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2

创建日期:2023-05-30

  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2

  《金刚经》释之禅师PK法师=涤华禅师PK索达吉堪布2

  7、心不可得

  经句:89+90+91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92“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9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7、1堪布义:

  7、1、1如此不可思议的众多刹土中,每一个众生的种性、根基、意乐差别,如来都能完全了知,能完全通达每个众生心,是因为一切众生心在实相中非真正的心,仅假名称之为心。通达了心的本性,就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心都了不可得。

  7、1、2在胜义中观察时,迷乱的心不存在,明清的心也不存在。心的本性中没有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离一切戏论的法界本体。

  这几天上师如意宝讲《上师心滴》时,心得不到的原因讲得非常清楚,上师主要是以窍诀方式讲的,而《金刚经》主要以教言方式宣说的。

  用大圆满确实能很好地解释此经,而且与《法界宝藏论》《实相宝藏论》对应起来讲也很方便。但另一方面,大圆满的很多教言我不敢用,因为《金刚经》是显宗的经典,没得过灌顶的人也会看,因此,用大圆满来解释不太合适。

  不过,此处讲的这些道理,跟大圆满的“破心房”,只是语言表达不同而已,在意思上没有太大差别。

  7、1、3无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经常讲:

  7、1、3、1“过去心”跟昨天的梦没有差别。前一刹那的心,现在一丝一毫的痕迹也没有,留下来的只是忆念,而不是过去心的本体。

  7、1、3、2 “现在心”也不可得。现在这颗明明清清的心,如果观察它的颜色、住处、形状,是根本找不到的。

  7、1、3、3“未来心”是未生之法,根本没有本体。如果未生之法现在可以得到,那完全不存在的法也能得到了。

  7、1、4用密宗窍诀来讲:过去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来源;现在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住处;未来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去处。(密法中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找寻心的生灭处,以观察心的来源抉择过去心不可得,以观察心的住处抉择现在心不可得,以观察心的去处抉择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的这一句,与大圆满窍诀观察心无任何差别。

  总而言之,这里是以“不可得”的理由来抉择心性。不仅心性如此,一切万法莫不如是,因为万法皆由心造,心不可得,万法本性也不可得。

  7、1、5显宗修行着重强调心不随分别念,在明然了然的境界中安住很重要。真正的坐禅,就是如实通达心性无来无去,三心了不可得。(心不起任何分别念,于现见心之本性中坐禅,如理如实了达自心无来无去的本性,安住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心,三时分别之心自然消逝无踪。)

  7、2禅师义:

  7、2、1无量无数众生,悉皆举心动念之时,所生诸心,如来悉知悉见,皆是九类妄想之心,而非真实。生灭无常之心,岂有得失与是非耶?过去心已熄,现在心虚诞,未来心未至。

  7、2、2过去心,悉皆荒诞、泡谢而影没,故名为不可得;现在心,刹那刹那迁化而无停,故名为不可得;未来心,缘诸妄想无际而无生,故名为不可得。

  所谓三心均不可得,然而诸心是妄,倘若息妄,全心即真;在不可得中,得见本来之心矣;所以凡夫观心,全心是妄,以妄投妄,妄妄弗止,皆不真常;诸妄之心,偏于何类,故生何类;所以得果观心,见诸尘相,犹若泡影,于泡影内,悉见真如,故弃诸尘幻、铺道修筏、备入于彼岸;所以证道观心,见诸色相,非妄非真,在非非中,却见真心妙湛不动、清净无为、待常住于觉地。

  故本经从五眼直至未来心,不可得者,皆是权教;所谓如来大慈,以权而显实,即教之以权、由权而转入于实也;权者,舟筏也;实者,觉地也;既至觉地已,舟筏亦当舍之。

  7、2、3偈云

  三心名虚妄,故名不可得,真心本如如,即为如来心。

  三心皆是妄,是故不可得,能无人我相,即是不动心。

  若无三心相,处处见如来,有人来问我,我知我不知。

  知与不知相,皆是生死缘,无缘无生死,无无证菩提。

  8、无生心者

  经句:77“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8、1堪布义:

  胜义中,有无一切法都不成立,发心者不存在,所发的心亦是无生无实的。佛陀已通达万法的本来实相,在这种智慧面前,一丝一毫的法也不可得。如果实相中确实有法可得,诸佛菩萨应该能看到,但正因为以胜义智慧来抉择时什么也得不到,故而发菩提心的无上正等觉者并不存在,如此,所发的菩提心也无实有,这就叫胜义菩提心。在胜义中,有、无都不存在,诸法均是无生大空性。

