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42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05

  哲学-中观庄严42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庚二、建其理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辛二、建立周遍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癸一、破周遍之实一=子一、破别能遍之实一+子二、破虚空等总能遍之实一(49课)

  子一、破别能遍之实一=丑一、破常法之实一+丑二、破补特伽罗之实一(47-48课)

  丑一、破常法之实一=寅一、破他宗假立之常物(28,39+40课)+寅二、破自宗假立之常法(29-37,41-45课)+寅三、如是遮破常法之结尾(46+47课)

  寅二、破自宗假立之常法=卯一、略说能破之理(30,41课)+卯二、广说彼理

  卯二、广说彼理=辰一、以前识之境跟随后者不合理而破(32,41-45课)+辰二、以前识之境不随后者不合理而破

  辰二、以前识之境不随后者不合理而破=巳一、对境无为法有刹那性之过(45课)+巳二、若如是承认则有过

  巳二、若如是承认则有过=午一、若观待缘则成有为法(45课)+午二、若不观待则成恒有或恒无(45课)

  32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一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一、以前识之境跟随后者不合理而破:

  前识所了知,自性若随后,前识亦变后,后亦成前者。

  2、广说能破之理=以前识之境跟随后者不合理而破+以前识之境不随后者不合理而破

  辰一、以前识之境跟随后者不合理而破:前识所了知,自性若随后,前识亦变后,后亦成前者。

  3、外境和有境的关系

  对方认为:获得圣者智慧时,不论是预流果、一来果或是阿罗汉果,他们的智慧是刹那性的,而他们所安住的法界无有任何因缘所作,是常有不变的无为法。

  中观认为:任何外境和有境都是互相观待而安立的,A有多少外境就有多少有境,境和有境的数量是等同的,B如果没有外境,执著它的有境也不可能产生;C境是无为法则有境也应该是无为法,如果境是无为法而有境是有为法。

  如果对境一体的话,依此产生的有境就不可能产生前后的差别。第一刹那间执著无为法的预流果的识,应该变成第二刹那产生一来果的识,而一来果的识也应该变成预流果的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境法界不是常有不变的无为法

  4、心识刹那变化与瓶子刹那变化的关系

  对方认为:当我执著瓶子时,执著瓶子的心识是60个刹那,一个刹那当中又可以有60分,而外境瓶子上如如不动地安住,不应该存在这种刹那的变化。

  中观认为:我的眼睛在1秒钟内见到柱子,而这1秒钟还可以分为60个最细微的刹那,因此我的有境在1秒当中也可以分为60个刹那,同样,外境也可以分为60个刹那。因为外境和有境互相观待。

  5、心识刹那变化的内部关系

  对方认为:承许对境一体。

  中观认为:1秒钟可以分为60个细微的刹那,其中第一个刹那的对境是不是无为法?应该承认是无为法。既然是无为法,它的有境是什么呢?就是第一个刹那的这一识,它有没有两分呢?

  如果承许对境一体,依靠它产生的后识也必定变成前识,前识也必定变成后识,在这一识上不能进行前后的分割。实际上这一识是可以无限细分的,所以不能承许对境一体。

  6、识可三时取境,境无三时变化之关系

  对方认为:假设某一对境有时间先后的差别,那么前后是一体当然不合理。但是,无为法不可能是无常的,而从识的角度来讲则是无常、刹那性的。因此,识可以屡次三番地缘取同一对境,但对境无为法不可能出现前后多体的变化。

  中观认为:你们所承认的无为法,在预流果的智慧还未产生时就已经存在,而预流果的智慧已经灭后仍然存在,那么,针对这一对境的有境心识为什么不存在?这样的有境在未产生时就应该存在,正在产生时也应该存在,最后毁灭时还是应该存在。

  境三时都在,那么识也应该三时都在,但实际上,凡夫是见不到法界的,各果也见不到相同的法界,所以承认的无为法不存在常有。

  7、自宗对所谓“一”和“多”的概念的认知,应该这样承认:如果存在一种实有的对境,取它的识就不可能次第产生,也必定是实有的。

  无论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只要你承认外境真正实有,执著它的心识就不可能是一种次第性的产生,必定是一种实体。比如承认瓶子常有或实有,那么执著瓶子时,要么这种执著永远不能改变,要么永远不能执著它。总之,今天执著明天不执著,或者,第一刹那执著、第二刹那停止的次第性根本不可能合理。

  8、人的身体每个刹那都在衰老,只不过我们误将相似的刹那连续不断假立为没有变化而已。比如,色蕴原本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很多微尘组合在一起时,人们也会执著存在色蕴一法。同理,瓶子只是刹那无常接连不断的一种相续,但人们误认为它是同一个瓶子而如此假立为“一”。

  9、所谓的不观待因,以前法王如意宝讲《释量论大疏》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从家里出门一直到经堂门口,这整个过程是不是无常呢?这一点不需要观待任何法,必定是刹那刹那无常的。如果不是无常,刚刚出门的第一步和到达经堂的这一步就应该是一体了。但是根本不可能的,假设从家门口到经堂需要迈一百步,如果成为一体的话,即使到了经堂门口还需要迈一百步;或者刚刚出门的时候,根本不用迈步就已经到了经堂。

  因此,不需要观待任何法,万法本身就是无常的、空性的。不论是人的生老死病还是外面的河流山川,它自己就在不断地刹那刹那迁流变化着。外道说:瓶子在未遇到铁锤之前常有存在,一旦遇到违缘就会毁灭。而佛教认为: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这种无常自然而然显现,全部都变成空性。这就是不观待因的一种推理方法。

  10、什么是有害因呢?有些外道说:大多数的法是无常的,但个别的法,如大自在天是常有的;或者说,大多数的乌鸦是黑色的,但也有个别的乌鸦是白色的。这一点,通过因明观点进行推测时,这种说法具有正量的违害,因此称之为有害因。

  11、对于假立的一体与多体,何时何地都不是遮破的对象。所以中观宗说:世俗中全部是假立的——瓶子是假立的、执著瓶子的心识也是假立的,任何法都经不起观察,但这种假立的对境和有境在名言中可以成立,不能破析。麦彭仁波切也说:破显现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承认实有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

  12、上帝不观待其他法与常有真实存在之关系

  对方认为:帝释天等所拥有的仙人骨头制成的金刚等非常坚固,依靠外缘也不会被摧毁,因此它不观待其他法,是常有真实存在的。

  中观认为:你们说所谓的金刚石、常有自在的我等真实存在,如此一来,众生见到它的所有识也应该同时产生。实际上众生看到的金刚石各不相同,所以金刚石不常有。

  13、因缘与本体的关系

  对方认为:俱生因缘具足时可以次第产生识,它的本体仍然是常有的。

  中观认为:如果常有,具有俱生缘的本体和不具有俱生缘的本体是一体还是他体?或者,你所谓的能力存在时和能力不存在时是一体还是他体?依靠这种方式观察就可以得出:你宗所说的观点根本不合理。

  因此,大家应该知道,不论金刚还是外境无为法,任何一个法,只要认为它实有,就必定需要识来了知。比如你们认为金刚实有,那么,“金刚是不是实有”这一点,需要通过眼识来了知,而产生眼识的前提条件:一个是作为增上缘的眼根必须具足,第二是作为所缘缘的金刚存在。如果金刚存在,金刚的第一刹那并非产生眼识的对境,而第二刹那则成了所缘缘——眼识的对境,如此一来,所谓的金刚这一外境已经变成无常了。所以说,实有的一体不可能存在,否则,所谓的识也就不可能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次第性产生了。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41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