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72-75课)小结

创建日期:2023-03-19

  哲学-中观庄严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72-75课)小结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小结)+庚二、建其理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辛二、建立周遍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28-40,39-49课小结)+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子一、破实一之外境(42-52,49-52课小结)+子二、破实一之识

  子二、破实一之识=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53-101,53-70课,含三个小结)+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宣说对方之观点(103,71+72课)+寅二、观察彼理

  寅二、观察彼理=卯一、观察彼等之功过(105,72课)+卯二、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

  卯二、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107-116,72-75课小结)+辰二、破假相唯识之观点

  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巳一、破相识各一之观点(108-112,72+73课)+巳二、破相识等量之观点(113,74课)+巳三、破异相一识之观点(114-116,74+75课)

  巳一、破相识各一之观点=午一、宣说相违(109,72+73课)+午二、说明无法断除相违之理

  午二、说明无法断除相违之理=申一、安立太过(111,73课)+申二、说明彼过于承许外境之有相派也同样难免(112,73课)

  巳三、破异相一识之观点=午一、安立破斥之立宗(115,74课)+午二、建立彼之合理性(116,75课)

  二、主要内容同上次小结: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72-75课)略略结

  1、颂词

  109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巳一午一、宣说相违:

  设若真实中,识将成多种,或彼等成一,违故定各自

  111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巳一午二申一、安立太过:

  相若非异体,动与静止等,以一皆动等,此过难答复。

  112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巳一午二申二、说明彼过于承许外境之有相派也同样难免:

  承许外境事,依旧不离相,一切入一法,无以回遮也。

  11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巳二、破相识等量之观点:

  倘若承许识,等同相数量,尔时如微尘,难免此分析

  115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巳三午一、安立破斥之立宗:

  若异相为一,岂非裸体派?种种非一性,犹如异宝等。

  116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巳三午二、建立彼之合理性:

  各种若一性,现为异本体,遮障未障等,岂成此差别?

  2、标准科判:同上

  3、科判略略改造:

  3、1建立自宗,即宁玛派的见解:万法空性。破法:万法不是以实一+实多的方式安立,所以万法无有自性而为空。

  3、2万法不是以实一的方式安立,破法:周遍+不遍,实一都不存在。

  3、3法是不遍时,实一不存在,破法:外境+内识,实一都不存在。

  3、4内识,实一不存在,破法:承许外境 存在+不存在,实一都不存在。

  3、5承许外境不存在之识,实一不存在,破法:真相唯识+假相唯识,实一都不存在。

  3、6真相唯识之识,实一不存在,破法:相识各一(109+111+112)+相识等量(113)+异相一识(115+116),实一都不存在。

  4、一级思路

  4、1周遍已经在破周遍之实一(39-49课)破完了,以后开始破不遍法存在实一。

  不遍法分为外境+内识而破,其中外境已经在破实一之外境(49-52课)破完了,现在破内识不存在实一。

  内识不存在实一分为承许外境存在+不存在而破,其中承许外境存在的内识不存在,(53-70课)破完了,现在破承许外境不存在的内识不存在。

  承许外境不存在的内识分为真相唯识+假相唯识而破,现在破真相唯识,识不存在实一。

  4、2破真相唯识,识不存在实一(72-75课)

  破相识各一:一和多完全相违的缘故,所取境有多少,能取识也应该有多少。所以这种观点不合理,实一识不存在。

  破相识等量:无分微尘根本不可能成立,与其一体的执著此行相的心识刹那根本不可能成立的。所以这种观点不合理,实一识不存在。

  破异相一识:各种外境并非互为一体,因此执著它的心识也不是一体。所以这种观点不合理,实一识不存在。

  5、二级思路

  5、1破相识各一

  109设若真实中,识将成多种,或彼等成一,违故定各自。

  假设从真实义的角度,外境有很多的缘故,心识也应该变成多种多样。或者,既然你们承认心识一体,外境花布各种各样的颜色也应该成为一体。实际上,一和多完全相违的缘故,所取有多少,能取也应该有多少。