  8、2禅师义:

  8、2、1实无有为之法,实无着诸相法,其心而无执著所发相,亦无已发相,是为发菩提心者;凡是有法、有名相,都是渡名词;倘有发心相,亦复亦如是。

  8、2、2偈云

  若解发心相,即是度人舟, 渡至觉岸地, 舟空人亦迁。

  菩提本无相,来去亦无边, 无相无边处,心量包全遍。

  若明菩提义,无不在觉中, 欲求永无见 ,无求无不遍。

  9、何谓如来

  经句:5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63“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81“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112“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9、1、1:54堪布义:

  5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一切诸法的本性远离四相,而远离了四相,远离一切有无戏论之相就是真正的佛陀。当然,在众生的迷乱显现前,释迦牟尼佛有相有色,上师也是有相有色。今天很多人早早就去拜见法王,认为看到了法王,就是看到了真正的上师。

  实相中并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相,真正的实相就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远离一切戏论,离一切戏论就是法性,上师实则是自己的心,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见到心的本性即见上师,即为见佛。

  9、2、1:54禅师义:

  5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诸相临前,无染住心,能无染住一切形相心者,即名诸佛。可惜诸佛子,有口无性,更无心得;即言是,而心非;倘能言符其实,即名诸佛,速登觉地矣。

  9、1、2:63堪布义:

  63“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9、1、2如来的语言断除了一切过失,堪可信任,因为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故语言绝对可信,因为他已断除了妄语的因——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他的金刚语是究竟的皈依处。

  9、1、2、1:真语者:指名言中佛所说的法真实不虚。譬如因果轮回等,佛能现量照见,并如理宣说。

  9、1、2、2:实语者:在法界实相中,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事万物,如来全部抉择为空性,没有一个不空之法,这就是实语。

  9、1、2、3:如语者:如来在第三转法轮中抉择,尽管万法本体是空性,但如来藏并非不存在。光明与空性恒常不离的如来藏,每个众生都有,这种现空无二的真理非常可靠,故从真如方面而言叫如语者。

  9、1、2、4:不诳语者:释迦牟尼佛为引导众生而宣说种种法门,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密意,从成佛至涅槃之间,从来没有一句欺骗的话语。佛陀所说的句句属实,暂时或究竟都在利益众生。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佛的说话方式肯定不同,但这并不代表佛在说妄语。佛陀在第一、第二、第三转法轮中讲的法肯定不同,但这并不是欺骗众生,只是在次第引导,其目的都是为了接引众生趋入解脱。

  9、1、2、5:不异语者:佛陀转法轮时说的同一句话,饿鬼听到是饿鬼的语言,人类听到是人类的语言,其本性就是为了众生解脱,暂时令其获得善趣安乐,究竟种下善根而成就佛果。因此,佛陀的语言是最究竟的。佛陀已彻见了一切实相,断除了语言障碍,所说的话语究竟圆满。

  9、2、2:63禅师义:

  63“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是真实不虚之语也,而非世间凡夫梦幻泡影之语也;实语者,无假冒之语也,而非世间争名夺利、图妄易灭之语也;如语者,其性如如不动之语也,而非世间口是心非、虚伪之语也;不诳语者,不欺骗、不哄诈也,而非世间欺诳讹诈之语也;不异语者,不异常、不离奇也,而非世间妄想奇怪、两舌之语也。

  9、1、3:81堪布义:

  81“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所谓如来,即诸法的本来面目,即是法性永远都不会改变,真正证悟了真如称为如来。“如”是真如之意,指法界的胜义本性;“来”是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如来就是究竟达到了真如本地。

  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不实有能得授记,如果实有不能得授记?原因是真正的佛陀并非表面所看到的有鼻有眼的具体形象,在胜义实相中,佛乃一切诸法的本相,一切诸法真如实相才是真正的如来。真如有声闻、菩萨、佛陀之分,唯有佛陀才能彻底通达真如实相。

  9、2、3:81禅师义:

  81“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常住六尘,善于分别而无染住,亦无分别之相,其名为诸法;如如不动、圆融湛洁、心周三世、性遍十方,其名为如义。如出世间有为无为、烧火煮饭,无处不是如来诸法如义之处;是故凡夫,观诸法是凡夫相;贤、圣观诸法,是贤、圣相;佛观诸法,无相无执,犹如幻梦泡影,然而幻梦泡影中,无有不是真如实相之处,是故名为诸法如义者。

