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极乐愿文

民俗学-极乐愿文76-80笔记

创建日期:2022-11-14

  民俗学-极乐愿文76-80笔记

  民俗学-极乐愿文80笔记

  1、庚四、忏悔未知就犯之佛制罪:虽受皈戒灌顶等,不知守戒护誓言,发露忏悔佛制罪。

  如果没有学习戒律,连有没有犯戒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如理如法守戒了。很多人都受过三乘戒律,可是由于不知道学处而经常违犯,这些人应该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犯戒的罪业。

  2、以皈依戒来说,受戒以后一定要清楚皈依的学处。按照阿底峡尊者的观点,皈依戒有五条共同的学处,如《三戒论》云:“不为命奖舍三宝,何等要事不寻他,常供令自他皈依,顶礼所去之方佛。”具体是:一、为了生命或者财富、地位、权势等奖赏也不舍弃三宝;二、即便遇到再重要的事情,也不在三宝之外寻找救护方法;三、不间断供养三宝;四、令自他虔诚皈依三宝;五、不管去往何方,都要顶礼那个方向的佛陀。

  3、《大圆满前行》中讲了皈依的九种学处。首先是三种所修学处:皈依佛以后要把佛当作导师,乃至对佛像都要作真实佛宝想;皈依法以后要把佛法当作解脱的津梁,对一字一句的佛经都要生起恭敬心;皈依僧以后要恭敬供养僧众,对红黄补丁以上的僧衣都要生起僧宝想。其次是三种所断学处:皈依佛以后不能顶礼世间天神;皈依法以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皈依僧以后不能与外道为友。再者是三种同分学处:把上师作佛宝想;把上师的教言作法宝想;把上师的眷属及自己的道友作僧宝想。

  4、密乘戒也是如此,接受密宗的灌顶以后,必须懂得密宗的十四条根本戒及支分戒。尤其要知道对上师的誓言,既不能诽谤自己的上师,也不能故意违背上师的教言,甚至在梦中都不能违背上师的教言。在很多灌顶仪式的结尾,弟子都要发誓:“主尊如何教,一切我当行。”主尊即灌顶上师,意思是上师如何吩咐,我都会不折不扣地奉行。得灌顶后需要了解这些誓言。

  5、戒律非常复杂,如果没有认真学戒,不要说真正去持戒,连戒条的数目都说不清楚。以出家戒来说:在《四分律》中,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在《五分律》中,比丘戒有251条,比丘尼戒有370条;在《巴利律》中,比丘戒有227条,比丘尼戒有311条;在《一切有部律》中,比丘戒有253条,比丘尼戒有358条;在《十诵律》中,比丘戒有257条,比丘尼戒有354条。

  6、戒律是上升和下堕的关键。有一个偈颂说:“佛陀之学处,不勤堕地狱。”如果精勤守护佛陀制定的戒律学处,会转生人天善趣乃至获得解脱;如果没有精勤守护学处,以破戒必然会堕入地狱。

  7、《入大乘论》是印度坚意菩萨造的。坚意生活在大乘佛法初兴的时代,当时印度有很多人毁谤大乘,所以坚意继承龙树、圣天之宗造了这部论典,旨在教诫不应诽谤大乘并证成大乘为佛说。此论首先宣说了诽谤大乘的过患,随后宣说了菩萨十地的功德,最后讲了佛果三身的功德。

  无著菩萨根据《大乘阿毗达磨经》造过一部《摄大乘论》。此论和坚意的《入大乘论》一样,也宣说了菩萨十地的功德、佛果无学地的功德。不同之处是《摄大乘论》属于瑜伽行派的论著,对成立唯识的理由、三自性以及阿赖耶识等问题也有详细的阐释。

  8、藏地的荣素班智达也造过一部《入大乘论》,不过他所谓的大乘指的是无上大圆满,在此论中以教理和窍诀宣说了趋入大圆满的方法。

  9、在四力忏悔中,以上讲完了以现行对治力忏罪,下面讲以厌患对治力忏罪。

  10、己二、以厌患对治力忏罪:若无悔心忏不净,昔所造罪如服毒,以大惭畏悔忏罪。

  如果没有强烈的后悔心,罪业就无法忏悔清净,因此对往昔所造的罪业要有误服毒药那样的后悔心,之后以这种心态进行忏悔。

  如果有人不小心吃了毒药,毒药发作时身心会非常痛苦,那时他肯定很后悔:糟了!我不该吃毒药,我实在太愚痴了!同样,对自己以前所造的罪业,我们也要有这样强烈的后悔心、畏惧心、惭愧心。

  因此对于以前所造的罪业,不管是暴露的还是隐藏的,想得起的还是想不起的,自己都应该至诚地发露忏悔。如果能以恐惧心至诚忏悔,罪业也可以清净,最终也有成就的机会。

  心的力量相当大,一念之恶就会造下大罪业,但事后如果能生起大惭愧心,以一念之善也可以胜伏罪业。

  民俗学-极乐愿文79笔记

  1、饮酒:

