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1卷7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2-12-30

  民俗学-楞严1卷7上笔记

  精修《楞严经》进度4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5阿难启请,方便定门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 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PU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 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 承受圣旨。

  一、梦参法师义:

  第06课前部分:阿难启请,方便定门

  1、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三菩提道=自觉道+觉他道+觉行圆满道

  2、三菩提=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以三菩提证三德,具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就究竟成就了三菩提。

  2、1真性菩提:全是讲理性的,以理为道,这叫菩提道,理性就是道,这个理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如就是理,这个理就是我们自心本来觉悟的佛性。心,你现在的心,跟一切众生,跟一切诸佛,无二无别,就是众生与佛不二。但是不二有分别,一个是迷了,迷了这个真如自性,一个是修证的悟道了,返归这个真性,证得了这个最究竟的理。三身佛,这个是属法身佛。在三德说,这叫法身德。

  2、2实智菩提:就是以真实的智慧为菩提道。能够达到真实的智慧了,穷彻你自心本来的根本,就是本源,就叫真如理体,真如理体就是诸佛所证得的、成就的根本智。从这根本智所起的相用,相就是佛的自受用身,叫报身。报身怎么成就的?以真如智照着真如理,以智慧来照理,能够穷彻它的本体,理无不彻,这叫理智。这个理智跟我们说丧失理智是不同的。这个又叫实智,就是实智菩提,也叫般若德。一个法身德,一个般若德;咱们讲三德的时候,讲本具的理体就是法身德,以这个真实的理智来照你这个本体,这个就叫般若德,就叫般若的智慧。在佛身说叫自受用报身,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报身佛,卢舍那佛;在梵网经上讲千丈卢舍那,就是自受用的报身。这叫实智菩提。

  2、3方便菩提:假方便才能进入实智菩提和达到真性菩提,方便就是善巧,这个方便善巧就叫方便菩提。方便菩提就是佛的化身,就是释迦牟尼。这个就是随机说法,遇到什么人,应以何法得度者,佛就说什么法。一般我们说权巧方便,自己已经圆满了,就要觉他。以咱们所本具的根本智,启得后来修成的叫后得智,就现自他受用的报身佛。这个报身佛是给地上的菩萨说法的,他这个方便善巧仅对地上的菩萨。众生各种的根机不同,佛要从报身示现化身;应各种机,现应化身成就度生的事业。例如我们释迦牟尼佛,这个是化身佛,又称权智佛,权巧方便示现。在佛的自身是无碍的,在度生的时候是无障碍的,又名叫解脱德。

  2、4方便菩提证得是解脱德,实智菩提证得是般若德,真性菩提证得是法身德,三身、三智、三菩提。法身、报身、应化身,这叫三身。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这叫三菩提。因此法身、报身、化身这是佛的三身,三身具足三德,三德即是三菩提。

  妙奢摩他、妙三摩地、妙禅那,这三个都是定的别名,总说起来都叫首楞严定。楞严经是讲定的。但是在首楞严定里头分三个次第,经常我们说奢摩他,就代表了三定的共名,都叫定。为什么要加个首楞严?首楞严是不共的,奢摩他定是共的。定有深有浅,有大定,有小定,首楞严定就专指首楞严经说的。

  想入楞严大定,那你不要把你妄想心当成真实心。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个识不是心,现在我们所用的全都是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这八个识,这不是智慧。

  要用什么方便把这个识心给破了,认识到识非心,破识显见,十方显见,八方显见,就是显我们的那个见,就是开佛知见的见。

  法华经,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悟入。是见,不是心。也不是识。能够见得自己的根性,这个根性是什么形相?它遇着任何事物不动摇,没有恐怖感,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不会受什么惊吓的,永远不动摇,它不属于生灭的,本来大定。楞严常在定,就是自然而然的天然的本定,就是我们本来的自性。一般的说,以此经说叫如来藏性,如来藏含如来。藏者是含藏之义,就含藏如来的性体。依着这个所含藏的根本性体来说,根性它是不生不灭的。

  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必须因因而起助缘,这个就是我们本来的因,以此为本,以此为因。因是什么?就是我们要想修菩提、成菩提因地的心。阿难问如何成就最初方便?你把你识心放下,依照你这个根本的心,称心而起性,依性而修,这叫因地菩提心,它就来给你作最初方便。

