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五问二谛何主234-246)笔记

创建日期:2021-11-11

  定解宝灯论(五问二谛何主234-246)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丁一、遮破他宗+丁二、建立自宗

  丁二、建立自宗=戊一、总说二谛+戊二、别说密宗如何承许+戊三、遣除邪念建立无垢自宗+戊四、摄义。

  戊一、总说二谛=己一、略说+己二、广说

  己二、广说=庚一、于基道果不可分+庚二、究竟无二一体

  庚二、究竟无二一体=辛一、以理成立+辛二、以次第宣说+辛三、极为必要之理(238)

  辛二、以次第宣说=壬一、以见未究竟故二者无法圆融(235)+壬二、以修生信之理(236)+壬三、于此深生定解(237)

  戊二、别说密宗如何承许=己一、略说(240)+己二、应许二谛双运之理。

  己二、应许二谛双运之理=庚一、以喻说明(242)+庚二、于清净之理应生定解(243)+庚三、无他轮回故不应分别(244)+庚四、以有境不同承许诸续高低有别(245)+庚五、依此成立殊胜金刚乘(246)

  235、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以见未究竟故二者无法圆融;

  此二初学者面前,似现能破与所破,尔时显现与空性,尚未相融为一体。

  236、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以修生信之理;

  有朝一日会诚信,空性即是显现理。

  237、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于此深生定解。

  诸法本来即空性,此等显现为空性,现见空时即显现,现时即空生定解。

  238、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极为必要之理。

  此乃经续与窍诀,一切深道之根本,闻思断除增益义,即是无谬之正见。

  240、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一、略说;

  证悟此要愈深入,于诸世俗显现法,亦渐断除自相执,故立续部乘次第。

  242、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一、以喻说明;

  仅以信解作观想,以及器情现本尊,定解正见此二者,无有一致之时机,

  如同中观于诸法,确定实空为正见,梵志于病持咒时,观想无病非正见。

  243、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二、于清净之理应生定解;

  依证胜义之实相,深信世俗为本尊,否则处迷现相中,如何成立本尊性?

  244、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三、无他轮回故不应分别;

  除此二取迷现外,无他所谓之轮回,断此非从胜义立,胜义本是一体故。

  245、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四、以有境不同承许诸续高低有别;

  依见修习诸有法,世俗现分胜义性,智力宣说事行续,瑜伽续及无上续。

  故以二谛各自分,不能区分续高低,然于二谛双运义,如何诚信修跟随。

  246、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五、依此成立殊胜金刚乘。

  故于无上金刚乘,即生赐予解脱道,倘若无误如实修,则如不同之众生,

  见水不同之比喻,如是依靠净见量,谁人还能不诚信,现有本圆坛城性?

  2、壬一、以见未究竟故二者无法圆融:此二初学者面前,似现能破与所破,尔时显现与空性,尚未相融为一体。

  2、1此二初学者面前,似现能破与所破

  显现与空性的道理,对于中观稍有了解的初学者似乎成为能破与所破,也即在凡夫前,显现成为所破,空性智慧成为能破,

  比如柱子,对它一定要进行遮破,否则凡夫人一直会对其产生执著,由此便会束缚于轮回之中,而欲遮破此柱子必须证悟空性,通过空性智慧才能将其破除。凡夫人面前,空性即是能破,如同砍木材的斧子;显现则是所破,如同木材。

  2、2尔时显现与空性,尚未相融为一体。

  如此思维之时,显现与空性还未能融合为一体,若存在能破所破之相的话,说明显现与空性还未能无别双运。

  3、凡夫阶段,显现不是空性、空性不是显现,此二者通过能破所破的方式进行理解,根本不能双运,这时根本没有了知佛陀究竟了义的境界,未能通达佛陀宣说的甘露妙义。佛所说的殊胜境界确实存在,若能具足精进与信心,经常思维现空无二的道理,现量见到法界虽然非常困难,但理解上的证悟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对于本体空性、显现不灭这一道理决定会生起定解。

  暂时来讲,乃至于显现与空性一直分开抉择之前,仍然未能通达佛陀之密意;有朝一日,真正了达《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将显现与空性融合一体,这时即已真正了知了佛陀的究竟密意。

