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哲学-经庄严论21行为究竟品109-111

创建日期:2022-12-20

  哲学-经庄严论21行为究竟品109-111

  第109课

  不仅仅是这十种,而且每一地也有获得十波罗蜜多的十六相:

  并非无希求,无贪恼嗔怠,

  无非慈悲意,恶慧不可夺。

  所有地,对修行十波罗蜜多也并非无有希求心,而有最殊胜的希求心,这是总说。分别而言,一地获得完全清净的布施度,而对身体受用无有贪恋;二地以完全清净戒律而连梦中也不行十不善业,无有加害损恼他众之心;三地以完全清净的安忍度根本无有嗔恨;四地以完全清净的精进度而无有懈怠;五地以完全清净的静虑度具足四无量而无有非慈悲的意乐;六地以完全清净的智慧度完全不被恶慧思量常乐我净的恶分别或颠倒分别及实执的分别念所夺取。如此六度对应六地有六相。所有十地,虽说每一地着重修行布施至智度之间的一度,但实际一切地都有修行十度。这以上的六种算法在《大疏》中不是特别明显,也见过其他注释中有个别不同算法。

  无散乐不夺,不为痛苦害,

  依师勤闻法,精进供养佛。

  七地获得完全清净的善巧方便度,因此不会以声闻、缘觉的心思而散乱;八地获得完全清净的力度,不被贪恋安乐所夺,不为痛苦所害,于平等性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中不动摇同时示现梵天、帝释、转轮王等,刹那舍弃刹土微尘数身体也无分别;九地以愿度,亲近依止佛菩萨善知识,精勤闻受一切法门,向十方所有刹土的本师佛陀精进供养花香等无数无量供品。

  了知胜方便,真汇广大福,

  共同一日中,回向圆菩提。

  生善恒行善,神通功德戏,

  当知彼佛子,最上功德藏。

  了知能成佛的殊胜方便,三时自他所积真实汇合为一、极其广大的一切福德,与其他一切众生共同而于一日中也普皆回向无上圆满菩提。以愿力转生善妙处,以力度胜伏一切违品,恒常唯一行善,这三者主要对应七地、九地、八地,虽然是因,但转生善妙处与恒常行善摄集为一,所以算为一个。

  十地以完全清净的智度依靠神通等功德游戏,示现一微尘也遍布浩瀚世界而示现广大,示现浩瀚世界也入于一微尘范围而示现微小,幻化种种游舞。应当了知,十地佛子是以广大总持、等持等功德住于其他一切菩萨之上的功德藏。

  诸地也是如此这般主要修行各波罗蜜多及彼等大部分波罗蜜多的功德相,但所有十地都有修行十度,因此应当了知各地均有十六相的部分。

  壬二、具相地之功德:

  诸地一切时,具慧之功德,

  承许止与观,二俱五本性。

  于圣者的所有十地,一切时分,具慧菩萨那些地的功德,承许有依于寂止方面的两种、依于胜观方面的两种以及依于止观两方面的共同一种,即五种本性。依于寂止方面的两种功德:以寂止心堪能的威力每一刹那也能摧毁灭尽成为烦恼障、所知障随眠的一切习气所依,是第一功德。信解行地的止观能削减习气相而不能从根本上摧毁,一地以上一一刹那从根本上摧毁。如是远离有色无色、有为无为等异体法之种种想,品尝到心一缘安住无相的法喜,是第二功德。这两种成为寂止方面的功德。

  成为胜观方面的两种功德:虽然诸法于无相中一味但获得十方三时所知法光明教法的无量安立无偏颇的法光明,是第一功德;未经思择也会真实显现与清净时随同的诸相,是第二功德。属于止观二者的共同一种功德是指,越来越向上受持解脱断与证悟法身之因。关于这五种功德的本体前文也已解说。这五种功德是菩萨以内在自我领受所了悟,因此也可作为地之相。安慧论师的《注释》中只讲了三种功德,以下没有宣说。

  辛七、释词:

  见近于菩提,成办众生利,

  生起极欢喜,故名极喜地。

  见到自利接近决定获得无上菩提,能成办其他众生利益,生起极度欢喜,因此一地称极喜地。

  离破戒勤垢,故名无垢地,

  放法大光明,故名发光地。

  二地,远离破戒、勤作作意下乘之垢的缘故,称为无垢地。三地,以等持力获得无量法,对他众也放射出正法大光明,因此称为发光地。

  如此菩提分,具有尽焚焰,

  彼地焚二障,是故名焰慧。

  四地,如是修行菩提分法而具有能焚烧烦恼障、所知障的光焰,由于四地能焚毁二障,因此称焰慧地。

  成熟诸众生,亦能护自心,

  具慧行难行,故名难行地。

  五地证悟四谛而能成熟一切有情,安忍一切众生邪行,也能防护自心,这两种是难行,由于具慧者难行能行的缘故,称为难行地。

  依于般若度,复次现前此,

  轮回与涅槃,故名现前地。

  六地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现前顺式缘起的轮回与还灭的涅槃这两者的自性,而不住轮涅,因此称现前地。

