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4[2-3]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
“心修此行”,就是说,如果我们用心去修这个法,什么修法呢?就是前面讲的“内外不住,来去自由”。
“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境界达到了“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内容了,这就和“般若波罗蜜”没有什么差别了,这就是“般若波罗蜜”法讲的意义了。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除执心,通达无碍”的话,就已经达到了“般若波罗蜜”的内容,所以说“本无差别”。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内心证悟的境界,和佛经大般若里面讲的“般若波罗蜜”,在这个时候,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首先,我们刚刚开始闻思的时候,是通过学习佛经,去解读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然后,当我们证悟了以后,我们通过内心的境界,去解读佛经和整个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开始的时候,如果不依靠佛经的思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理解佛经、心的本性;然后,通过学习佛经,我们有了内在证悟境界的时候,我们反过来用自己的境界去解读般若佛经和整个世界,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文字了。
禅宗是不需要文字的,为什么不需要文字呢? 因为文字全部的作用就是最终使我们证悟,如果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已经找到了这种证悟境界,那么还要文字用来干嘛呢?没有必要了,所以就说不立文字。
“本无差别”是很有意义的,首先我们去阅读佛经,然后观照自己的感觉,然后把佛经的内容与修行的境界作对比。佛经讲的 “般若波罗蜜”,跟我们现在感觉到的境界,是不是一回事?如果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已经体会到了“般若”讲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开悟了,就已经证悟了。
我们昨天第三堂课讲了,般若佛经里面讲了“无念,无忆,无著” 这些证悟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根本没有开悟的、无记的禅定当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类似于 “无念、无忆、无著”的感觉,所以在文字与修行之间就存在误区,证悟必须要有善知识指导。
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子的人,也需要有上师。尽管他的上师只是简单给他讲了几句《金刚经》,他立即就恍然大悟了,但是他也必需有上师的,当然他不需要太多的上师。
对于我们普通人的话,那就更加地需要有上师了。因为修行当中,有太多太多的弯路,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上师的指导。
比如说,我们禅定当中类似于 “无念、无忆、无著”的感觉,是真实的、正确的?还是无记的、错误的?以我们自己的能力去观察,是比较难辨别的,这些在第三堂课我们讲“无念,无忆,无著”的时候讲过了,大家要记住。
打个比方,我们往前走一条还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可以提前知道,前面有多少多少的公里,或者走到多少公里以后,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地。但是我们毕竟没有走过这条路,所以不知道、不清楚前面路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只有当我们把这条路每一段、每一节走完以后,才能非常清楚的知道这条路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
昨天第三堂课讲的三个词“无念,无忆,无著”,有三个正面的和三个负面的、或者是三个正确的和三个错误的见解,我们不是很清楚,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我们还没有走过这条路,自己就没有办法辨别。这个时候,我们要找一个已经走过的人来帮我们辨别对与错,那么已经走过的人是谁呢?当然是我们的上师。上师走过了这条路,他才能够帮我们区分对和错。
我们因为自己还没走过这条路,所以不是很清楚对和错。第一堂课答疑时我也提到过,当我们走完这条路,再往回看的时候,这六个字对和错的区别,就像天地之别。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走这段路,所以看起来都是一样的,看不出来区别。
我们禅定中“无念、无忆、无著”的感觉,跟这里的“般若波罗蜜”是“本无差别”吗?到底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 自己似乎认为没有差别,但是,真的没有差别吗? 很难辨别。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上师,上师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够帮我们区分证悟过程中的对和错。
《坛经》当中讲过,对于证悟,上师确实是没有办法替我们证悟的,是一定要我们自己去证悟的。上师的加持,对我们证悟能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只有上师的加持,而没有我们自己的信心,那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上师是没有办法把我们的心的本性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去看、让我们去感受,因为自己的心的本性是语言没有办法表达的,所以证悟很难。如果我们有信心的话,一方面得到上师的加持,另一方面更重要是我们去修行,当产生了一点点感觉的时候,就要分辨这个感觉是正确的,还有错误的?我们需要请上师来辨别,这是非常重要的。
