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95-110笔记(3-3)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100笔记
1、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他终生随身带着的有两个法本,一是《真实名经》,一是《入行论》的颂词。我希望大家也把《入行论》法本随身带着,一方面能遣除修行中各种邪魔外道的违缘,另一方面对生起无伪的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华智仁波切是公认的寂天菩萨化身,他一生中弘扬《入行论》的范围非常非常广,无论是藏地的各个教派,还是各个地方,很多人都知道《入行论》的教义。
2、卯二、以修习而断:佛陀先令行,蔬菜等布施,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
大慈大悲的佛陀,首先教人布施蔬菜等容易施舍的物品,逐渐习惯了以后,连自己的身体也能施舍。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是怎么讲的呢?首先以蔬菜、破衣等无足轻重的财物施舍给他人,减少对自我的执著之后,再尝试作较大的布施。如果吝啬心特别强,可以训练把左手的东西送给右手,右手的东西送给左手,将另一只手观想为他人,就这样互相布施,直到自己的舍心生起。
3、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通过再三串习,熟练到了一定的时候,我执和我所执逐渐消失,证悟一切万法皆是空性,依靠无我的智慧,现前黄金与粪便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此时别人用檀香供养你或者用斧头来砍你,二者没有任何差别,也不会对其产生贪心或者嗔心。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对自己的身体能像卑微的蔬菜一样看待,无有耽著之心,舍施身肉又有什么困难呢?
4、丑二、断除长期之厌烦: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恶断则无苦,智巧故无忧。
有些人可能想:“度化众生是可以的,但乃至轮回未空之前需要为了他众而苦行,这个时间太长了,所以学习大乘佛法很困难。”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身体和心之所以感受痛苦,完全来源于邪见和罪业。内心的痛苦是轮回中的无明邪见造成;身体受到的损害,是自己前世杀生、偷盗等罪业,导致今生的身体不安。凡夫人的所有痛苦,来源就是这两者。
而作为菩萨,第一、身体痛苦之因――罪业是没有的。因为发了大乘菩提心之后,多生累劫中行持十善,以各种方便方法来断除罪业,罪业断了以后,绝对不会产生身体的痛苦。
第二、菩萨的心有没有痛苦呢?也没有。因为他具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将我和我所全部观空,了达一切诸法为空性,在这样的境界中,哪里会有心的痛苦呢?世间人没有证悟无我空性,对万法有顽固的执著,以此而出现了漫长的轮回。有了我执和我所执以后,就像水轮般在轮回中流转,没有自由自在的机会。
5、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
行持六度万行的福德力,将会感召菩萨的身体舒适;已通达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萨内心安乐。那么为了一切众生处于生死轮回中,慈悲为怀的菩萨怎么会有疲厌痛苦呢?
到了一定的境界时,即便住于生死轮回中,菩萨也是逍遥自在地来去,任运自成地利益众生,一点阻碍痛苦都没有。
6、子二、有欢喜之因:以此菩提心,能尽宿恶业,能聚福德海,故胜诸声闻。
菩萨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息灭无始以来的所有罪业,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远远胜过一切声闻缘觉。
当你生起菩提心的当下,罪业就像黑暗遇到阳光或秋霜遇到烈日一样,刹那消尽无余。菩提心能无勤快速地圆满一切福德资粮,纵然在放逸、散乱及睡眠的状态中,也能积聚无量无边的善根,所以完全胜过了小乘自私自利的成就。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99笔记
1、寅一、宣说邪念:若言我怖畏,须舍手足等。