  随系一行道,故许远行地,

  不为想动摇,故名不动地。

  七地,与一行道八地相联,与其接近,是它前面的无间阶段,勤作修行究竟的缘故承许为远行地。

  八地,不被六地以下的相想及七地无相有勤作想所动摇,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的缘故,称为不动地。

  无碍解妙慧,故名善慧地,

  如云遍法空,故名法云地。

  九地,具足四无碍解的殊胜善妙智慧,因此称善慧地。十地,如同大云遍布虚空般,无量总持等持如大云般周遍心相续法界虚空或整个范围,因此称法云地。

  于行种种善,欢喜恒安住,

  菩萨之诸地,承许名为处。

  若问:这十地是菩萨所安住之处的意义是如何的呢?对于修行某地及其所摄的二资粮无量种种善法,以十分欢喜的心态一切时分恒常安住的缘故,菩萨的一切地承许名为处。

  为什么叫地呢?

  无量无畏故,不可估量故,

  后后胜进故,彼等许为地。

  梵语“布莫”,如同世间中大地是无量大种、有情、草木林苑等的所依,依靠它无有堕落的怖畏,作为境域与行往其他行境的基础。同样,菩萨诸地也成为无量所化众生的所依处,是令无所畏惧之处的缘故,成为上上地无量功德的那些分位后后越来越向上行进的所依,因此菩萨的那些处承许名为地。

  第110课

  辛八、得地:

  得地有四种,即是以信解,

  趋入诸行为,证悟及成就。

  得地有四种,对大乘义获得信解是信解行;获得行为的信解行地,趋入十种法行;获得证悟地是一地至七地间,因为证悟法义的缘故;获得成就是三清净地,因为无分别智慧无勤成就的缘故。以上是以信解、行为、证悟、成就而得地方式的四种差别。

  信解大乘者,信解小乘者,

  二者为欲求,及与为调化,

  坚稳之四行,依经随同说。

  菩提分行为,如果广分,则有无量,摄略归纳,信解大乘者是六度行;信解小乘者主要是三十七道品的行为;这两者为欲求威力门是神通行为;为调化成熟所化众生,则是四摄事行为。如是坚稳菩萨的四种行为,此论也是依照《宝髻请问经》而随同解说。

  宣说地道法菩提分本性品归纳:

  赞叹前面所说的大菩提果功德的诸偈颂是经行十地而获得果功德之理,以四无量至六度功德之间及佛地法相分析的两颂之间宣说:

  赞叹佛陀的四无量功德:

  慈悲有情尊,值意离意尊,

  不离意趣尊,利乐汝前礼。

  以“慈悲有情尊”总说。分别而言,慈无量是愿众生值遇安乐的意趣,悲无量是愿众生离苦的意趣,喜无量是愿众生不离安乐的意趣,这三种是令众生安乐的意趣。舍无量是无有贪嗔烦恼而等舍安住的意趣。于如此具有利乐一切有情意趣的佛陀您前,三门以最大恭敬而顶礼。

  决定脱诸障,胜伏诸世间,

  智遍诸所知,心解汝前礼。

  解脱、胜处、遍处:有色观色解脱至灭尽解脱之间八解脱、内色观外色少胜处等形色显色共八胜处、地水火风空识青黄白红十遍处,这些是等持幻化自在的道,因此以解脱发起,以胜处行持,以遍处成就。佛陀的这三种是无分别智慧本体任运自成,比世间人、声闻、缘觉修行那些法超胜。能仁佛陀心相续具有的八解脱不仅仅是解脱了各自分别的违品,而且决定解脱一切二障连同习气。同样,八胜处,不仅仅是形色显色胜处而且胜伏一切世间,遍处不仅仅是显现周遍地等相似对境,而且以佛陀您的智慧周遍一切所知。于以心解脱等至障、烦恼障、所知障的世尊您前顶礼。

  摧毁诸众生,无余诸烦恼,

  破惑于惑众,悲悯汝前礼。

  无染等持:声闻、缘觉只是防护不令众生缘于自己而生烦恼,如来的无染等持,是能摧毁一切众生的无余一切烦恼,特意为利益生烦恼的有情而前去,摧破他们的烦恼。于悲悯一切有烦恼众生的世尊您前顶礼。