“本无差别”,惠能大师用的字不多,但是里面有着很深的内容。是有差别,还是没差别,谁说了算呢?实际上是很难辨别的。
如果我们只是在字面上说“本无差别”,那很简单,就算解释过了。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地、深入地去了解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谁能知道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我们怎么知道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
如果我们有了已经开悟的上师,那么这些都不是问题了,所有问题都没有了;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上师,那么这些问题都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去解释一下“本无差别”字面上的内容,不难。即使从来不学佛的、一点信仰都没有的大学教授,他也可以解释这些字面上的内容。但是真实“本无差别”的内容,没有证悟的人,是没有办法的了知的。
我们在创造自身证悟条件的时候,有几个方面非常的关键:第一个是自己的要积累福报,这点非常的重要,可以修四加行、五加行;另外一个要得到上师的加持,修上师瑜伽非常重要、特别的重要。
我们昨天第三堂课也讲过了,证悟的“方法”特别特别简单,因为它太过于简单了,所以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去证悟了。如果它稍微复杂一点,那么需要磕头的话,我们就去磕头;需要念经的话,我们就去念经;需要学习的话,我们就去学习,这些我们都可以去做。但是证悟的“方法”里,磕头、念经、学习,都用不上,它就是特别简单的方法。
在这个特别简单的“方法”里,有两个因缘,但是我们都没有。第一个,我们对上师没有信心,对法没有信心。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信心,但是确实没有强大的信心。第二个,我们修四加行、五加行这些基础法都不到位、都不合格。
由于没有这两个因缘,所以这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就对证悟不起任何作用了。再没有更多的其他方法了,只能感到很无奈。
因为证悟的“方法”过于简单了,所以真的是什么方法都用不上。学习用不上,学不学都无所谓。我们即使把《大般若经》全部背完了,也没有用的。要真正的证悟,真不是容易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基础的四加行、五加行修得好,并且对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上师们,有强大的信心,这样我们就具备了证悟的条件,就不可能不证悟了。
条件都具备了,怎么可能不证悟呢?这是一种因果,也是一种缘起,因和缘都具备了,果不可能不产生的。
所以,自身创造证悟的条件,是最最最重要的。否则的话,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现在自己的境界,跟《大般若经》“般若波罗蜜”是不是“本无差别”。究竟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根本没办法判断。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
“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就是佛教的佛经,所有的佛经,可以分十二种不同的类型,就叫作“十二部经”。
所有的经书、所有的文字、所有的大乘和小乘、佛的十二部经。
“皆因人置”,“置”是什么意思?就是设置、安排。这些文字、这些大乘和小乘,都是根据人的情况设置、安排的。
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根机,所以就有大乘和小乘这样的设计、安排,是“皆因人置”。
佛法,为什么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就是因为人有这么多不同的根机;佛经,有这么多的佛经,就是因为不同的佛经是针对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族群的人而设置、出现的。
总之,这些都“皆因人置”。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
“因智慧性”,就是说,人是有智慧的,人跟动物、鬼神是不一样的。
人可以思考,有思维,所以人可以通过闻、思、修获得智慧。或者是说,人有能力去闻思修,人是有这种智慧的。
虽然人的智慧,有大智慧和小智慧之别、上等智慧和下等智慧之别,存在各个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人都是有智慧的。
“故能建立”,这里的“故”就是所以的意思。所以佛可以建立大乘、小乘、十二部经等等,为什么呢?
如果人跟动物一样没有智慧的话,那么佛就是建立大乘、小乘、十二部经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大家都不懂什么叫大乘?什么叫小乘?十二部经做什么用?也就是,佛法就不会出现了,因为出现了也是没有用的。
佛法只为“因智慧性”而出现,因为人是有智慧的,所以“故能建立”。佛建立了大乘、小乘等等,这些设计、这些安排都是会成功的。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
“若无世人”,这个地方,各个版本有一点点不一样。
在很多的版本里面,讲的都是“世人”,(师指手中书)比如宗宝本讲:“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
我现在用的这个敦煌版,也是讲:“若无世人”。
但是敦煌版也是有几个版本的,比如敦煌博物馆收藏的版本叫作敦博本。最早发现的版本就叫作敦煌的原本,而后来发现的版本就叫作敦煌新本。
在敦煌原本里讲的不是“世人”,而是说:“若无智人”。其中的“智”,是“智慧”的“智”。
{ 注:《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简称李本)