  本来,凡是受了五戒的人都不能饮酒。虽然密宗对饮酒有一些特殊的开许,但并没有对普通修行人开许。以前印度的萨哈巴、帝洛巴等大成就者在行持禁行时经常享用美酒,但他们具有把美酒转变成甘露的能力,饮酒后根本不会迷醉。

  对出家人来说,草尖、露珠许的酒也不开许饮用。有些出家人问:“如果药里面有酒,这种药能不能服用?”、“能不能用酒泡中药?”、“如果身体有病,为了治病可不可以喝酒?”这没什么可说的,只要是受了戒的出家人,一点一滴的酒都不能饮用。

  饮酒是失毁一切戒律的根本,所以在受戒时首先受酒戒非常重要。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烂醉如泥者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护,又怎么能保护戒律呢?

  2、邬金莲花生大士说:“身著狗皮戴草帽,携带兵器与棍棒,宣说断空之劣法,饮酒同时讲法者,毁灭佛法之五相。”莲师授记了末法时代佛法毁灭的五种恶相:一、身穿狗皮衣。二、戴草帽。三、携带兵器与棍棒。四、宣说断空之法,如声称单空是般若的究竟之义。五、讲经说法的人喝酒。从莲师的授记来看,佛教徒饮酒是佛法毁灭的恶相,所以我们不应该饮酒。

  3、《极乐愿文》的颂词中说,饮酒属于自性罪。为什么饮酒是自性罪呢?《毗奈耶经》中记载,当年世尊曾禁止释迦族的病人饮酒,并且说:“承认我是导师的人,连草尖许的酒也不能喝。”佛制罪对病人一般有开缘,可是佛陀连病人都不开许饮酒,这说明饮酒有极大的过患,因此属于自性罪。

  4、不仅我们自己不能饮酒,也不能向别人布施酒。现在有的寺院用烟酒招待来访的领导,这种做法很不好。我们学院不搞这一套,不管来访的领导高兴不高兴,我们从来不向他们提供烟酒。佛经中说,布施酒肉、兵器、毒药属于不清净布施,布施这些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过失。有些经典中说:如果布施别人酒,自己将于五百世成为断臂者。现在有些人没有手臂,也许就是前世布施酒的果报。

  5、饮酒是以贪嗔痴等烦恼引起的,反过来说饮酒也能增长贪嗔痴。《正法念处经》中说:“酒能炽燃欲,嗔心亦如是,痴亦因酒盛,是故应舍酒。”《诸法集要经》中也说:“由酒发生贪,嗔恚亦复尔,展转增愚痴,是故常远离。”饮酒能增长三毒烦恼,所以有智慧的人要远离酒。很多人把毒品看作低劣的东西,可是却认为酒是很好的饮料,其实真正观察起来,酒和毒品没什么区别。

  不仅饮酒本身是有罪过的,依靠饮酒还会导致自食其言、言而无信、说妄语、说绮语、说离间语、杀生、不净行等一系列不善业。佛在经中也说过:“酒乃诸罪之根本。”不仅饮酒有很大的过失,卖酒也有很大的过失。

  6、按世亲论师的观点,饮酒属于佛制罪。他认为:只要没有强烈的贪心,在家人喝少量的酒没有过失,就像食用普通的饮食一样。他的密意是,如果不以强烈的贪心喝酒则不会有过失。实际上,如果以强烈的贪心过量饮酒,肯定会导致争吵、战争、灾难等发生,这一点无需多说。

  老虎能跳过的山涧,青蛙不一定能跳过去。所以凡夫人不要轻易模仿大成就者的行为。虽然你找到了表面上的开许,但因果是不会开许你的,痛苦的果报一定会在前面等着你!所以大家应该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学这些人。

  7、吸烟:

  和饮酒一样,吸烟也是一种不良行为。在佛经中虽然没有直接说不能吸烟,但是世尊曾经概括一切所断(的恶业)说:“凡能产生罪业的行为都必须舍弃。”吸烟者显然违背了世尊的这个教言。此外,许多伏藏品以及玛吉拉准空行母的授记中也说吸烟有极大过患。

  为什么烟草有这么大的危害呢?喇拉曲智仁波切说,这与烟草的来源有关。烟草最初是从一个魔女的经血中产生的,由种种不净恶劣之物形成,而且魔女发了很多恶愿:愿人们都喜欢吸烟,一旦吸烟就上瘾,而且生生世世感受痛苦,等等。以前我讲过这个公案:有一次佛陀在入定时,来了两个魔女诱惑世尊,但佛陀不为所动。于是一个魔女把自己的便溺抛向中国,发愿它变成大蒜,另一个魔女把自己的经血抛向印度,发愿它变成毒害众生的烟草,后来世间就出现了这两种不清净的植物。

  关于烟草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很久以前,魔王临死前一直咽不了气。他的大女儿说:“我发愿杀害一千个众生。”他没有死。二女儿说:“我发愿杀害一亿个众生。”他还是没有死。三女儿说:“我将经血洒在地里,愿以经血为因生出烟草,以烟草毒害一切众生。”这时魔王才安心地死去。