  任运无贪执,无碍恒入定,

  能答诸所问,是尊汝前礼。

  愿智:声闻们,当别人提问等时,要特意入定于等持才能部分了知,而既不是无碍了知一切所知也不是恒常入定,不是能答复一切询问。佛陀的愿智具有与之相反的五种特点,无勤任运自成;不具有烦恼的习气或者不需观待入定而无有贪执;断除所知障而对任何所知均无质碍;恒常于入定中如如不动;能答复众生所提出的一切问提。于具有如是功德的世尊您前顶礼。

  所能依所说,语知为能说,

  智慧恒无碍,善说汝前礼。

  四无碍解:所依法与能依义二者是所说,语言——懂得一切众生之语的词无碍解,了知所有所知的无边辩才,这两种是能说。于以智慧恒常无碍善说妙法的世尊您前顶礼。

  前往知众行,了知彼等语,

  来去及出离,善授汝前礼。

  六通:以神境通前往所化众生所在处;以他心通了知众生心的八万四千行;以天耳通之力了知众生语言;以宿命通了知众生由何来此;以天眼通了知未来去往何生处;以漏尽通善加传授出离轮因之理。于具有如是功德的世尊您前顶礼。

  有情现见您,知是大丈夫,

  唯见令极喜,是尊汝前礼。

  具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好:一切众生见到您的身体,就会知晓这是大士夫,是大丈夫,仅仅见到就能令人心里极其欢喜,于具有如是功德的世尊您前顶礼。

  受住及舍弃,幻化及转变,

  等持与智慧,自在汝前礼。

  四种清净:因所依或处或身体清净而如意自在重新受生所依身体,如意自在使那一所依安住,如意自在舍弃寿行;因所缘清净而能自在重新幻化前所未有的身体,以前有的能自在转变;因心清净而纯熟等持;因智慧清净而自在拥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于如此自在的世尊您前顶礼。

  方便皈处净,于大乘出离,

  欺惑众生魔,摧之汝前礼。

  十力:以知处非处力了知因非因而摧毁欺惑转生善趣恶趣之因或方便的魔,诸如摧毁欺惑说有害的供施等非善趣之因是获得善趣的方便;以知业报力,摧毁欺惑说不属业力本不能自在救护的自在天等为皈依处的魔;以知一切染净静虑力摧毁欺惑说仅获得禅定无色定就解脱清净轮回的见解之魔;以剩余七力,摧毁对于大乘出离方面欺惑众生之魔——以知一切界力了知种姓;以知种种信解力了知信心;以知种种根性力了知所化信心等分类中法器的差别;以知前世力、知死殁力了知正道之所依;以知一切行道力了知正道的本体;以知漏尽力了知出离之果。对所化如是宣说,从而摧毁欺惑说大乘道出离以外的魔。于摧毁欺惑众生之魔的世尊您前顶礼。

  第111课

  说自智与断,他利离道障,

  一切诸外道,不损汝前礼。

  四无畏:亲口说自利证悟圆满无畏,拥有遍知一切的智慧;亲口说断圆满无畏,永断二障及习气;为他利说道无畏,真实宣说出离轮回之道;说道障无畏,阻碍道之障或能障的我见、贪等烦恼是解脱轮回之障。于对以具有正量的谛实语宣说,天或魔或梵天或沙门婆罗门或其他所有外道以说“并非如是”随法的辩论永远不会损害的世尊您前顶礼。

  无护无忘失,眷中庄严语,

  永断二染污,摄眷汝前礼。

  无护:由于身语意根本无有罪垢,因此永远不需要担忧顾虑别人知晓而隐藏或警戒。三门行为无隐晦或无防护。无有若出现过患则当舍置之类的忘失;于眷属中如狮子般无所畏惧,以庄严之语说法;对闻法者不生贪,对不闻法者不生嗔,对闻不闻二者不生贪嗔。于具此三念住、永断贪嗔二种染污而摄集眷属会众的世尊您前顶礼。

  遍知您出游,安住皆恒常,

  无非遍知行,如实汝前礼。

  真实摧毁习气:遍知您为去城中化缘等而出游,于内真实安住,恒时无有非遍知的行为,行住等一切威仪中照见一切,不离入定中丝毫也无有非遍知堪为过患的迷乱威仪之因,为此称遍知。于名副其实的世尊您前顶礼。声闻阿罗汉虽无烦恼但没有断习气而在行走时,偶尔遇到醉像、马车等,脚踩毒蛇,于黑暗中迷路,如猴子般跳跃、发笑大笑等未经观察的一些威仪也可能出现,但佛陀根本不会有这种情况。