  4、壬二、以修生信之理:有朝一日会诚信,空性即是显现理。

  如此精进无有懈怠地不断思维、修持,终有一天会对现空双运的道理生起诚信甚至证悟。

  在座很多人已经对中观闻思很长时间了,虽然未能真实通达中观所宣讲的义理,但从理解上必定已经坚信不疑,即使成千上万的人对你说“显现不是空性”,也不会随他而转的。堪布根华说:这时即会生起谁也无法抢夺的甚深定解。一般稍有智慧、对中观有信心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观察分析之后,对于本体空性、显现不灭这一道理决定会生起定解。

  5、壬三、于此深生定解:诸法本来即空性,此等显现为空性,现见空时即显现,现时即空生定解。

  诸法的本体即是空性,一切众生前的所有显现都是空性的。对此通过上师的指点、自己的智慧抉择,现见了“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道理,如此殊胜的定解于世间中非常难得。

  6、“缘起空性”

  究竟什么是缘起空性?显现当中,一切皆是因缘聚合之显现,如同水月,在清净的水池与天月聚合时就可以无碍显现;真正去观察时,水月的本体少许也无法成立。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说明自相续对万法的本性已经生起了坚定不移的定解。

  定解有一地、二地乃至佛的定解,还有凡夫人对中观的基本理解,这些全部可以称为定解。如果已经见到正在空的时候不舍弃现分,正在显现的时候不舍弃空分,这时对万法不会产生执著,而且会对现空双运的道理深信不移。

  7、辛三、极为必要之理:此乃经续与窍诀,一切深道之根本,闻思断除增益义,即是无谬之正见。

  7、1此乃经续与窍诀,一切深道之根本,

  上述所讲现空双运的道理,麦彭仁波切以十分谦虚的语言说:这并不是我的分别念妄加臆造的,实际佛在二转、三转当中都是如此宣说的,《大幻化网》、《密集金刚》等了义续部皆是如此抉择的,而且历代高僧大德、传承上师窍诀的根本也在于此。上述所讲现空双运的道理即是所有经续窍诀以及一切甚深正道之根本。

  7、2闻思断除增益义,即是无谬之正见。

  对于现空双运的道理,必须首先在上师面前精进闻思,闻过之后,对于传承上师的殊胜教言详详细细地思维,只有真正思维以后才能如实通达其中所说的含义。经过如理如实的思维,可以断除相续中的怀疑,产生无有任何歧途、谬误之正见。对于现空双运进行如理思维后,于修道过程中不会出现歧途。

  8、戊二(别说密宗如何承许)己一、略说:证悟此要愈深入,于诸世俗显现法,亦渐断除自相执,故立续部乘次第。

  8、1证悟此要愈深入,于诸世俗显现法,亦渐断除自相执,

  前文所讲二谛双运的道理若已证悟,则应继续深入实修,如此一来,最后对于世间一切显现之法的贪执会逐渐断除。

  若对空性无有丝毫认识,依靠入定虽然暂时可以压制烦恼,但遇到外缘时,很快又会生起来;如果能够从本质上理解——万法就如水月般无有丝毫自性、是本来空性的,这时对显现的一切相的执著会渐渐断除。

  8、2故立续部乘次第。

  从续部来讲,可分为外续、内续等,它们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呢?诸如此类的分析并不是单单从世俗或胜义任一者当中区分的,而是从二谛双运的意义上进行分类的。

  密宗续部也是在现空双运、二谛双融这一点上区分的,比如事续、行续的差别主要即是在胜义空性上认识的不同,若未真正认识,首先以国王、仆人的方式进行观修(事续观修方法),稍有认识之后,以兄弟、朋友的方式进行观修(行续观修方法)。能够对万法本体、自心本性真正了达时,才可以证得最究竟佛的境界。但真正获得这种境界,既需要胜义空性的见解也需要世俗显现的见解,此二者缺一不可。

  若如前面有些宗派所说“续部的高低从世俗角度进行区分”的话,那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仅从世俗区分,则与胜义无有丝毫联系,这与外道没有什么差别。

  9、一般来讲,随信行者属于钝根,随法行者属于利根,信心虽然重要,但与智慧相比,智慧则更显重要,因由智慧抉择所出生的定解不容易退转,没有智慧仅是信心的话,非常不稳固,很容易随人、随境不断地转变。