大乘六度万行的境界不可思议,尤其是发了菩提心后,在漫长的修行道路中要布施头目脑髓、妻子儿女等等。听到这些之后,对佛教一无所知或小乘根基的人就产生畏惧:“如果要我也这样布施身体、将自己的一切施给众生,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苦行,那简直是太可怕了!不要说布施整个身体,就算割一块肉、拔一根毛也很痛,我肯定受不了这种苦行,所以大乘佛法的精进很难以接受。”
2、寅二(断除邪念)卯一、以观察而断: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
作者回答说:你们这样害怕也情有可原,因为你们对轻重的差别一无所知,才会信口开河说大乘精进无法接受。你们这样的愚者无端自生畏惧,以盲导盲,令自他都会误入歧途。最严重的痛苦就是没有学佛、没有出家,整天深陷苦海而不自知。若以智慧来详细观察,佛教里面的持戒、修行一点也不困难。
比如说我们出家,是自己对人财物等已经看破,以善妙的智慧进行抉择后,才选择了这条殊胜的道路,既然心甘情愿,又怎么会觉得苦呢?而且佛教中的任何修行,都有一套次第性的窍诀,绝对不会揠苗助长。佛教里的各种戒律,如皈依戒、居士戒、出家戒,以及大乘菩萨戒和密乘戒,相当一部分人不敢受,实际上不用害怕,除非你想继续受苦,如果愿意解脱的话,这些约束完全是解脱的方便。
3、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刚才说有些人害怕入了大乘后,因为精进而受苦太严重,所以不敢趋入。实际上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假如不入大乘佛法一点痛苦都没有,那不趋入也可以,但若分析趋入和没有趋入的差别,没有趋入大乘佛法的痛苦更严重。
为什么呢?正如《宝N论》所言:“六道生死轮,无初中后转。”按照显宗的说法,众生漂泊在漫无边际的轮回苦海中,是没有开始的。在这么久远的时间中,我们饱尝了无量痛苦,尤其是堕入地狱时,在千百万劫中,一再被狱火焚烧、被阎罗卒砍割、被各种兵器刺杀,口中被灌入燃烧着的铜汁铁水,身体被锯子分解成一块一块。假如这些痛苦对解脱或积累资粮有点意义,那接受也是值得的,然而一经分析,无始以来的这些痛苦,的的确确毫无价值,也没有成为趋入菩提之因,反而在轮回中越陷越深。
4、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
今生为了解脱而修习正法所受的苦,与轮回的痛苦比起来,前者的苦受轻多了。大乘修行之苦可以说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地狱饿鬼的痛苦相比。从意义上说,为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无论对众生还是自己的了脱生死都有相当大的利益。方方面面进行比较,我们受小小的痛苦就能遣除巨大的痛苦,受短暂的痛苦就能遣除长久的痛苦,所以还是应当趋入大乘佛教的精进。
5、医皆以小苦,疗治令病除,为灭众苦故,当忍修行苦。
医术高明的良医为了治病救人,会以小小的治疗痛苦去除疾病,比如说做手术、针灸、输液、打针,这对病人来讲还是有一定的痛苦,但以这样的小苦治愈长期受苦的重病,不管是任何一个患者,肯定都愿意接受。
6、凡常此疗法,良医皆不用,巧施缓药方,疗治众疴疾。
从总体方面讲,世间的痛苦和大乘精进的痛苦完全不同,世间的痛苦极为严重,而大乘精进的痛苦并不可怕。现在换一个角度来讲,佛陀所提倡的苦行,绝对没有世间的痛苦厉害。释迦牟尼佛,是治疗一切众生身心疾病的良医。良医佛陀遣除众生烦恼的方法,采用极为温和的措施,让我们做起来简便易行,根本不会有任何痛苦。不管是行持六度中的哪一度,佛陀都有非常善巧的方便方法,并以奇妙的智慧进行摄持,有了这些智慧和方便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痛苦。
比如我们相续中有八万四千烦恼,为了遣除这些烦恼,佛陀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虽然烦恼比较多,总的可分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分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根本烦恼中的贪心,种类也是非常多,如贪财物、贪人、贪自己身体,但一切的对治法均可归摄为一种,即看破、放下,或者说观空性、观无常,这种方法谁都愿意接受。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98笔记
1、辛二、断除耽著恶事懒惰: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我们为什么舍弃无边欢喜之因――殊胜佛法,却偏偏乐于耽著散乱沉掉、唱歌跳舞、世间八法等痛苦之因?
