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0(385)笔记

创建日期:2021-11-18

  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0(385)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

  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壬一、所得功德之差别(384)+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385)+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壬四、所行道之差别。

  38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

  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

  2、我们前面讲了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具足十四种功德,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四十六种违缘、障碍或者魔业,讲四十六种魔业的颂词很略,具体内容都是在讲义中讲的。但是这四十六种魔业,在生活、修学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所以我们需要对它有所认识。

  3、总的来说,魔业中有二十种是依靠自己而产生的,有二十三种是依靠自己、他人或者说是依靠两者的关系而产生的,还有三种是依靠他人而产生的。

  4、第一类中的后八种——学习大乘佛法散乱的八因:

  第13、趋入般若之缘,对繁多的欲妙境加以分别。如果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外面经常出现一些散乱的因,这时候我们自己要知道这就是魔业。

  5、相似般若的过失:

  第14、将单单的缮写文字法行当作真正的般若。文字般若并不是真正的般若,形象上的禅修也不是,只有真正从内心通达显空无二的境界,并且加以串习,这才是真正的般若。从来也没有思维过,更没有想过要在心中通达般若的意义,这也是一种魔业。

  第15、将单单无实的所诠耽著为般若。如果我们把单单的无实法、单空,执著为是所诠的般若,这也是不合理的。

  把“空”解释为“眼耳鼻舌身意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所谓的单空无遮法。麦彭仁波切也讲过,如果无遮法是真正的般若空性,那么谁都很容易懂——一个学生走进教室,发现一个人都没有,他也知道屋子是空的——然而这并不是证悟空性。这是极易堕入的歧途。

  这对遮止我和我所执有必要,但在深入学习般若之后,就千万不能认为只破一个有边是最究竟的般若了。

  第16、将单单的能诠文字经函耽著为般若。

  第17、将无文字耽著为般若。

  以虚空喻法界时,有人根本不知道广大无边、无垠的界性无可言说,而是把虚空的单单空的部分认为是证悟法界,这实在是一种歧途。同样,在禅宗和般若法门里,无文字只是片面、部分的一种表示方法,并不是说单单无文字就是究竟义了,不是真的通达了无文字的境界。

  6、由般若中散乱的过失:

  第18、作意城区等贪嗔之境。

  经常作意哪些地方会成为我们散乱的因。有些人不去作意寂静地或自己修行的道场,反而经常去作意、去想着那些容易产生贪心、嗔心的城市,这样这也是一种魔业。

  第19、作意名闻利养。经常想着要获得名声、赞颂、财富等。

  这样经常作意的话,不要说作为修学大乘般若的行人,即使对小乘行人来也是不合理的。断除世间八法是大小乘共称的法理,如果一个修行人整天都想着名利,把心寄托在世间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那肯定是魔业。

  第20、从魔所宣说的非道中寻求方便智慧。

  比如说,读到一些对自相续无有任何利益的外道著作或世间论典,反而自以为从中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和方便。

  以上是依靠自己而产生的二十种魔业,若在自己身上发现,应该马上认识到这是魔业,进而努力忏悔。下面讲别所断,

  7、别所断:依于自他其中之一的二十三种讲闻违缘:

  46魔业=20依靠自身+23依靠自身或者他身+3只依靠他身=20总所断+23别所断+3特殊所断

  以听闻者与传讲者的次第:

  即依靠自己或他众而引发的二十三种违缘,以听闻者与传讲者的次第来宣说:

  第21、听闻者般若的讲闻等有强烈欲乐心,传讲者十分懈怠,这其实也是一种违缘。

  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传法的上师对般若有强烈信心,很多法都想传,而弟子却没有兴趣,比较散乱、懈怠。这就是魔业。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但大多数是听者在前。

  第22、听闻者在此地,传讲者在他境。听闻者想在此地听法,而传讲者要去往别的地方。或者传讲者想在这里,听闻者要到别的地方去,总之两者意见不同。这是听法者和传法者之间缘于地点而产生的魔业。