  方便只是个门,依着这个门而能进入。佛就给他说奢摩他就是最初的方便,这是悟道之门,依这个修去吧!要想得到大定,三摩定,知道了从初下手,从三摩地初入手;就能入定了,顿超生死,立证菩提。

  所以禅宗提倡这个,说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观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观你自己的如来藏性。你问如何最初方便?这就是三摩最初方便。你先要知道超生死之门,入圣贤之地,进入圣贤之地。禅那的方便,就是证,此经说要经历五十五位。这个在讲华严经的时候,五十五位一位一位都讲过了,更能明白了,此经后头还要详细讲。

  每一定都有它最初的方便,例如妙奢摩他,它的方便是什么?把你这个妄识破了,显你的根门,这就是最初的方便。特别注意,六根的根门,眼,眼睛看;见,见非眼。这个见是识心分别,眼有眼识,眼识的分别。这个见在二十五圆通后选见,文殊师利菩萨选的是耳根圆通,那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耳根圆通。耳根所有的见、闻,闻不是耳。眼睛看见,眼睛不是见,见非眼,眼非见。就是你必须用妙奢摩他、用定力把这个识破掉,破识显它的根,这就是最初方便。同时你要懂得什么是性、什么是相、什么是识,先把这个分别清楚,这都是最初方便。

  6、妙奢摩他,把识心破了,显根,这是最初的方便。佛跟阿难尊者说生灭一切的根性,都是因为因地的心,这就是最初方便。缘字到后文,各大菩萨说圆通的时候,佛叫文殊选哪个对娑婆世界最有缘、最能得明白开悟?文殊菩萨就选耳根。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他的闻根最殊胜,闻法悟道,这是圆修而证入的。证入妙三摩地。无论你建立道场,利益众生,以楞严咒为你最初的方便。楞严咒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我们讲的经,都是这部经,妙三摩就是楞严经最根本的,就是楞严咒。

  7、妙三摩,这就是佛嘱托我们的,什么叫妙三摩?就是不生不灭的,每个众生本来具足的自性,就是我们初发心时因地的心。怎样入门?还是得听。所以文殊师利菩萨选二十五圆通,选的是耳根。这个闻不是向外头闻,反闻闻自性,闻你自己的性,闻你自己的体,这是方便,这是初入门。阿难问入三摩地的方便善巧,能达到妙三摩。这是第二部分的妙三摩。

  8、这三个定,妙奢摩他、妙三摩,还有一个妙禅那,这要从戒来说。妙禅那,得从定开始,没有定力不行。定怎么生起的?你得持戒。戒定慧三学,没有戒,你生不起来定。因为你有很多不能做,才把你能做的显示出来了。为什么说戒为根本?没戒不能生定,最初方便由戒生定。佛把你在世间的事都给你方便取消了,不能去做了,你就容易生定。等有了戒,有了定力了,你才能生到智慧。定能生慧,戒能生定,所以三学一样也分不开,所谓戒定慧。

  修禅那的时候,最初要从乾慧地起,在华严讲就是十信位,最初方便。你先得信,你连信都没有怎么修?所以信为根本。十信位就是乾慧位,乃至于五十五位全是方便。什么方便?证入妙觉智的方便,达到成佛的方便。这就是要入楞严大定的妙禅那。

  9、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每一个都有最初方便,这前头是总的标题,详细的这部经就讲这些事。

  10、在佛要宣扬楞严定的时候,有几部分层次。

  10、1第一个,先说佛的定,就是总说诸佛修因的时候,证到佛的圆满果位。最开始阿难和大家请求之后,佛就跟他们说,总明诸佛修因契果的道理。

  10、2其次,就是这个妙奢摩他路,能令一切众生,与会大众,悟密因,就是知道密因了义,能够开示圆解。圆解,就是这个教义圆满的解悟。说修定的这条道路,能够使你开悟,可以得到密因。密因不是公开的。

  在华严经中讲密因,就是你悟佛原来的、你自己本具的、跟佛无二无别的体性。法华经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就是密因。

