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64课11-18

创建日期:2022-08-19

  行为学-教言宝藏64课11-18

  十一、汝乃年轻色健智敏锐 闻思修之事业无限量

  【汝乃年轻色健智敏锐

  上师说,如今的你们正是年轻而且智慧迷人之时。

  我们在这里稍微提一些相关的内容。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亚青寺平常也讲解一些宝瓶气的修法。因此有些人就问,他以前没修过宝瓶气,能否也为他讲解一些宝瓶气的教言和修法?上师以前说过,宝瓶气是一种生圆次第的修法,因为它非常注重年少和年老的区别。年龄稍微偏大一点的人,由于四大逐渐衰弱的缘故,气已经不如年轻时那么活跃,并且越来越粗糙,这种时候修宝瓶气,相对而言,比年轻人成就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成就机会也更少一些。

  上师这里说,年轻时修学是很重要的,不要等着年老,四大开始衰弱等多方面条件不成熟时才想到去修法,那时可能什么都做不了了。比如让你去学习,稍微深一点的法就好像听不进去;即便听进去了,学到后面又会把前面的内容搞忘了,因为四大衰弱的缘故,记忆力也逐渐开始衰退。

  如果说到座上修法,年轻时坐着修上一两个小时没有任何问题。虽然一开始修行时由于不习惯的原因,可能会感觉腿脚有些酸痛,但时间长了以后,就会越来越熟练,相对来说,一两个小时的修法不算很长。但对于年老的人来说,时间稍微长一些就坐不住了,因为四大衰弱的缘故。所以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等各个方面,都会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而开始走下坡,那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很方便。

  汉地有一种说法,年轻时就要做年轻时该做好的事,这是活在世上的价值。也就是说,追求事业是重中之重,其他一切都可以暂时搁置一旁。等到年纪大的时候,即便事业不是很圆满,但相对而言,生活基础稍微丰富一些,那时就可以开始去修行了。这样的说法是否成立?一点都不成立。

  首先要知道,你是一个凡夫。凡夫不在于年少还是年老,而是意味着内心时时都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年少时的贪嗔痴烦恼不去对治,年老时一样存在。比如年少时想要追求种种目标,而当你年老时,虽然这些不再是你的目标,但是在内心贪心没有消尽的前提之下,还是会出现新的目标。永远追求无止境的欲望,内心就永远不可能静下来,除了身体无法像年少时一样去成办。比如让一个七八十岁乃至八九十岁的人去外面办事或者肩扛手提是不现实的,因为四大衰弱的缘故,他们做不到了,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但他们内心所执著的烦恼和前面没有丝毫之差异。

  以上就是告诫我们,无论是身体还是内心,年轻时就开始进入佛门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段时间无论是学习理论还是实际修行都会比较容易,成就的机会更多一些。

  【闻思修之事业无限量

  上师说,由于你们现在年轻色健、智慧敏锐,闻思与修行的事业也无可限量。

  这也再次告诫我们,年轻时就要开始修行,而不要等待着自己老的时候再修行,我们能否等到自己老去的这一天,谁都不确定,即便有那么一天,恐怕多方面条件也已经不圆满了。

  我平常看见很多老人,虽然他们心目中对佛法的信心非常足,但由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每当打坐时,坐一会就会觉得自己的腿脚酸麻,很难坐得住。即便这一座还可以,下一座可能就受不了。有些年轻时没有感觉的病痛,年龄稍微大一点就会纷纷浮现,身上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痛,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很不舒服。

  因此,我们可不能等到了那样的一天才去修行。拖延时间是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我们常常说谁着魔了,并不是说魔会呈现一种具体的形象,站在你的面前说:“我就是你的魔”,而是说与正法相违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叫做魔障。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被魔束缚,就取决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与正法背离?一旦背离,就叫魔障。而我们现前就是要脱离魔障,所以抓紧时间,精进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十二、获得暇满人身具大义

  【获得暇满人身具大义

  现前年轻人无论学什么理论,修行什么法,事业都会无限广大,尤其是在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的基础上,就会具有更大的利益。我们说过,就如一加一等于二,十八种珍宝人身才等于解脱。也就是说,想要成办解脱,就必须要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我们曾经以难得之因、难得之数以及难得之喻来描述暇满人身有多难得。何谓十八种珍宝人身?平常前行教言当中会将暇满人身分为十八个部分,数字太多不是很方便记忆,按照密宗方便教授可以理解为:外相圆满、内相圆满、密相圆满等三相圆满就称之为圆满十八种珍宝人身。