  第23、听闻者具备知足少欲,传讲者不具备知足少欲。真正上师的法相应该是什么都不需要,而弟子的心态应该是什么都可以捐出来,可是现在都变了,有些弟子的心态还是很如理如法,但个别上师确实谈不上知足少欲。反过来说,如果闻法者希求欲妙,而传法者知足少欲,也会因意乐不同而中断传承。

  第24、听法者具足头陀行功德,传法者不具足头陀行功德。

  闻法者具足这样原始佛教苦行者的风范,而传法者着重讲一些世间欲妙的功德。

  由闻法者和传法者观点不同而导致师徒之间产生矛盾、产生邪见、互相远离的情况,并不是只有这里讲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种,凡此都算是魔业。

  第25、听闻者具备善法,传讲者不具有善法。闻法者是很好的修行人,具有清净戒律、出离心、菩提心等功德,而传法者比较差劲,在很多方面都不及弟子。

  即使你的智慧后来已经超过上师,也不能忘记上师的法恩,即使你背离了上师,上师也不会对你有所取舍,但是依此缘起,你自己的弘法利生和修行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听者具有善法,传者不具有善法的时候,作为听者也不能总是观过失。如果经常这样起邪见,那这是自己的大错。

  反之,有时候上师智慧超胜、具足善法,各方面都无与伦比,而弟子则又笨又懈怠又散乱,不要说出世间方面,就连世间法方面的功德也远远不及上师,两者之间的差距特别大,那么,这时弟子就应该努力跟上上师的步伐。

  第26、听闻者喜欢布施,传讲者具大吝啬。听闻者很想把自己的身体、财富等一切都布施出去,而传法者经常说一些布施的过失,“不能布施,一布施就会……”这也是一种魔业。

  第27、听闻者愿意供养,传讲者不愿接受。听闻者这个也供养、那个也供养,所有的东西都要供养给上师,而传授者不愿意接受。

  第28、听闻者以略说能够理解,传讲者以广说而理解。这也是听闻者和传讲者的心态不同。听闻者简单地听一下就马上了然于胸,而传讲者却反反复复地讲个没完,最后听闻者都不耐烦了,这也是一种魔业。

  相反,有时候传讲者讲得特别略,而听闻者很喜欢广述,这也是一种魔业。

  就我本人而言,也是一向以传法为重,除了一些实在推不掉的学院紧急事务之外,从来都没有因为要见高僧大德或领导而上课迟到。传法首要的就是要准时,不能让很多人一直等。在我看来,自己生命中的其他任何事情,跟我们学习佛法比较起来,都算不上是重要的事。

  第29、听闻者了知经等妙法,传讲者不了知经等妙法。听闻者智慧水平高超,对经律论三藏都非常精通,而传讲者基本上一无所知,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不太好。

  第30、听闻者具备六度,传讲者不具备六度。或者反过来说,传讲者具足六度,而听闻者不具足,也有这样的情况。

  第31、听闻者善巧方便,传讲者不善巧方便。听闻者的智慧、善巧非常好,不管说话还是做事,任何方面都具足善巧方便,而传讲者说两句话就得罪所有人,做一点点事情所有人都不高兴,这也是一种魔业。

  无论如何,凡是因为传讲者和听闻者之间的摩擦、误解,最后产生了矛盾,致使般若法的传递中断,都称为魔业。

  第32、听闻者已获得陀罗尼,传讲者没有获得陀罗尼。听闻者已经获得了陀罗尼,过目不忘,而传讲者没有得到陀罗尼,糊里糊涂的,反过来说也一样,如果传讲者具足陀罗尼,而听闻者记性很不好,也是麻烦。

  第33、听闻者想缮写般若文字,传讲者不想缮写般若文字。听闻者想做般若的缮写、念诵、背诵等,但传讲者非常反对。

  第34、听闻者远离贪爱结等五障,传讲者没有远离贪爱结等五障。五障即欲贪、害心、昏眠、掉悔、怀疑,听法者非常精进,远离了这五障,但传讲者这些方面的烦恼很重。

  第35、听闻者想独自远离恶趣,传讲者想结缘者都远离恶趣。听闻者只想自己好好修行,远离恶趣,不愿意跟众生接触、结缘,而传讲者具有菩提心或利他心,想度化很多很多的众生。