  111相若非异体,动与静止等,以一皆动等,此过难答复

  如果像唯识宗所许的那样,行相非为异体的话,那么,世间上所有的运动和静止等都应该变成一体了,也就不会存在右手动、左手不动的差别了,一体的缘故。因此,只要承许为一体,一者动另一者也需要动,一者不动另一者也不应该动,此种过失对于承许一相以一成实之识认知的宗派来说,的确非常难以答复。

  112承许外境事,依旧不离相,一切入一法,无以回遮也

  上述过失,不仅唯识宗无法避免,就连承许外境存在的经部宗也是很难回答。经部宗虽然不承认一切万法是自己的心,但他们说外面有一个隐蔽分的外境,通过它可以指点出行相,此行相与外境就如同印模和印章一样完全相同,因此,经部宗的这种观点也是不离开行相。由于外境各种法全部归于一个行相当中,所谓的行相与心也是无二无别的,如此一来,你们的观点也就无法回避上面所讲的这些过失。

  总而言之,所谓的行相不可能成为实有一体之法,缘取行相的眼识、鼻识等任何识也不可能成为实有之法。

  5、2破相识等量

  113倘若承许识,等同相数量,尔时如微尘,难免此分析。

  倘若说:外境行相有白、红、蓝等八种颜色,那么,执著它的识也应该有八种。这种承许不合理。为什么呢?唯识宗认为,所谓实有的识不仅在世俗中存在,胜义中也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外境数目那样,实有的心识也有如此众多的话,通过观察微尘的方法同样可以对其分析,所谓的无分微尘根本不可能成立,你宗所许与其一体的执著此行相的心识刹那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如此一来,对方这种观点也就很难成立了。

  5、3破异相一识

  115若异相为一,岂非裸体派?种种非一性,犹如异宝等

  如果承许各种不同行相的外境全部显现为一个心识的本体,你等又与裸体派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可以现量见到世间万事万物呈现出种种不同的行相,就像玛瑙、珊瑚等各种不同宝珠并非一体那样,外境中各种各样的显现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识的本体,见到如是对境的有境识应该多种多样。

  116各种若一性,现为异本体,遮障未障等,岂成此差别?

  外面各种各样行相的自性如果成为一体,又怎么会在识前现量见到不同本体?比如身体这一个本体上,有衣服遮障和未遮障的部分,有能显现和不能显现的部分,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差别呢?

  6、三级思路

  6、1破相识各一

  6、1、1与相识等量、异相一识的差异

  唯识宗“相识各一”这一宗派,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承许所取相的花色相是一个“总花色”,就是他们与相识等量、异相一识的关键差异所在。总的来说,名言中尚且不成立,就更不必说胜义中了。无论唯识还是经部宗,这一观点都不可能成立。

  6、1、2中观破经部宗相识各一

  不仅要对识的本体进行遮破,而且外境上各种各样的行相也要遮破,所以需要通过分析时间是次第还是同时的差别来破。通过蝴蝶的五颜六色、次第缘取文字之心以及旋火轮等比喻,说明所执著的相一体根本不成立,不仅花色布上的各种颜色不成为一体,单单一个白色也可以分上、中、下等很多部分,不可能以一体的方式存在,因此,执著它的识也不能成立为一体。

  6、1、3中观破斥唯识宗相识各一

  由于唯识宗承许外境与心识一体,想要遮破他们所许实一之识,只要观察行相能否成立为多体就可以了。由于一个识在第一刹那认识一个行相、第二刹那又认识一个行相……前后刹那所见到的行相必定不同,以此可以说明,执著它的识也不可能相同,因为你宗承许相、识一体无别的缘故