佛法具足初善、中善、末善,三个时分中都是善妙的。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最初能生起信心的善妙,中间能断除一切分别念的善妙,最后能生起解脱智慧的善妙。这样的佛法,唯有通过闻思修行才能获得。若将佛法的真理了如指掌,相续中产生不退转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违缘,对三宝的信心也不动摇,就是所谓的皈依法宝。
2、法王如意宝的《教诲甘露明点》里面讲了三个要点:一、人格贤善,心地善良,心胸宽广,有远见、有智慧;二、戒律清净,不管是小乘戒、菩萨戒、密乘戒,都要护持好根本戒,莫与解脱有抵触;三、无垢智慧,每天要凭自己的力量,对清净的教言作闻思修行。
3、辛三(断除自轻凌懒惰)壬一、略说: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这一颂概括了断除自轻凌懒惰的方法。在修行过程中,如果一点勇气都没有,修行绝对不可能成功,而对治这种懒惰的精进,主要分为加行、正行、后行三个方面。
一、加行:可分盔甲精进、加行精进。盔甲精进,对应颂中的“勿怯”,即修行任何法都不能怯弱,不然别说获得佛果,就连一件简单事情也办不成。加行精进,对应颂中的“积助缘”,助缘有四种,即信解、自信、欢喜、放舍。
二、正行:“策励”,指依靠正知正念来护持、取舍。
三、后行:“令自主”,通过上面几种教言,令自己的心获得自在。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中,心根本没办法获得自在,如果依靠精进、正知正念的摄持,到了一定的时候,心自然会解脱一切束缚。
通过这种方式,精勤观修第八品的自他平等(自己与众生本体平等)和自他交换(众生的痛苦由自己代受,自己的快乐施予众生)。
此偈颂在科判中叫“略说”,实际上自他交换的教言在下一品中才讲,但在这里讲也没有矛盾。
对此偈颂各大论师颇有争议。因为正在讲精进度,突然提到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上下文有些不连贯。所以布布达论师认为,这不是寂天菩萨的原文,而是后人所加。但也有些论师认为,这是下一品的连接文。
4、癸一、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不管你是什么根基、什么界性,千万不要放弃自己,此种脆弱的心态,是修行中的一大障碍。假如真能精进,迅速成就也不是没有可能。
作者在此告诫我们,绝不能以所谓的“我怎么能获得菩提”而退缩懈怠,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是唯一的真实语者,如《释量论》所言,佛陀断尽了一切无明障碍,彻底远离妄语之因。《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法华经》亦云:“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因此,对如来的金刚语,我们理当深信不疑。
那么,如来是怎么说的呢?在《妙臂请问经》为主的经典中,佛陀讲过:一切众生,包括蚊虻、蜜蜂及老虎、豺狼、狮子、狐狸、犬等,都具有如来藏,若能发起精进力,亦会成就无上菩提。有些讲义解释“精进”时说:“只要不舍弃菩提心,都会证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既然旁生都有机会成就,我们哪有不证得佛果的道理呢?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过《宝箧庄严经》的一个教证:观世音菩萨到耶扣谋杰大城市时,此地肮脏的粪便处住有成百上千种昆虫。尔时观世音菩萨化为蜜蜂,发出嗡嗡声,义为“顶礼佛陀”,其余虫类听此亦随念“顶礼佛陀”。以此功德和加持力,这些昆虫最终皆成菩萨,名为“口香”,往生到极乐世界。如果昆虫依靠佛菩萨的引导都有解脱机会,我们人就更不用说了!
5、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我们生而为人,能明辨是非善恶,守持净戒,听受佛法,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虽然自己修得不太好,但跟蚊子、苍蝇、恶狗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性。倘若不放弃行持佛法,在菩提道上精进不懈,怎会不得到正等觉果位呢?
众生均能成佛的理由,是因为《涅经》中说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藏。一般而言,佛性有两种,一是自性住佛性,一是修增长佛性(也叫实修生佛性)。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本性,这样的佛性,每个众生都有。“众生是佛”是从自性住佛性来说的,若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众生并不是佛。因为修增长佛性是指通过智慧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正等觉的果位,这个时候才叫佛陀。
如来藏周遍于一切众生,《宝性论》云:“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对此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狮吼论》中做过详细解释。意思是说,一切众生具如来藏有三个理由:一是具缚凡夫的相续中能现前圆满佛身功德;二是众生与真如的本性无别一味;三是众生具有成佛的种性。依靠强有力的这三大理由,便可推知: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此外,《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及龙猛菩萨的赞颂偈、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弥勒菩萨的《宝性论》等中,对此道理皆有详细阐述。若还不明白为什么众生是佛、为什么佛还在无明中,《宝性论》也以九种意义、九种比喻解释得很清楚。假如学了《如来藏经》等第三转F轮的教义,这些怀疑自然会遣荡无余。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97笔记
1、子二、思维后世痛苦:此生所怀惧,犹如待宰鱼,何况昔罪引,难忍地狱苦。
不管是什么人,死时都会怀有极大的恐惧,犹如待宰的活鱼在热沙中翻滚。大家应该知道,鱼类本来生活在水中,被渔夫捕获后抛在炽热的沙地上,就会苦不堪言,拼命地跳摆,只要还剩一口气,便不会停止挣扎。同样,我们无论有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最后接近死亡时,也是这种痛苦状态。
对懂得轮回痛苦的人来说,今生中再怎么痛苦,与地狱的苦比起来,也是微不足道的。假如连这一点苦都受不了,那我们无始以来造了如山般的自性罪和佛制罪,由此引来的地狱众苦就更不用说了。假如平时连生病感冒、半天没吃饭、别人说坏话都受不了,一旦来世堕入寒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那时的畏惧痛苦又该如何忍受呢?