  所谓外相圆满是指获得具德上师摄受即得到导师的圆满摄受。如今在座弟子都已经得到了很多导师的摄受。

  其次内相五根圆满。如今我们眼不瞎、耳不聋,懂得取舍即智慧也很敏锐,就属于五根圆满。

  第三是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初次进入佛门的缘由可能是因为往昔某件事令自己烦恼不已而想寻找一处清净之地。但自进入佛门后,逐渐知道了轮回的过患,因此对前面这一件烦恼的理解逐渐提升为对轮回中的一切生起厌离心,这就称之为出离心。在寻求解脱过程中,追随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无论是对因果的信心还是对导师以及对整个佛法的信心等一切信心都称之为信心。因此具有这两点就称之为密相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

  具备外相获得上师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则称之为圆满三相之身,即为具十八种珍宝人身。今天问问自己是否具备?我想,一瞬间的三相圆满之身,可能很多都具备,但是否时时具备十八种珍宝人身,还需要长时间观待。

  比如前面外相获得圆满上师摄受可能具备,内相五根圆满也具备,但密相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可能就是间接性具备。也许这段时间圆满,但下一段时间就不一定圆满了,所以我们应时时提起正念护持出离心和信心。要记住,十八种珍宝人身才等于解脱,所以我们要时时去守持十八种珍宝人身,这是解脱唯一之因。

  我经常遇到一些初入佛门者,每当他们说要依止导师、精进修法时,我就会问:“进入佛门有多长时间,从进入佛门直到现在,依止过多少导师,尤其当前你所修的法,是否来自于一个传承圆满、具德上师的教言?”

  这么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刚刚所说的,十八种珍宝人身才等于解脱,想要成办解脱,这一系列条件就必须要具备。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后面的解脱对你而言可能只是一种概念,甚至可能会成为成就最大的障碍,令解脱难以成熟。

  有些人说自己也接触过一些导师,但接触导师就相当于平常和道友见面一般。当然,见到导师的功德比见到道友的功德要高一些,信心可能也更大一些,但如果没有在导师座下得到圆满教授,这样的见面还是不够圆满。

  正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言:“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也就是说,解脱的缘来自于导师,能否解脱在于自己。正如佛陀所言:“我给你讲一部法,你遵照这样的法去修学就能成办解脱。但如果只是见到我,却不遵照我的教言去做,仍旧无法成办解脱。”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佛教的教主,倘若连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都没有办法做到令弟子不修行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事情,如今这个时代还有人能做得到么?所以,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去修行是最好的。”

  总的来说,平常还是需要对这方面的道理多了解一些。相对而言,我们有时会对弟子要求得稍微高一点,但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因为大家都已经懂得,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只要能精进修学,成办解脱真不在遥远的地方。

  虽然有些人还是会觉得,为什么自己今天的感受不是很强,为什么今天的功德等多方面见解并没有很明显地增上?不要着急,只要把前面所要求的一切圆满地做到,相信解脱果实也定会在不久后呈现。

  十三、若未修学广大之五明 不成精通一切之智者(一)

  【若未修学广大之五明,不成精通一切之智者。】

  想要成为善知识,就必须广学各式各样的教理。如今由于五明佛学院堪布们的恩德,很多汉族弟子都能通过网络学习到各种教理,意义非常广大。但要记住一点,我们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希望自己的口才有多好,或者能成为人人都敬仰的对境,而是通过学习教理,令自己对佛法的信心越来越增上,并依靠这样的理论来消尽自己的烦恼。

  搞清楚了学习理论的真正目的,就不会只追求自己的口才有多好,考试分数有多高,因为这与解脱恐怕没有多大的关系。如果你所学的一切只成为了一种外在形式,和自己的内心没有丝毫关系,在面对烦恼时,内心还是会与往昔一般,与庸俗同道。也就是说,即便你口中说出来的道理头头是道,但仍旧与解脱背道而驰,只能称之为口是心非,因为这对自己调伏内心起不了任何作用。

