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5坐禅品+6忏悔品22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19

  民俗学-坛经(索)5坐禅品+6忏悔品22笔记

  1、坐式方面,按照相关的经论中所讲,最好是双盘。半跏趺坐和双跏趺坐是有差别的,坐半跏趺坐身体不能端直,身体不能端直,则脉不能端直,脉不能端直,则气不能端直,气不能端直,也不能如理如是地运行智慧之气,显现各种境界;而双跏趺坐有不共的力量。

  2、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坐禅的法门有很多窍诀,在此归纳起来,原本不去执著自己的心,也不对心的本来清净分非常执著;禅修的境界提升以后,行住坐卧一切威仪都可以是禅的游舞,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用禅的境界来护持自己的状态,所以也并不是不动。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9课坐禅品1]

  (1)“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这三句话,是《坐禅品》的大纲,大家一定一定要记住,特别的深奥。大家不仅仅是在修禅宗,而且在修大圆满、修大手印、修任何一个非常深奥佛法的时候,都要记住这几句话,特别的重要。这些话,只有在像大圆满、大手印非常具体的修行引导文当中,才会出现。

  在修菩提心、修一般的四禅八定的时候,这三点是用不上的,因为它的层次很高,这种时候还没有达到所需的层次,所以都是用不上的。

  (2)“著心”、“著净”、“不动”这三点,都是跟禅宗的境界相违的、相矛盾的,都不是禅宗的禅定。修空性的时候,一定要排除“著心”、“著净”、“不动”这三点。

  (3)这几句话也是在实修的过程中,衡量自己修行境界的一个标准。打坐的时候,自已检查一下,是不是只“看心”了?自已以为“是光明”、自已以为“是佛性”,实际上,根本不是佛性,而是自己贴的标签,是不是这样子的?当心很平静、“不动”时候,自已以为这就是禅定、证悟的境界了?

  3、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

  心本来是空性、光明的,或者说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执著自己的心并不合理。怎么不合理呢?如果按照中观的说法来讲,心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如果按密宗的说法来讲,它是不可思议、无法言说、超离言思、等净无二的。心的本性就是这样,我们认为心存在是一种妄念。知道心如幻化,如幻如梦,本体并不存在,你执著它有什么用呢?只是世俗中的显现许而已,哪有什么可执著的?因此说无所执著。

  最究竟的见解连心的执著也没有。《般若经》中说:“心无有心,心之自性即为光明。”这种光明并不是我们心中想的明明清清的东西,而是指大光明,因此,心没有什么可执著的,里里外外都无所有。

  《华严经》中也讲:“菩萨观心不在外,亦复不得在于内,知其心性无所有。”菩萨观察心不在外也不在内,知道心的本性无可得,对心有著不合理。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9课坐禅品1]

  (1)相对于智慧而言的“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有执著的凡夫的八识。也就是说,“心”包含了眼、耳、鼻、舌、身,这五识;还包含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三识,共八识,都包含了,总称就是“心”。没有一个识不是妄念的,都是妄念,包括阿赖耶识,它也是细微的妄念,所以,“心”就是妄念。

  (2)“不看心”和“不著心”

  平时说,打坐的时候,要去看心、观心,而这里又说“不看心”。不同的版本,分别用了“看”字或“著”字,实际上,“不看心”和“不著心”,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是一样的呢?

  没有证悟的人,任何一个念头,都带有执著的成分。去看心的时候,实际上在看什么呢?就是看真实的、实有的执著。所谓的看,就是把心里的每一个念头,当作是真实的、当作是实有的。所以对没有证悟的人来说,看心和著心,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

  当然,如果证悟了以后,看心就不是执著了,那个时候看心和著心是不一样的了。证悟的人,在打坐的时候,进入了禅定的境界,他就是“不著心”的、不会著心的。

  “著心”、“看心”,这还在心的范畴当中,还没有超越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虽然与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识比起来,非常的平静;跟我们的意识比起来,也是非常的平静,但是它再平静,也没有突破、也没有超越心的范畴。而心是什么呢?心,就是八识的统称。

  (3)不看心与看心

  打坐的时候,大圆满、大手印的引导文或者禅宗里面,有时让我们去看心,有时又告诉我们不要去看心。念头的表面是妄念,念头的本质才是菩提、才是智慧,佛经里面很多时候不会分得很清楚,都是叫我们去看心。

  六祖讲“不看心”,是因为“心元是妄”中“心”,就是念头表面现象的贪嗔痴烦恼,都是妄想,像幻觉,没有什么看头。

  讲“看心”时,不是要我们去看念头的表面,而是要去看念头的本质。怎么去看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像六祖惠能大师,直接看到心的本质。对于普通人,通过四加行,主要是修出离心;通过五加行,主要是修菩提心;再通过忏悔罪过、积累福报、上师的加持,依靠各种各样的力量,最后就会看到心的本性。