  9、1、4:112堪布义:

  112“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所谓如来,无有来亦无有去,其性无有迁变,以此故名之为如来

  在世俗中,小乘的戒律详细记载世尊居住、结夏、化缘入座等的地方,最终世尊住世84年后示现涅槃,如是种种显现在众生眼识前现量成立,而从胜义实相分析,如来的实相无来无去,上述完全是一种错误观念。

  佛经云:“诸法自性无所住,无来无去如虚空。”《老妇请问经》中云:一切诸法无生如鼓声一样,暂时显现声音,实际鼓声无有任何来源。真正的鼓声既不在鼓上也不在手上,始终得不到一个真正实有自性的鼓声,以此无来无去的鼓声比喻如来的无来无去。

  9、2、4:112禅师义:

  112“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9、2、4、1若有人不见本性,不明真心之人,即不可见如来法性身,所以真法性佛,无相亦无穷;无相者,无四大色身之相;无穷者,尘劫有尽、其性无穷也。

  以智慧眼照明法界,非法界,亦非非法界;然在非非中,如来真法性身,遍十方、周三世,无有不是如来行藏之处;于行藏处中,无有不是如来行、住、坐、卧之处;如来者,能证即来,非证即去。

  若心无住所,其人即是如来;其义弗可违,不悟者弗见,不证者弗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未悟证者,可能观心;自心自性,合于某类之则相同者,来生必生于同情者;所谓众生随心所转、随性而生、随业而成,其类之则,倘若劫尽之时,莫可更变其道义;若心无诸相,秉性大慈,其人未悟证者,必当悟证也,何者?若心无诸相必悟,秉性大慈必证。

  学佛者,勿可外求;倘若外求,穷劫莫能证其道;倘有邪见之人,观想忆念如来色身形相好,若见者,亦是邪;犹如病目,见空中华相;其人亿劫,亦不可证菩提之正道。

  悟证者,勿可求,求即法尘相;倘无法尘相,即得,亦无得相。

  9、2、4、2:偈云:

  非离非即清凉地,谛观世法玄中玄,色相之中含妙有,无住妙有亦勿迁。

  实无妙法为四句,全心全性包大千,倘能无见我人相,万相庄严性无边。

  我嘱我等无我相,真我性包诸大千。

  10、得见如来

  经句:15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0、1堪布义:

  10、1、1凡有相状的东西,不管是好是坏,是轮回抑或涅槃,都是虚妄不实的,完全由分别心假立,全部是世俗中假立存在的,是不可靠、非实有,虚妄的迷乱幻显。

  10、1、2唯有证悟了万法皆空,无实非相,一切所见所闻皆为虚妄,皆非实有,才是见到了真正的究竟的如来。

  10、2禅师义:

  10、2、1肉眼所能见到的形相,皆是无常、生灭相。即世间上一切诸相,如色、声、香、味、触、意、识,甚至一言半句、一字一笔,以即演如来法,皆是有相;凡是有相,皆有生灭,故名虚妄;虚而不真、妄而不实,故名虚妄;见相,著相,即是虚妄。

  10、2、2若见一切诸相没有识别心,即时见到本觉慧命佛。倘若见到诸色、声相,无染住心,无执著心,无贪无瞋,心若虚空,如如不动,一刹那间,即见法身佛。

  11、不见如来

  经句:15“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46“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88“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如是”

  95“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96“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106“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107“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概括:身相不见如来。

  11、1堪布义:

  11、1、1如来虽于众生面前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种种相好,并以此引导了无数众生,但以胜义来观察,如来所说的相好佛身,并不是如来的真实身相。心清净的人,见佛相好圆满;心不清净者,只能见到各种丑相。三十二相只是在菩萨和凡夫面前显现的一种梦幻,了义佛经中并不承认实有。

  凡夫认为如来或者有相或者无相,而此见解皆不合实理,如来境界远离言说、不可思议故,凡夫无法衡量,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如物体的影像虽可在镜子中显现,但只是影像,并非实质物体,同样,凡夫所见诸法也只是影像,并非如来的真正本性。名言中,福德资粮能产生色身,智慧资粮能产生法身,这是因缘的特殊关系,从胜义来讲,色身与福德远离一切戏论无可缘执,二者既不是各自分开分离独立各别的法,也不是因缘聚合能生所生的关系。