  很多高僧大德都会强调要好好实修,但这样讲解的目的并不是轻视闻思。闻思当然非常重要,但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在修学过程中,不要将闻思仅仅变成一种学术、一种理论,最终却无法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这样的告诫,在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中比比皆是。

  比如讲解密宗见解时,有时讲解“有自性”,因为心的本性本就是具有的;但有时候也会讲解“无自性”,因为心的本性确实是没有的。但心的本性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以上的教言来自于同一位导师,为什么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要说“没有”呢?此时就需要知道,导师的教言当时是针对哪一种根机而说,针对哪一类弟子而立?

  如果这位弟子在修学自性的过程中会偏重于无,陷入一种空,导师就会讲解“有自性”。我们说过,如果明空不能达到平衡,就不能称之为胜观。也就是说,导师在印证见解时,如果弟子的修学偏重于空,导师就会讲解“有自性”,目的就是希望弟子见解的空性与了了分明能达到平衡。

  相反,有些弟子可能对自性太执著,对明了方面过于偏重,此时导师就会相应讲解“明了与自性也是不存在的”,因为针对偏重于自性、明了的弟子而言,如是讲解才能令其达到一种平衡。所以,无论说“有自性”还是“无自性”,都是针对不同的弟子而讲解。

  同样,有人听到某位导师说“闻思可以搁置一旁,先去好好修行”就开始诽谤这位导师:“这位导师完全反对闻思,可能他自己是实修的缘故,但如此轻视闻思,是非常要不得的。”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这位导师的密意。这位导师如是讲解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是针对什么样的根机而讲解,你是否知道?

  我们无论传讲什么法,首先都会讲解五种圆满。除了时间圆满、地处圆满、导师圆满、法圆满外,眷属圆满也很重要。也就是说,针对什么样的根机而讲解,这个前提必须要知道。所以,当这位导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首先你就要问问自己,是否知道这位导师是针对什么样的根机而讲解的法?如果不知道,就开始全面攻击这位导师说得不对,是非常不合理的。

  单听一面之词就全面排斥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如今在高原,有很多人说汉地的很多显宗法师在攻击密宗。当然,也不是直接攻击密宗,算是扬显抑密吧。但是我从未说过这些法师们不好。这么解释的原因不是因为我胆小,怕其他导师来攻击我,而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一个真正的导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针对不同的弟子而宣讲。

  当这位导师说“密法虽然殊胜,但显宗更为重要”时,可能就是因为这位弟子不具备修学密宗的条件,所以让他修学显宗,这对他来说,是更加合适的选择。但这并不表示这位法师在否定密宗。同样,有时密宗的导师们讲解密宗更为殊胜时,也不是完全否定显宗,而是针对相应的根机者而言。所以,我们理解导师的教言,首先要知道要是针对什么样的弟子而立,这一点非常重要。

  十四、若未修学广大之五明 不成精通一切之智者(二)

  如今汉地有很多导师都在讲解,密法虽然殊胜,但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不具备修学密宗的资质,因此想要安安全全地修行并且即生能获得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学显宗更有把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正确!但是针对所有弟子都正确么?未必。因为针对符合相应条件的弟子来说,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具有更高根机的弟子而言,就不能这样一概而论了。

  我相信每一位导师都不会希望有意无意中诽谤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宣讲的是八万四千种法门,这一点是各个传承所共许的。但我们也要知道,导师宣讲某个观点的真正目的可能只是针对某些弟子而讲解。也就是说,对不具备修学密宗根机的人来说,前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对密法生不起信心,对导师生不起信心者而言,即便依止导师,也只是天天分别这个导师好、那个导师不好,这个传承好、那个传承不好等等。或者在修学过程中不遵循导师的教言,自己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正是由于他不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所谓的福慧资粮不具备,此时要求他去修学其他法门,是非常合适的建议。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代,四众弟子中不乏有以打渔杀生为主的渔民。如果当时要求他们抛弃自己赖以生存的职业,恐怕他们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了,又哪来的修法呢?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佛陀的四众弟子之一?因为虽然他们这方面的条件不具足,但是他可以做到不打妄语、不偷盗、不邪淫等其他的善法,暂时从这里开始做起,等一切条件成熟时,杀生也可以断除。但是在条件没有成熟的时候,他只能暂时继续打渔杀生。

