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66笔记

创建日期:2023-03-12

  哲学-中观庄严66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小结)+庚二、建其理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辛二、建立周遍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28-40,39-49课小结)+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子一、破实一之外境(42-52,49-52课小结)+子二、破实一之识

  子二、破实一之识=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寅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

  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卯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56-88,53-62课,含两个小结)+卯二、破外道之观点(62-69课)

  卯二、破外道之观点=辰一、总说破明智派(90,62+63课)+辰二、别破各自之观点

  辰二、别破各自之观点=巳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92,63+64课)+巳二、破顺世派之观点(93,65课)+巳三、破数论派之观点+巳四、破密行派之观点(67+68+69课)

  巳三、破数论派之观点=午一、宣说破斥(95,66课)+午二、破遣过之答复(96,66课)

  95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二辰二巳三午一、宣说破斥:
         力等性声等,许具一境相,识亦不合理,三性境现故。

  96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二辰二巳三午二、破遣过之答复:
        若许事体三,识现唯一相,与彼不同现,岂许彼取彼?

  2、破数论派之观点,午一、宣说破斥:力等性声等,许具一境相,识亦不合理,三性境现故。

  数论道所承认的二十五谛当中,具有尘、力、暗三种本性的自性声等所缘境,却只承许独一的取境相之识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所见对境具有三种本性的缘故,取境之识唯一实体的观点肯定不合理。

  由于数论师承许一切对境具有喜忧暗三德的自性,针对这一点便可明确指出:色声香味触等任何一法均具有喜忧暗三德,由此可以了知,执著的心识绝对不可能成为实有独一无二的本体。因为你们承认外境具足三种功德的缘故,有境识又怎么会成为唯一实有呢?所缘是三,能缘的心识也应该是三。因此,你宗所说的唯一心识根本不能成立。

  3、《入菩萨行论》、《入中论》等有关中观论典中经常会提及数论道和胜论道,正如《入中论自释》中所说,此二者是所有外道的根本。如果遮破了这两种道的观点,那么,整个常派的观点都可以遮破;如果遮破了顺世道的观点,则可以驳斥所有断派。现在世间上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邪门道,但概括起来,全部可以包括在常派和断派当中。

  《俱舍论》中讲了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有漏神通和无漏神通等。外道虽然未以智慧断除自相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但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压制自相续中的粗大分别念,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世间成就。尽管并不具足小乘或大乘的出世间成就。

  4、有关数论道的观点,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里面讲得比较广。

  数论道认为1:整个万法全部可以含摄在二十五谛当中。

  佛教认为: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胜义谛和世俗谛中。

  数论道认为2:世俗显现的一切万法的作者是主物,而神我则是享用万事万物的享受者。

  佛教认为:就像我们所谓的由眼耳鼻舌身组成的“我”领受外境一样。

  数论道认为3:主物是一切无情法——除神我与主物之外其他二十三谛的来源。本体尘、暗、力三种功德平衡时称为主物,三种功德不平衡时则会显现二十三种现象法。三种功德当中,第一个是尘,也就是忧愁或痛苦,它是嗔心的代表;力就是指快乐,是贪心的代表;暗为等舍,也就是所谓的痴心。

  佛教认为:我们也经常说贪嗔痴三者平衡即是阿赖耶的本体或者说胜义;贪嗔痴三者不平衡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显现或者说为世俗。

  数论道认为4:外界万事万物的因就是主物,承许主物中可以出生二十三种现象,也就是说,主物中首先现出如明镜般的大或心。此处所说的“心”并非佛教所谓情识的心,它只是具有连接作用的一种法。

  佛教认为:明明了知所谓的感受——快乐、痛苦等是内心的一种作用和状态,与无情法毫无关联,却还是固执地认为苦乐等由无情法的主物中产生。但是,无情法上怎么会出现快乐和痛苦呢?根本不可能出现。

  数论道认为5:承许的二十五种所知法,神我与主物变现的二十三种所知法结成有境与境的关系之后,众生就如同昆虫被丝线束缚一样,在整个轮回当中无法获得解脱。

  佛教认为:承许以贪嗔痴等的束缚,众生一直在轮回中不自在地流转,始终不能解脱。

  数论道认为6:通过世间禅定,以压制的方式断除了烦恼,并且获得了无色界当中有顶的最高境界,这时已经完全了知欲界和色界的一切过患,最后安住于非常微妙的无色界禅定当中。神我便与对境一刀两断、逍遥自在而住,完全离开束缚之因的对境,这时已经获得了解脱的果位。

  佛教认为:因为他们不具足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没有依靠二无我的智慧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因此,这只是一种世间道。在世间道中,这一宗派也具有一定的功德,但从出世间角度来讲,即使佛教声闻乘的阿罗汉果,他们也是根本没有。

  数论道认为6:实际是将阿赖耶误认为主物, 意识误解为神我,主物的境界中出生现象的道理就如同从阿赖耶中出现识的道理一样。能够变现一切万事万物的自性主物是一种无情法。

  佛教认为:阿赖耶是一切万物的来源,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全部是由阿赖耶中显现出来的。按照唯识宗的观点——阿赖耶属于有情心识,是有情法。这一宗派的教义与假相唯识最为接近,所宣讲的道理与一切万法的现相和实相比较贴近,但观点不如小乘宗。

  5、佛陀早就已经告诉我们:依靠世间道只能暂时压制烦恼,所获得的也仅仅是有漏的神通、神变等。从古至今,能够以事势理、法尔理等四种理真实成立的,唯一就是佛教。所以,没有学习因明、中观、《俱舍论》的话,很多人可能会像世间人一样,只是行持表面的一些善法,以这种行为舍弃自己的见修行果,这是相当可惜的。

  6、午二、破遣过之答复:若许事体三,识现唯一相,与彼不同现,岂许彼取彼?

  数论师说:事物的本体虽然具有三种功德,但能缘的识只显现唯一的相。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如果有境与对境不相同,又怎么能缘取这一对境呢?根本不能缘取。

  7、数论道认为:有境是实有唯一的,对境则是三个,二者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取境。

  中观破法:如果识只有一个,对境却有三个,比如对境上有白色、红色、蓝色,那么,识面前显现一种颜色还是三种颜色?如果说是三种颜色,那么识也应该承许为三个,否则,境和有境就会相违。

  8、数论道认为:对境虽然具有三德的自性,但识只是缘三德中成分最多的那一德。以声音为例,声音虽然完整具足痛苦、快乐、等舍三德,但其中快乐的成分占大多数时,听到的便是快乐的声音。或者说白色、红色、黑色,哪一个对境的颜色多一点,识就只会缘取那一对境。

  中观破法:一块花布上虽然黑色多一点、白色少一点、蓝色特别少,识仍然会在同一时间内全部见到,根本不会漏见哪一种颜色,这一点现量可以了知。因此,由于众生的种性、信解、修道各不相同,对于同一个声音,也会出现“非常好听”、“特别难听”、“可有可无”的不同想法。外境上如果真正存在三种德的自性,而且其中某一成分多就只会缘取它,那么,缘同一个声音,所有的人都应该痛苦,或者全部都应该快乐,但这是根本不合理的。

  9、数论道认为:由于少部分不显现而不被识取受。

  中观破法:正因为外境如何显现、识也会原原本本地如此执著它,所以才称其为执著此外境的识。如果与对境格格不入——外境是三种颜色、识只有一种的话,也就不是执著此外境的有境了;同样,因为声音是三德的自性,仅仅缘取为一的识也就不能成为取这一声音的识。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6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