  打坐刚开始的时候,就能够直接看到心的本质,是不可能的。所以第一步,先要把心和心的本质一起看,那个时候,是看不出来心的本质的,到最后才能看到了心的本质。要把看心当作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看心的结果就是,通过这个过程,最后就能看到念头深处的佛性。

  没有证悟的人,只要去看心或者去观察心的时候,能看到的,除了心表面情绪以外,还能有什么呢?没有了。证悟的人就不一样了,他能够穿透意识表面的一层,直接看到本质的部分。

  (4)每一个人的心的本性,都隐藏在非常非常深的地方,在它的前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呢?是意识的层面。怎么去突破呢?如果这层突破不了的话,那么我们看心时所看到的全部内容,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让我们不要去看的内容,就是这个意识层。

  在没有意识、意识离开了以后,剩下的是什么呢?剩下的就是心的本性。在大圆满里面,这就叫作“赤裸的觉知”。大圆满说,一定要看到赤祼的本质或者觉知,不要带有任何的念头,要直接看到没有念头的非常纯净的本质。“觉知”是什么呢?就是心的本性,光明佛性。

  这与六祖讲的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如果我们想证悟的话,就不能停留在任何意识层面上的禅定当中。只要没有突破了这个“心”的层面,都是没有用的。心的表面,就是贪嗔痴、就是妄念,看它没有什么用,看不到心的本质,一定要突破这一层。

  4、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

  认为人性本来清净的想法是一种分别妄念,因为在最究竟的本体上,清净和不清净都应一概否定。所以,执著清净的妄念一定会覆盖真如的本来面目。只要通达或者了悟无有任何妄想、分别、执著、虚假的时候,自性清净才会呈现。

  我昨天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讲了,比如说对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三个道有执著的话,这是清净所取分别;而要舍弃的分别念是染污所取分别,有九种,与此处讲得一模一样。

  到最究竟时,清净的执著也不合理,虽然我们在密法中会讲到净见量所抉择的现象,比如说极乐世界是清净的,东方琉璃世界也是清净的,暂时这样抉择,但是净见量毕竟是世俗谛的量,到最终净见量所抉择的,也只不过是清净菩萨面前所显现的名言现象而已,实际上它的本体并没有任何的清净所成。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9课坐禅品1]

  “不著净”的意思,用大家能够听得懂的话来讲,就是不要给打坐的状态贴标签。如果你觉得“这是空性”、“这是佛性”、“这是本净”,实际上,这些全部都是你自己贴的标签,全部都是你自己的意识想出来的。

  佛性或者心的本性,远离所有的标签、远离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既然是远离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那么怎么可以去贴各种各样的标签呢?

  “净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妄念,只是这种妄念是以清净、光明的名义出现,而不是以贪、嗔、痴的名义出现。但是不管以什么名义、不管外面的包装是什么东西,内在的东西就是念头。

  5、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佛陀清净、刹土清净或者内心的清净相,真正去观察的时候,了不可得。

  《七宝藏》中的《实相宝藏论》里也说,不管是好的执著、坏的执著,凡是执著都是束缚。到最究竟的境界中,清净和不清净的执著全是束缚,在抉择空性方面,包括如来藏的本体也是连芝麻许实有的清净和不清净法也不会存在。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9课坐禅品1]

  “清净”,也是二元对立的概念。怎么办呢?佛教又想了另外一个名词,叫什么呢?叫大清净。意思就是说,现在讲的这种清净,其实不是二元对立当中的这种清净,而是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清静,前面就加了一个“大”字,叫大清净。

  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前面都有一个“大”字,就是为了否定二元对立。如果一直都执著语言的话,那么不管是加了“大”字也好、“小”字也好,都没有脱离二元对立,那么永远都没有办法知道心的本性。佛经经常讲,语言没有办法如实描述真相、心的本性,原因就是这样子的。

  “净”根本就不是净和不净、干净和不干净这二元对立当中的一个。是完全没有任何形相的,本身就是这样子的。

  6、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于一切人、一切环境、一切事情中,对是非、善恶、功过等一切的一切视而不见,这就叫做自性不动。真正的自性不动就应当如此,并不是安住在一个善的状态中,也不是安住在一种特别明清的状态中。是指见到一切好坏的事物,心都不去动摇和执著,善和恶一切都不执著。真正的如如不动,是本来动静一如,外缘又怎么会让你动起来呢?