  往昔佛陀住世时代,有一位天天都要杀牛杀羊的屠夫。佛陀视所有众生都如子女般慈爱,因此也想度化他。但是让他抛弃自己的事业,不以杀业为生,这位屠夫的生计将没有着落,也无法照顾好他的家人。于是佛陀问他:“你能否立誓从日落直到第二天日出之时不杀生?”屠夫想:“晚上黑灯瞎火杀不了什么,而且天黑以后没有人来买肉了,也不需要杀了,这段时间不杀生应该可以做到。”于是他就在佛陀座下立誓,从天黑后到第二天天亮前不杀生,而白天就继续从事自己的屠夫职业。因此,他就从这小小一些善行开始做起。

  针对这位屠夫的度化方式正确么,听起来佛陀开许了他白天的杀生?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针对这样根机与福报的人来说,只能做到这一步。但我们作为要圆满五戒者,杀生就必须断除。尤其是受了皈依戒后,杀生也必须要抛弃。因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是我们的父母,杀父母的罪过有多严重,可是没得说的。因此,杀生必须要戒掉。

  总的来说,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密意,只是站在某个立场中理解,针对以上这个公案,就很容易会诽谤释迦牟尼佛。同样,在讲到不同传承法门差异时,有些导师可能会这么讲解,有些导师可能会那样讲解,这些都称之为密意。我们无需在这上面添加很多烦恼,在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诸佛菩萨密意之前,不要轻易去诽谤,这可不是一件好事,还是先学习一些相关的内容为妙。

  十五、若未修学广大之五明 不成精通一切之智者(三)

  可能有些会问:“颂词说想要成为精通一切之智者就必须要学五明,这是否说明,从今天开始只要闻思就可以了?”前段时间也有很多人问我类似的问题:“我在某地已经闻思了很多年,接下来是继续闻思好还是实修好?”当时我就回答他们:“如何选择需要自己决定。”为什么这么回答?因为如果你是初入门者,对整个佛法还是一无所知,一窍不通,甚至连自己前进的方向都不清楚,也生不起敬信,此时还是需要闻思,不能放弃。因为闻思可以为我们知道什么是佛教而生起敬信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此时需要多闻思。

  但如果你将一切精力都放在这上面,不仅口才非常了得,考试的分数也越来越高了,此时就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如果当下就呈现无常,内心会有多么自在?这是我们今天就必须要考虑的事。我们当前所从事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成办解脱,而解脱并不是说自己一天到晚坐着,当命终这一刻就能自动往生到某个地方就叫解脱。解脱可没有那么简单。

  也就是说,现在反观内心,当下面对死亡是否有恐惧?如果有恐惧,就说明你以前所学的一切都仅仅只是一种口头禅,内心还远远没有到达相应的境界。此时该怎么办?就要去修行。正如我们前面所言,佛陀曾经告诉过我们:“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你是你自己的老师。”当然,前面一开始可能需要有导师点拨你一下,为你创造一个外缘,但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来选择,这是决定的。

  所以,我们在讲解过程中,从未说过要抛弃闻思,更没有说过要抛弃实修。不抛弃闻思,是因为我们都还是初学者,虽然也看过几本书,也学过一些理论,但相对而言,对佛法的认识还是不够圆满。所以,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平常也在阅读各种教言,听闻各种讲解等等。

  从实修方面而言,我们比往昔更精进,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自己的身旁,彼时能否感受自在,只有自己知道。也就是说,当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内心并没有想象当中那样强大,相对还是有一些脆弱。这就充分地说,此时更加需要去修行,要将自己变成真正的佛法。将平常落在文字上的佛教道理纳入到自己的心相续中,令自己的心变成佛教,才算是圆满。这要靠什么?靠修行。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闻、思和修,而是将三种智慧并肩行持。

  但有时我们在讲解一些公案时会说有些传承祖师仅靠修行就能成办一切。比如前几课讲到,当证悟到心的本性时,也就自然通达了一切经论。两者说法是否有矛盾?