  10、己二(应许二谛双运之理)庚一、以喻说明:仅以信解作观想,以及器情现本尊,定解正见此二者,无有一致之时机,如同中观于诸法,确定实空为正见,梵志于病持咒时,观想无病非正见。

  10、1仅以信解作观想,以及器情现本尊,定解正见此二者,无有一致之时机,

  麦彭仁波切通过比喻说明,密宗所说的净见量非常重要,以此量抉择器情万法均是本来清净的,

  比如一碗水,以六道众生所见不同之故,可以确知这一碗水根本无有一种决定性,若有实质则何人所见皆应等同。但一碗水的真正实相,人与天人相比,天人所见甘露可称为实相;天人之甘露与圣者所见之玛玛格佛母相比,后者方可称为真正实相。

  一切万法都有名言实相与胜义实相,其名言实相即是清净的显现,密宗承许“五蕴即是五佛、五大即是五佛母”的原因即在于此,以显宗来讲也即所谓的如来藏——名言中如来藏最极清净的一种显现,这一点必须通过观察方能生起定解,否则很难对此产生信心。

  比如说自己的本体即是文殊菩萨,对这一点虽已诚信,却说不出任何理由;而通过自己智慧的抉择真正了知一切器情世界全部显现为本尊相,这才是真实的定解。

  随法而起的利根者,对器情世界真正了知为佛父佛母无二无别,此与随信而起的钝根者,不论观修还是抉择见解,二者根本不会出现一致的情况。因为一者随信而行,以此不会获得圆满果位;另一者随法而行,通过自己的智慧抉择正见,依此正见如法修持,最后可以获得究竟佛果,是故此二者于本质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根本无有一致的时机。

  10、2如同中观于诸法,确定实空为正见,梵志于病持咒时,观想无病非正见。

  就像中观通过离一多因等对一切万法了知为无有丝毫自性,世俗中如幻如梦,胜义中离一切戏论,这一点是真实之正见;

  而婆罗门教派一边观想病人未生病一边对其念诵咒语。

  此二者的差别即在于,前者具足真实正见,通过各种方法抉择之后,了知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婆罗门由于遍计所执、宗派观点导致,自己根本没有坚固的定解,不具足正见。也可以说,前者是随法者,后者为随信者,有利根、钝根之别。

  11、对器情世界产生真实正见与未产生真实正见二者,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别。因此,密宗在见解上的高低差别,必须通过比量推理进行抉择,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论宁玛巴还是其他宗派,若仅仅执著自宗见解最为殊胜,从道理上却根本未能了知,那是绝对不合理的。

  12、所谓的本尊,

  一种是了义实相本尊,即万法的本来实相;如来藏的明分也可以称为本尊,

  一种是不了义形象本尊,即诸行者经常祈祷的有相本尊,比如文殊菩萨左手托经函、右手执宝剑这一形象,即可称为不了义的本尊形象。

  13、庚二、于清净之理应生定解:依证胜义之实相,深信世俗为本尊,否则处迷现相中,如何成立本尊性?

  因此,首先证悟万法的本来实相,之后对于世俗现相当中本尊、坛城等一切幻化的相深信不移。

  否则,处于能取所取全部是一种迷乱的、观现世量的境界当中,然后观修器情世界均为清净之天尊相,这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

  一定要了知万法是本来清净的,尤其自心是与本尊无二无别的,对这一点必须确信无疑,若对其未能如实了知,观本尊、念咒语也都与外道无有二致了。

  14、密宗修法

  修习生起次第之前,密宗专门有一因、一法界等推理,如此推理之后,才会真正了知器情世界本来即是清净的、自心与法界是无二无别的,这时再观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很容易成功。不然,只是观修一个中脉,认为它像根管子,之后开始对着它吹气,这是外道修法,没有了知器情世界本来清净的道理,觉得文殊菩萨如同附体一样来到自己身上,这样的修法肯定不会成功。

  通过上师窍诀、自己的智慧已经真实通达超越六根识观现世量的境界,已经无误证悟真正法界无二无别的胜义实相,则对一切显现皆为本尊坛城、诸法都是清净这一点必定会生起坚信。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窍诀了知万法与法界无二无别,暂时显现上各自会有不同的所见,对于这些道理应生起坚定信心。

