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53课1-9

创建日期:2022-08-04

  行为学-教言宝藏53课1-9

  第五十三课:万有本即身与刹

  一、与根机相应的法最殊胜

  农历春节是很多人特别重视的节日,尤其在节假日中能与家人团圆,吃上一顿团圆饭也是很多人的愿望。虽然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修行很重要,人生的首要任务必须用在修行之上,但与家人、亲朋好友团聚也是人之常情。因此适当的放松无可厚非,但是修行必须作为我们的重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也有很多人问我,是否会借由节日的缘起为大家传讲更深的法?我想,还有比我们平常所传讲的法更深的法么?往昔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诸佛菩萨的教言以及传承之中,哪个教言和传承最为殊胜?”这位高僧大德曰:“从自己的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要记住这一点。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做任何事都要理性一点,不要天天飘着。如今有很多修行者真的不是很理性,虽然从理论上懂得一些道理,但现实生活中还是非常轻飘。如果别人从现象上说出一些很玄幻奇怪的事,他就会觉得非常重要,但这也往往是很多人进入佛门期间最吃亏的地方。

  由于个人的条件,无法长时间亲近导师,不能在某位导师座下长年听闻各式各样的教言,是如今很多修行人内心最大的烦恼。因此,他们平常也会很不明智地做出很多与正法相违的一些行为出来。比如修行过程中行持种种善法,无论是成熟灌顶还是解脱窍诀法,以及听闻各式各样的教言,往往是很不明智地去做一些表面形象。看上去是在行善,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结局则很难说言。这些内容,我们后续还会继续探讨。

  前面我讲到的是,很多人都想知道每年特殊的假日期间,导师是否会讲解一些非常殊胜的法?我想,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法就是最殊胜的法。正如我们前面所言,从自己的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为最殊胜的法。因此,我们这两天讲解的所有教言,有哪个不适合于自己的内心么?没有。不仅对刚入门的弟子来说是如此,对于已经修学过一段时间的人来说,也同样是如此。要记住,理论上的懂得和现实中的实践完全是两个概念。也许文字表达上你已经非常通达,但从经验上而言,可能还是一个零。

  我们讲法主要是从经验方面讲解,这也是我们亚青寺的传承讲法。很多人都想知道亚青寺的传承和其他传承有着什么样的区别。亚青寺对闻思当然非常重视,但之所以称之为“亚青邬金禅修圣处”,就是因为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禅修当然来自于实修,实修讲解的是经验、是实践,而不是嘴上功夫。即便口才有多棒,如果没有实修经验,也只是一种空洞的说辞而已。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指的就是这一点。

  惠能大师也说过:“凡夫口诵,圣者心行。”一味地在口中说出各式各样的道理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经验,说明你的见解距离解脱还很遥远。因此,我们最近所传讲的教言都是一些修行的经验。比如从共同外前行来说,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对共同外前行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都多多少少有些了解。但说到相关经验,就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了。当你观修的时候有前行,不观修的时候,前行是否早就距离自心十万八千里了?若是,就说明你对前行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文字而已,属于文字般若。我们现前要做到的是,将书面上的理论纳入自己的心相续之中,令自己的内心变成书面上的理论。

  自己的内心何时变成这些教言,就说明真正具有了相关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特点在于何处?无论你平常修还是不修,内心时时都陪伴着共同前行。你能做得到么?非常非常困难。

  当我们在听法时,觉得导师天天都在探讨共同外前行,但是一旦自己没有听到这些教言以及自己没有刻意关注,又觉得共同外前行距离自己非常遥远。这就充分地说明,自己只具有文字般若,实修经验还非常贫乏。因此,不用盲目高攀所谓更深奥的法,从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才是最殊胜的。

  二、显密差异

  现前所传讲的法非常适合于自己的根机,因此它就是最殊胜的。但从法的角度来说,唯独密法最为殊胜,而我们所宣讲的就是密法。可能有很多人都想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密法?