  另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佛陀在世时有一个破戒的比丘尼,当时她发恶愿要在世间留下恶种子,让众生无法修学佛法。她死后变成了一个魔女,来到人间破坏佛法。当时是正法兴盛的五百年,她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几百年后,她又出来兴风作浪,可是因为莲花生大士的威力又没有得逞。但她没有罢休,捏碎一个魔蛋,并把魔蛋的粉末抛洒到空中,这些粉末落在印度附近的一个地方,第二年在当地长出了一种毒草——烟草。有一个五百岁的婆罗门发现了这种毒草,把它拿到印度去贩卖。一个魔化现的妓女发现后买下了这种毒草,不仅自己吸食,而且向其他人传播。从那以后,烟草就逐渐在世间传播开来。

  烟草的来源如此不清净,依靠这种低劣之物不仅会引生贪心和许多罪业,并且会激怒诸天龙鬼神,因此我们要将吸烟视为罪业。

  8、吃葱蒜后步入佛教徒的行列或者经堂中也属于罪业。概括地说:凡是对今生来世有利无害的事,任何人做都无有罪过;凡是对今生来世有害无利的事,或者是以贪嗔痴三毒而做的事,任何人做都是有罪过的。如果有人以前造过这些罪业,应该发露忏悔并且发誓今后再不犯。

  民俗学-极乐愿文78笔记

  1、如果没有忏悔失毁密乘三昧耶戒的罪业,一定会堕入金刚地狱感受无量的痛苦。因此,如果自己对金刚上师产生邪见或者发生矛盾,最好在过夜之前忏悔。如果过了一夜、一月、一年、二年,时间越长罪业越难忏净,过了三年就没办法忏净了。

  在持戒的过程中,以上三种戒律的忏悔、恢复方法是不同的,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具足三戒的人要像饲养马、牛、羊三种牲畜那样分别护持。马、牛、羊的饲养方式不同:马在平地上放养,牦牛在山坡上放养,而羊在山顶上放养。要依各自的习性分别放养,不能把它们混在一起。同样,别解脱戒有别解脱戒的护持方法,菩萨戒有菩萨戒的护持方法,密乘戒有密乘戒的护持方法,犯戒后要依各自的仪轨和要求进行忏悔,不能混为一谈。不能以得过密宗的灌顶为借口,便忽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密乘戒是最难守的,如果连灌顶的誓言都不清净,又怎能依靠密乘戒来救护下面的堕罪呢?

  2、庚三、忏悔未认识之自性罪:未受戒律造恶业,非梵行及饮酒等,一切自性之罪过,发露忏悔未知罪。

  如果一个人没有受戒,虽然不会犯下佛制罪,但可能造下不可胜数的自性罪,如非梵行、饮酒、杀生、偷盗、抢夺、吸烟等。佛制罪是佛陀在戒律中制定的,违犯了三乘戒律就会造下佛制罪;自性罪则是以烦恼引发的一切恶业。不管在家还是出家,不管受戒还是没有受戒,也不管知不知道这是罪业,只要造了就会感受果报,这就是自性罪的特点。

  虽然汉地有“不知者不为罪”的说法,但这只是世间的说法。实际上只要做杀生、抢劫、邪淫等恶行,不管你知不知道这是罪业,都不得不感受苦果。如《因缘品》云:“愚者若未知,造作诸罪业,一旦果成熟,各自受其苦。”

  现在有些人遭受种种痛苦:身体不好、心情不佳、生活状况不如意、别人对自己不公平、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这些痛苦都有无欺的因缘。因此,如果要避免今生来世的一切痛苦,就应该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往昔所造的罪业。

  3、非梵行:

  非梵行的过患无量无边,男人贪执女人有很大过患,反过来说女人贪执男人也有很大过患。佛陀为了遮止比丘的贪欲而广说女人的过患,反过来说,对女众修行人来说男人也有诸多过患。作为欲界众生,许多男女相续中都有强烈的贪欲,在贪欲的推动下,他们不可能入于解脱正道,所作所为都是下劣的恶业。当烦恼现前时,一个人会丧失惭愧心,根本不顾忌今生来世的果报,也不可能以正知正念约束自己的行为。人一旦内心产生烦恼,失去正知正念,就会无恶不作。在贪欲的推动下,不要说其他的罪业,甚至连五无间罪都会造下。

  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中有一则公案。

  佛陀依此制定戒律:“从今以后,在我的教法中不允许杀母亲的人出家,杀母亲之人不能在僧团中共住。”之后他就被僧团开除了。

  因果的确是无欺的。这个人为什么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因为他杀了母亲。为什么很快从地狱转生到了天界?因为他长期串习佛法,经常给僧众讲经说法,使很多人获得圣者果位,而且临终前还给僧众造浴室,所以以善法的力量很快就从恶趣获得了解脱。

