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24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27

  哲学-中观庄严24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丙一、外道的4种观点(7+8课)+丙二、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丙三、中观的2种观点(11-19课)+丙四、阿赖耶的观点(19+20课)+丙五、大乘汇流(21+22课)

  丙三、中观2种观点=丁一、二谛实相(11-14课)+丁二、大乘教义(15课)+丁三、抉择自续与应成(16-19课)

  乙六、有何必要=丙一、生起大乘定解(22-32课)+丙二、轻而易举(32课)+丙三、获得大菩提(32课)

  丙一、生起大乘定解=丁一、大乘之大(22课)+丁二、生起定解方法(22课)+丁三、不共5种观点(23-31课)

  丁三、不共5种观点=戊一、所量对境为实法(23课)+戊二、自明自证之心识(24课)+戊三、万法唯心造(24+25课)

  二、释义

  1、第二个特点:名言中有自证:那么,什么是自证呢?尽管不是一体的自身分为能知与所知之对境的觉知,然而从遣除无情法、生起明觉本体的意义上安立为自证的名言实属合理,

  所谓的自证,并非在一个法的本体上分为能知与所知二者,它应该是一种自明自知的心,也即远离无情法的明觉。

  对于自证应该如何安立呢?所谓的自证,已经遣除了无情法,因为自己的心可以自己了知,它并非外面的石头、瓶子等等;它可以生起明觉的本体,比如一刹那间生起嗔恨心或者信心等,这种念头已经远离了无情法。而且,它的本体完全是自明自知的,也即人们经常所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就是所谓的自证。

  2、在名言中,远离无情法的、自己明白自己的一种觉知不可缺少,一定要安立。

  名言中,佛陀也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那么有没有必要观察能怙主是谁、所怙主是谁,此二者成立还是不成立?在名言中,对很多问题没必要详详细细观察。

  3、在名言中承认自证具有很多的功德和特点,一方面,依靠自证可以将万法的显现抉择为心;另一方面,外境色声香味等一切法,需要依靠自证来领受。因此说,自证在名言中必不可少。

  自证如果不存在,外境也就与自己的心毫不相干,那又该如何领受外境呢?根本不可能领受。比如外境有火红的火,如果承认自证的话,火接触到自己的身体时,可以说“火非常烫,已经燃烧了我的身体”,因为火的热性与自心结合起来之后,疼痛的感受也可以表达出来。或者,如果说自证不存在,经堂里面供了很多灯,特别热,这种感觉也就不会被任何人所了知,因为外境与自己的心识二者毫无关系。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外境,实际就是心的一种幻相。所以说,自证一定要承认。

  麦彭仁波切在两大辩论书中再三讲到:名言中一定要承认阿赖耶和自证。如果承认自证,于名言量不仅无有丝毫妨害,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4、第三个特点:其三、承认各种显现为心的幻化。

  本论的第三个特点:一切万事万物的显现全部是心的幻化。如果谁已经了知这一点,这个人就已经通达了名言的究竟本面,到达了名言最究竟的顶峰。

  当然,超越观现世量的话,已经不是眼耳鼻舌身的境界,而是胜义所抉择的境界了。但此处所说的并非如此,仅仅在平凡人们见闻觉知的范围中,除万法唯心这一观点以外,名言中再没有更高的境界了。

  由于一切万法皆由心所造,心的根本如果断了,一切都可以断除;如果心的根本没有断除,轮回各种各样的显现也将接连不断。由此,可以对前世后世、业因果等轮回的各种现象生起非常殊胜的定解。

  5、现在如果是抉择月称论师《入中论》中破四边戏论的观点,也就是站在远离一切所缘相状的立场,那么,万法唯心的概念根本不可能得到。但是,现在并未抉择胜义,而是在抉择名言,因此,大家对万法唯心的道理一定要清楚。

  对于整个万事万物,如果通过名言量进行观察,万法唯心的观点非常合理;如果通过胜义量来观察,任何法都不可能成立。如果讲得深一点,万法在胜义中的确不能成立,但在世俗中,依靠心的各种迷乱染污可以显现种种外境。

  自前感受无欺、不灭的现相以事势理必定成立仅是心的显现或者自现。比如,我今天吃了一个非常好吃的苹果,真正以胜义量来观察时,苹果不能成立,当时觉得特别好吃的感受也不能成立;但以名言量来抉择时,以事势理可以成立,吃到非常好吃的苹果完全可以成立为内心的一种游舞。

  为什么这样讲呢?对我来讲,这个苹果很好吃,但实际上,苹果的本体上并不存在真正非常好吃的东西。否则,任何众生吃到这个苹果,都应该产生相同的感受。但并非如此,所谓的苹果好吃完全是心的一种自现,这一点通过事势理可以成立。

  如果这种见闻觉知已经不存在,苹果很好吃的感受也不存在,那就必定属于胜义谛的领域,不是名言谛的范围了。

  万法唯心的境界高,还是万法唯空性的境界高?应该说:万法唯空性的境界高。但在此处,完全不经过胜义量,单单从名言量角度来建立时,在世俗中,万法唯心是最高、最无上的一种境界。