  几年前,我在亚青翻译过一本书叫《显密差异》,出自于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书中从总的角度当中讲解了显密之间的差异,即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四个特点,再细致深入下去,可以从十五个立场讲解密法的殊胜。这方面的教言网上也有很多,平常可以多去阅读一些。

  “见解不迷惑”。认识智慧就是见解。

  “修行方便多”。我们天天都在讲解通达方便,有时着重讲解一种、二种,但总体而言,密法中的殊胜方便非常多。我们平常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宣讲密法的殊胜,就会称之为修行方便多。

  “行为无辛劳”。修行过程中善巧运用非常重要,修行不能变成一种极端。当然,初入佛门时,无论是谁,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紧张状态。因为我们平常无论是自己从文字上的理解还是听从一些导师的宣讲,都知道飘泊轮回的根源是自己时时散乱的内心等一些说法。所以,从初次进入佛门修行,就会不由自主担心自己的内心会散乱,并在不知不觉中会形成一种紧张状态。这也是很正常的。即便如此,也要记住我们时时讲解的要点——自然。自然就是要寻找到一种平衡度,一种不能过于紧张也不能过于放松;不能外散也不能内收的平衡,这就叫善巧方便,就是“行为无辛劳”。

  修行过程中不需要过于辛劳就可以迅速成办解脱的法就是无上窍诀大圆满。因为它着重讲解的是无戏论法,别说是下乘派,就是内三部生圆次第与之对比,无上窍诀大圆满也是一种无戏论之法。

  有时我给一些出家人讲一些诸如宝瓶气一类的修法,很多人觉得很难修。因为随着年龄增上,四大逐渐衰弱,无论是平常的呼吸还是其他,都不会如往昔那么充满活力,这时再修宝瓶气,难免会有辛苦劳累的显现。别说是年纪较大者,即便是年轻人也会感觉辛劳。正是由于下乘派必须在方便中去寻找智慧,所以相对之间会很辛劳。

  当然可能有很多人会说:“既然无上窍诀大圆满是一种无戏论之法,为什么我们修法还需要有毗卢七支坐法以及排九节佛风等?”要记住,相对下乘派来说,确实无戏论,但并不是说什么都不需要去做或者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能赤裸见解,解脱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但相对而言,行为确实不会很辛劳,这就叫行为无辛劳。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善巧运用。比如下乘派当中,当昏沉掉举起现时,就需要刻意去对治。但如今我们修学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系列善巧方便,比如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以及持风等一系列方便法,所以能在一种非常轻松的状态中对治一切。无论内心散乱还是平静,都能很好地对治,这就叫做善巧运用。相对下乘派,它非常轻松,无需辛劳,所以我们称之为“行为无辛劳”。

  “根机为上等之根机”。我们说过,信心非常重要,但只是口中声称自己是一个修密宗的弟子是远远不够,要先问问自己的信心如何?所以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怎样才能培养信心以及信心有多么重要”等内容,原因也正在此上。

  以上我们已经讲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现在讲解的是密宗的誓言信心,后面还会继续传讲这些方面的内容。

  三、法与根机相应

  我们的讲法都是站在密法立场之中宣讲,难道还有一个较此更殊胜的大圆满法可讲么?很多人听说过一些关于直指心性的传言,即导师不需要用很多文字诠释见解,只要坐于法座之上,弟子在下面安住,导师不说任何言语,或只念诵几个“啪”字,弟子就能得到的一种清明之状态,而导师也会为弟子做印证:“这就是见解。”这样的传法是否更殊胜?

