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极乐愿文56-60笔记
民俗学-极乐愿文60笔记
1、壬三、忏悔三种意恶业:贪心害心与邪见,发露忏悔意三罪。
2、贪心是指贪图他人丰富的财物、强大的势力、勇士的魄力、智者的辩才、美丽的容貌等,都是对某种对境有欲求心,并想:若有办法让我拥有这一切,那该多好啊!
产生贪心是因为没有智慧,不明了所贪对境的虚妄本质。挽救这些贪欲者的办法就是佛法,如果掌握了佛法,就能消除内心的贪执,一切烦恼也会自然消失。
3、在一切贪心之中,贪上师、僧众的财产属于大贪心,其过患特别严重。
4、什么人容易产生贪心呢?一般来讲,恬不知耻、贪得无厌犹如饿狗之人容易生贪心。一方面,没有羞耻的人容易生贪心,另一方面,生贪心也会让人丧失羞耻心,即便是比较有智慧的人,产生贪心后也会丧失羞耻心。
5、一般来说,贪心主要是由欲望引起的,也有以杀死敌人并占有其财产的嗔心引起的。贪心除了本有的过患外,还会导致害心、杀生、不与取、妄语、恶语等很多恶业,因此,其过患非常严重。
6、贪心有何等果报呢?其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即便幸得人身,也是相貌丑陋、贫穷可怜,虽有财富也易毁尽,而且由于贪欲作障而使心中所愿一无所成,生于恶劣的环境,常成为具贪心者。《华严经》中说:“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欲,二者无有厌足。”
7、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就是一种愚痴,而愚痴和智慧如同水火不相容,所以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有贪欲的。
8、若能断除贪心,则会获得许许多多的功德。首先,断除贪心者能转生于善趣,如佛经云:“城邑或静处,他人所属物,不生贪心者,彼士转善趣。”其次,断除贪心者转生于善趣时,若转生到天界,会成为不同于其他天人的富裕者;如果转生为人,则钱财稳固,谁也不会对其产生抢夺之心,而且钱财富足,始终花不完。
民俗学-极乐愿文59笔记
1、在四种语不善业中,妄语、离间语和恶语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绮语。
2、在《瑜伽师地论》中提到,绮语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法语、非静语等。
在《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中提到了七种绮语:
一、依不善意语,以烦恼心说的语言。
二、无义语,没有意义或无关紧要的语言。
三、非时语,语言虽然有意义,但说的时间不恰当。
四、恶法相应语,一切与不善法——唱歌、跳舞、战争等——相应的语言。
五、作语。
六、不作语。
七、无作语。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提到七种绮语:
一、斗讼竞诤语,宣说斗争、诉讼、竞争的语言。
二、恶咒术语,如对婆罗门的论典和咒语以爱乐心受持讽诵。
三、苦所逼语,为痛苦所逼迫而发出的语言。
四、戏笑游乐语,戏笑、游乐、歌舞、影视方面的语言。
五、处众杂语,在大众场合说世间的杂语。
六、颠狂语,犹如心识不正常者发出的迷乱的语言。
七、邪命语,为得到名闻利养而说的五种邪命之语。
《阿毗昙心论》中说:“不善语、无益语、非法语,是名绮语。”何谓不绮语?《舍利弗阿毗昙论》中说:“若人应时语、真实语、有义语、调伏语、寂静语、顺时善语,是名不绮语。”
根据这些经论的观点可知:从狭义来讲,吃喝玩乐等与佛法和解脱无关的语言属于绮语;从广义来讲,不仅如此,连妄语、离间语、恶语也都包括在绮语中。
3、按喇拉曲智仁波切的观点,所谓绮语是指未经观察、信口雌黄的无关之语。佛陀曾说:“详察细审而言说,未经观察切莫说。”因此,如果要开口说话,必须事先详细观察、深思熟虑,否则,未经观察就随口乱说很可能造成前言不搭后语的绮语。这样的绮语对自他都不利,会导致今生来世的不悦意果报。
4、在一切绮语中,以在闻法或者念诵仪轨、咒语时胡言乱语、东拉西扯的罪过最为严重。在闻法诵咒时,若夹杂闲言碎语、喝茶、吸烟,则罪过与舍法罪相同。
5、什么样的人爱说绮语呢?一般而言,那些不知羞耻、懈怠懒惰、放逸散漫、贪嗔强烈、如鹦鹉般喜欢言谈、心口不调顺的人爱说绮语。
6、《法句譬喻经》里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七个老人从远方来到舍卫国,他们苦苦哀求佛陀让他们出家,世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七个老人出家后不精进办道,整天谈论以前的事,而且大声说笑,影响其他比丘的修行。世尊知道后告诫他们:“世间人以五种事而自恃:一是青春年少,二是相貌端严,三是身体健康,四是金银财宝,五是种姓高贵。这五种法你们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还多言世事、大声戏笑呢?”世尊又为他们宣说了人身无常坏灭、老病死苦的教言。听了佛的开示,七个老人顿时心开意解,获得阿罗汉果。