在李本中,是: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我若无智人,一切万法本亦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
也就是说,在宗宝本等很多的版本中,讲的是“若无世人”;而在敦煌原本中,讲的是“若无智人”。其实“世人”与“智人”这两个都可以,但是更接近经义的是什么呢?应当是“智人”。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切万法本无不有”,如果没有这样有智慧的人,那么佛讲了这么多的法,都是没有用的,当然佛也不会讲的,所以“一切万法”都是不会有的。
再者,前面才讲:“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这里紧接着就说:“若无智人”,这样前后内容上的连接,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我认为这样更接近经义。
当然如果我们用这个版本的“若无世人”,也可以解释,不是完全不可以解释的。就是说,如果六道轮回当中没有人类,那么“一切万法本无不有”,佛法不可能出现了。为什么呢?因为六道中的其他道众生,比如地狱众生、饿鬼众生、动物,它们听不懂佛法,那么佛讲这么多法,有什么用呢?所以“一切万法本无不有”了。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
“故知万法本从人兴”,其中“故知”就是所以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到、由此可见。
“万法”,不是平时我们讲的万事万物,这里讲的“万法”就是佛法,佛法都是根据人而兴起的。
我们平时讲,佛陀是人天之尊、人天之导师。虽然佛陀是六道轮回当中所有众生的导师,但是因为六道中,只有人和天人才能够听得懂佛法,所以佛经里面经常讲,佛陀是人天之师、人天导师;而不会说,佛陀是六道之师、六道导师,不会这样讲,这叫人天之道。
是不是佛陀放弃了其他道的众生呢?也不是,佛陀通过不同的方法摄受六道的众生,其中通过直接讲佛法摄受的这类众生,只有人和天人了。而在人和天人当中,主要的就是人。
《坛经》前面讲“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全部都是佛陀为了人而设置。然后这里讲“万法本从人兴”,所有的佛法都是“以人为本”。(众笑)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
“一切经书因人说有”,“一切经书”都是因为人而说的,就是为了人类而说的。
对于六道众生,佛佗以慈悲都会摄受的。但是通过直接讲佛法,而让他们开悟解脱的,只有人和天人,尤其是人。因为,能够与示现为人的佛佗直接对话、接受佛法教育的这种弟子就是人,所以“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缘在人中有愚有智”,人当中有稍微愚昧一点的人、小智慧的人、大智慧的人之别。
“愚为小故”,愚就是根机小。
“智为大人”,智就是大根机的人、大乘根机的人。
虽然人的智慧有大和小之别,但是总的来说,人都是有智慧的。跟其他道众生相比的话,人是有智慧的,所以佛经是对人而讲的。
“迷人问于智者”,“迷人”就是像我们这样还没有证悟的人;“智者”就是证悟的人。没有证悟的人向已经证悟的人问,问什么呢?问我们的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子?怎么样证悟?证悟的境界是什么样子?怎么样修行?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
“智人与愚人说法”,证悟的人给没有证悟的人说法、讲法。
“令使愚者悟解心开”,通过讲法,让没有证悟的人能够证悟。“悟解心开”,心打开了,见到心的本性了。
“迷人若悟心开”,如果“迷人”能够证悟的话。
“与大智人无别”,“迷人”证悟了以后,就与“大智人”没有差别了。
愚人、小根机的人,都是暂时的、临时的,他们也会证悟的。当他们证悟了以后,根机的大和小之分就不存在了,大家都一样了。
我们刚才讲了,陆地上所有的河流,最后都回归了大海。所有的水,无论是什么样的水,最后都变成了海水,融为一体了。同理,“迷人若悟心开”,就跟大智者人无差别了。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故知不悟”,所以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不开悟的话。
“即佛是众生”,那么佛就是众生了,这个时候的佛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我们的心的本性、如来藏;如来藏就叫作佛。
如果我们不开悟、不证悟的话,那么佛就是众生了。
“一念若悟”,只要一个念头证悟了以后,那么所有念头都证悟了,不需要一个一个地证悟。
“即众生是佛”,众生就是佛了。
是不是证悟的当下就成佛了呢?还不是,离成佛还很远。我们昨天第三堂课讲过了,没关系的,路途虽然很遥远,但是速度会很快。只要能够证悟,那么剩下的其他路途都不是问题了,根本就不成问题了。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这里的“万法”,指的不是万事万物,而是佛法。
所有八万四千法门的佛法,它的真正的精华、真正的意义,不要到外面去寻找,都在自己的心中。我们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能够找到所有的答案。这些答案不要到外面去找,从外面所得到的所有答案,都不是答案,必须要在自身内心中去找。
“何不从于自心”,我们为什么不去自己的本心当中去找呢?
“顿现真如本性”,内心当中的“真如本性”就是佛性,为什么不去证悟、顿悟这个“本性”呢?既然万法的内容都在自心当中,为什么不去证悟自心的这个“本性”呢?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
“《菩萨戒经》云”,这是《梵网经》的一部分。姚秦罗什最后译出《梵网经》中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为二卷,题曰梵网经卢遮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
“戒本源自性清净”,这里的“戒”,所有的菩萨戒最终都归于法界,所有的戒定慧,都离不开法界,而法界“本源自性清净”。
“识心见性”,前面两个字“识心”特别的重要,这是禅宗的说法,也是大圆满的说法,它们的用词是一模一样的。
“识心”是什么呢?认识自己的心的本性,就叫作“识心”。认识自己的心的本性是什么呢?什么叫作认识呢?