  于利诸众生,您恒不越时,

  恒常行有义,不忘汝前礼。

  念无失:对于利益众生,您永远不会逾越时间,一切所行恒常有义,于不忘失众生利的世尊您前顶礼。

  于诸世间中,昼夜六时见,

  具足大悲心,垂念汝前礼。

  大悲:十方一切世界中,昼夜六时精进恒常各别照见众生谁衰谁兴,以什么方便饶益谁,具有这样的大悲心,即是本体,其作用能利一切有情。因此,于垂念如此利益众生的世尊您前顶礼。

  行为与证悟,智慧及事业。

  声闻缘觉众,上师汝前礼。

  十八不共法:身无误失、语无卒暴音、意无念失,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即是行为所摄六种。志欲无退、正勤无退、念无退、慧无退、等持无退、解脱无退,是证悟所摄六种。有些论中此六法中没有算等持无退,而换成见解脱智无退,这只是不同经典的意趣。于过去时无著无碍智、于现在时无著无碍智、于未来时无著无碍智,是智慧所摄三种。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是事业所摄三种。以上这些佛陀的不共同法是与其他行者不共的十八种。于成为一切声闻、缘觉之上师的世尊您前顶礼。

  三身大菩提,证得一切相,

  于诸众生疑,尽断汝前礼。

  一切种智:三身具足大菩提一切殊胜相或证得一切种智相,证得法身,获得具二清净甚深真实菩提;证得受用圆满身获得四智的不共真实菩提;证得化身乃至虚空际行众生种种利,是出世间真实菩提;二种色身综合称为广大真实菩提。于如是证得大菩提后一切时分尽断一切有情怀疑的世尊您前顶礼。

  无执无过失,无垢不舍置,

  不动于诸法,无戏汝前礼。

  六度究竟功德:无有执著而圆满布施度;永无过失而圆满戒律度;相续永离烦恼之垢而圆满安忍度;不舍置众生利而圆满精进度;恒常于等持中不动摇而圆满静虑度;对诸法无有分别戏论而圆满般若度。于圆满六度的世尊您前顶礼。

  佛地之摄义——佛地法相分析:

  成就殊胜义,出离一切地,

  成为众生尊,令众得解脱。

  无等无尽德,显现诸世间,

  亦现佛坛城,人天皆不见。

  本体是成就胜义或真如自性清净离二客尘具二清净的大菩提。其因是越来越向上出离一切地。果是成为众生无与伦比之至尊。作用是令一切众生得解脱。具足是具有声闻、缘觉菩提无与等同、永无穷尽的力等功德。得法或分类:佛陀显现于一切不清净世间是化身;于清净所化前也显现佛坛城,是报身;法身是除佛陀以外人、天众生一切情况下均不可见。

  本来,至此颂为止就已圆满正文,但诸位智者为了弘法利生的缘起而以下一偈颂结尾:

  此亦依彼力,如随所化缘,

  世界存在间,事业不间断。

  如此也是以法身的威德力,如实随所化缘分,乃至世界存在期间,佛陀法身的事业不间断出现,这是说明事业不间断。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二十一行为究竟品释终

  甲四、末义:

  著跋:大乘经庄严论颂,圣者弥勒撰著圆满。

  译跋:印度堪布释迦桑格(释迦狮子),主校大译师噶瓦拜则等翻译并校勘抉择。后由班智达巴绕呵达、大婆罗门桑匝那、大译师鄂·罗丹西绕稍作修改,以传讲抉择。

  奇哉!

  累劫难得大乘法理集,讲闻补处尊者此论义,

  获得讲闻大乘诸法德,大师菩萨地论所说同。

  胜乘之法甘露宴,为请无量诸众生,

  于殊胜教极恭敬,欲求利他而著此。

  愿勤此善皎月光,开启众慧之睡莲,

  善说芬芳遍诸方,净化众生心垢染。

  愿我亦于生生世,文殊补处弥勒尊,

  喜眸青莲含笑视,趋入如海佛子行。

  愿诸天边无际众,皆入胜乘正道已,

  究竟圆满成熟净,获得遍知之果位。

  铁猪年持诵文殊心咒闭关时,仅于夏季四十日之座间,麦彭嘉扬嘉措参照安慧论师之《注释》而简明扼要撰著圆满。愿善妙!愿吉祥!

  2017年12月21日

  译毕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来源:明光mingguang.im

上一篇:哲学-经庄严论21行为究竟品105-10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