  所以走这一条奢摩他路,令你悟你的密因,了证你本来就具足的佛性,这个没什么秘密。当你没明白的时候,它是非常秘密。没佛给你开示悟入的时候,可就是密因了。

  10、3再说三摩地的修法。你想入三摩地、入正定,这三个定你怎么样修?从什么入手?文殊菩萨告诉我们从耳根入手,一门深入,各个得解。

  10、4禅那,我们经常讲是顿悟,顿中还有渐次。佛给他说禅那的证位,怎么能进入?这就是华严经的五位。1信,必须得先信,没有信是证不了的;信完了,你2发菩提心,3住,住完了,依着菩提心行菩萨道;4行才能5证,才能登地入位;完了才能成到妙觉。这是圆定的直趣菩提。

  所以禅宗讲禅门一炷香,立证菩提,似乎没次第,其实必须得经过次第。华严经讲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没有超越的,超越的有的时间短。阿难一生顿入,那个时候似乎是顿超,其实还是渐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成佛。他一生成佛是顿,可是他一参一参是经过五十三位。这个道理懂得之后,禅那证位就依着这个定力能证得的位,这个位子叫圆定位,直趣菩提,就证得佛果了。

  顿悟是理,明白了,你还得去做,你做的时候可就有次第了。这就是我们在讲教义的时候所讲的,立证是理,理虽顿悟,事须渐除。你肚子饿了,到斋堂吃饭,你不能这一碗饭端起来就倒到肚子里头去,不可能吧?你得一口一口吃。你把饭吃了,就饱了,这叫顿入。但是你吃的时候,你必须一口一口吃。你在学法的时候要圆解。

  二、宣化禅师义:

  第11课13分钟后:至最初方便,从此至承受圣旨缺少释义。

  1、阿难启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佛知阿难不懂,这三种定是不能成菩提的,成佛之定只能是椤严定。

  2、阿难已初果,但不能抗魔境,是因为他以心识这种思想来修定,心识有生有灭,不彻底,是天台止观的那种,这种定属于八识,而不是不生不灭性,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遇到魔境时,就不能认清。

  3、修不生不灭的定,才是真正的定,不会被外境所摇动。遇境界时,如境子,事来则映,事走则净,境子本体始终光明,有了真正的智慧,彻底明了。

  4、境界来时,要能认识到它,你的定力能把境界胜过去了,这个境界就是善境界;恶、顺、逆境来了,都可以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才是真正的定力。

  5、妙奢摩他:强制止定,小乘方便门。

  6、三摩:观定, 观照十二因缘、四胜谛等法。

  7、禅那:静虑,思维修。分为:

  7、1不彻底禅那:用识心有生有灭来用功,不是真正的佛定。

  7、2彻底禅那:椤严定。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07课前部分:

  1、未全道力:修行的能力没有增上,定力不够。

  广闻博学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将闻思耽著于字面上、词句上,却没有与自相续结合而实修,那么,一旦遇到违缘、障碍、生老病死,以及怨敌现前的关键时刻,自己则根本无法对治,只能束手就擒。

  《大般涅槃经》里以一个比喻说到禅定和智慧都很重要:“善男子,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比如一根桩子插在地里,先要摇晃它使其松动,如果没有松动就拔不出来。同样,菩萨先以禅定令烦恼动摇,尔后再以智慧把烦恼连根拔除。再如面对烦恼怨敌,先要以禅定把烦恼怨敌捆缚,再用智慧将其斩尽杀绝。所以智慧和禅定都要具足,若一味追求智慧,而没有禅定的功夫,在关键时候,智慧也未必有用武之地。

  2、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将十方如来所使用的,并依此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最深妙、最基本、最便捷的方法传授给我们,包括奢摩他,即寂止、禅定;三摩,即胜观;禅那,即前二者的结合——止观双运的静虑。

  其核心就是止观双运,既要有寂止的禅定,又要有胜观的智慧,同时两者结合又不偏堕。

  3、闻法威仪:《大圆满前行》,对于“三过”、“六垢”、“五不持”这些闻法威仪都有所了解。《优婆塞戒经》中云:“如是之人,能从他听,从他听时,具十六事。

  精修《楞严经》进度5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6佛示定门,首椤严王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一、梦参法师义:

