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15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24

  哲学-中观庄严15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外道的4种观点(7+8课)+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二谛实相(11-14课)+修持大乘(15-19课)

  二、释义

  1、大乘的一切法要博大精深,释迦牟尼佛的二转和三转全部属于大乘法门。依靠五法、三自性、八识聚以及二种无我,可以将整个大乘法要全部涵盖。

  《楞伽经》中所说:“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识聚,二种无我义,涵盖诸大乘。”

  1、1五法:整个大乘的教义可以汇集在名、相、分别、正智与真如五法,

  1、2三自性:遍计所执法、依他起与圆成实三自性。不仅唯识宗承许三种自性,整个大乘中观都承许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

  1、3二种无我:我和我所的法,称为人我;我和我所以外的法,叫做法我。我和我所的法全部证悟为空性,叫做人无我;我和我所以外的法全部证悟为空性,叫做法无我。

  1、4如果再进一步归纳,后三者——三自性、八识聚、二无我则可归摄在五法中。因此,大家一定要通达这五种法。
       大乘教义=名+相+分别+正智+真如=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八识+无人我+无法我

  名+相=遍计法=如幻化大象

  分别=八识聚=依他起=如幻化师所运用的石子和木板

  正智与真如=圆成实=大象根本不可能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幻相

  2、所谓的“相”是显现为形、色等法之法相。

  什么叫做“相”呢?柱子等任何一法都有不同的形状、颜色以及生、住、灭等,这叫做相。任何一个法都具有各种不同的相,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法相。柱子的颜色、形状、特性、功能等,这就是所谓的法相。

  3、而对于那一法相,借助瓶子等名称来排除他法而耽著某某法并假立即是所谓的名。

  那什么叫做“名”呢?具有柱子法相的这一法,凭借“柱子”这一名称,排除了柱子以外的瓶子、锅、碗等其他法,而假立它自己的名称,这就是所谓的名。

  在因明中,建立一法的同时,遣除了他法的存在,就叫做遣余。

  从分别念角度来讲,心里面想“这是瓶子”,从而出现“瓶子”这一概念时,除瓶子以外的他法全部排除,就叫做分别念的总相。从语言角度来讲,口头上一说“瓶子”,这一语言已经对建立瓶子的本体起了作用,除瓶子以外的他法全部被排除,这叫做名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称。比如一个人叫扎西,我一说“扎西”,除扎西以外的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全部排除,这时,扎西的本体已经建立了。与此同时,扎西的人品、相貌等种种特征,可以作为他的法相来成立。因此,外境的任何一法,都具足这样两种特点,而要了解任何一法,都必须首先了解其名和相。

  4、名和相,实际就是三自性中的遍计法。为什么是遍计法呢?因为名、相二者都是分别念假立的。

  “相”实际上也是假立的。比如我们说某一物品的颜色为白色,“白色”这种称呼,实际是从汉语角度来讲的;若从藏语而言,根本不能称之为“白色”。或者,个别人将这种颜色执著为“白色”,但其他众生不一定这样执著。因此,尽管人们对于世俗中的一切法假立了各种各样的名和相,但此二者在其本体上并非真正实有,故而称之为遍计法。

  因为它们显现在语言、分别之有境的能取所取前,若加以观察,则毫无真实性可言。

  为什么是遍计法呢?虽然从语言上可以这样说,分别念面前也可以如此安立,但真正去观察时,瓶子的名称也好、法相也好,在其本体上根本不可能真实存在,所以称为遍计法。

  5、执著所取境的一切心和心所的法称为分别,

  什么叫做分别呢?比如,将瓶子作为所取境,那么,执著瓶子的心和心所就叫做分别。也就是说,所谓的相和名是所取境,而执著相和名的心和心所叫做分别,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分别念。

  此处是从心和心所一体的角度而言,如果将心王和心所分开,心王可分为八种识聚,而51种心所不能包括在心王当中。

  6、八识聚就是依他起,这是由于它在名言中作为形形色色现相的现基。

  八识聚,也就是三自性中的依他起,名言中形形色色一切万法的相全部是依靠八识聚而显现的。

  7、如是内外所摄的这些法二我自性丝毫也不成立的法界即是真如。

  什么是真如呢?前面所讲的内法分别以及外法名、相,此内外二者所摄的一切法,在其本体上丝毫也不成立人我和法我,这就是所谓的法界。也就是说,世俗存在的里里外外的法,二我于其本体上一丝一毫也不存在,就叫做法界真如。