  当然,以这样的方式而证悟见解者不是没有,不仅汉地禅宗有许多高僧大德是如此而获得成就,密宗不少传承祖师也是如此证悟密意,这些都称之为直指心性。但与此同时必须要清楚一点:即便今天导师遵照这样的方式传法,但能否对弟子起到作用,很难说言,先问问自己的根机是否与之相应。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也就是说,法与根机不相应,则无法获得圆满解脱。即便导师有高尚的智慧可以宣讲心印传承,并且传讲的法也是真实的密宗直指心性的教言,但还要观察弟子是否有接纳直指心性见解的根机。若弟子不具备相应的根机,则传法就如同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传法时一样。当时梁武帝召集全国的僧众来听达摩祖师的教言,达摩祖师一上台并没有用文字诠释法、诠释见解做印证,而是以直指心性的方式即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印心的方式印证见解。达摩祖师有多高尚的智慧,禅宗明心见性的法有多深都无需多言,但为何底下的弟子最终没有得到丝毫收益?主要就是因为弟子根机不足。

  贤劫众生烦恼相对不那么沉重的时候,都很难接受这样的法,更遑论如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末法时代决定不会有这样的显现,这样一棍打死的判断也太过极端,但具有相应根机者决定是非常非常稀少的,因为这些上等根机者在历史上都凤毛麟角。如果人人都能具有相应的条件,高僧大德传讲那么多教言就是多余的事,直指心性即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四、依止导师要理性

  无论是依止导师、寻找法要还是自己的修行,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过于感性。因为感性很容易变化,现在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如今依止导师过程中,很多人不管这位导师是真是假,有功德还是没功德,都仅凭自己一时的感觉来判断导师是好还是坏。当然,我们也天天都讲解“信心是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但扪心自问,自己当时的这份信任感是否能称之为信心?即便具有一点出世间的感觉,更多的还是属于一种世间情感。世间情感非常容易改变,短短一天甚至几个小时中,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因为这份信任中信心的成分很少,世间感情成分居多,非常易变。

  虽然眼前看来,无论其中的信心成分有多少,情感有多大,总之自己的感觉都很不错,但如果将这份感性称之为善,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一种恶。尤其是与导师结上法缘后,又对导师产生诽谤,则触犯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诽谤金刚上师的罪业你已经造下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堕入金刚地狱。

  我也常常告诫很多弟子,导师天天传讲这么多道理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懂得这些道理后,能够保护自己,后续不产生恶劣的结果。就像父母教育孩子时会告诉他们,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未来产生不好的结果。

  举个例子。一个完全没有守持过戒律的人,假如每天杀一万条生,他的寿命为一百岁,试想一百年中他会杀多少条生命?但即便造下这么沉重罪业人,最终也不会堕入金刚地狱。因为在金刚地狱中遭受痛苦者,基本都是犯密乘戒的弟子。比如在一位导师面前得到了灌顶后,对这位导师产生诽谤;或者在某一位导师面前得到了窍诀法,却又对这位导师进行诽谤;以及在某一位导师面前得到续部教言后又诽谤导师等一系列显现,都是堕入金刚地狱的因。

  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宣讲,初次依止导师期间应该要懂得如何选择导师并且选择真正的导师而依止。真正理性的弟子,就会将这个“因”作为重点,因为他懂得要防止产生过失而导致不好的结果。这对于初次进入佛门的人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希望在座弟子都能铭记心中。

  知道了相关的道理,就要运用到实际修行之中,如果将它束之高阁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很多人喜欢在家中存放一些古董,因为等到若干年之后,这些收藏就会有所升值。但修学佛法恰恰相反,如果我们现前不将学到的道理用于实际行为之中,它就永远不会升值。也就是说,只有将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它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希望大家在修学过程中,也能这样去做。

  综上所述,许多弟子希望导师能在特殊的时间讲一些特别高深的法,但法要是否高深不仅仅单纯立于法上,还在于自己。这一系列道理都需要通达一些。

  五、珍惜人身精进修行

  如果去年一年里听闻一些导师的教言,并能尽量将时间运用到修行之中,相信今天是非常值得庆祝的。今天又是新一年的开始,希望能再接再厉,继续如同去年一般精进修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都应该觉得今生的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并为此感到快乐。因为今生能遇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这样难值难遇的高僧大德,是非常幸运的。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于这两位导师过于偏袒才这么说,而是因为这两位高僧大德的功德也是佛教界共同认可的。

