如是行持,是否有功德时,达摩祖师回答说,无功德。现在有很多人会从各种角度解释达摩祖师的这句话,比如有些认为从见性的角度无功德,但实际上有功德;有些解释为不仅仅见性上没有功德,甚至从出世间的角度也没有功德,原因就在于发心掺杂了世间八法。藏地有一种说法:“骑马者前站着说,徒步者前蹲着说。”意思是说,把自己所做的善事广而告之,让天下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大善人。这就是一种掺杂世间八法的思想。以这样的发心行持再多善法,也没有多大的利益。
我想,在座的所有弟子或多或少天天都在做功德,此时就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护持正念,否则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最终得不到丝毫出世间的功德,这就太不合算啦。世间人都知道,亏本的买卖不能做,现前我们就如同做买卖一般,倘若付出了代价,却没有收获丝毫的结果,是非常不值得的。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此处讲解,倘若没有远离世间八法,修建所依并不会有很多的利益。因此,平常在行持种种善法前,必须先观察自己的内心,坚决断除世间八法。而世间八法主要在于名和利,只要远离这两者,所做一切善行均会成为出世间功德。
(七) 现前耽著未舍弃 摄集徒众无大义
【现前耽著未舍弃,摄集徒众无大义;】
在尚未断除一切贪著,没有生起出离心之前,摄受众多弟子讲法,并没有多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应该先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在救度自己的内心之后再去救度他人。倘若自己的内心尚未具有一定的功德,即便会说一些佛教的道理,恐怕也无法调伏他人的心相续,因为你没有这样的加持力。
记得我到亚青寺三四年后,上师授记要我们配同他一起为弟子传法。冬天修顿超时,上师告诫我们,今年所有的弟子都在闭关修顿超,我们作为为弟子们传讲顿超的导师,也必须要一起修顿超。原因是导师在修学过程中不仅见解越来越圆满,也会对弟子的见解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即便平常自己修行过程中有一些境界,但当弟子们在修这个法的时候,导师陪同着一起修,对弟子的加持会更大。
从中就能知道,在我们的内心没有清净之前,是无法救度众生的,因此首先必须度化自己的内心,而要度化自己,就要以时时生起出离心为主。所以,上师在此处告诫我们,倘若现前尚未舍弃耽著,摄聚徒众并没有多大的利益。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