  究竟的色身即是法身,根本没有什么相,没有任何相好。实相之诸佛法身不可思量,不可言说,无形无色,非实非虚。色法是无常的本性,应该灭尽对色相的执著获得解脱,经常安住无任何色相执著的平等大空。因此,色身即法身,法身即色身,色体中可显现种种色法。如来的色身不是色身,而是本空离戏、光明周遍的一种显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这个道理。

  11、1、2五眼,在《俱舍论》等小乘论典中没有提及,只有大乘圣者方可获得。五眼的因、作用、范围、本体等,在《现观庄严论释》和《大乘阿毗达磨》中有详细介绍。《文殊真实名经》和《胜乐金刚》的讲义中说,佛陀的功德无边无际,六根可以互用,身体的哪一部分都能了知一切外境。佛陀完全具足了五眼的功德,对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的本相、世俗中每个众生的起心动念,都能毫不混杂地照见。

  11、1、2、1肉眼:在资粮道时获得,其因是前世供灯、修禅定。肉眼能照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粗细众色。有些大成就者获得了肉眼功德。

  11、1、2、2天眼:加行道以上都具有,其因是行持有漏善法,或修持禅定等六度。天眼能照见十方众生的前生后世、投生何处等,对自他一切众生,包括地狱、饿鬼的前后世是什么,全部能够一一现见。现在的瑜伽士、空行母,有些真正有天眼,有些只有跟天眼相似的神通。

  11、1、2、3慧眼:一地到十地菩萨入定时具有,其因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而获得。慧眼能如实现见万法的本体——胜义法性。

  11、1、2、4法眼:一地到十地菩萨出定时具有,其因也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法眼能如理通达教法和证法的意义,了知与自己等同者、比自己低劣者的根基。比如,二地菩萨能知道一地菩萨以下的众生根基,其上境界则无法了知。

  11、1、2、5佛眼:得佛果时具有,其因是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佛眼是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彻见万法胜义谛与世俗谛的本性,其范围广大无边、不可思议。

  11、1、3从法身或空性的角度来说,有缘弟子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只不过是清净依他起,并不是真正的佛陀。此外,通过持诵名号、佛经等声音来求佛,也是不了义的。如来的本来面目,不是眼根所见的色法,也不是耳根所闻的声音,因此,若以色相、声音想见如来,此人的修行已偏离了正轨。

  藏文中,在这段经文后还有一偈,玄奘、义净的译本中也有,唯独鸠摩罗什没有翻译,可能是梵文中缺漏或整理者疏忽所致。希望大家以后念诵时,能把这个偈子也加上:“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诸佛的本体,应观为离戏法性,即引导众生的导师之法身,它是光明离戏的无为法,非能取所取的境界,故以凡夫的分别念无法衡量。

  11、2禅师义:

  11、2、1不可以将皮、肉、筋、骨、血四大假和合的色身、也不可以将三十二种化佛身相,当作如来真身,一切诸色相不可作如来。当知身相是生灭无常,如幻泡影,如以手指而标月,而不可说,明月在手指中。

  三十二相者,化佛身相也,三十二清净行也;梵王帝释亦有此相,虽有,然不足;转轮圣王亦有三十二大福德相,而非如来是三十二福慧之相,可能比者;所谓福大齐天,仍有漏;慧性一尘,永无竭。

  具足三十二相者,佛也;若恋爱三十二相者,即心不清净;心不清净,即不可出五浊世也;如来身相住世,具足诸相,仅八十年,以佛眼观,一刹那间;用慧眼谛,如及时雨,救度旱苗;既救度已,雨止复晴,当知雨晴二相,悉归真如。

  无名、无相,其名为具足色身;凡是有形、有相皆为是名;然而是名之中,在无我相真心之内,常见法身如来无量妙身诸色形相好;不悟、不证、不彻、不透之人,强以肉眼,欲见法身如来诸色形相好,魔也;已悟证者,睁眼、合眼,无处、无时、无有不见如来法身诸色形相具足好;虽如是见,亦无见执二相;其心性识不染、不住一微尘许,在在处处,其心浩浩然,其性荡荡焉,其识兀兀乎,其觉境如是,是名为诸相具足。

  11、2、2不可将身相当觉性也;所谓身相可见,是非常;觉性虽不可见,而是常;犹如树梢风相,当知真风,非是树梢;所谓树梢风,尘相也;当知尘相,非真风、非不真风;所以真风,虽不可见,亦不可言其无。觉性者,亦如是也;觉性者,如来也。

  如来者,法身佛也;所谓法身无形亦无相,然而无形无相之中,无不具足诸色形相;所以肉眼能见,住世化佛,诸色形相好;法眼能见,无边法身如来,诸色形相好;虽见是一,而凡、圣却是两般;何以故?觉者入其觉性境也。