7、绮语有何果报呢?因为绮语是以贪嗔痴而产生的,所以其异熟果报是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如佛经云:“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其等流果是即便转生为人,也会令众人不喜,如疯子般言繁语杂,心烦意乱,谁也不相信他的话,生生世世爱说绮语。佛经中说:“(绮语者)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信,二者语不明了。”
8、如果断除绮语,则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利益:生生世世会转生于贵族之家,受到众人拥戴,说话前后连贯,语言不会有过错,能言善辩,与正法不相违,所说之语犹如蜂蜜一般相合众人心意。
《大集经》中说断除绮语有十种功德:一、天人爱敬。二、明人(即智者)随喜。三、常乐实事。四、不为明人所嫌,共住不离。五、闻言悉能领受。六、常得他人尊重爱敬。七、常乐阿兰若处。八、爱乐贤圣默然。九、远离恶人,亲近贤圣。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其他经中说:“设若能断除,无义诸绮语,恒时讲正法,彼士转善趣。”《正法念处经》中也说:“观绮语如刀,一切常远离,常行于正语,是人生善道。”
民俗学-极乐愿文58笔记
1、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忆前世,佛经中也说只有少数人能回忆前世,但通过回忆前世的个案,完全能够证成前世是存在的。既然前世存在,后世自然也存在。虽然是少数人的经验,但只要是事实的真相,从道理上完全说得过去,那大多数人就应该承认这件事。
2、什么样的人容易说恶语呢?那些恶口如蛇舌、心狠残暴、暴躁易怒、不护根门、无有惭愧、性情恶劣之人好说恶语。
3、断除恶语则会获得许多功德:不会转生到恶趣,经常能听到悦耳之语,受到众人恭敬,有众多亲朋好友,一切事业自然成办,即使沦为一无所有的乞丐,也会得到众人的欢喜,永无死于恶性(无有善法)之中的顾虑。
《大方等大集经》中说,远离恶语有十种功德:一者得柔软语,语音柔软不刺耳。二者捷利语,说话流利,不结结巴巴、吞吞吐吐。三者合理语。四者美润语,沙哑的声音很难听,别人听到就想捂耳朵,若远离恶语,则语音不沙哑、优美润泽。五者言必得中,说话能说到点子上,不是说了半天,谁都听不明白在说什么。六者直语,即说话公平正直,无有谄曲。七者无畏语,即在大众中发言无有畏惧。八者不敢轻凌语。九者法语清辩。十者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民俗学-极乐愿文57笔记
1、在一般的凡夫人面前,密宗的忿怒本尊与净土宗的阿弥陀佛不同,但是当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时,就会知道他们是无二无别的。续部中说:“诸佛于智慧界中一体。”意思是,在法身智慧界中,一切诸佛是一味一体、不可分割的。
2、在恶语之中,取恶名的罪过也是极为严重的。对旁生也不能以恶语指责,否则也会有很大的过患。
民俗学-极乐愿文56笔记
1、僧人家里养了一只猴子,那只猴子见到仓央嘉措后神情很反常:时而非常欢喜,时而悲伤流泪。僧人问仓央嘉措:“来我家的客人很多,但它从来没有这样过,这是为什么呢?”仓央嘉措便入定观察,结果发现这只猴子是自己的姐姐曲珍的转世。为什么曲珍会转生为猴子呢?仓央嘉措再次观察才明白:原来仓央嘉措六岁时父亲去世了,他和母亲、姐姐相依为命。一次仓央嘉措光着身子和伙伴们玩耍,姐姐看到后很不高兴,一边骂:“你像猴子一样干什么?”一边拽着他脖子上的护身带往回拖。当仓央嘉措的身体从石头上拖过时,在石头上留下了明显的身印。姐姐见后,才觉得弟弟不是一般的人,虽然她也作了忏悔,但死后还是转生为猴子。仓央嘉措把此事告诉了僧人,最后说:“现在我不得不离开,也许我走开后它会悲伤而死,希望你能给它作超度佛事。”
2、乔美仁波切前世也有类似的经历:一次,乔美仁波切在坐禅时,眼前忽然显现出一只白狗的影像,他再三观察,结果回忆起很久以前的往事:佛陀在世时,一只白狗跟着一群商人上路,它偷吃了商人的食物,商人们发现后把它活埋了。阿难尊者见到此事后,为死去的白狗念经超度,并发愿它将来转生为对佛教有利益的人。由于阿难尊者的加持和发愿,那只白狗后来辗转成为乔美仁波切。为什么自己前世会转为狗呢?乔美仁波切进一步观察:原来在久远以前,自己曾经骂别人是狗,以此因缘于五百世中转为狗,最后一次就是佛陀时代的那只白狗。
3、在这些公案里,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道理——众生是因为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缘而在轮回中辗转漂泊的。这从《全知无垢光尊者传》、《益西措嘉佛母密传》等圣者的传记中也可以看出。
4、说恶语的过患如是严重,那什么人容易说恶语呢?一般而言,那些种族高贵、相貌端严、青春美满、地位显赫、财产富足、广闻博学的傲慢之人容易以恶语侮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