2、如婴触沸水,灼伤极刺痛,已造狱业者,云何复逍遥?
热地狱中的水,全部是燃烧着的铁汁铜水,地狱众生的皮肤,犹如婴儿的皮肤一样娇嫩,忍耐力特别弱。这样的皮肤与铁水一接触,痛苦必定无法想象。
然而可悲的是,很多人已经造下了地狱之因,至今仍懈怠懒惰。佛经中说,毁谤三宝、残害众生、毁坏佛经庙宇等,全部是堕入地狱的根本因。不管我们能不能想起来,生生世世中肯定造过这样的恶业,既然如此,现在怎么还敢逍遥度日呢?
3、不勤而冀得,娇弱频造罪,临死犹天人,呜呼定受苦。
不肯精进修习,却奢望获得安乐之果;修行过程中非常娇弱,对一点痛苦也不能忍受;频频造作罪业,这方面非常有智慧、有能力,这些人明明已被死主擒住了,却还想如天人一般长久住留,无忧无虑地放逸过活。见此情景,作者以悲悯的语气叹道:“唉!可怜啊,这些懒惰的人一定会饱受痛苦折磨的!”
4、癸二、以加行修持: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依靠人身的船筏,能渡越三界轮回的苦海。大海广阔无垠、无边无际,若想到达彼岸,没有航船是不行的。同样的道理,三界轮回的苦海也非常广大,想要渡越过去,必须依靠暇满难得的珍宝人身。
这种人身并不是特别容易获得,需要以别解脱戒为基础,发善愿、行布施等为助缘,积聚各种福德资粮之后,才能获得一个人身。而且,在所有的人身中,行持善法的人身相当难得,造恶业的人身并不罕见。
既然得到了能越过轮回大海的难得人身,在这个关键时刻,千万不要天天好吃懒做。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96笔记
1、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此时汝何能,贪食复耽眠?
生存于世的众生,有没有通往不死的通道呢?绝对没有。不管是三善趣的天人、阿修罗、人,还是三恶趣的地狱、饿鬼、旁生,只要有生,必定有死,不死的通道已被封锁了。死神正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你,如同屠夫紧盯着牛圈里的牦牛,在物色宰杀的对象一样。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份,有什么样的地位、财富、才华,终究都难免一死。此时此刻,你怎么还能安心地贪执美食歌声等世间娱乐,悠闲地酣酣沉睡呢?
2、丑二(思维迅速死亡而劝勉)寅一、略说:死亡速临故,及时应积资,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
死亡很快就会降临,故应抓紧时间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如果有人想:“虽说必定死亡,但是不要紧,接近临死时或年纪老了以后再行善也可以。”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死亡临头才断除懈怠则为时已晚,到那时再精进又有何用呢?
3、寅二、广说: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时,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
无常来得特别快速,有些人在一件事尚未开始时,死神骤然而至;或者刚刚开始做,就猝然死亡;或者事情已经做到一半,死亡瞬间降临到了头上。假如自己没有好好行善,那时候只能痛心疾首地感叹:“哎,一切都完了,吾命休矣!”
4、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亲友已绝望,吾见阎魔使,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
这里描述的是人在临死时的情景:有些人活着的时候,把精力、时间、智慧全部用于毫无意义的琐事上,最后要接近死亡时,蓦然回首,想起自己一生所造的罪业,心里特别痛苦、忧愁,从而双目红肿,泪流满面。此时,亲朋好友也非常绝望,在依依不舍中与之分离。甚至业力深重的人,在尚未断气之前,还会看见过去所杀的众生前来讨命,或者阎罗狱卒的恐怖面孔。他们那个时候的痛苦惨状,令人见而生起悲愍,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
当一切罪业历历在目地重现时,很多人万分后悔,不停地埋怨自己:“我今生已经遇到了善知识,又听闻了大乘佛法,本来是有机会行持善法的,但却让一生在不知不觉中空耗了,为什么我如此愚笨啊!”而且正如刚才所讲,罪业深重的人,还会听到地狱里震天动地的惨叫声,或者阎罗卒“打打、杀杀”的恐怖声。想到自己也将堕入其中,便惊恐不已,不净粪不由自主地流泻,染污了自己的全身。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95笔记
1、戊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在六度当中,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比如说,能舍弃身体财物等一切的人,可以持戒;能受持清净戒律的人,可以修持安忍;而能安忍的这种人,一定会精进的。彼此之间有这种次第。
