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6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外道的4种观点(7+8课)+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二谛实相(11-14课)+修持大乘(15-19课)
二、释义
1、观待相似胜义而言,一切万法并非是远离一切承认的,因为中观自续派有一种无生的承认。也就是说,在暂时的相似胜义中,承认一切万法是无生的、一切万法是不存在的,承认一种仅仅遮破有边的法。
从胜义观察量的角度而言,所谓的无生或相似胜义仅仅是远离一切戏论入定之后得中产生的定解而已。比如中观应成派以入定智慧将一切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在后得过程中,一切万法可以抉择为无有自性的单空显现,此种相似胜义的定解,在真正入根本慧定的后得过程中也可以出现。
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的相似胜义,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因为“瓶子里没有水”或者“柱子没有产生”等,不需要获得圣者果位,即使普通的凡夫人,通过观察之后,依靠分别念也可以了知这一道理。
从因明角度来讲,瓶子无有产生、瓶子的单空出现在脑海中,仅仅是一个总相的概念,只是分别念的一种影像而已,并不是圣者的真正境界。
2、真正获得真实胜义的境界时,有产生、无产生等一切边全部不存在。这样的境界,语言无法表达,分别念无法思维,唯有依靠佛陀的如所有智才能完全照见远离一切戏论的本体,这才堪称为真正的胜义谛。
因此,真正的胜义谛,既不能通过语言来宣说,也无法用分别念来思维。比如智慧波罗蜜多的空性,依靠语言虽然有一些表示方法,但是通过语言根本无法表示出万法的真正实相。就像虚空中的月亮,只能通过手指大概指一指方向而已,但是万法的真正实相,依靠语言和分别念根本无法表达,这就是真正的胜义谛。
从中观自续派暂时承认的胜义角度来讲,可以说中观有承认;但从圣者的入根本慧定角度来讲,中观无有任何承认,
3、无论修大圆满还是修禅宗,你的境界如果已经达到此处所说圣者真正胜义谛的境界,的确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而且,在以后的修行过程中继续护持这种境界,自相续中的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必定会全部断除。
已经证悟大圆满或者证悟中观教义的人,他肯定对这一点会有实修实证的亲身体会,这时,他不一定要从理论上去理解。或者,虽然没有真修实证,但在理解方面获得领悟也是可以的。
不论是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只要从亲身体会中真正通达了中观的究竟要义,这个人就已经获得了圣者所见的境界。这样一来,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或者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北传佛教,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宗派,都没有任何差别。
4、如果将《定解宝灯论》与《中观庄严论释》结合起来学习,里面的很多窍诀确实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样也非常便于自己的理解。
5、在形象上,你取中观应成派的名称也可以,取中观自续派的名称也可以,从究竟证悟方面,二者无有微尘许的差别。中观应成派的月称论师,一开始就以中观因抉择万法皆为空性;而中观自续派的清辨论师,首先抉择暂时的单空,然后抉择究竟的胜义。那么,他们在证悟的高低上有没有差别呢?没有任何差别。只不过是为了度化不同根基的众生,有些大德示现为应成派的论师,有些大德示现为自续派的论师。
在藏地,很多高僧大德显现上也是暂时先抉择单空,也有些暂时抉择他空,也有些论师直接站在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进行抉择。实际上,这些高僧大德已经完全通达了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胜义谛,这样一来,暂时在显现上无论如何示现都是可以的,谁也不会说:月称论师已经完全通达中观的教义,而清辨论师根本没有通达。不会有这种说法。
我们的相续中要获得圣者的根本慧,就要对二谛无误地了知,缺少其中任何一者,都不可能获得真正圣者的境界。
6、我们需要依靠什么来获得体悟呢?唯有修成不离正理的闻思慧眼并生起定解。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都强调:闻慧和思慧这两个慧眼必须具足,如果不具足这二者,所谓的修行也已经成了盲修瞎炼。因此,一定要获得不离正理的闻思慧眼及定解,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因此,大家在平时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次第性的修行,首先修加行,之后再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者大圆满、大中观的修法。实际上,不管哪一种修法,都是摧毁自相续烦恼的因。然而,这种修法必须与闻思的智慧相结合,这一点相当重要。否则,从来没有闻思过的人,暂时出现了一些境界,但是无法对这些境界作出正确的取舍,而且过于执著这种境界的话,最后很可能导致非常可怕的一些行为。
这种空性智慧的种子,需要依靠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传承,才能在自相续中如理如实地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