  觉者,能无二十五有,无生七情心,即得三十二具足妙相;能八风不动,八识不转,五蕴不住,真心如如,妙性湛湛,即得八十种随形好;菩提人人具足,只要内省,不需外求;倘内心无相,菩提即在目前;若心外求佛,千劫亦莫可能见于菩提;见菩提时,即名见法身。

  11、2、3予只有父母所生之眼,其他一眼也无,是按照大乘经义而发挥者。

  11、2、3、1如来有肉眼,有色身;肉眼者,基层也。

  11、2、3、2佛有天眼者,普观诸界,遍察十方,以及三世,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超诸肉眼之上;然而天眼,差别很大;世人若有智慧与定力,亦可得其分证之天眼;是故如来五眼齐彰,他人莫及。

  11、2、3、3自他不二,一视同仁,其名为有慧眼,他人莫知,亦莫能见也;故有慧眼者,视诸一切与凡夫同见,而不同用;是万法之首,亦是诸波罗蜜之上也;如无漏之器;而非天、肉二眼,却是有漏之具;慧眼名悟,法眼名证;慧者,明其道也;空无四相,心表无邪,慧命即在其中矣。

  11、2、3、4真心无妄,即为法眼,人人具足;世间之人,因业所遮,故不可见法眼;如来有法眼者,无业所遮也,故名有法眼;世间人,若无业遮,亦名有法眼。有法眼者,如筏喻也;法眼者,真心也;有、无皆是客语,而非真常,寄有而明其义也;法本无相,以眼而显法也;法本是尘,寄尘而入其道也。

  11、2、3、5本心如来,如是佛眼,包括法、慧、天、肉四眼在其中矣;所谓如来五眼齐彰,普照一切,如来现在有佛眼,我等未来亦当有佛眼。

  11、2、4色相与求见,皆是法尘累;若以无常音声,寻求真常无相佛,则名妄中妄;无希求,无着相,是名履圣阶;若一尘无染亦无住,无挂半丝亦无碍,其心寂寂然,兀兀乎,是名见如来。

  倘若识心执著影中事,妄心贪著怪神奇,以及以妄执妄,皆名为邪中邪也。倘若真心无邪性,诸识亦真如;倘无法尘相,其心荡荡无波迹,其性腾腾性识天,是名为法性见世尊。真心本性之如来,亦名明本心、见本性也;未悟彻、未证透,弗能见,若见亦是邪;悟证者,常见也;所谓行、住、坐、卧,无处不是如来行藏之处。

  11、2、5玄奘法师所译八句颂,余于每句下附颂八句。

  11、2、5、1诸以色见我:色如空华幻,却是生死根,如来真法性,不染一尘埃,

  若以根尘识,妄用五蕴心,不明梦中梦,何能见世尊。

  11、2、5、2以音声寻我:音声无常性,寻佛是相执,相执即邪见,无寻即见真,

  若用身口意,识别心寻佛,寻至阿僧祇,不见法性身。

  11、2、5、3彼生履邪断:不履邪见相,不断真常法, 六根常清净 ,融融见法身,

  不断亦不染 ,不离复不即 ,处处法性佛 ,在在法报身。

  11、2、5、4不能当见我:着相何见性, 断灭亦是邪, 无相无断灭, 如来在目前,

  有见皆是幻 ,无见见性佛 ,有无皆无执 ,我当见如来。

  11、2、5、5应观佛法性:当观如来身 ,无相遍一切 ,本心无邪断 ,法性放光明,

  佛法本无相, 佛性亦无形 ,然而遍十方, 三世无穷竭。

  11、2、5、6即导师法身:无着相尘法 ,法身遍十方, 清净心常现, 着相无可寻,

  无见无闻识, 六根心湛洁, 五蕴空即明 ,当见法性佛。

  11、2、5、7法性非所识:有识即众生,无识正遍知, 反照无相法 ,觉地放光明,

  倘有八识心, 却是凡夫相 ,能证其道义,的是天人师。

  11、2、5、8故彼不能了:执着色声相,不明法性佛,心染尘色相 ,故彼不明了,

  识心炽盛时, 故不见法性, 不见佛法性, 故彼不能了。

  11、2、6偈云:

  三十二相八十好,无相如来无穷竭,若问如来真实相,无去无来在目前。

  诸相本无生,亦复亦不灭,不生不灭中,三十二具足。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