  心的本性即是文殊菩萨,并不是原本不是文殊菩萨,后来才改变的,密宗至高无上的修法,即是了知自心原本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只是迷乱时未曾了认,而现在已经通过上师的窍诀重新得以认识,若能真正了知这一点,获得佛果也会非常容易。

  比如念诵咒语时,事续、行续将本尊与自己观为他体进行修持,境界继续深入,可以了知自己即是本尊,这是根据各自智慧的能力进行次第修持的,并不是任何阶段都要一成不变地观修,根据修行者自己的能力,观修方法也应随之改变。

  15、密宗本来清净的见解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中说:一切万法的显现皆为清净,远离诸垢染的佛陀亲见之故。

  在佛陀尽所有智面前,一切凡夫众生前的不清净显现实际都是清净的,从有境来讲所有分别念均为清净,从外境而言一切山河大地除佛父佛母以外也再无其他。

  16、显宗与密宗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

  就是见解上截然不同。比如玛哈约嘎在抉择胜义谛时,讲到法界胜义谛、智慧胜义谛、果胜义谛,果胜义分身、语、意、功德、事业,总共有七种胜义谛,其中法界胜义谛与显宗所讲的空性完全相同,智慧胜义谛也即密宗所讲的光明智慧。

  显宗在空性的观修方法上确实讲到了非常殊胜的窍诀,但对于如来藏光明这一分根本没有具体的修法;

  而密宗暂时观修清净,究竟时与法界智慧无二无别。

  故从法界见来讲,显密二者相同,而从有境智慧上则有相当大差别,显宗对二转F轮的空性抉择得十分究竟,密宗对三转F轮的光明作了圆满宣说,

  不仅如此,密宗于修法上也非常具体,依靠观本尊、明点等观修,充分揭示了诸佛菩萨于明分中显现、与自之如来藏无有差别的究竟实相。

  从广义角度,一切万法的明分即称为如来藏,显宗密宗在有关这方面,不论抉择见解还是修行上都存在很大差别。

  17、庚三、无他轮回故不应分别:除此二取迷现外,无他所谓之轮回,断此非从胜义立,胜义本是一体故。

  17、1除此二取迷现外,无他所谓之轮回,

  除了现在凡夫众生面前的能取、所取也即分别执著外,根本不存在其他所谓的轮回。

  心和心所即是三界,除此种迷现之外,根本不存在另外的轮回。

  17、2断此非从胜义立,胜义本是一体故。

  断除此种现空无二的见解以外,所谓乘等并不仅仅是从胜义角度安立,因为胜义本来即是一味一体,没有任何可以分析的。

  若仅从世俗方面而言,未牵涉空性不合理;若仅从胜义来讲,胜义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诸法本性一味一体,从这一角度安立也无法成立。

  故对宗派与乘等的建立,应将胜义与世俗结合起来,每一个众生根据各自对胜义、世俗的了解,及其智慧能力的次第、续的高低差别、乘的上下不同,根据不同情况如实安立。

  18、庚四、以有境不同承许诸续高低有别:依见修习诸有法,世俗现分胜义性,智力宣说事行续,瑜伽续及无上续。故以二谛各自分,不能区分续高低,然于二谛双运义,如何诚信修跟随。

  18、1依见修习诸有法,世俗现分胜义性,智力宣说事行续,瑜伽续及无上续。

  由于众生各自所见诸法的境界有所不同,由此所修的法义也随之不同,有境在对胜义、世俗二者结合时的认识有所不同,由此安立了大、小乘的差别以及续部的高低。

  18、2故以二谛各自分,不能区分续高低,然于二谛双运义,如何诚信修跟随。

  对于胜义谛、世俗谛二者千万不能分开承许,如果分开,则不论从胜义、世俗哪一角度安立续部高低都是不合理的。对于二谛双运的意义如何诚信或者现见,则修行也应如此跟随。意思是说,胜义与世俗原本没有任何区分,但根据众生对它的认识程度各不相同,证悟的层次也各不相同,一地、二地……越来越增上的时候,所证悟的智慧层次也会越来越广大明显,由这一角度便随之出现了续部的高低不同。

  19、显宗最高的见解即是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离戏大空性,假如说正在抉择空性的时候,自己却修持本尊、行持密宗的禁行行为,如此一来,行为已经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密宗见解比显宗的见解更胜一筹。