  一般来说,天人生来都会起三种心念:我从什么地方来?现在生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因缘来到这里?他以神通观察,发现自己是从无间地狱转生到天界,是由于善法的力量才从地狱生天的。他想:我因为佛法的力量而转生天界,我要感谢佛陀的恩德。于是他来到人间,在佛陀面前听法后获得了初果,然后又返回天界。

  民俗学-极乐愿文77笔记

  1、辛三、忏悔失毁密宗誓言罪:十四根本八粗支,发露忏破誓言罪。

  密宗有十四条根本戒和八条支分戒,作为密宗行者,如果曾经违犯过这些学处,应该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

  2、在灌顶之前,上师应该向弟子宣讲《大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或者总密乘的十四条根本戒,现在的很多上师不讲密乘戒就传授灌顶,这是非常不如法的。

  相对显宗戒而言,不学密乘戒更可怕。为什么呢?因为密乘戒数量繁多、极难守持,而且破戒后的过患极其严重。阿底峡尊者说,他受别解脱戒后戒律一尘不染,受菩萨戒后偶尔出现过一两次过失,而进入密宗金刚乘后毁犯的学处则不计其数。像他那样有正知正念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对密乘戒一无所知的人呢?

  一个人受了沙弥戒后,他心中肯定有数:我是受沙弥戒的人,今后一定要遵守沙弥十戒。如果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他对菩萨的二十种根本堕罪或者断除四种黑法等学处也会比较注意。得受灌顶后一定要严守誓言。如果你的誓言清净,临终时灌顶的誓言水会变成金刚萨埵使你得到解脱;如果你不守誓言,临终时誓言水就会变成九头魔王痛饮你的心血,让你堕入金刚地狱。

  3、密宗的誓言种类繁多,大圆满、大幻化网、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等续部都有各自的三昧耶戒,但归纳而言,不管是新派还是旧派,一致公认的是十四条根本戒和八条支分戒。

  4、密宗的誓言,首先讲十四条根本戒:

  一、詈骂或者毁谤金刚上师。《三戒论》和《时轮金刚》中说,在所有密宗誓言里这一条是最严厉的,所以将其列为第一条根本戒。

  一般来讲,所谓的上师有六种:忏悔对境的上师、传授共同显宗法的上师、皈依师等引导入佛门的上师、灌顶上师、传续部的上师、赐予窍诀的上师。总的来说,任何上师都是严厉的对境,即使在他面前听过一个偈颂,也不能对他诽谤、说过失或者打骂,否则有极大的罪过。但此处所说的上师是“三殊胜上师”,也就是说,给自己灌顶、传讲续部或者赐予窍诀的上师,具足这三种法恩、两种法恩或者一种法恩的上师就是密宗的金刚上师。

  实际上不管你认可不认可,只要在某人面前得过密法(刚开始你有权利观察,那时你可以不去听法),即使你不认可对方,他也是你的金刚上师。

  什么样的行为是诽谤上师呢?在出世间法方面,声称上师戒律不清净、禅定不稳固、智慧不殊胜,对上师的戒定慧或者修行境界进行诽谤;在世间法方面,说上师人品不好、为人处世不妥、没有学问、相貌不佳等,这些都属于诽谤上师。诽谤上师不仅是以语言进行詈骂、诽谤,也包括以身体进行威胁、殴打,内心产生邪见并认定从此以后和上师一刀两断。这样的念头产生以后,就犯了密乘根本戒。

  在所有的密乘戒中,以诽谤金刚上师的罪过最为严重。

  为什么金刚上师是极其严厉的对境呢?在续部中有许多教证的依据。全知无垢光尊者曾引用《狮子妙力圆满续》的观点说:“其他罪业通过忏悔有清净的机会,而上师是一切坛城的主尊,所以如果毁谤了上师,这种罪业无法得以清净。”《密集金刚》中说:“世人虽犯无间等,堕落性之种种罪,若已趣入金刚乘,修持此道得成就,一心诋毁上师者,修亦不可得成就。”

  由于金刚上师是一切坛城的主尊,因此不管修大圆满、时轮金刚、文殊法等任何法,都不能在上师以外去观修本尊。

  这条戒的界限非常清楚——如果一个人心里对上师产生邪见,口中说出诽谤之辞,这个人就毁谤了上师。所以,谁诽谤了上师,谁破了誓言,不需要特别的方法衡量,只要一听某个人的语言、一看他的行为就会明白。如果一个上师给某人传过灌顶、密续或者窍诀,他就是此人的上师,如果弟子不认可并毁谤这位上师,这个弟子就是破誓言者。

  二、违越佛教言。总的来说,凡是与佛陀的教言背道而驰都可以说是违越佛教言。但密乘戒中的违越佛教言有两个条件:一是违犯了别解脱戒、菩萨戒或者密乘戒的任何一条;二是自己明明知道违犯了戒律,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觉得违犯就违犯,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具足这两个条件就会犯本条密乘戒。由于它的过患仅次于诽谤金刚上师,所以将其列为第二条根本戒。