  6、1、4真相唯识观点:“相识各一”在名言中成立

  中观破法:即使在名言中也不合理。因为心与相如果是一体,那么,外境行相存在白色、红色、蓝色等各种不同那样,识也应该有取白色、取蓝色等种种不同行相。或者,就如同识被许为一体那样,外境行相也应该成为一体而非多种了。否则,一个是多体、另一个非为多体的二者相违的缘故,相与识必然成为各自分开的异体,如此一来,承认是一显然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6、1、5真相唯识观点:通过阿赖耶上的习气成熟便可以显现一切万事万物。

  中观破法:花色的画面上同时存在蓝色、白色、红色等,通过遣余的方式,我们的脑海中虽然显现一个花色的总相,语言中也可以说“花色”,但是真正名言实相中所谓的花色由白、红、蓝等多种颜色组成,我们不能说白色就是红色、红色就是蓝色,因此,即使名言中也不能将各种不同颜色承认为一个法。如此一来,假设花色中非为一体的各种颜色与识无二无别,应该如行相那样识也变成多,或者像识那样行相也成为一体。

  6、1、6真相唯识观点:承许以真正实有“一”的方式存在

  中观破法:由于无分唯一的缘故,花布上的白色也应该涂有红色、蓝色,红色也应该有白色、蓝色,如果不是如此也就不成为你的对境了。一个人如果是一个本体,那么,五肢当中的一个动、一个不动的情况就根本不合理,应该成为一个动全部都动、一个不动全部都不动。再以染色来说,在脸上涂上白色或红色时,手掌和脚掌也应该涂上同样的颜色。或者,人的身上穿着衣服时,脸上也应该被遮蔽起来,会出现这样的过失。

  6、2破相识等量

  中观破法1:比如一块花布中的蓝色由很多微尘组成,再对其中的某一微尘从东南西北等不同部分观察,已经成了有分微尘,所谓的无分微尘到最后也无有立足之地,全部变成空性了。对于缘取无分微尘的眼识也可以如是分析,首先是缘取蓝色行相的识,这样的话也可以分为很多部分,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不断地分析下去,对微尘进行观察的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在你宗所许的识之上。通过分析外境不成立的方法,完全可以说明执著外境的识不成立。

  中观破法2:比如所取花色之众多行相中单一的蓝色,它可以分上、中、下等很多部分,其中间部分那一行相指向无间隔环绕各个方向的面是不是一个?如果许为一,则现为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所有行相都应成为一体;如果说每一面分开存在,中间这一行相自性的识也应成为多体。如此一来,唯一识的实有本体根本不可能成立,唯识宗的观点随之遮破。

  6、3破异相一识

  6、3、1裸体派与唯识宗之别

  在将种种行相执为一体这一点上,裸体派与唯识宗是完全相同的。

  密行派虽然也声称万法均是识的自性,但他们不承许每个众生相续中存在不同的识,而是认为此识周遍于一切众生相续,它是唯一、恒常的自性。唯识宗则承许为八识聚,此八识在众生迥然有别的相续中各自具有,并且是刹那性的。这是唯识宗与密行外道之间的不同点。

  6、3、2中观破法:

  破法1:我们面前的种种显现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别,从对境来讲,有白色、红色、蓝色、绿色等;执著它的有境也有执白色、执蓝色、执绿色等各种不同的有境。各种外境所取的行相如果是一个能取识的行相,又怎么会显现各式各样、千差万别的现象呢?

  破法2:从有境角度,就像猫眼珠具有很多行相一样,这些行相如果是一体,为什么会在眼识中出现白色、红色等不同的行相呢?不应该出现。如同各种不同的珍宝互不混杂一样,取珊瑚的眼识和取松石的眼识应该是分开的,如果说取松石的眼识也是取珊瑚的眼识,即使在名言中也会出现错乱的过失。

  破法3:因为只有有部宗认为心与外境分开存在,而经部宗和唯识宗都承认行相是心的一种本体和幻化,所以此处的行相主要是从心上来讲的。这样的行相在心上如果是一个本体,就会出现“一者通达全部通达、一法产生万法皆生”的过失。