  第06课中部分:

  1、阿难请佛说定,这个就是发大菩提心了。佛说的是大法,是成佛的法,成佛的楞严大定。佛说有三摩提,有这么一个定,叫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摩提就是三摩地,翻成华言就是等持。等的意思就是定跟慧均等,定慧平等;持,任持的意思,以定慧任持你的性体。

  2、三摩提是一切定的总名,凡是在佛经所说的定,都叫三摩提。但大佛顶就不同了,只有这个定叫大佛顶首楞严王。前头的定说的是奢摩他、三摩、禅那,这是三个定的别名。但是这个定的总名叫首楞严王,不同于一般的定,这个定是定的别名。这是真如实际的正体,从真如而起的定,没有生灭,也不会动摇,这是以诸法的源流之底,是三昧中王,是一切定的王,名大佛顶首楞严王。从这个定,从这个三昧,能够产生如意王的三昧。这个定跟一般的定不同,具足万行。一切修行的行,行菩提道的行。

  3、妙庄严路是菩提道路,因为这个路直至成佛。就是过去一切诸佛他能成佛的,就是经过这个门,达到了目的地。什么门?根性法门。楞严经的法门总说就叫根性法门,六根都称性而起的,六根即是自性。十方如来一入涅磐门,就是这个门。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你要走这个路,超出一切门。

  4、佛就跟阿难说了这个名字。阿难想入佛的真正成佛之门,佛跟他说,就是这个门。就是你明白之后,你得修。怎么修?就从这个门进入,这叫定门。这是如来给阿难说的无上乘,妙修行路。

  5、这节文,在“7、1心住身内,无有是处”中又释一次,再解“首椤严王”。

  二、宣化禅师义:

  整节无释义,本节课只有半小时左右,此文前也有缺失,很可能宣化禅师在此宣说了释义,而录音资料缺失,因为在“7、1心住身内,无有是处”中又无释义。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07课前部分

  可能我们的教材,是按照宣化上师或者圆瑛法师的版本来印的,所以将这段经文放在了这里,但这段话应该在后边。(在“7、1心住身内,无有是处”中)

  圆瑛法师认为:“以前宋朝和元朝的有些大德认为这个地方的次第稍微有一点不通。”但佛经本来就是这样的,我认为这段不该移过来。主要是圆瑛法师把这部分内容从后面移到前面来,觉得这样比较通畅。他自己也说过:“这段应该在这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放在后面。”但也没讲调换位置的原因,也没有梵文版本的依据,只是个人觉得是这样的,因此一定要把这段移过来。他也直言:“如果有些人因此对我看不惯或者赞叹,我也无所谓。”宣化上人说:“我也同意圆瑛法师的观点。”他自己也把这段移过来了。但除了他们两位,其他众多高僧大德的不同讲义,几乎都没有放在这里的。藏文版的《大藏经》当中也没有把这段放在这个地方。所以,这段应该在后面比较合适。

  但有时候按照有些依据,略作改动也是有必要的。在当时传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本想依据藏文译本稍作调整,但引起了众多不满。其实按照汉文的次第宣讲,差别也并不是很大,因此也就放弃了调整。但是像圆瑛法师和宣化上人,他们将《楞严经》这段移上来的依据不是很充分,但不知为何,也没什么人找他们麻烦。(众笑)

  其实真正研究《楞严经》的人一看就会明白,无论梵文原本还是各个译本,这段都不在这里。我们有时根据个人的理解进行调整,并没有必要。之前在宣讲《妙法莲华经》时,想依藏文版本略作调整,以便大家理解,后来我在课堂上也解释了,现在包括英文版《妙法莲华经》在内的许多可靠版本,和藏文版都是一致的,并非是凭个人喜好所作的调整。当时鸠摩罗什在翻译时也会参考不同版本,所以缘不同依据的不同版本,也是可以的。

  但圆瑛大师调整所参考的出处暂时不明,只是说前朝的个别法师觉得这里不是很顺,而进行了调整。追溯起来,此处的调动是从圆瑛法师开始的,后学者也没太大异议。而我们学习《楞严经》,则依藏文版的结构,将这段放在后面。