  是否犯此戒的关键是看有没有轻毁心。比如别解脱戒要求出家人过午不食,有些人虽然做不到这一点,但是他没有轻毁心,心里有这样的想法:出家人过午后本来不应该吃饭,可是我业力深重,特别贪吃,身体又不好,不吃晚饭实在受不了,诸佛菩萨请原谅我吧。这样虽然会犯别解脱戒,但因为他没有轻毁心,所以不会破密乘戒。

  对于入了密宗的人来说,以轻毁心故意造恶业会立即犯密乘戒。如果没有轻毁心,即使破了别解脱戒、菩萨戒,但却不会破本条密乘戒。本来佛教徒不能杀人,如果你在嗔心推动下杀了人,只要你没有轻毁不杀生戒,虽然会破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却不会破密乘戒。

  总之,以轻毁心违背三乘戒律中的任何一条,这就是违越佛教言。

  三、损害金刚道友。一般来讲,金刚道友有总金刚道友、远金刚道友、近金刚道友和密金刚道友。总金刚道友是所有的众生,远金刚道友是入了佛教的人,近金刚道友是入了密乘的人,密金刚道友是同一位上师摄受的“一父之道友”或者同一坛城中得灌顶的“一母之道友”。如果以密金刚道友为对境进行诽谤、损害,就会犯本条密乘戒。

  犯此戒需要几个条件:对方相续中具足密乘戒,你也知道对方是自己的道友,然后以语言或者身体进行诽谤、殴打。具足这些条件就会破本条密乘戒。

  这条戒非常容易犯。如今在同一位上师面前得受密法的人比较多,如果这些人互相产生嫉妒心、嗔恨心、竞争心,然后进行诽谤、吵架、打架,那肯定破了密乘戒。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金刚内战”,其过失非常严重。如果发生了金刚内战,以此为缘有些大德很快会圆寂,许多殊胜的佛法也会很快隐没,世间也会出现各种灾难。

  四、舍弃菩提心。这里的菩提心是愿菩提心。大乘行者发愿利益一切众生,愿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如果密宗行人舍弃这样的愿心就会犯密乘戒。不管对一切众生还是对某一个众生产生舍弃之心,都会犯本条密乘戒。如果你想:“今后即使我有能力,也不会帮助某人”、“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害他”……产生此类心念就会破密乘戒,当然也会破菩萨戒。

  这一条戒也很容易犯,不用在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来,只要心里产生:某人太讨厌了,有朝一日即使我有能力度化他,我也不去度化他,但愿他生生世世堕恶趣。一旦产生此类恶念,相续中就会出现破戒的阴影。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小蚂蚁以上的众生都不能产生舍弃的心。当然,我们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嗔心,仅此并不会破本条密乘戒,如果进一步产生了舍弃对方的心才会破戒。即使对一个众生产生舍弃心,当下就会破本条戒。

  五、故意出精。密宗有秘密灌顶和智慧灌顶,这两种灌顶都需要出精,有时候是采用真实出精,有时候采用表示法。在古代,有些大成就者向弟子灌顶时采用真实出精。有些弟子因为根机不成熟,对秘密灌顶的行为产生厌恶从而舍弃了作为誓言物的精液,或者得受智慧灌顶后在非为开许的情况下故意出精,这样都会犯本条密乘戒。

  续部中对出精有七种开许,比如为了观察死相、繁衍宗族、作灌顶等,除了这些情况以外,如果认为密宗的要求没有实义,以邪见或者轻毁心故意出精就会犯密乘戒。当然,如果因为贪心现前、没有正知正念而在无意中漏精,这些并不算破密乘戒。

  各续部的观点有所不同。有些续部中说,密宗的第四条根本戒是舍弃慈心,即舍弃让众生获得快乐的心,第五条根本戒是舍弃菩提心,即舍弃利益众生的心。

  一般来说,第五条戒不容易犯。自从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以后,藏地就没有以真实誓言物作灌顶的做法。目前藏地进行秘密灌顶和智慧灌顶都是采用表示法,一般是用牛奶和女人的画像作表示,很多人不会对此产生邪见。当然,有些人对密宗的甚深道理不了解,觉得灌顶的仪式有点奇怪:怎么会是这样啊?喝一点白色的乳汁或者看一个女人的画像代表什么啊?这种疑惑来源于无知,由于他没有闻思过密法,对密宗的甚深道理不了解,但仅此并不会破密乘戒。

  六、诋毁他宗。有些人认为此处的他宗是佛教的显宗,有些人认为还包括外道,《三戒论》中也说他宗包括外道。入密乘者应该知道,佛陀所说的人天乘、声闻乘以及菩萨乘等法都是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机宣说的,不能认为只有密宗的见修行果才是至高无上的,而显宗和外道都是很低劣的,也不能对这些宗派进行诋毁。

  按理来说,入密乘者应该接受显宗,在没有必要时也不能说外道的过失。学密的人要观清净心,凡是对众生有利的法都要赞叹,不应该排斥。为了弘扬自己的宗派,你可以说密宗能即生成就,密宗在方便、智慧等方面有很多超胜之处,这样赞叹是可以的,但也没必要诽谤其他宗派。