  有些刚入门的信众可能会认为自己进入佛门的时间稍微短了一些,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福报浅薄的原因,许多高僧大德都已经示现涅槃了,为自己没有福德亲自谒见过这些导师而感到非常遗憾。但不要紧,我们现前继承的就是这些导师们的传承,这就是真正的谒见。如果只是看个表面形象,网上的相片可多得是,很多人的家中都会悬挂这些高僧大德的法相,我们当年看到这些导师的形象也是如此,这与能否亲自谒见导师有什么样的区别?要记住,如今我们最值得庆祝的是,现前自己已经继承了这些尊者们的传承。

  正如前面所言,很难遇得到的善知识已经遇到了;很难闻得到的清净传承,今生也已经闻到了;尤其最难得是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修法之中,我们也做到了。很多人从小直到进入佛门前,几乎从未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因此进入佛门后将身心投入到修法当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由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以及个人的福报,我们今生已经多多少少能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修法当中,虽然有些精进一些,有些稍微懈怠一点,但都已经将身心投入到修法当中,这就是最令自己幸福高兴的事。

  从这一时刻起,就要时时陪伴着共同前行而精进修学。虽然我们常常讲解成办解脱近在眼前,但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以及个人条件的原因,修行相对而言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该如何面对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供养前行的陪伴。只要有了共同前行这个精神支柱,无论未来的修行有多么艰难,心中都会充满法喜,所以平常陪伴着共同前行是非常重要的。

  六、如何抉择闻思还是实修

  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无论平时工作有多忙,时间有多紧张,都会抽出时间修一座法。因为仅仅口中说一句“一切都是虚幻的”,内心却仍旧与凡夫同道,说明你的见解还是零,没有任何见解可言,所以还是需要往实修方面发展。

  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问我:“导师,现在我的岁数也不小了,后面是应该选择继续闻思还是实修?”我想,这个我说不准,还是依自己的情况而定吧。

  小的时候,我也非常喜欢闻思,甚至还做出过很多现在看起来觉得有点可笑的事。往昔上师一直让我待在他的身边,但我却一直都想到外面去学习理论。虽然亚青寺的上师也会传讲,但我听说其他地方讲解理论更为细致负责,还会给学生布置很多功课,需要学生回答很多问题等等,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学习起来,应该会学得更快一些,因此内心也常常因此而蠢蠢欲动。

  有次我跟随着上师一起去德格看病,正好在德格印经院里看到很多闻思经典,于是我就请了很多并拿到上师面前,请上师开许我去往某个地方多学学闻思。但后期我也在想:为什么我当时会那么喜欢闻思呢?当然,我们现前也一样提倡要多闻思,因为如果对佛法不够了解,就很难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但就我当时状态而言,信心应该还是有一点的。继续深入想想,难道自己闻思的目的就真的全是为了圆满通达佛教、令我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因为都知道,闻思要是多学一些,口才就会好。无论是辩论还是为别人讲解道理,听起来会让人觉得你很厉害。尤其这个时代,最能得到尊敬的往往不是行为,而是口才,因为你的思想别人看不见。现前世上很多艺人特别受到别人的喜欢,不就是因为说得很好,而成为很多人尊重的对境么?所以当时的我可能也会有一些这方面的想法,不仅是为了成办解脱,也想到这样的方式出人头地会更快一些,等我学个几年,有了堪布的宝冠,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当时可能确实这方面的意乐也更多一些。

  但后来随着年龄增上,以及对佛法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尤其对无常方面讲的教言认识得更多一些,想得也更多一些。虽然我们平常讲解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但临终时想要获得自在,平时更需要执著努力的应该是实践方面,毕竟我们不能永久漂泊地活在虚幻之中。