  要记住,见解圆满成熟时通达一切并不等于你现前一进入佛门就能通达一切。两者的差别必须搞清楚,不能混淆在一起。历代传承祖师不需要前面的过程而能在当下悟证见解,是因为他已经具备这一系列的条件。好比大鹏金翅鸟从蛋壳里孵出来就能一飞冲天,而不是像一般的小鸡小鸟一样,还需要一个出生长大,学习飞翔的过程。也就是说,历代传承祖师,虽然临时看不出来具有多大的智慧,但实际上他已经具备了一切条件,如大鹏金翅鸟在蛋壳里就已经成熟了一切条件一般,可以做到破壳即飞。

  但现前先问问自己,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就说明还是需要模仿历代传承祖师的行为和见解,但前提是知道如何去模仿,而不是自己想怎么模仿就怎么模仿。所以,从最得力的角度来说,闻思修三种智慧不能搁置一旁,尤其是作为初学者更是如此,既要去闻思,也要去实修。

  十六、若未修学广大之五明 不成精通一切之智者(四)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的这个传承非常符合我们现前的条件。原因在于何处?因为上师平常讲解各式各样的教理时,绝不会将闻思搁置一旁,但实修方面又非常重视。

  如果不能将导师所讲解的教理形成自己的心相续,在死亡面前,恐怕我们就是最脆弱的人。因此,我们常常讲解要两面齐全,即从闻思的角度中能通达一切理论;从实修角度中能将所通达的一切理论变成实践。

  两方面都能成熟,是最适合我们的一种状态。针对我个人的根机,若是偏重某一面,我想可能是一种过失。因为若偏重于闻思,则无论自己的口才有多好,考试的分数有多高,对于解脱的意义也不是很大。因为相对而言,末法时代仅凭文字就想完全改变自己的内心是非常困难的。有些可能会说,也许他自己就能仅仅依靠文字改变自己的内心。

  但我以上所讲解的一系列都是针对我自己的根机而言。

  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应该要放下一切好好闻思。那时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位智者。也就是说,别人无论问我佛教的哪一段内容,我都能清楚地应答;甚至还希望自己无论是独处还是聚众,只要别人问我,我都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乃至考试时我也必须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必须考到第一才行。虽然我曾经这样设想过,但是后来我又想:“即便我能做到这些,但没有改变自己的内心,这些行为对解脱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后期可能是因为年龄增上的缘故,人也变得越来越实在。我常常会想:今天我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因为自己已经完全参透了莲花生大士的这句偈么?恐怕也不是,但是莲师的这句教言对我还是有一些影响的。莲师说:“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的。来生当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精进修学佛法。”我想,莲师的这句话可能对我有一些加持吧,因为后面的我越来越踏实。

  即便我具备自己前面所希望的一切条件,但在真正面对死亡时,内心还是非常脆弱,最终仍旧只能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因果是不虚的,往昔从事过的善法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有结果,但不久的将来又是何时呢?

  我们都知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凭我们今生能进入佛门就能知道我们前世决定是一个修行者。前世我们作为修行者,可能对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都很精通,但即便如此又如何?今生我们还是要先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开始学。这样的轮回循环,不知何时是尽头,至少现在看起来,还非常遥远。就如同今生你从字母开始学起直到成为学士、硕士、博士,但下世回到人间,还是要从字母或者中文“人、山、天”这些简单的汉字开始学起,而决定不会一出生就拿着笔开始写博士论文了,这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所以,可能我后面越来越实在,对解脱的理解也越来越成熟了,知道如何面对死亡才是最重要的。以前我只是认为只要自己去做,最终必将到达某个地方。可是越实践就越觉得,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当下,就在自己的心态上。当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时,就如同乌云遮止了蓝色的天空一般,蓝色的天空对我来说就只是一种概念。就好像有人说,在你脚下几千公里深的地方有一个宝藏。你能挖得出来么?对你来说,可能有机会挖出来,但也只有等待着地球爆炸的时候,看能不能从地球的裂缝中把宝石拿出来。但这只能是一种听天由命的安排,因为现前你是决定拿不到的。所以,修行真是要实实在在一些。