  修行必须跟随见解,密宗若已证悟现空无二的见解,行为也可以如是行持。但见解是空性的,修行却落在了光明分上,比如禅宗经常说“明心见性”,对光明这一分虽然经常提及,然而在《般若经》中却很难寻觅。

  所以,以现空任一者安立续部高低的做法是绝对不合理的,那应当如何区分续部高低呢?按照对现空或法界智慧无别、二谛双运的甚深实相见解获得诚信的程度深浅,也就是根据此见解的不同,实修正道的修习与行为也随之不同,仅仅依此区别续部高低。

  20、释迦牟尼佛正是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对于法界现分的理解不同,于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智慧能力,先宣讲了事续,之后宣讲行续、瑜伽续,然后瑜伽续也可分为父续、母续、无二续,宣说了种种高低不同的法门。

  “四续”=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

  “六续”=事续+行续+瑜伽续+父续+母续+无二续。

  21、庚五、依此成立殊胜金刚乘:故于无上金刚乘,即生赐予解脱道,倘若无误如实修,则如不同之众生,见水不同之比喻,如是依靠净见量,谁人还能不诚信,现有本圆坛城性?

  依此无上金刚乘,即生便可获得圆满解脱之果,真正按照上师的教言窍诀如理如法修持,不会出现任何歧途。若能无误修持,则如同一碗水,不同众生所见虽然各不相同,然而上上众生所见与下下众生所见相比时,上上众生所见为正量。依靠这一比喻即可说明净见量之关要,真正佛陀之净见量即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

  22、不论显宗密宗,于胜义谛、世俗谛二者皆不能离开,因为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即是胜义谛,凡夫众生前所显现的迷乱相称为世俗谛,而迷乱现相的本体即是胜义谛。若离开胜义、世俗任一者而妄加区分,则万法的实相与现相已经脱离,如此将无法抉择万法的真实本性。

  23、以下是遣除他宗邪念与建立无垢之自宗。前者可分两种,有些说中观见解与密宗见解无有差别,还有些说密宗修行时虽观清净心,于见解上却并非如此抉择。对于上述两种说法首先进行驳斥,然后再说明自宗观点。

  麦彭仁波切说,以显密教理分析时,显密见解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能一概而论。仅以一句“显宗密宗见解无有差别”根本无法做出圆满解释,必须清楚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然而二者虽有不同之处,却也完全符合实相意义。

  定解宝灯科判

  234、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以次第宣说)分三:

  235、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以见未究竟故二者无法圆融;

  此二初学者面前,似现能破与所破,

  尔时显现与空性,尚未相融为一体。

  236、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以修生信之理;

  有朝一日会诚信,空性即是显现理。

  237、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于此深生定解。

  诸法本来即空性,此等显现为空性,

  现见空时即显现,现时即空生定解。

  238、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三、极为必要之理。

  此乃经续与窍诀,一切深道之根本,

  闻思断除增益义,即是无谬之正见。

  239、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别说密宗如何承许)分二:

  240、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一、略说;

  证悟此要愈深入,于诸世俗显现法,

  亦渐断除自相执,故立续部乘次第。

  241、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应许二谛双运之理)分五:

  242、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一、以喻说明;

  仅以信解作观想,以及器情现本尊,

  定解正见此二者,无有一致之时机,

  如同中观于诸法,确定实空为正见,

  梵志于病持咒时,观想无病非正见。

  243、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二、于清净之理应生定解;

  依证胜义之实相,深信世俗为本尊,

  否则处迷现相中,如何成立本尊性?

  244、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三、无他轮回故不应分别;

  除此二取迷现外,无他所谓之轮回,

  断此非从胜义立,胜义本是一体故。

  245、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四、以有境不同承许诸续高低有别;

  依见修习诸有法,世俗现分胜义性,

  智力宣说事行续,瑜伽续及无上续。

  故以二谛各自分,不能区分续高低,

  然于二谛双运义,如何诚信修跟随。

  246、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二己二庚五、依此成立殊胜金刚乘。

  故于无上金刚乘,即生赐予解脱道,

  倘若无误如实修,则如不同之众生,

  见水不同之比喻,如是依靠净见量,

  谁人还能不诚信,现有本圆坛城性?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五问二谛何主222-233)笔记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五问二谛何主247-25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