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21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丙一、外道的4种观点(7+8课)+丙二、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丙三、中观的2种观点(11-19课)+丙四、阿赖耶的观点(19+20课)+丙五、大乘汇流(21+22课)
丙三、中观2种观点=丁一、二谛实相(11-14课)+丁二、大乘教义(15课)+丁三、抉择自续与应成(16-19课)
二、释义
1、开显所有大乘显密观点之根本的要诀就是此论。
要想真正通达显宗、密宗根本的窍诀,就一定要学习这部论典。所谓的窍诀,也就是用很少的语言,真正开显佛法的本来密意。本论虽然不到一百个颂词,但真正通达其中的意义的话,显宗、密宗非常甚深的道理都会揭开。
佛陀在《楞伽经》所讲的,整个大乘可以包括在五法、三自性、八识聚以及二无我这几个要诀当中。佛经中虽然明确宣说了这个教证,但是,作为修行人,具体如何操作、如何行持?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对这一问题,唯有阿阇黎静命论师以《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作了宣说。这部《中观庄严论》实际是所有大乘的通衢大道,它的特点是将所有大乘不同观点的河流全部汇成一流。
2、所谓的中观自续派是如何创立的呢?这里说,名言中,承认柱子是实有的、火是实有的,名言中的法全部存在;胜义中,依靠自续因,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单空的相似胜义。
由于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和其他论典中,主要依靠自续因来抉择一切万法,因此,将他列于中观自续派当中,可以称之为印度东方三大自续派论师之一。
因为静命论师已经创立了名言唯识理和胜义中观理融会贯通的大乘的总轨,如果他没有通达中观应成派,对于所谓的中观理也就根本没有能力解释。所以,万万不要认为他的见解比不上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他们虽然暂时宣讲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但不能说他们不懂中观应成派的教义,只是为了不同众生的根基才如此宣说而已。
3、月称论师在《入中论》、《显句论》中,名言中各种各样的瓶子、柱子等显现,通过应成派的不共因直接抉择为本来清净,现在名言的各种各样的假相全部融入法界当中。
月称论师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中观见解,与荣索班智达、全知无垢光尊者为主的大圆满祖师们在各自论典中所抉择的本来清净的甚深见解,其实无有任何差别。
自性光明大圆满和离戏大中观二者无二无别,这就是麦彭仁波切和智悲光尊者、华智仁波切等宁玛巴所有高僧大德们传下来的自宗。
4、尤其是胜义量遵循具德龙猛菩萨的观点、名言量随从具德法称论师而承许,将这两条支流融入一味一体的理证大海究竟汇集为远离四边戏论之大中观的这部论已完整无缺地容纳了大乘佛经教义以及六庄严等诸大祖师诠解的深要。
这部论典对我们的闻思修行究竟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在抉择胜义方面,世界上再没有比龙猛菩萨更胜一筹的了,以《中观六论》为主的论典中,龙猛菩萨将释迦牟尼佛胜义空性方面的教义解释得非常清楚。在抉择名言方面,以法称论师、陈那论师为代表的所有唯识宗和因明的论师,在以《释量论》为主的论典中,将一切万法在名言中存在的合理性作出了圆满解释,最后,将所有名言法全部汇入于万法唯心造这一理念当中。
龙猛菩萨的甚深中观和法称论师、陈那论师、无著菩萨所抉择的广大唯识这两大支流,全部融入于静命论师的理证大海——这部《中观庄严论》当中。所以,这一深广智慧的海洋,已经究竟汇集了远离四边戏论的所有中观观点,完整无缺地包含了整个大乘经典的全部教义。
此处说,这部论已经完整无缺地容纳了所有大乘的佛经教义以及六庄严等诸大祖师诠解的深要。“六庄严”,是指龙猛菩萨、无著菩萨、陈那论师、法称论师,还有功德光和释迦光。对于六庄严的说法也有不同,有些论典中将龙树菩萨、圣天论师、无著菩萨、世亲论师、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称为六庄严。
通过这部论典,应该对中观和大圆满有所领会,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如果自始至终非常认真地学习这部论典,并且精进修持,最后,自己必定会对因明和中观全部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