  6、法称论师的《因明七论》中,最究竟的观点就是唯识宗的观点。从暂时角度来讲,也可以承许有部和经部的观点,如果要观察外境,必须依靠经部这一阶梯。麦彭仁波切此处说,佛陀慧眼所照见的一切名言实相,依靠法称论师的智慧完全得以开显。而《因明七论》最精华的部分,也就是万法唯心的道理。

  7、名言量与胜义相结合而宣讲正是本论的特色。

  将名言唯识与胜义中观的道理结合起来进行宣说,即是本论的殊胜特点。分别而言,《中论》、《入中论》中对胜义量已经作了清楚的介绍;而法称论师、无著论师的论典中,对名言量作了详细介绍。此处,依靠静命论师的超越智慧,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宣说的,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也就是本论超越其他中观论典的不共特点。实际它的内容与无垢光尊者《七宝藏》中所讲的道理无有任何差别。

  8、很多堪布可以将《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部分背下来,有些堪布没有太多的时间,也要把这一部分讲一遍。因此,希望你们每个人,对于此处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在心里有一种领会。这样的话,对各个宗派的要义、对大乘佛法会打下十分稳固的基础。

  9、一旦自心获得了自在,便可以随心所欲驾驭万法,根本不必观待外界的大自在欢喜以及由于时世混浊、环境恶劣而远走高飞等其他因

  自心如果通过真正的修证已经获得自在,那么,对于整个万事万物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享用。既不需要如世间外道所说的,大自在天、帝释天或者天尊欢喜就可以解脱,不欢喜则无法解脱;也不需要从恶浊的娑婆世界远走高飞到极乐世界或者莲师的刹土。产生类似这种想法的原因,就是还未通达自心真正的本来面目。

  10、有些人认为:这里是非常恶劣的五浊世界,应该到极乐世界去,与阿弥陀佛住在一起,但是,去那么遥远地方的话,路上应该怎么办呢?他始终耽著一种实有的法。

  从更深一点来讲,白天的显现就如同梦中的显现,或者在中阴时,在认识到自心本性时,五佛五刹土也会当下显现。而未认识自心本性,认为在其他地方可以找到一个清净刹土,这是共同乘的一种说法,实际是不了义的。

  实际上,真正的清净刹土就是自己的心。《经庄严论》中说:所谓的解脱就是把错颠翻。正在迷惑的此时,将迷惑的障碍遣除,除此以外再无有其他解脱。比如有些人做梦时出现特别恐怖的景象,这时从梦中醒过来的话,实际并不是到其他地方去,只是将梦中的迷乱遣除而已。现在轮回中正在感受恐怖的此刻,如果认识到唯是迷乱的心而已,所谓的解脱就在这里。释迦牟尼佛也说:具有一定境界的人,见到娑婆世界也是清净的刹土。如此宣说的原因也是如此,一切万法都是自心的显现,并不是在其他地方单独存在一个清净刹土。

  11、只有了知万法唯心者才能对流转轮回、了生脱死这一点获得坚定不移的稳固定解。

  真正轮回的因就是烦恼无明。如果了知以自己的心显现一切万法,那么,对如何在轮回中流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等道理都会深信不移。

  一切万法在心上抉择,修行也在心上修、积功德也在心上积累功德,不论做任何事情,首先观察自己的心再去做。一切万法在心上抉择,这就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

  12、也是万法现相的本来面目,又是修道的微妙窍诀,

  从名言角度来讲,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心的游舞,这就是万法的本来面目,佛教的不共特点也在于此。

  作为修行人来讲,精通万法唯心造这一修行要诀,就可以真正了知自心的本体,对不流转轮回的窍诀也就很容易掌握。

  对于万法唯心这一道理,如果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殊胜方便加以摄持,那么,无上大圆满中最殊胜、最精华的醍醐实际就是万法唯心,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的窍诀。

  13、既然说万法唯心,那么,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七宝藏》等论典中说万法的显现不是心;智悲光尊者也在《智慧无上引导》中说:依靠无垢光尊者的窍诀,才真正了知万法的显现不是心的道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这里,完全是从名言量的角度安立万法唯心。对此,即使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也承认这一观点。但是无垢光尊者在抉择最后本来清净时,就像月称论师《入中论》抉择的一样,心不存在、境也不存在,对心与境二者同时作了遮破。

  而对唯识宗所说的“如梦”,月称论师说:所谓的如梦也值得观察,既然外境不存在,心又怎么会存在呢?二者互相观待的缘故,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必定不存在。

  所以,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万法的显现不承认为心。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对这方面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但从名言量角度,在大圆满龙钦心滴的窍诀中也讲得非常清楚:首先抉择一切万法为心,然后将心抉择为空性,空性再抉择为离戏,最后获得中观最究竟的境界。不论中观还是密法都是如此抉择的。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2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