  如果有藏传佛教那样的窍诀,应该很方便,在哪些阶段需要执著光明,哪些阶段需要执著空性,哪些阶段什么都不能执著,就像中观的四步境界那样分析,修行的时候比较方便。

  真正的如如不动,像禅宗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境界,他在生活中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对世俗的一切显现,如梦幻泡影一样对待,不会去执著它,也不会去取舍它,他在入定的时候连显现许也没有,禅宗的最高境界是这样的。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9课坐禅品1]

  “不动”这个词,有正面的和有负面的理解。正确的理解是什么呢?比如说,眼睛看到一个人的时候,意识不执著于人,也就是,在眼睛的视觉中,出现了一个人的形象,但是意识证悟了人的本质是无我的,这就是“不动”。

  四禅八定的禅,一丝丝的杂念都不存在,但是缺乏了什么呢?缺乏了智慧,只是心非常的平静而已,在平静当中,没有悟到什么东西,这种平静就是负面的“不动”。禅宗不强调“不动”;世间的四禅八定,才讲这种“不动”。

  7、何名坐禅?

  心不去分别叫坐,认识它的本性叫禅。能见到自性无有可动、一无可得,就是真正的禅。这一点需要一种觉悟,如果没有觉悟,只是不执著,则没有见到。

  我们随时随地都需要觉悟,这种觉悟需要善知识的指导,同时经常去观自己的心。但确实是说易行难,只不过内观时,按照传承祖师们的教言来讲,认识心也并非难事。

  以前上师如意宝给我们讲大圆满的时候也讲过:你再怎么样愚笨,你在以心观心的时候,它的状态是什么样,连这一点都不懂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只要对观心有兴趣和信心,用心来观心,对于心的状态,它正在起心动念时的动念本体并不存在,在本体中从来都是如如不动的本性,见到这些并不困难。这就是了悟心的本性,这就叫做参禅。

  8、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

  自心安住时,对善恶、好坏、常断等任何法,不是闭塞苦修,不是把所有的分别念摄集起来再挡住,而是没有任何阻碍,对一切现象,心不起念头,不去追逐,也不去执著。

  在大圆满中也常讲,对未来不去寻找,对过去不去回忆,对现在不去执著。当显现的时候,安住在显现的状态中,分别念自然解脱。密宗中经常讲自解脱,是特别殊胜的一个法门,很重要,当你用心观心时,不管它的本体是什么样,自然而然解脱,用蛇的身体来比喻,叫蛇结自解。

  于一切善和恶不起分别念叫坐,重点是不起分别念,但善和恶都存在。所以,密宗中说“显现不破执著破”,什么现象都有,但是你不去特意地执著和破立它,这叫做坐。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0课坐禅品2]

  (1)“无障无碍”,在敦煌本是“一切无碍”,四个字,从表面上看,好像什么都没有说一样;但是实际上有非常丰富的内容,非常核心、非常重要。

  站在很高的山顶上,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蓝天、无边无际的虚空。同样的,证悟的人在打坐的时候,因为内心当中找不到一丁点的执著,所以整个的意识都是畅通无碍的。这种境界,必须要有感觉、体会,才能够把这“一切无碍”四个字的内容彻底了解;如果自己没有这种体会的话,那么语言上“一切无碍”,也只能这样讲了。

  “无碍”在大圆满里面有专用的术语三虚空,即外虚空、内虚空和密虚空。

  在很高的山顶上,往外看,眼前没有任何的障碍物,一片虚空。往里观察,整个的心,就同自己往外看到的虚空一样,畅通无碍、没有任何的执著。内、外、密三虚空无二无别,只有证悟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觉,根本分不出来内外。

  没有证悟的人,内在的虚空跟外在的虚空,是不能融为一体的。肉体把意识束缚在肉体中,意识就没有办法跟外面的虚空融为一体了,它被束缚在肉体里面了。实际上,真正的束缚不是肉体的束缚,而且意识的执著。意识把“内”和“外”分得很清楚,认为万事万物当中由一堆原子、分子组成的一堆物体就是“我”,这是“内”;其他东西都跟“我”没有关系,那是“外”,这就是平时我们的心态。

  证悟了以后,这种执著被打破了,内虚空和外虚空融为一片,成为一片虚空,叫什么呢?叫作“一切无碍”,无碍畅通,这是特别特别有意义的。

  (2)“坐”就是对“外于一切境界上”不起念,不起念有三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不起念头,是因为心在非常专注地想其他事情,所以不起念头;第二种不起念头的原因,是心没有在思考,通过禅定的能力,心非常地平静,所以也起不了念头;第三种不起念头是因为证悟了空性。虽然眼睛可以看到外面世界的各种现象,但是已经深深地体会到,这些都是眼睛产生的一种错觉,所以就不会起心了。