  其实按照藏文版本也没什么不通的,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前面先宣讲了当时阿难尊者向佛陀请法,然后所有的菩萨、阿罗汉和缘觉围绕在佛陀身边,接着佛陀继续给阿难开示,这两个对话之间不放这段话也完全没问题,因为后面佛陀会说:“谛听……”将此段落放在那个位置,可以展开另外一层意思。

  精修《楞严经》进度6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7众生轮转,七处征心*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一、梦参法师义

  第06课尾部:至从佛剃落。

  第07课前部*:

  真心:咱们讲华严经的时候讲法界一相,既不虚伪,也不虚妄,那个才叫真心。

  性净,就是说我们本来常住的那个心性,跟佛的佛性,跟众生的心性,是没有差别的,是平等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伪的,这就叫真心。

  性净跟性明有什么差别?清净无染这叫净,不假洗涤而后净。不是它不干净了,洗了之后就清净了,不是这样子的,原本它就是清净的。明,这个性从古以来永远都是灵明不昧的,不是因为修证了才明的,它是永远常明的,这就叫性净性明。这个性净明体,是指本性的性体来说的。

  妄想就是现在我们所执着的这个意识心,也就是妄心。这个妄心是因缘而起的,跟真是不同的。因这个妄想的缘故,所以说一切众生,生死相续。

  那么能生爱恋的、生乐感的又是谁呢?这个就是妄心呀,所有的见和爱产生的根本是什么,这就是他的病,这就是业障。

  阿难是眼睛见,爱是妄心见,就破除他这个见,破除他这个心。这个心是虚妄心,这个见不是真见,是妄见。爱是识,不会是心的。阿难说是心,其实是识,破他心的意识。这个心不是心,是识。是攀缘的心,把攀缘的妄心当成自性,这如何能了生死?根和识,凡夫愚痴人是没法分辨的。

  见不是眼,想不是心。能见的是见性,所见的境是外头虚妄的妄境。见是心,不是眼,要破除眼见。

  尘就是世间的一切法,它是染污的,劳就是扰乱你不得安宁的。尘劳是烦恼的根本,这个本来具足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烦恼根本的性,是扰乱你的身心。

  心就是六识心,目就是现在肉眼,肉眼是无知的,肉眼是色法,肉眼不能见。本来就无见性,一切众生误把这个见认为是眼,见属于眼,这是不正确的。妄想识心是一切生死的根本,是虚妄的根本。本来就不是心,一切众生都以生灭的意识为心。

  佛就要在他眼睛的这个处所,在他这个心的处所,来破他,来破妄显真。这个破法是要假借很多因缘的,当初二祖见初祖的时候,在他断臂、心里不安的时候,他请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说:将心来,我与汝安。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心。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这一段意思跟这意思是相符的,不过佛说得非常的微妙。

  佛让阿难从他的六根六识,从他的见爱而发起观照,问他的心跟眼睛究竟在什么地方,让他答复。10、1心不在内,内里头的是肉团心,不是你的心。

  10、2执著你的心在外,心也不在外。

  10、3你眼睛所看见的,执著的这个见是心,不是眼,执心在眼。

  10、4或者执明或者暗,把这个心执着在明暗之间。

  10、5执心随一切相而有,这是不对的。

  10、6执心在中间,这也不对。

  10、7执心无著,无有是处。

  这叫七处征心。心本无著,心本来什么执著都没有,只是因境就产生执著。

  二、宣化禅师义:

  第12课*

  常自思惟:这个想就是“识心”;见佛相好,也是这个“心识”,是个生灭心。

  渴仰:是爱心,这叫舍爱从爱,舍爱拾爱。以爱俗家的心,换成爱佛相好。看见佛就满足是欲望,爱欲心太重,所以无定力。

  平常心是道,人我一样,就无爱憎,才会有定。

  常住真心:常住的真心,是不动不摇,所以叫“常住”,不增不减,所以叫“真心”。

  性净明体:自性法性,是清清净净光明遍照的个体。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法华经》中贫子衣中的无价宝珠。