倘若没有精进,得不到今生来世的种种功德,有了精进才能证得无上菩提。以比喻来说,我们的身体活动、语言交流,全部依靠风的力量;山河大地、森林江河的动摇,也要借助风,假如没有它,万物会处于一片死寂。同样的道理,精进犹如风一样不可缺少,它是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关键因素,如果少了精进,修行根本没办法增上。
2、己一、认识精进本体:进即喜于善。
什么叫精进呢?指喜爱善法的欢喜心。心态是一种欢喜心,对境是善法,从这两方面来定义。精进就是法融入心,断除懈怠懒惰的一种善心。
此处的精进强调的是一种心态,而不是外在的身语。因为心的力量极为强大,身体和语言的精进虽然也属于精进,比如我喜欢讲经说法,这叫语言的精进;我喜欢顶礼、转绕佛塔、做善事,这叫身体精进。但这些都是精进的果,真正的精进是一种心态。
精进的对境是善法。若对杀生特别努力、任劳任怨,按本论的标准来衡量,这不叫精进,当属一种懒惰。因为它的对境不是善法,而是恶法或无记法。
精进可分多种,《大圆满前行》中有擐甲精进、加行精进、无厌足精进三种;《经庄严论》中加上了不畏精进;《阿毗达磨》里面又再加了不退转精进。其余的如《瑜伽师地论》讲了九种精进,《华严经》讲了十种精进。但归纳而言,就像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言,精进主要分身精进与心精进。行布施、持戒为身精进,修忍辱、禅定、智慧为心精进,心精进是最关键的。
精进的违品是懒惰,要遣除懒惰,不精进是办不到的。所以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说,太阳的光芒普照时,黑暗全部会消失,同理,如果心里产生精进,懒惰这一违品将销声匿迹。
3、庚一、宣说所断懈怠: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自轻凌懒惰。
精进的违品有千千万万,简言之就是懒惰。懒惰有三种:同恶懒惰、耽著恶事懒惰、自轻凌懒惰。有了这三种懒惰,善法始终不能成功。
一、同恶懒惰:
所谓的同恶懒惰,也叫推延懒惰,即平时所说的“这个人特别懒,很懈怠”。做任何一件善事,他不立即开始执行,而是以各种借口拖延。
二、耽著恶事懒惰:
什么叫耽著恶事懒惰呢?指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把修行成就置之不顾,这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
三、自轻凌懒惰:
有些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自暴自弃、甘于堕落的人,其实心里也有一种懒惰。
4、壬一、认识因: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
同恶懒惰的产生有三种因:一、贪图舒适快乐的感受;二、喜欢躺卧床席,爱好睡懒觉;三、对轮回的痛苦不起厌烦心。有了这三种因,便会屡屡生起强烈的懈怠。下面一一具体分析:
一、“贪图懒乐味”:有些人对行持善法一点兴趣都没有,平时不愿意念咒,也不愿意闻思,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
二、“习卧嗜睡眠”:假如身体姿势不端正,要么靠着、要么躺着,气脉会不通畅,进而引起身心昏沉,这样之后,懒惰自然而然会生起。
其实,我们的睡眠是可以断除的,否则对修行有障碍。修行人应该学会调整睡眠,纵然无法完全断除,尽量减少也是可以的。倘若保持坐姿端正,则不需要睡得那么多。
三、“不厌轮回苦”:对轮回没有厌离心,对轮回的苦好像没有感觉,所以就睡得特别香。修行好的人,之所以睡眠非常少,就是对轮回痛苦、人身难得等道理深信不疑,因此他不贪爱睡眠,并不是他失眠了。
5、丑一、决定无常: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必囚生死狱,正入死神口。
这个教言讲了无常的道理。让自己不懒惰的办法,就是修无常。我们修行不精进的原因,就是因为懈怠,要断除懈怠的话,必须从内心观修无常。
我们为什么还不发觉自身已陷入烦恼的网罟中,被贪嗔痴慢嫉及八万四千烦恼控制束缚,由此定会困入生老死病的轮回监狱中,一步步地迈向死神之口。
此处可用渔夫的比喻来说明死亡无常。比如,有个渔夫用网把鱼网住了,拉到岸上,投入鱼篓里,那么这条鱼已经被判死刑,没有解脱的机会了。同样,不管是年轻人、老年人,每个人都在无常的网中而渐渐趋入死亡,如果对自身的安危毫不了知,整天处于懈怠状态中,那真是非常可怜!
6、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
自己同类的人们逐渐被死主所杀戮,难道没有看见吗?并不是没看见。我们见得非常多,听得也非常多。但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继续贪执睡眠、吃喝玩乐、世间八法,如同屠宰场的牦牛一样愚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