我们平时不太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只是用表层意识去判断外面的事情。当我们开始修禅定,往里观察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一点点内心的状态。比如说,知道当下的心里,有很多满天飞的杂念,静不下来,或者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烦恼。我们会知道这些内心的表面现象,这是不是“识心”呢?
还不是,这只是对表面情绪的认识,而真正的“识心”是要识别表面情绪的本质,识别心的本质。
我们二十四小时当中能够接触的、能够感觉的、能够感受的东西,都叫作情绪。情绪是内在心本性的外衣,也就是最外面的一层。我们二十四小时只能接触心的外衣,根本不知道心内在的、真正的、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需要“识心”,要识别、认识心的本性,而不是它的表面现象。
“识心”与“见性”,这两个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我们认识或者识别了心的本性的时候,也就见到了心的本性了,所以这两个词是一个意思。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自成佛道”,这个时候自己就走上了佛道。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已经接触到了佛的法身,看到了佛的法身;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已经上路了。
真正的上路,是证悟以后才能上路。平时我们说,皈依的时候,就是进入了佛门;有出离心的时候,就是已经走上了解脱道;有菩提心的时候,就是进入了大乘道。真正地走上佛道的时候,就是我们证悟的那一天。
当我们真正地走上佛道了,这个时候就是“自成佛道”。
“即时豁然”,证悟的时候,我们会突然看到自己的心的本性。
“还得本心”,我们会回归到原来最原始的状态、回归自然。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心的本性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回归自然和回归原始。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与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
“善知识”,在佛经里面,上师就叫作善知识。《坛经》里面,六祖惠能大师对所有的弟子、听法的人,都称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善知识。
“我于忍和尚处”,就是五祖弘忍大师的地方。
“一闻言下大悟”,五祖弘忍大师讲《金刚经》的时候,(师指手中书)“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惠能大师就恍然大悟了,根本不需要说太多。
除了惠能大师以外,也有其他人像这样只一言半语就证悟的。
比如说,五祖弘忍大师决定传衣钵的时候,僧团里面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惠能大师平时只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人,一丁点的地位都没有;而神秀大师则很有威望,所有弟子都认为衣钵应该传给他。
五祖弘忍大师非常了解他的弟子们,一方面把衣钵传给了惠能大师,另一方面知道有人会伤害他,所以当下就把他送走了。
对于突然间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很多人想不通,很多人就去追惠能大师。其中大部分人是为了夺回衣钵,但其中有一个人不是为了衣钵,他就是想得到法。在他的心里,想追到的东西,不是衣钵,而是法,他就真的追到了惠能大师。
那些想追回衣钵的人,都没有追到惠能大师,只有这个人追到了。他对惠能大师说:我不是为了衣钵,我是为了法。
惠能大师只给他讲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师指手中书)“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说,你不思善,不思恶,当下的“这个”就是心的本性。
这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当下的“这个”?“这个”是什么呢?什么东西叫“这个”呢?惠能大师没有说清楚,但是,那个人真的就是因为惠能大师的这一句话,他就证悟了。
他也是因为一句话而证悟的,所以说,当时的时候,听一言半语就能够证悟的人,除了惠能大师以外,还是有其他人的。
(师指手中书)“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这里“正与么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正是这样子的时候,就在这样子的时候。
“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讲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讲。
其实就是说,“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时候”的“这个”就是本来面目。那么,什么是“那个时候”的“这个”呢?
“那个时候”就是“正与么时”的这个时候,也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那个”就是本来的面目。(众笑)
这些我们听起来根本就没办法理解,但是因为那些人的根器真的是非常的不一样,所以他就这么一句:“那个时候”的“这个”、“这个时候”的“那个”,他就证悟了。
他看起来比六祖惠能大师还要厉害一些,六祖惠能大师毕竟是听了《金刚经》证悟的,而这个人没有听《金刚经》,只是听了“那个时候”的“这个”、“这个时候”的“那个”,他就证悟了。他很厉害的,那个时候的人真的是这样子,不需要太多的讲解,所以说“一闻言下大悟”。
“顿见真如本性”,那个时候就真的证悟了本性。
“是故与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希望这个法脉能够流传,希望学道的人能够证悟菩提。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