  往昔我在上师身边也不是没学过理论,相反是学过很多理论。当我第一次去谒见法王如意宝时,法王如意宝问我:“你在哪里学的闻思?”我说:“没学过闻思,我一直都在上师的身边。”

  “但据说亚青寺不讲理论。”

  “在亚青寺,上师天天都在讲解理论。只是由于我们弟子们太愚钝的原因,所以学得不是很好,实际上上师什么都讲解。”

  所以我还是懂一点理论的,这也得到了众多高僧大德的认可。但后期我对于实践方面就更重视一些,因为知道在面对死亡时,倘若不是具备真正的能力,是无法坦然面对死亡的。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无论生前有多么位高权重,财富丰盈,亲朋众多,临终时都不会有任何人能给予一点点的帮助,只有自己孤独面对这个可怕的事。若此时真正有一种能帮助自己的力量,就是自己生前所修的法,除此之外谁也帮不了我们。

  所以每当想到这件事情,我就会对实践更重视一些,并且认真思维:倘若不能了脱生死,即便口中能说出多少“空性、智慧”的词语,对于成办解脱都没有丝毫之作用。因此,我也告诫很多弟子,往后的路是闻思还是实修,需要你自己去抉择。

  不妨先扪心自问,自己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当然,我们都会是说为了成办解脱。但真正的解脱在于何处?如今我进入佛门有多长时间,所做的一系列善行,对成办解脱又起到多么大的作用?不要天天都是一种等待,这样等待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成办解脱?如今很多迷信的人说,进入佛门只是一种准备,最终目的是死亡以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都死了,谁知道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一个非常客观的道理,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或在某个据点之中,而是在清净心之中。这个清净心我们本就具有,但由于被贪嗔痴烦恼遮止了本来面目的缘故而临时无法呈现出来。因此,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件善行,目的都是为了赤裸清净内心,也就是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当业及烦恼消尽的这一时刻,就能呈现出西方极乐世界,并非一定要等待死亡以后才会呈现。

  懂得这些道理,我相信你对修法会更感兴趣,修行也会更加精进。这些都是需要了解的一些地方。但说来说去要记住一点,要多修修法,多修修法,并且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

  七、圆满理解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

  有很多人进入佛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平常也在从事各式各样的善行,但从真正对佛法的了解认识上而言,还远远不够,仍旧需要时时得到众多高僧大德的教授,为自己敲敲警钟。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修行路上更加精进。所以平时我们讲法时间不多,但只要有机会,我还是为大家尽量为大家多讲解一些。

  昨天已经讲到出离心和菩提心。从初次进入佛门时就要知道,在创造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三大功德期间,对于这三个功德要一一做到如理如法闻思修行,但实际上无论是出离心、菩提心还是信心,都聚集在一个点之上。比如出离心分为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而发心也分为:下士道发心、中士道发心和广大发心即上士道发心,两者只是所缘的对境有所不同,实际就是在讲解同一个道理。例如从出离心而言,如果只是厌离三恶趣,就只能称之为叫下士道出离心;相对应发心而言,下士道发心指的就是愿求三善道的人天福报。因此,两者只是角度不同,实际讲解的就是同一个道理。

  若能圆满具备以上所讲解的这一些道理,则既是出离心、又是菩提心,也是一种信心。信心是一种虔诚的信任,我们对此予以坚信,就叫做信心。因此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可以归于一个点之上理解。也就是说,在讲解出离心时,既是讲解菩提心也是讲解信心;在讲解菩提心时,也一样是在讲解菩提心即为出离心也为信心;在具有信心的同时,就同时具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当然,初次开始修学,还是要分开修行为妙,感受也会更强烈。

  八、万有本即身与刹此乃殊胜金刚乘(一)

