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23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丙一、外道的4种观点(7+8课)+丙二、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丙三、中观的2种观点(11-19课)+丙四、阿赖耶的观点(19+20课)+丙五、大乘汇流(21+22课)
丙三、中观2种观点=丁一、二谛实相(11-14课)+丁二、大乘教义(15课)+丁三、抉择自续与应成(16-19课)
乙六、有何必要=丙一、生起大乘定解(22-32课)+丙二、轻而易举(32课)+丙三、获得大菩提(32课)
丙一、生起大乘定解=丁一、大乘之大(22课)+丁二、生起定解方法(22课)+丁三、不共5种观点(23-31课)
丁三、不共5种观点=戊一、所量对境为实法(23课)
二、释义
1、造论五支中的“有何必要”,这里面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对整个大乘生起真实的定解?第二个问题,所谓的轻而易举如何解释?第三个问题,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如何获得菩提?
2、现在在汉文方面,依靠很多大译师的恩德已经将《大藏经》翻译出来了,但是文字比较古,即使水平比较高的人,对《大藏经》进行讲解也很困难。但藏文的《大藏经》不是这样,全部是白话文,特别好懂。
3、《中观庄严论》与其他论典不同的五种特点。
3、1超胜其他中观之此论自宗具有与众不同的五种观点:一、真正的所量对境唯一安立为能起功用的实法;
《量理宝藏论》当中,第一品讲能量,第二品讲所量。其中,现量和比量所衡量的对境,就叫做所量对境。那么,它的法相和定义是什么呢?唯一安立为能起功用的实法。
“起功用”是因明中经常讲到的,比如火能燃烧,这就是起功用的,也叫做名言中的真实实相。如果不起功用,就不能属于名言中的外境,因明中是如此安立的。
3、2二、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证之心识的独特观点;
本论承许万法唯心造,也就是说,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知的心识。
当然,此处所说自明自知的心识,并不是唯识宗所承认的实有心识,应该指大乘公认的自明自知的心识,也可以称之为自证。
3、3三、认为外面的显现由自心所造,承许唯心;
外面的法,应该说是自己心的显现,以此承许万法唯心造的观点。
3、4四、胜义分为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
在抉择相似胜义时,胜义量和世俗量分开。
3、5五、在抉择相似胜义时,认定各自正量所得出的意义互不相违。
胜义量所得到的是单空的法;世俗量所得到的是自相的法,此二者互相不矛盾,无有任何抵触。这是第五个特点。
4、因明中,“起功用”比如火能燃烧,这就是起功用的,也叫做名言中的真实实相。如果不起功用,就不能属于名言中的外境,因明中是如此安立的。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讲到:所量的法相唯一是能起功用的法,或者说自相就是所量的法相,也可以说心所了知。
5、世俗中真正的所量对境唯一是能起功用之法,而所有无实法依靠自力而无法显现,是依赖有实法以遣余的分别心而假立的,
在世俗中,唯一能起功用的法称为所量的法相。而无实法——虚空中的鲜花等,依靠自力和他力都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显现。
那么,所谓的无实法又是依靠什么安立的呢?依赖有实法来安立。比如说“无瓶”,依靠有瓶可以建立瓶子没有。
无实法依靠遣余的方式可以假立,比如石女的儿子,从石女没有儿子这一角度,可以称为石女儿,我们在心里可以如此假立,但它的自相其实根本不存在。
6、因明中,将其称为“遣余”,这在因明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遣余可以分语言的遣余和分别念的遣余两种。语言的遣余,比如,我口头上说柱子,此时除柱子以外的瓶子等所有名词全部抛开,从而建立了柱子;分别念的遣余,我心里面想柱子的时候,除柱子以外的其他法——瓶子、山川等等全部除开,唯一建立了柱子这一法,这也叫做意识上的遣余。