  7、宁玛宗见解

  7、1缘起而空性

  如果将众多假立的法执著为一体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在实有一体上现为异体则是绝对不可能成立的,因为只要是实有,多就不可能成为一、一也不可能成为多。所以,大家首先需要通达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道理,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也说:佛陀说一切万法以假立而有、以假立而存在、以假立而安立。如此宣说的原因也是如此。

  因此,辨别实有与假立并对假立名言的合理性深信不移,在这部论从头到尾的所有阶段都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不论前世后世还是所见到的外境,在名言中都可以假立存在,虽然观待胜义来说是假立的,但在名言中还是有其真实的一面,这一点应该清楚。

  名言当中,除了假立的法以外其他任何法都不可能成立,吃饭是在假立中吃、走路是在假立中走、说话也是在假立中说……为什么佛陀说以缘起而空性、以缘起而假立,其原因就在这里。

  7、2中观相识等量观点

  在假立的名言中,说外境有多少个心识也有这么多十分合情合理,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是完全承认的。然而,即使生起与行相数目相等的众多识,也不至于成为同类。在一个人的相续中不可能同时出现同类的很多识,关于众多同类识不会一并产生的道理,最关键就是要辨清分别与无分别的作用。

  自宗承许外境有多少,心识也有多少,这些全部可以假立存在。从分别念假立的角度,外境是“一”也可以,心识是“一”也可以,但是没有从无分别角度分析的话,所谓的无分微尘根本无法以眼识见到的缘故,与外境不一定相符。

  取蓝色的识实际也是由众多识组成。从总的方面来讲,可以说为一个同类识,实际其中包括上、下、东、西等许多不同类识,只是将由此众多识组成的蓝色识误认为“一”,不可能成为实有。

  7、3“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

  所谓实有的法根本不可能成立,并且以这一偈颂作了总结。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整个《中观庄严论释》的很多教言都会轻而易举通达。大家对于麦彭仁波切这一偈颂的意义一定要搞懂、弄通,这样一来,其他任何问题都不会很困难。

  8、基础知识

  8、1真相唯识与假相唯识

  虽说凡是唯识宗就同样承认心在胜义中成立这一点,都承许依他起识在胜义中真实存在,在所取外境不存在,但也分承认此等现象是心的真相唯识与否认行相是心的假相唯识两种。

  所谓的真相唯识宗承认外面的山河大地等全部是自己的心,承认世俗中的现相是心,认为行相是心,

  而假相唯识宗不承认外境是心,承许行相不是心、也不是外境,他们认为迷乱显现就如同毛发一样在中间存在着。

  从胜义角度来讲,假相唯识宗的见解要高一点,因为他们任何法都不承认,与空性观点比较接近,按次第来讲,应该排在中观自续派的后面。

  但从名言来讲,假相唯识宗的观点在名言中很难安立,而真相唯识宗在名言中承许万法唯心,依此安立名言相当方便。经部宗虽然也承认一种行相,但他们认为存在一种隐蔽分的外境,这也是很难成立的。所以说,从名言角度衡量时,真相唯识宗的观点比较合理。

  8、2唯识宗之相识各一、相识等量与异相一识

  无论真相唯识还是假相唯识,他们在相、识二者多少的问题上,出现了相识各一、相识等量与异相一识三种不同观点,这一点与经部宗十分相似,与之不同的是,经部宗承认能指点出行相的隐蔽分外境单独存在,唯识宗则认为所显现的行相只是假立为对境,不承认心以外还存在一种外境。

  8、3破“一”

  我是一个、外境是一个、心识是一个……。我们的脑海中承许为“一”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始终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有一个转经轮和一个执著转经轮的识。实际上,从转经轮的名称来讲,可以说为“一”;从分别念的角度也可以说为“一”,但真正观察的话,所谓的“一”究竟在哪里?