  【万有本即身与刹,此乃殊胜金刚乘。

  这里指的是信心。作为密宗的弟子,无论从行为的角度讲解多少誓言,最终都必须要站在信心的立场中完成。

  如何理解信心?对于初次进入佛门,尤其是初次进入密宗者而言,信心就是指净观五种圆满,即将地处观想为西方极乐世界、导师观想为阿弥陀佛、一切眷属观想成男女菩萨、时间为超越三时之第四时大平等,法为无上窍诀大圆满。无论是否在座上修行,都应时时伴随着这样的净观。如是净观的真正目就是对治烦恼,这与下乘派所传讲的对治烦恼完全一致,只是树立的角度有所区别。

  若能如是树立信心,便是真正视师如佛,诽谤金刚上师、违背上师的教言等一系列违犯誓言之显现也永远不会产生。同时,将眷属视为男女菩萨,则密宗十四条誓言中的第三条,金刚道友之间不能产生矛盾也能清净守持,永远不会发生与金刚道友产生矛盾的显现。因此这既是见解、是修行,也是行为。

  信心非常重要。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信心是非常偏袒的,无论依止导师还是寻找法要,可能不知不觉就会偏于感性,陷入一种情感之中。比如很多人都会说自己的导师有多么多么殊胜,但细致问问,你所谓的导师殊胜,真的是站在信心的立场中安立为导师殊胜,还是因为平常导师对你很好,所以更偏重于世间情感,从感性的角度讲解导师有多么殊胜?倘若是后者,说明你的信心决定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旦导师以另一种形象调伏你的心相续时,你就会觉得这位导师并不是当初以为的那样慈悲。因为世间情感本就如此,它只是一种形象而已。形象上呈现出一个符合你感觉要求的,你就会觉得导师很好;一旦感觉不那么好,就会产生诽谤。所以,我们时时讲解,依止导师绝不能太感性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追寻法要也同样如此。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中认为这个法很好,这样的认知就很不圆满。因为当你将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以主尊的身份去评论法的好与坏,实际却是一个被贪嗔痴烦恼牵引的凡夫,这样的评论是不会带来好结果的。

  如今世间很多修学者,可能多方面的一些缘分,感觉到某个法挺好的,但细致分析,其中的信心成分很薄,而情感成分很浓,所以过两天又会觉得这个法好像也不是太好,还是别的法更殊胜等等。如果这里的“好坏”只是内心的一个名词,并没有产生疑惑和诽谤,问题也不大,可我们毕竟是凡夫,最终决定会产生诽谤与疑惑而触犯一系列誓言,因为我们的信心太过薄弱。所以,平常还是应该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

  我们说过,依止导师首先要观察这位导师是否是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其次观察这位导师与自己是否有缘。所谓具缘是指在导师已拥有一系列功德的基础上,观察这位具德导师的言语、长相、行为、事业等一系列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条件,自己是否能对这位具德导师生起信心。一旦生起信心,接下去就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

  凡夫的内心被业及烦恼所束缚,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态,如果随顺着它而漂动,未来永远看不见清净之处。正如历代高僧大德曾经所言:“如果没有信心,则西方极乐世界也会被看成是三恶趣。若要是净观圆满,三恶趣也是清净刹土,因为一切都取决于信心!”因此,若能如是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则永远不会触犯密宗誓言第一条。

  密宗誓言第三条是金刚道友之间不产生矛盾。倘若能将一切眷属观想成男女菩萨,就不会产生一些诽谤,因此真正具有净观,也不会触犯第三条誓言。这也意味着我们内心的烦恼也会顺着它会消失。所以,信心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时时都要关注自己的信心。尤其当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时,作为密宗弟子,可以直接站在净观的立场之中观待一切,这时你的烦恼也会顺着它而消尽。如今有很多人说自从进入佛门后,很多方面都能渐渐看淡,原因也正在此上。所以,信心非常重要。

  九、万有本即身与刹此乃殊胜金刚乘(二)

