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22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25

  哲学-中观庄严22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丙一、外道的4种观点(7+8课)+丙二、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丙三、中观的2种观点(11-19课)+丙四、阿赖耶的观点(19+20课)+丙五、大乘汇流(21+22课)

  丙三、中观2种观点=丁一、二谛实相(11-14课)+丁二、大乘教义(15课)+丁三、抉择自续与应成(16-19课)
       乙六、有何必要=丙一、生起大乘定解(22-32课)+丙二、轻而易举(32课)+丙三、获得大菩提(32课)
       丙一、生起大乘定解=大乘之大(22课)

  二、释义

  1、宗派二理之道轨,建立一理之论典,凡是如理随行者,必获妙理乘王位。

  无著菩萨广大行派和龙猛菩萨甚深见派的整个大乘的真正道轨,依靠静命论师的智慧,将二者合二为一,名言以无著菩萨或法称论师的观点为主,胜义以龙猛菩萨的观点为主,对此进行抉择的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通过静命论师的智慧,整个大乘法门已经完全融入《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当中。

  2、(一)通常而言,“乘”是以能作为趋向三解脱菩提的乘骑而得名。

  以前在印度经常把“乘”用马车来比喻,梵语称为“雅那”,也是一种乘骑的名称。

  《摄集经》中说,“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获得佛果,这就叫做因乘。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声闻缘觉乘获得自己远离痛苦寂灭的果位;而大乘则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大乘实际就是指唯识宗和中观宗。

  3、以所缘大等七大胜过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观与唯识宗。

  大乘具有七种特点,也即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正行修行大事业大,具有七大超越。

  阿底峡尊者在其教言中说:大乘、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区分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大乘,不具足菩提心的叫做小乘。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以见修行果四个方面来分,也即大乘具有见修行果四个方面的超越。

  此处,根据《经庄严论》的观点,大乘以七种大来超胜小乘。

  (1)所缘大,大乘行人的所缘是甚深空性和广大地道两个方面的教义;而小乘,既不具足深方面的教义,也无有广方面的教义。

  (2)修行大,大乘行人修持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利益自己,也即自他二利;而小乘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大乘从修行方面也已经超越了小乘。

  (3)智慧大,大乘已经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圆满空性;而小乘只证悟了部分无我。

  (4)精进大,虽然大乘依靠不同的善巧方便,也可以在短暂时间中获得佛果,但是他依靠强大的精进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断修持、发愿,也无有丝毫怯懦之心;而小乘只是在三生或者短暂的人生中获得阿罗汉果位,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修持的精进。

  (5)善巧方便大,大乘依靠空性和大悲不分离的善巧方便度化众生;小乘根本不具足善巧方便。

  (6)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大乘依靠不断地精进修持以后,获得如来正等觉佛陀的果位,圆满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自相方面的功德;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众多的功德。

  (7)事业大,大乘最后获得佛果,具有二十七种事业,而且,其事业可以任运自成;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广大的事业。

  4、所谓的大乘,就是指唯识宗和中观宗。密宗也可以包括在中观当中。那么,对“整个”大乘生起信心,并不是说只对唯识宗生起定解,也并不是只对中观宗生起定解,而是将唯识宗和中观宗——广大和甚深的所有教义融汇一体,对其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也就是对“整个”大乘生起定解。

  5、总的来说,以经久修习、亲身体验的智慧趋至究竟果法,其中必不可缺之因,即是通过如理观察而获得定解的思所生慧。思慧之因,就是闻受善说典籍。

  通过修行获得亲身体会而生起定解,也叫做修所生慧。那么,生起修所生慧不可缺少的因是什么呢?通过如理如实地观察、再三地思维、辩论以后,逐渐在自相续中生起的思所生慧,即是生起修所生慧之因。应该想要获得思所生慧,必不可少的因就是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受真实的善说论典,也就是闻、思不相脱离。

  6、其中,并非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而是凭着自己理证智慧的力量而坚信不移,无需依赖他人或仰仗他力,独立自主,即是所谓的“不随他转”;

  讲其他论典时,我说《中观庄严论释》当中讲到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定解,一个是不随他转,一个是不被他夺。此处,首先解释了什么叫不随他转。

  所谓的不随他转,即并非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而是凭着自己理证智慧的力量,对佛法的教义、对中观的教义深信不疑。而且,不需要观待任何他力,自己已经对中观真正获得了定解,完全可以独立自主。这时,不需要依靠其他论典也不需要任何人,自己完全具有一种独立自主的定解。

  7、由于获得了解信,一切邪魔外道也无法使之背其道而行称为“不被他夺”。

  无论对正法、对因果或者对三宝的加持等,对佛教方面的一切教义,自己真正获得了不可退转的信心,一切邪魔外道也不可能改变你的想法。比如学习宁玛巴的大圆满,自己相续中已经获得了坚信不移、不被他转的定解,这时,任何邪魔外道都不会使你背道而行。

  8、关于此理,正如怙主弥勒菩萨所说:“以理观察妙法者,恒时不被魔所障,证得殊胜摈除他,不被他夺成熟相。”

  注:在《经庄严论》111版中的译法:86、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八、不夺成熟相;(22课):理析妙法智,恒无魔作障,得胜驳他宗,不夺成熟相。

  不被他夺定解已经成熟的相是什么呢?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第九品中作了如此讲解。

  通过在善知识面前如理如实地听闻,并善加观察,即是所谓的因;任何邪魔外道或者各种各样的人和非人,都不会夺走自己的定解,即获得了不被他夺定解的本体;最后,在自相续中真正出现了殊胜的境界,就像日光出现时,一切黑暗都会自然而然摈除一样,所有智慧的违品也会马上摒除。具足了上面所讲的三种条件,说明不被他夺的定解已经成熟了。

  9、《经庄严论》的确是非常殊胜。法王如意宝也曾经说:“如果能传一遍《经庄严论》,我一辈子中的愿望已经圆满了。”当时,法王如意宝传讲《经庄严论》的时候,担心会出现违缘,也让我们念了很多经。

  《经庄严论》这部论典为什么如此殊胜呢?无著菩萨、麦彭仁波切他们所写的《经庄严论》讲义中都说:这部论典完全具足整个大乘所有深广法门之功德。谁如果传讲《经庄严论》,这个人已经具足了传授整个大乘法的功德;谁如果听闻《经庄严论》,也有听闻整个大乘法的功德。

  10、依靠《定解宝灯论》、《中观庄严论》这些非常好的窍诀书,在自相续中获得完全独立自主的定解和智慧。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21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