  七、对非法器宣说极密之法。本来密宗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但由于密宗的道理极其深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所以有必要对根器不成熟的人暂时保密。

  如果别人偶尔看到你的法本,或者听到你说了密宗的几个术语、咒语或者本尊的名号,这不会有泄密的过失。泄密必须具足几个条件:首先你知道对方可能会对密宗产生邪见,然后你故意给他讲、给他看,最后使对方生了邪见,这样才会构成泄密。

  如果有特殊的必要,比如为了让别人对密宗的殊胜之处生起信心,稍微让对方过一下密宗的法本,简单地介绍一下密法,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八、视五蕴为痛苦。无上密宗认为,色受想行识的本体就是五部如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释》中,以教证、理证系统地阐述了五蕴的本性是五部如来。可是有些已经入了密宗的人不知道这些甚深的意义,认为五蕴在胜义中是空性的,在名言中是不清净的,所以五蕴根本不是五部如来。他们不承认诸法自性为清净,执著下乘的无常、痛苦、无我、不净为究竟,进而以轻蔑心折磨身体或者行持苦行,结果犯了密乘戒。

  有些人问:“既然是这样,那受八关斋戒(过午不食)、燃指供佛或者苦行求法,这会不会犯密乘戒呢?”不会。因为这不是以轻毁心而做的。再者,密宗也承认在名言现相中五蕴是无常、不净的,所以就名言现相的层面行持上述苦行没有过失。只不过站在名言实相的层面上,观待圣者的净见量,五蕴的本体才是五部如来,所以我们不能诽谤、折磨五蕴,否则会犯密乘戒。

  九、怀疑自性清净之法。基道果所摄的诸法自性本来是清净的,都是如来藏光明分的显现。下至地狱、上至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都是本自清净的,一切器世界也是本自清净的,如佛经云:“心净则国土净”。虽然万法的本性是明空无二的清净法界,可是有些人由于没有净见量的智慧,觉得这只是为了让个别人生起欢喜心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对此理产生了颠倒的怀疑,那时就会犯本条密乘戒。

  十、本有能力而不降伏十大应诛。密宗有十种应当诛灭的怨敌,有能力的瑜伽士应该降伏他们。十种应诛是:毁灭佛教者、摧残三宝者、劫夺僧财者、谩骂大乘者、坑害上师者、挑拨金刚兄弟者、障难修行者、绝无慈悲者、背弃誓戒者、颠倒业果者。对于这些极其可恶又可怜的众生,续部中要求有能力的瑜伽士在因缘成熟时应该降伏他们,如果不降伏就会犯密乘戒。

  一般来说,我们不能把损害上师三宝的恶人当作朋友。内心不要对他们生嗔心,也不能舍弃他们,要对他们修悲心,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众生;但是在行为上要敬而远之,不要和他们交谈,也不要一起吃饭睡觉。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便。

  十一、以分别寻思视离戏法性为有相。即以因明等世间的分别念对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进行衡量、观察。凡夫的分别念本来无法衡量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就像鸟雀的翅膀无法衡量虚空一样。可是有些人却以分别念进行寻思,认定法性是分别念可及的一个有相之法,或者认定法性就是单空,就像碗里没有水一样。这样就会犯本条密乘戒。

  十二、舍弃堪为法器之弟子。有的人本来具有清净信、欲乐信或者胜解信,对密法非常有兴趣,可是上师却不给他传法,反而打他、骂他、骗他、驱赶他,最后他没有得到密法,那位上师就会犯本条密乘戒。

  十三、应时亦不享用誓言物。即时间和因缘已经到了,却不享用密宗的誓言物。密宗的誓言物分为外誓言物和内誓言物。外誓言物如铃、杵、手鼓、托巴等法器以及衣饰、璎珞等资具,如果你觉得:密宗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多得很,我还是不用这些东西吧!进而以轻毁心舍弃就会犯密乘戒。内誓言物是一些特别修法需要享用的五肉、五甘露等,如果应时不享用就会犯密乘戒。此外,在会供时需要作金刚歌舞等行为,如果不行持也会犯密乘戒。

  不过,只要没有轻毁心或者排斥心,即使没有享用誓言物也不会犯本条戒。你的铃、杵可以供在佛台上,不一定天天带在身边;如果没有能力享用五肉、五甘露,可以用其他饮食来代替。如果不方便唱歌、跳舞,可以稍微表示一下。但不能因为学了别解脱戒,就认为密宗的行为是不如法的。当需要享用密宗的誓言物时,最好不要以小乘的眼光对此排斥、生邪见,否则就会犯密乘根本戒。