  我们需要的就是第三种不起念头,对于万事万物,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或者是非常彻底地明白,都是空性,不产生执著或者念头,这就叫作“坐”。

  修行人证悟了以后,他的眼睛能够看得见,他的耳朵能够听得到,但是他的意识不会执著。对于他所看到的色和所听到的音,意识都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些都是像海市蜃楼一样的,或者是像梦境一样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幻的。所以,他就不会去执著了。

  9、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明明显现存在,但是这种显现的本体已经完全、彻底地见到了,这就是止观中“止”的含义;所谓的“观”,就是用智慧来认识它的本性,心不执著。

  不单是心没有执著,如果单单没有执著是一种境界,石头也没有执著,刚生下的婴儿也没有像大人一样的执著,还有无色界的天人也没有执著,因此,没有执著不一定是一种境界。但是在不执著的同时,已经认识它的本性,而且这种认识不是以分别念来确定。语言难以言说,但是心的本来面目,的确是不管分别还是不分别,就是止观无二的。

  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中有特别深的窍诀,法王也是依靠这个窍诀,在本来的禅定和自明自知的心无二无别的当下开悟的。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0课坐禅品2]

  对外面的世界不起执著,叫作“坐”;看见了、证悟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佛性,就叫作“禅”。这就是禅宗独特的“坐”和“禅”两个字的解释方法,非常有意义、非常深奥。

  实际上,证悟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对外,不会有执著;对内,因为证悟了佛性,也就不会有执著了,内外都通达了,这种境界就叫作“坐禅”。

  10、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境上一切有无、清净不清净的相都没有,这叫做禅;内在的智慧不散乱,完全通达它的本意,这叫做定。

  就相当于能取、所取。所取是离相,所缘境都没有。内心不乱、心不执著,是指能取没有执著。就像加行道讲的行相和所缘那样,禅宗也是一样。《现观庄严论》与《六祖坛经》结合起来应该很好讲。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0课坐禅品2]

  没有证悟的人,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以后,意识就通过眼睛这个感官,立即去抓住对境、立即去执著对境,这就有了“相”。

  证悟的人,他的五种感官可以感受到外面的世界,而他的内心已经通达了空性的境界,所以不会去执著。对他来说,世界没有“相”,他是“离相”的。

  11、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如果我们对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一切的一切都去执著,那内心肯定是很散乱、迷乱的。存在所取执著,那么能取的人不可能有开悟的境界。远离所取的相,内心才不会乱。所以,我们先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在大圆满中,从能执著的心和所执著的对境,内外两方面进行观察,最后一切相都无有。意思就是说:如果外在的所取相没有,那么能取的自心也不会迷乱。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0课坐禅品2]

  “外若离相,内性不乱”,这两方面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外能够达到“离相”的话,那么内就可以“不乱”了;如果外没有达到“离相”的程度,那么内自然就会“乱”。

  12、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

  本性自然清净,自然的禅定和智慧可以显露。如果所见的外境存在,能见的心识也存在,境和有境都存在的话,心肯定是迷乱的,不可能有证悟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轮回之心。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0课坐禅品2]

  (1)“自定”

  禅定有两种:一种是人为造作的“他定”,比如四禅八定的禅定,心很平静,这种平静是怎么来的呢?不是天然的平静,而是人为的平静。人通过努力,修了很长很长时间以后,心就变成了非常平静的状态。是通过“他方”的努力,把心变成了平静。这不是“自定”,而叫作“他定”。人为的禅定,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方便方法,但是它毕竟是人为的定、造作的定,不是绝对的定。

  “自定”是什么呢?当意识、念头全部消失了、全部融入到心的本性当中以后,会进入一种更加平静的状态,这种平静的状态是什么呢?是佛性。佛性,它本来就是“自定”的、它本来就是“不乱”的。佛性的这种平静,不是人为的、不需要通过谁的努力,它本身就是平静的,所以叫作“自定”。完全是一种自然的、天然的状态,这才叫作佛性。当真正进入了这种状态的时候,就是真正地回归到原始状态。这种回归,才是“自定”,这才叫作“自定”。

  如果证悟了,并且证悟境界比较高的话,在这种境界当中安住,就是“禅定”。虽然我们用了“安住”这样的词汇,实际上,没有什么“人”去“安住”,只是心的本性自己出来了。在没有意识干扰的阶段,在证悟境界中有定有慧,定和慧全部都在这种境界当中,此时的定就是“自定”,是天然的“禅定”,是最最最高级别的“禅定”,这叫作“自定”。