  通过不断的实践,我越来越知道,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自己的清净心中。因此今天观待自己心有多么清净时就能知道自己距离解脱还有多遥远,离西方极乐世界有多遥远?以前我也会问,晚上做梦的时候有没有梦到西方极乐世界?今天遇到惊吓的当下,有没有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些也是很好的象征,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内心的烦恼减少了多少,内心较往昔清净了多少?因为这就已经能表明你离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多远?其外的很多显现都只是说说而已,不足为据。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因为如是观待,不仅能为在未来时时感受快乐创造很好的条件,对今生减少烦恼也非常有必要。别人伴随一辈子的种种烦恼,也许不会在你身上发生,这不是由于你平常遇到都是好人,而是由于你内心清净的缘故,才会见到谁都是好人。所以,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内心。

  十七、若未修学广大之五明 不成精通一切之智者(五)

  闻思修三种智慧绝不能堕入一边。如果闻思就只是闻思,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内心。如果实修就只是实修,却连自己该如何修学都不知道,又该如何实修下去?

  以前我也听说过一种说法,说自己是来自某某传承,自宗完全不需要闻思,仅仅实修即可。这种说法正确么?倘若真能做到这一点,惠能大师就不是特例了,因为大家都能成就。可是直到今天,惠能大师还是一个特例,就充分地说明:抛弃闻思,仅仅依靠实修是难以成就的。所以,修行还是需要实实在在一些,闻思修不能偏堕。

  以前我也说过,如今各种各样的传承眼花缭乱,但其中有些传承恐怕有些虚假。我们今生的修学过程中,已经遇到了与佛无二的法王如意宝和上师如意宝。在这样殊胜导师的座下,我们也从未听到导师说过仅仅实修就能成就的说法。从另一方面而言,次第根机者将闻思搁置一旁,仅凭实修就能成办解脱,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至于你是否会成为第一例,恐怕就没人知道了。我想,这样的修学,不仅解脱渺茫,甚至还会非常危险。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实实在在一些,闻思修三种智慧不要偏颇。

  至于闻思修的时间怎么安排,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常常有人问我,闻思需要多长时间,实修需要多长时间?我想,这没有什么特定的规矩。因为毕竟很多人的身份都是在家居士,身边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在等待着自己。如果定下一些特定的规矩,可能有些人适合,有些人就不适合。所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即可。我相信,只要你真正掌握了这些道理,后面如何安排闻思修,你自己都会做得很好,并且还会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规矩。

  比如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都知道不能杀生,但没有哪一个导师会天天在你身边叮咛:“不准杀生!不准杀生!”无论是严厉批评还是温和提醒,导师都不会天天围绕在你身边提醒。可能你第一次进入佛门时听到导师教诫过,也可能自己在书本上见过一两次相关的教言,但自己依教奉行,久而久之就成为了自己的一种规矩,永远不会杀生以及从事杀生相关的事情。

  所以,平常只要把前面的一系列道理搞清楚,至于后面如何修行或者何时闻思等等,我相信你都会将这些时间安排得妥妥当当。所以,先精通前面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十八、课后嘱咐

  我们每周都这样讲着法走,可能有些人会想:每天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有休息的时间,又被上师的讲法占用,这样自己哪一天才能好好放松休息一下?

  我也常常告诫弟子,没有进入佛门前的家庭生活就是周末一起玩耍、喝茶等等,进入佛门后每天的生活就变成了修行、工作或者工作、修行,生活似乎就变得很单调,而现在周末两天中有一天听法,另外一天休息放松也没什么问题。

  比如现在是清明小长假,而清明节是汉地踏青并纪念去世亲人的节日,因此假期里按照世间的方式扫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进入佛门后,并不是说要将所有的世间习俗搁置一旁,有些约定俗成的世间习俗还是要去做一些的。比如清明扫墓就是忆念故去亲人的方式,这并没有什么不好,而这两天在这里听法,也是在为这些去世的人超度。

  我们一生中,身边会有许多亲人离开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无论是亲自去扫墓,还是现前用佛教的方式(听课)扫墓,都是在怀念去世的亲人,希望能将去世亲人的灵魂安置到西方极乐世界。

  在这样的日子里,念诵《普贤行愿品》是非常合适的。因此,今天上课结束之前,我们一起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并发愿回向:以此善根,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长久住世、永转法轮,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究竟都能成办解脱。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4课1-1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65课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