  第36、听闻者喜乐独自趋往善趣,传讲者喜乐结缘者都趋往善趣。上一个“远离”,这一个“趋往”,反体不同。听闻者只想自己一个人获得人天福报、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得到解脱,谁都不想理,而传讲者觉得不应该自己独享佛法的利益,应该与众生广结善缘,分享给他们。

  与传讲者、听闻者相联而意乐不一(下面是以“传讲者”开头):

  第37、传讲者喜欢自己独处,听闻者喜欢眷属大众共集一处。传讲者不愿意接触很多人,喜欢独来独往,而听闻者喜欢召集很多眷属。

  第38、传讲者不给随行的机会,听闻者却想跟随。传讲者不愿意带很多人,而听闻者却非要跟着,这也是一种魔业。

  第39、传讲者希求少量财物,听闻者不想供养。传讲者只想稍微得到一点,不希求太多,但听闻者连少许也不供养。

  住处不一致:

  第40、传讲者去往有生命危险的地方,听闻者不去有生命危险的地方。传讲者想去往尸陀林之类的险地,而听闻者不想去,想住在安全的地方。或者说,传讲者喜欢住在寂静地方,而听闻者想到城市里面去,或者传讲者喜欢待在城市里面,而听闻者喜欢到寂静的地方去,总之师徒之间的心态和意乐不相同。

  第41、传讲者去往发生饥荒的地方,听闻者不去发生饥荒的地方。传讲者喜欢去非洲之类的饥馑之地,而听闻者不想去,想待在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地方,是心态上的差别。

  第42、传讲者去往盗匪等扰乱的地方,听闻者不去盗匪等扰乱的地方。传讲者想去这种特别动乱的地方,大概是为了增上修行的力量吧,而听闻者不愿去。

  第43、传讲者为化缘而去看望在家人,听闻者不去看望在家人。传讲者为了化缘,会去往某地、接触一些在家人,而听闻者不喜欢去。

  以上述的外缘而导致心不悦意,由此成为讲闻般若的违缘。

  以上述这些违缘造成了彼此心情不愉快,当最后对般若讲闻发生障碍时,就成为真正的魔业;如果只是心里的一些问题,那还不算真正的魔业。

  8、特别所断的三种过失(依于他者而生的):

  第44、凭借魔所宣说之经一类不该学修的非处邪教,用伪造的词句,在大乘教与修行人之间进行挑拨离间。

  像世间的一些魔众、外道宣说的邪教,我们本不应该去学习、宣传,但把他当作是真正的佛法。

  将魔众所宣说的词句当作大乘佛法,真正的大乘佛法反以为不是佛说,这也是一种魔业。

  第45、将不是所修般若的不净观之类有缘的相似修行立为究竟的修行。《入中论》中也讲,不净观并不是最究竟的修行,而是小乘的一种通过压制而暂时离贪的法门,如果我们把它列入般若空性的修法,那肯定是不合理的。般若空性最主要的修行是不二法门,如果我们所修的法仍然有所缘,那就不是最究竟的修法。如果认为是的话,这也是一种魔业。

  第46、对邪魔化为佛陀一类的现象(比如说邪魔外道、魔王波旬显为佛陀的身相而宣说一些经典)、不该起信的非处邪师生起信心。

  9、我们学院藏族男众这边学五部大论是这样的:文法学一年,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各学两年,之后续部学四年。这样,整个五部大论学完需要十五年的时间,这是好多年前就规定好的。当然,我们金刚降魔洲这边目前还没有这样安排,但大家也要知道藏传佛教真正的闻思传统是什么样。分别念要断除,必然需要强有力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速成的。

  现观庄严科判

  38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第29+30课)

  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29(383-385)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1(386-39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