  8、随同真如、远离虚妄分别的有境——各别自证就叫做正智。

  真如是指能取所取的法根本不成立,这是从对境角度来讲的。那么,从有境这一角度,圣者们各别自证的智慧就叫做正智。

  9、最后的境(真如)与有境(正智)这两者称为圆成实,

  这里所讲的圆成实与唯识宗的圆成实也有一定差别。为什么呢?唯识宗承认自明自知的心识实有,在这一实有心识上根本不可能成立人我和法我,从这一角度称为圆成实。而本论中,成实的法一丝一毫也不存在,人我和法我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有境各别自证和对境法界就称为圆成实。

  10、有关三种自性,在大乘当中,《中论释·般若灯论》和《入中论自释》中都讲得比较细致。《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中讲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时,也对三种自性作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对于三种自性,有时是指唯识宗的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有时是指整个大乘所承许的三种自性。

  而且,龙猛菩萨专门著有一部《三自性论》,针对大乘的三种自性,将万事万物显现的来源——阿赖耶识,比喻成幻化师所运用的石子和木板;依靠它显现如幻化大象般的各种能取所取,这叫做遍计法;正在显现时,大象根本不可能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幻相而已,这叫做圆成实。

  此处所说的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并非如唯识宗所讲的那样。

  11、以上已经讲了五种法,前三者名、相、分别属于轮回不清净的法,其中名和相属于遍计法,分别属于依他起;后二者正智、真如属于涅槃清净法,二种无我则可包括在圆成实中。

  12、由于所有的法可以包括在胜义谛和世俗谛中,所有的大乘可以包括在唯识宗和中观宗当中,而大圆满和密法也可以包含在大乘中观里面,这样一来,所有的大乘法全部都可以容纳于五种法之中。

  13、名与相所包含的外界各种各样的显现在外境中根本不成立实有,之所以这样显现完全是由于阿赖耶识上存在的种种习气成熟所导致的,

  那么,二谛如何包含在五种法之中呢?首先应该了知,外面的各种山河大地、瓶子、柱子、围墙、山王等,这一切名与相的显现究竟来自于何处呢?众生的阿赖耶上有可以成熟的习气和已经成熟的习气,外面的一切显现,就是由这两种习气所导致的。

  14、将这一切了知为如梦显现,即是名言的唯识之理,也就是所讲的第一理,五法中前三法可归属于其中。

  所谓的习气,其实就是指五法中的分别。麦彭仁波切将前面的三种法安立为名言,也就是唯识宗的观点。

  二理车轨中的第一理是什么呢?名言依靠唯识宗进行观察,这一点,五法中的名、相、分别三者可以完全包括。

  15、如是名言中心本身尽管显现各种现相,实际上心的自性也同样不存在实有。了达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万法均是无实无生,这就是胜义中观理或者说是第二理,五法中后二法归属在其内。

  我们何时通达了从色法到佛陀的一切种智之间,轮回和涅槃所摄的一切法全部远离一切戏论、无有产生的道理,就已经通达了第二胜义中观理,它可以包括在五法中的正智和真如之中。

  16、名言与胜义二谛圆融双运之理才堪称为真正的大乘,

  只有将名言的显现——唯识宗所抉择的前三种法,与胜义中的境和有境——正智与真如全部融为一体、融会贯通,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大乘。

  什么是大乘的教义呢?从空性来讲,一切万法连毫毛许也得不到;从显现来讲,悲心的妙力自现丝毫也不会遮破,每一个法的真正本体即是如此。谁如果真正通达了这一道理,就已经通达了名言唯识宗和胜义中观宗的观点,

  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并不是特别困难。因为从名言角度来讲,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一切万事万物的显现全部是阿赖耶的一种假相;从胜义角度来讲,按照中观宗的观点,外境的一切假相根本不可能成立,全部是空性的游舞。

  17、为什么将中观自续派单空称为胜义呢?由于是世俗显现的一种对立关系——生不存在而称为无生,所以可以叫做胜义。那为什么叫相似呢?在所有的四边当中,由于只破了一个边,因此称之为相似胜义。名言中有产生、胜义中没有产生,也叫做相似胜义谛。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4笔记

下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6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