因此,遣余以总相的方式来趣入。比如瓶子,瓶子的自相是由众多法组合而成的,这一点,通过眼睛等现量的方式可以取;而瓶子的概念,则需要通过总相的方式来取。
《量理宝藏论·第四观建立遣余品》中讲得非常清楚,因明的要点就是遣余。
如果能够了知以显现的方式取自相、以遣余的方式取总相这一点,就已经了知了因明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
因明的道理不像中观一样,这里面所涉及的道理基本上与世间的物理学等差不多,明白以后就可以完全通达。因为它所涉及的都是名言中比较表层的内容,非常浅显易懂。但中观并非如此,说懂又好像不太懂,说不懂又好像似懂非懂,因为中观里面所说的深奥道理已经完全超越了凡夫人的分别念。
7、观现世量的所见是眼耳鼻舌身等凡夫根识的对境,也就是所谓的现量和比量。依靠观现世量,将所有的无实法全部抛开,而以有实法作为对境,这一点是完全合理的。
依靠观现世可抉择观现世对境中显现的所知万法为无常,比如眼睛见到柱子,柱子的自相可以成立,既然它的自相成立就决定是无常的,因为不可能有一个常有、起功用的法。因此,虚空不可能常有,它实际只是一种假立的法。
8、倘若是有实法,必须是能起功用的法。如果是有功用之法,就可成立是刹那性,一切实法的无常性也可轻而易举得以证实。
《中观庄严论》所抉择的外境应该是起功用的自相法。大家应该了知,如果外境是起功用的自相法会有很大利益。有什么利益呢?我们都知道,起功用的法全部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就全部是刹那性的、无有丝毫可靠的法。由此,可以对中观所讲到的细微无常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
对于春夏秋冬等只是比较粗大的一种无常法分析方法,此处所说自相续中生起的细微无常法,应该是外境刹那刹那变化的,既然刹那刹那变化,就肯定是起功用的。这就是此处将外境抉择为唯一是起功用自相法的目的。
真正去分析时,一切外境必须起功用,起功用就必定是无常,因为不可能常有的法起功用;如果是无常,它必定是刹那性的。如此推理下来,最后一切外境都不会有恒常性,于自相续中真正会生起无我和无常的定解。
9、如果懂得以显现的方式取自相、以遣余的方式取总相的道理,
比如瓶子,瓶子的自相是由众多法组合而成的,这一点,通过眼睛等现量的方式可以取;而瓶子的概念,则需要通过总相的方式来取。
归根结底,眼耳鼻舌身现量执著的对境是外境的自相法,那么,现量是通过显现的方式来取的。比如柱子放在前面,它的自相在我的眼前显现,这时,我可以现量了知对境的特点,这就叫做以显现的方式取自相。然而,总相的柱子依靠眼睛无法见到,只有在心里面想“这是柱子”,也就是除柱子以外,其他的法全部除开,即以遣余的方式来取总相。
10、必会对此理解得极其透彻,这相当于是因明论的心脏与眼目。
如果能够了知以显现的方式取自相、以遣余的方式取总相这一点,就已经了知了因明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
第一特点,外境必须是起功用的自相法。如果不是自相法,则根本无法起功用,就像石女的儿子或者柱子的总相一样,根本无法起到任何功用。
那么,自相的外境如何来取呢?应该以六根识来取。
六根识以何种方式来取呢?以显现的方式取。
而无实法、总相等以何种方式来取呢?以遣余的方式取。
因此,如果懂得了遣余的道理,这就相当于因明的心脏,对于所有因明的道理都可以轻而易举通达。《量理宝藏论》共有十一品,几乎没有一品不牵涉到遣余。
11、而名言本身也分为真名言与假名言两种,其中能起作用之法许为真名言,这与经部的观点相吻合。
真名言,也就是指真正能起作用的法,比如眼睛所见到的色法,这叫做真名言;假名言,比如捏着眼睛时见到天空中有两个月亮等等。
经部宗承认一种隐含的外境,比如说柱子,我们所见到的并不是柱子真正的本体,只是见到它的行相,就好像真正的事物在镜子里不存在,镜子里所显现的就是影像一样。
在《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中,虽然不承认经部宗所承认的隐含外境,但在分析名言时,心前所显现各种各样的外境现相必须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