  十四、舍弃智慧女性。这是对总的女性进行舍弃、诋毁。女性中有金刚亥母、妙音天女、度母等佛菩萨,世间有许多女性成就者,还有的女性很快就会成佛,所以我们不能诋毁她们。

  5、以上讲了密宗的十四条根本戒,学密者一定要遵守这十四条根本戒,否则不可能依靠密宗获得成就。密宗的根本戒和支分戒有很大差别:如果犯了支分戒,通过会供等方式都有清净的机会;但犯了根本戒后,如果没有及时忏悔,超过一定的时间就无法清净。续部中说,犯了密乘根本戒后要立即忏悔,最好不要让罪业过夜,如果过了一天、一月、一年、两年……时间拖得越长,罪业越难以清净,超过三年就再也没办法清净了。

  《誓言庄严续》中说:“如果弟子和金刚上师发生了矛盾,在三年内可以忏悔,罪业有清净的机会。如果超过三年还没有忏悔,就根本没有清净的机会了。即使在上师面前忏悔,上师也不能接受忏悔,否则师徒都会下金刚地狱,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6、下面讲八种支分戒。

  一、依止不合格的明妃。续部中对明妃的法相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依止不合格的明妃会犯此条戒。

  二、会供时进行争吵。即在举行会供时,金刚道友之间虽无嗔心,但以身体进行打闹、以语言进行吵架。

  三、依自力(风力或禅定力)从不符合续部所说法相的明妃体内摄取甘露。

  四、对堪为法器者不宣说密法。

  五、对以信心求法者宣说他法。有些人想求密宗的灌顶或者教言,如果不给他们传密法,反而讲一些别解脱等法,这样就会犯戒。

  六、于不信密宗者中住七日。在不信密宗、诽谤密宗的声闻、外道等群体中安住,行持和他们一样的行为,超过七日就会犯此戒。

  七、无有证悟的智慧而自诩为密咒士。所谓的密咒士一定要有证悟的智慧,如果没有证悟却说自己是密咒士就会犯戒。

  八、对非法器宣说密法。有些人本来是非法器,根本接受不了密宗的见修行果,甚至连佛教都没有皈依,对这些人宣说密法就会犯戒。

  7、以上讲了密宗的根本誓言和支分誓言,很多人都犯过这些誓言,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这些誓言,犯过多少次就更说不清了。因此,大家要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发露忏悔破誓言的罪过,也可以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进行忏悔。总之,应该清净一切破誓言的罪业,这样才有解脱的希望。

  民俗学-极乐愿文76笔记

  1、庚二(忏悔佛制罪)辛一、忏悔别解脱堕罪:十三僧残四他胜,堕罪恶作向彼悔,发露忏悔五堕罪。

  比丘戒有五种堕罪:1、四种他胜罪;2、十三种僧残罪;3、三十种舍堕罪和九十种单堕罪;4、四种向彼悔罪;5、一百一十二种恶作罪。一个人受了比丘戒后,如果没有如理护持戒律,很可能犯下这五种堕罪,因此要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这些罪业。

  2、作为比丘,如果犯了五种堕罪中的任何一种,就算破了别解脱戒,以此将堕入复活地狱直至极热地狱感受痛苦:犯恶作罪将堕入复活地狱,犯向彼悔罪将堕入黑绳地狱,犯舍堕罪或者单堕罪将堕入众合地狱,犯僧残罪将堕入大号叫地狱,犯他胜罪将堕入极热地狱。在《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中,对违犯各戒将在地狱感受多长时间痛苦讲得非常详细。

  3、辛二、忏悔破菩萨戒堕罪:四恶法罪十八堕,发露忏破菩萨戒。

  根据无著菩萨的观点,如果造了下面四种黑法会失毁菩萨戒的愿菩提心学处。

  一、妄言欺骗上师、堪布、阿阇黎等。上师、堪布和阿阇黎是我们的应供处,欺骗这些殊胜的对境会破菩萨戒。

  二、令修本尊、诵咒语、求戒律等行持善法的人产生怀疑或者后悔心。别人在行持善法时,如果我们对他说“你的上师是假的”、“你没有得戒体”、“你不应该受戒”等语言,当对方产生怀疑或者后悔心时,自己就会破菩萨戒。

  三、以嗔恨心毁谤高僧大德。

  四、依靠经商等谄诳手段欺骗众生。修持佛法的人不能欺骗众生,特别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更不能欺骗众生。如果有特殊的必要,比如你想出家,可是家人不同意,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方便妄语:“我现在不在寺院里,我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因为你是为了行持善法或者度化众生,所以说妄语是开许的,除此之外绝对不能欺骗众生。

  上述四种黑法可以导致忘失菩提心等严重过患,如《十住毗婆沙论》云:“如此四黑法,则失菩提心。”因此我们必须舍弃四种黑法,并修学与之相反的四种白法。

  4、菩萨戒有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两大传承,两大车轨对菩萨堕罪的说法有所不同。按龙树菩萨的观点,有国王容易犯的五种定罪、大臣容易犯的五种定罪以及平凡人容易犯的八种定罪,共有十八种堕罪。按无著菩萨的观点,有愿菩提心学处(即上述断除四种黑法而行持四种白法)和行菩提心学处。