  “自定”这两个字,主要是讲寂止。当然寂止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四禅八定的寂止,只是没有念头;“自定”的寂止,不仅仅是没有念头,而且是连阿赖耶识等等所有造作的东西全部离开了、最后剩下的真正本性。

  “自净”

  “自净”主要是讲胜观和智慧;真正的本性,是什么呢?它既是“自净”,又是“自定”;当中既有定,又有慧,而且定中有净,净中有定。

  大圆满中有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叫作“彻却”。“彻却”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呢?讲空性。如果从大圆满里面把“彻却”拿出来讲、或者把空性部分拿出来讲的话,那么,除了《坛经》讲的这些内容以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更多的内容了。《坛经》以窍诀的角度讲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就跟大圆满没有什么区别了,

  13、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如果我们见到外境是不存在的,是清净的,能取的心就不会乱,这就是真正的禅定。

  一切法本来无相,通达空性则无有任何法,众生面前,包括佛的相好身也为显现。所以,名言中暂时承认佛的相好身存在,但这也只是在所化众生面前显现而已,真实中是不存在的,更何况说其他不清净的法,本体上会真实存在?这样的确立方法非常重要。

  14、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远离外境的一切相,叫做禅;不执外境的相,内心的执著也没有,心不散乱,这叫做定。外禅内定就是禅定。

  如果用佛教术语来讲,远离所取相叫做禅,远离能取相叫做定。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讲的,没有所取分别的十八种,能取分别中,实有能取分别和假有能取分别这十八种也没有的话,这叫做真正的禅定。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0课坐禅品2]

  “离相”,不要理解为我们离开“相”,到一个没有“相”的地方。很多人把佛教讲的“离相”,或者“放下”,理解为逃避。根本不是逃避的意思,而是面对的意思,怎么面对呢?

  如果用无明面对世界,那么世界就会带来很多很多不开心的事情。当修行人用智慧、用菩提心、用慈悲心,面对世界时,那么世界给他带来的是幸福、带来的是满足。修行所得到的大乐,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的。大家要自己去努力,自己去体会。

  “离相”是证悟了空性,对任何“相”没有一丁点的执著,彻底地通达了“相”是如幻如梦的,这叫作“离相”,不是逃避叫“离相”。“离相不乱”,就叫作“定”。

  15、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一切起心动念中能认识自己心的本性,自己开始观修、行持的话,逐渐会自成佛道。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0课坐禅品2]

  “自修自作”,证悟必须要靠自己的,没有办法靠佛,也没有办法靠上师。

  当然也不能理解错了,我们有些时候说,不需要靠上师,不需要靠佛;有些时候又说,一定要靠上师加持,没有加持就证悟不了,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

  当然要靠佛的加持、上师的加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怎么去靠呢?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必须要有强大的信心,这些都是需要自身完成的,所以说“自修自作”。

  佛不度众生,众生自己度自己。但是我们不能理解为佛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佛与我们当然有关系,上师与我们当然有关系。证悟要靠佛和上师的加持,谁去靠呢?只有自己去靠,自己要有信心才能靠,最后也是自已去证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悟了什么呢?证悟了自己的本性、法身。

  忏悔品第六

  1、此事须从自性中起。

  为了完成生死大事,修行成佛这件大事应该是从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开始,从自己内心的修行开始。先依靠善知识的开导,然后把上师或传承大德们的教言与自心融合,从此处开始。

  2、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戒香是什么呢?就是戒蕴。所谓的戒实际上是在自心上来安立的。

  师说:第一,戒香。就是心中没有过错、没有罪恶、没有嫉妒、没有贪嗔、没有劫害,这叫做戒香。用禅宗的境界来讲戒,像讲严禁恶行戒一样,泯灭所有的贪嗔痴,叫做戒香;

  3、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看见一切善恶境相,心不去执著它,叫做定香。用禅宗的境界来讲定,善和恶的相均不去执著,这叫做定香。

  4、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心无有阻碍,常常以智慧来观照自己的心性。不造恶业,虽然行持善法,但是内心不去执著。恭敬上者,垂念下者,怜悯孤苦,救济贫穷,叫做慧香。

  5、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自己的心对外境无所攀缘,不去执著分别善恶,身心自在、无所挂碍,叫做解脱香。

  清净五蕴是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俱舍论》中专门讲过。

  6、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自心不去攀缘善恶,但也不会堕入空寂的任一边,必须广闻博学,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通达一切佛法的道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和光接物:接人待物和光同尘、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与谁都可以和睦相处。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4定慧品21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