  只有具一定境界的圣者或者对中观闻思比较究竟的人,才知道名言中的一切法其实都是假立存在的。不要说胜义谛,即使名言谛来观察,也是根本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一”存在。因此,大家应该明白:在名言中,所谓实有的“一”根本不成立,而假立的“一”则是可以成立的。

  拿一粒青稞为例,当青稞被磨成细粉之后,这些细粉在青稞中是本来就存在的,但在未研磨之前,看上去就是一粒完整的青稞,因此,我们只是将众多微尘组成的粗法误认为“一”而已。

  8、4无分别+分别念的角度

  从无分别的角度,外境有多少,有境就有多少,但在分别念的角度,是不是外境有多少心识也有多少呢?实际上,这一点在分别念中是无法安立的。比如柱子的无常、有为法等,如果没有以分别念分别执取,在外境上也就不能去分析,因为自己的心里或语言上可以将很多法结合在一起或者分开,但在外境上根本无法将这些法真正分开。

  因此,分别念当中虽然可以将外境分析成很多很多,但在真正外境上有没有这些法成为我们的对境呢?不一定。比如说柱子上的无常、所作等,全部是由分别念来分的,真正外境的自相上根本无法对它起作用。而在无分别前,外境上有多少种法,有境上也会显现如此众多的法。

  以瓶子为例,一个瓶子也有上、中、下等许多部分,每一部分中也存在诸多微尘,而所谓的微尘根本不存在任何“实一”。人们在取舍任何事物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它的自相和总相,然后将二者混为一体来取舍,我们可以了知火是不能以身体接触的,提水等行为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从未学过因明遣余的人,对于分别识和无分别识根本分不清楚,分别识和无分别识的对境也分不清楚,所以说,因明最根本的眼目就是遣余,有关这方面,在《量理宝藏论》第四品中讲得非常清楚。

  从分别念的角度称为一体,在佛教中也是承认的。比如,眼识、耳识、鼻识全部是识的一个本体,这一点从分别念的角度完全可以成立。但从现量或者事物自相的角度来讲,眼识肯定不是鼻识,否则鼻子也应该见到色法。

  从分别念的角度,可以说见到了花色这种行相,或者将白色的上、中、下等所有部分统称为见到了一种白色行相。不过,此处正在讲无分别,也就是从自相角度而言,因此不能说为一体,否则就会出现一者通达全部通达的过失。

  8、5因明推理

  通过因明推理来作分析。所谓的推理可以分五相、三相、二相几种,其中三相推理即宗法、因和比喻。

  8、6二相推理

  现为各异的任何法(有法),决定不是真实一体(立宗),如同各式各样的珍宝等(比喻),所谓的识同样也是各种各样的。

  8、7四种相违自性可得因

  《量理宝藏论》中讲到了四种相违自性可得因:自性相违自性可得、因相违自性可得、果相违自性可得和能遍相违自性可得。这里所运用的因是自性对立可得因,比如燃烧旺盛火焰的处所就不会有寒触,由于二者自性相违,一者存在时另一者必定不存在。

  8、8自性对立可得因

  以与“唯一”之自性相违的“种种”可得作为因,是“多”就不是“一”,是“一”也肯定不是“多”。由于外境属于无情法、心识属于有情法,此二者如同光明和黑暗一样应该是相违的。

  8、9境和有境之间现量不错乱

  名言当中,未受到任何损伤也未患有眼翳的无害根识前,众多异体的行相不可能现为一个本体,因为外境如何显现,有境也应该如是显现。当然,有些老年人或者眼睛不好的人,外境中明明只有一个人,可能会迷迷糊糊地看成两个人……。但是根未损害的情况下,外境怎样存在,有境也应该怎样存在,这是境和有境之间现量不错乱的一种关系。

  8、10现量与比量

  言中无损害根得到的现量是正确的,依靠它所比量出来的结论也是正确的,比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因为现量见到山上冒出了浓烟,由于火与烟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便可比量推出山上有火。所以,对于比较隐蔽的一种法,通过现量也可以推理出来,如果现量在名言中也不成立,那么,其他隐蔽的法或者所谓的推测也就成为子虚乌有了。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75笔记

下一篇:哲学-中观庄严76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