  从理论上而言,“万有本即身与刹”,就是指眼前所看得见的一切万物,它的自性为本来清净的佛刹及法身,即我们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很多人所谓的烦恼即为菩提、三毒即为三身,五毒即为五身和五种智慧等等。但还要知道,在《大圆满直视本性论》中说:“其意念尤如毛不换、色不变,若趋入清净修行当中,它即为真正的见解。”现前很多人在对它的认识之上,仅仅只是前两句,而没有后一句。也就是说,认为“其意念尤如毛不换、色不变”就 是“它即为妙力”,却把中间一段“若趋入清净修行”搁置一旁,这样一来,修行可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我们也常常讲解,一旦对真正的佛法没有完整的认识,见解很容易变成断见,即什么都不承认,没有因果也没有佛与众生等等,这就是一种断见。如果这样认为,那么历代传承祖师的精进修法就变成了一件无利益的事。我们当然不能这样去理解。

  现前有很多导师们在宣讲《般若心经》时会讲解“一切都没有”。这里所谓的“没有”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之中讲解?如果如同虚空般什么都没有,起心动念又如何安立?你不能眼睁睁看着起心动念却说它“没有”吧。倘若是这样讲解,当你口渴想喝水的时候,其实连渴和水都不存在,既然如此,还需要喝水吗?要记住,理论和现实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不要以不圆满、不成熟的理论去掩盖实相,这样会走错修行的道路。

  我们前面讲解心的本性本来就是佛身及刹土,那么眼前呈现的一切万物本来为妙力指的又是什么?一旦能执受心的本性,眼前及呈现一切之相都是妙力,这是没得说的,因为它本就体用一如。但是我们现前无法执受体,就不要仅仅说“一切都是妙用”,因为用词要恰当。在执受本体的前提下,万物可以称之为“妙力”;但在不能执受本体的前提之下,万物是景色就是景色、显相就是显相、意识就是意识,不要用很多佛教的名称去描述。用词应该要恰当,否则就会产生很多奇怪的结果。

  以上讲解了“万物本即身与刹”,从我们当前的角度中而言,主要就是要培养信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如此。我们在讲解如来藏时说过,凡是有情众生,皆具如来藏、三身无二之佛性,这是本来清净,任运自成,不需要依靠因果,是无生不灭的。如同《心经》所讲解般,本来就是如此。要对此有坚定的信念,而现前我们就依靠这样的信心去培养心的本性,目的也就是为了对治一切烦恼。所以,仍旧离不开靠信心。

  从见解的角度来说,可能对这些道理已经从理论上知道了一些,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旧要追随导师的教言一步一步修学。比如小乘讲解五道,大乘讲解十地,密宗讲解四相即法性现前相、觉悟增长相、名智如量相、法性灭尽地相。如是讲解就是在讲解次第道,而这也是赤裸心性的一个过程。这时我们不能认为它本来如此,就一棍打死一切过程。要记住,理论和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我们前两天举过一个例子。对于乞丐来说,他本来就一无所有,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穷的人,没有什么过失。但从理论上而言,我们也可以认为乞丐可能是全世界首富,因为如果他能好好去做生意,有一天变成全世间首富是有可能的。而这仅仅是理论,乞丐他自己不能在他还在乞讨的时候就认为自己已经是全世界首富了。这样一来,他不仅贫穷,可能还是一个疯子。这就是不能很好地辩证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而造成的。

  因此,想要成办万物本身即为佛的法身与刹土的见解,就要依靠信心,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多多少少都依止过上师。无论你一生中,由于个人的缘分依止过多少导师,最终是否会触犯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信心之上。倘若能将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道理纳入心相续中,我相信第一条誓言就不会去触犯。并且在接下去的修学过程中,由于对法的理解越来越深,修学也会越来越会精进,第二条根本誓言以及后面所有誓言都会谨慎护持,不去毁犯。这就讲解信心的重要性,作为密乘弟子,也应如此。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2课11-18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3课10-2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