  用诸妄想:用的不是那个不生灭的真心,而是生灭心,这个生灭心就是一种“识”,这个“识”把你支配得颠倒昏迷,用心意识,就把自已陷于生死流转。

  真发明性:这个菩PU提性发明的来源,也就是如何成无上菩PU提。9、应当直心:一念没动,就是直心;动了一念,即打了妄想,就不是直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想,就是直心说话。

  没想,这叫第一念,第一念就是直心发出来的,是道心,是道场;等落第二念,就是第二义了,是人心。

  用第一念,也叫第一义谛;没有讲话的时候,就是第一义谛,等你讲出来了,就落第二念了。

  皆以直心:十法界不出一念心,从慧地到佛果,修行很长,全用直心成佛。

  尘劳:尘,染污心性;劳,扰乱心性。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07课后部分:

  1、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阿难也被如来庄严的三十二相所吸引,将佛陀身相形容为“胜妙殊绝”。“形体映彻”则指如来的形体非常清净、无有垢染,如琉璃般清净透彻。

  2、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阿难说:“我经常这样思维,如此殊胜美妙的身相,绝不可能是由世间欲望和贪爱所生。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欲望的气息又粗又浊。充斥于男女‘臭皮囊’中的不清净的父精母血、各种腥臊、脓血交遘和合,这样的因缘中不可能产生殊胜清净、微妙光明,像紫金一样的光芒。”

  紫金是阎浮提最好的纯金,但它的光芒和迦叶(因身体光芒能掩盖过日月光芒,又名“饮光”)尊者身体的光芒相比,当下则黯然失色。但迦叶尊者的光芒和佛陀的光芒相比较,迦叶尊者即显暗淡无光。

  3、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生死死,又死死生生,相续不断地在轮回里面一直流转。一切原因皆是由不知常住心而起(常住心是此经中很重要的法相名词,如同密法所讲的“本来觉性”)。

  众生皆有常住心,其体性清净光明,而众生却不明其意,用分别妄念一直将它束缚。妄想分别非真实,因此众生在生死轮回里不断地流转。

  这是对心性的直指。大家应该牢记!此段与藏文同出一辙,众生无始以来,不识本性为空与光明无二无别,反而被妄念分别所束缚。因此,认识本性的当下就可以开悟。

  历史上有位破山海明禅师,偶然机遇听到大和尚传讲《楞严经》,当听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时,他突然生起很大的“疑情”(藏传佛教称为“验相”),于是安住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极大加持力中——禅宗讲的“怀疑”、“疑情”或“参话头”,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感应。

  就像《宝性论》和密法中所讲到的那样——每个众生都具有“本体空性、自性光明”的如来藏,只不过被妄念所束缚,如果能够认识到它,当下便可开悟。

  4、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十方如来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于同一道中获得成就的,他们都是依靠直心而超越生死轮回。依此无有任何谄曲的直心,便能不遭迂曲地成就地道之果位。”

  在藏文版《大藏经》中,将“直心”译为“中观”,中观可分为“心中观”和“语中观”。此处意为:“十方诸佛都是依靠中观而超离生死的。”

  有些大德说“直心”即《大乘起信论》中宣说的三种心:“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即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种心至关重要。《维摩诘经》中也说:“直心是道场。”其实,所谓直心,也可以说是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中观”也是如此,远离四边八戏,不论语言还是心识方面,“远离一切边”就是真正的中观。

  此处的“心言直故”,也可以分为“心直”和“言直”。“言直”为了义顿说,指完全通达了义的奥义。

  5、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你说自己发心出家,是因为看到了如来的三十二相。那么,你是用什么东西去看的呢?你又说见后十分欢喜,又是什么东西产生的欢喜呢?

  6、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能见到佛陀的三十二相,能生起的欢喜心,是用我的眼睛和我的心。用我阿难的眼睛看到如来的身像,我的心就产生了欢喜。

  7、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你说是你的眼睛见到后,心便产生了欢喜。但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心和眼睛到底在哪儿,就无法降伏相续中的烦恼和痛苦。”“尘劳”,藏文版本中译为“烦恼和痛苦”。

  8、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使你流转轮回的罪魁祸首,就是你的心和眼。现在我问你,你的心和眼到底在哪里?”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1卷6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