  5、下面根据龙树菩萨的观点介绍十八种根本堕罪。

  国王五定罪:

  一、强行掠夺、盗窃或者令他人盗窃三宝的财物。

  二、舍弃三乘佛法。比如对别人说:“你学这些法没有意义,不能获得解脱。”

  三、以嗔恨心殴打、抢劫比丘、沙弥,或者让别人殴打、抢劫。

  四、造五无间罪中的任何一种。

  五、相续中产生邪见,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之理。

  对于发了菩提心的国王来说,由于他的势力强大,比较容易犯这五种罪,所以将这五种罪业安立为国王五定罪。

  大臣五定罪:

  在上述五种罪中前四者的基础上,再加上用武力摧毁城市、地区、村落、附属地方,这是大臣菩萨容易犯的五种堕罪。大臣根据国王的命令在四面八方执行政策时,很容易犯这五种罪,因此这五种罪称为大臣五定罪。

  平凡人八定罪:

  一、对智慧没有成熟者宣说大乘空性法门,令对方生起畏惧之心。很多人的相续没有成熟,属于小乘或者人天乘的根机,甚至他们还没有皈依三宝,在这种人面前不能过早地宣说空性,否则自己有可能犯菩萨戒。

  二、令别人退失大乘发心而趋入小乘。有些人本来发了菩提心,如果我们想一切办法让他退心:“发大乘心很麻烦,你还是跟我学小乘法好”、“度不了众生啊,能度自己都很不错了”、“众生是度不完的,世界上有那么多众生,你还是自度为主吧”。说此类语言后,如果对方从大乘道中退心,我们就会犯菩萨戒。在一些大小乘并行的国家,有些入了大乘的法师反而劝大乘行者转入声闻乘,一直说要追求自我出离、别解脱戒非常殊胜等,这也是犯菩萨戒的行为。

  三、令他人舍弃别解脱戒而趋入大乘。有些人本来是决定的小乘种性,而且对别解脱戒很有信心,如果对他们说:“不要受别解脱戒,只要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就可以了”、“这些戒律的条条框框麻烦得很”……当对方听从劝告时,说者就会犯菩萨戒。

  四、声称声缘道不能断除烦恼,不管自己受持还是让他人受持这种观点,都将犯菩萨戒。佛陀是应机施教的,佛陀所说的每个法对相应根机的众生都是有利的,因此强行让别人舍弃其宗派是不合理的。

  五、以嫉妒心赞自毁他。有些人本来没有功德,却拼命赞叹自己,其他高僧大德本来没有任何过失,而且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等殊胜功德,可是他们却以恶心毁谤,这也会犯菩萨戒。

  六、为获得名闻利养而宣称自己证悟了空性。

  七、令比丘受惩罚并暗中收取贿赂。即以离间语让有权力的人惩罚沙门,沙门因此而盗取三宝财物向离间者行贿,最后离间者接受财物或者将财物转送给有权力的人,这样离间者就会犯本条堕罪。

  八、把修行者的受用送给求学者,促使对方舍弃修行。也就是说,本来这是修行者应该享用的财产,你却把它送给闻思者,以此因缘而使对方中断了修行,这样自己就会犯堕罪。

  国王和大臣有十种堕罪,加上平凡人的八种堕罪,总共有十八种堕罪。如果再加上《大密善巧方便经》中所讲的舍弃愿菩提心和《宝积经》中所讲的舍弃行菩提心,总共可以安立二十种根本堕罪。

  6、十八种(或二十种)根本堕罪是针对利根者安立的;在《集学论》中,针对中根者安立了四种堕罪——自赞毁他、悭吝财法、嗔不受悔、谤乱正法;在《教王经》中,针对钝根者安立了一条堕罪——舍弃愿菩提心。

  7、受了菩萨戒以后,无论如何不能违犯。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菩萨根本戒后最多可以重新受三次戒;按照龙树菩萨的观点,犯菩萨根本戒后可以重受多次。宁玛巴自宗跟随龙树菩萨的观点。为了恢复并且增上自己的菩萨戒体,我们每天都要在诸佛菩萨面前受菩萨戒。现在我们每天上课时要念《菩萨戒仪轨》、《释尊仪轨》、《普贤行愿品》,这些念诵的功德非常大,不修行的人一辈子都积累不了这么大的功德。

  8、许多经论中都宣说了守持菩萨戒的功德。如《入行论》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华严经》云:“如人护身,先护命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护持佛法,亦当先护菩提之心。”《大集经》云:“若欲永断三恶道,应当发起菩提心。”《一切法高王经》云:“若资生供养,非无上供养,若发菩提心,是无上供养。”诸如此类的教证非常多。

  归纳起来,菩萨戒可分为禁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前面讲的二十种堕罪属于禁恶行戒,摄善法戒是行持六度万行,饶益有情戒是无有私心地利益众生。当然,要没有任何私心地利益众生,对凡夫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应该尽量去做。

上一篇:民俗学-极乐愿文71-7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