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8[2-3]

创建日期:2022-12-01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8[2-3]

  我们前面也讲过,对一个证悟的人来说,有念头,没有什么坏处、没有什么不好;没有念头,也不是什么更好。都是一样了,即使有念头、有很多很多的念头,也没有问题。因为每一个念头出来了以后,都看到它的本性。而有念头的本性和没有念头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证悟的人感觉到的、领悟到的是什么呢?不是有念和无念,而是有念和无念的本质。他证悟到有念的本质和无念的本质,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所以对他来讲,有念头或没有念头都无所谓。

  对于我们没有证悟的人来说,我们只喜欢没有念头的、比较平静的状态。在平时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有念头;打坐的时候,也有很多念头,心静不下来,很多人都深受困扰。

  在没有证悟的时候,有念头和没有念头有一点点区别。有念头,就不能让心静下来;没有念头,心就能够静得下来,只有这一点点区别。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有念头是有执著的,没有念头同样也是有执著的,本质没有区别。

  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有念头时,心就不平静;没有念头时,心稍微平静一点,所以在有念头和没有念头这两者中,我们会做很多的取舍。但是证悟了以后,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了,无需取舍了。

  不同状态的断绝念头,六祖用了同样的词,但是内容不一样,大家一定要注意。

  这个地方的“一念断”,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就是说,整个念头全部停下来了,就像昏迷的时候、就像深度睡眠的时候、就像禅定的时候一样,没有念头。这种没有念头的状态,就认为是无念吗?这不是“无念”,这跟死亡差不多、跟死亡的状态是一样的。

  人死亡的时候,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进入昏迷的状态,有些人会停留一瞬间、几分钟,而有些人停留几个小时,甚至停留几天,各种情况都有。不管怎么样,在人死亡的前期昏迷阶段,是没有念头的。

  惠能大师说了,“一念断”不就跟死亡一样吗?死亡也是没有念头的。这种无念的禅定,顶多也就停留在像死亡时没有念头的层面。没有突破这一层面,如同死亡一样,会“别处受生”,不能解脱,下一世还要转世、还会轮回。所以“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应该这样子解释,比较容易理解。

  后人把《坛经》的这个地方改成“”字,当然是可以这样子改的。但是如果这个“”字不是惠能大师本意的话,就不能随意地改。“”字是不是惠能大师的本意呢?现在谁都说不清楚了。

  如果我们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看的话,敦煌原本和敦煌新本是比较接近惠能大师本意的,因为这两个版本没有太多的、后人附加的东西。这个地方没有“”字,用的是“无”字。

  惠能大师也许用的是“无”字,即“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这有可能是他的本意。这样子的话,也可以解释。前面不是说过,惠能大师说:这种断绝念头的禅定就是断见、断边,那么肯定不会有后续念头了,再也不会有念头了。也就是说,不会有念头延续了,念头从此断了,再也不会出现了。这样子的话,念头就“无别处受生”了,再也不能诞生了,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

  我觉得“无”字或“死”字这两个字,不改的话,“无”可以这样子理解,改成“死”以后也可以解释。对实修来讲,不改或改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一样的,我们都可以理解,而且最后理解的意思也是一样的,所以是没问题的。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南]。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

  “学道者用心”,惠能大师劝大家,学道的人、修行的人一定不要太随意,一定要重视,一定要谨慎一点,一定要用心,为什么呢?

  “若不识法意”,如果自己不懂佛法的意义。

  “自错尚可”,如果自己错了就算了。

  “更劝他人迷”,如果自己错了,还不算那么严重,只是你自己错了,但是如果把错误的东西传递给更多的人。

  昨天第七堂课不是说了吗?讲错误禅修方法的人,有很多很多,前面都已经讲过了。

  就是说,如果只是自己错了,还不那么严重,就算了,但是如果教其他人也错,让别人也错,这样子的话,就严重了。

  所以,“学道者用心”,学道的人一定要谨慎,不要随意地乱讲,不要乱改,一定要注意。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南]。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不自见迷”,自己不能见到自性、本性,就是“”。

  “又谤经法”,去毁谤佛经。

  教授错误禅修方法的人,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别人了以后,导致大家都不能证悟自己的本性,从而对心的本性、本来面目或者佛性产生了错误的见解、产生了邪见。由于大家并不知道是自己错了,反而去诽谤佛法。

  所以对于禅宗“无念、无相、无住”中的“无念”,千万不要理解为停止念头、没有念头的昏迷状态等等,不能理解为这样,这是错误的见解。

  这种停止念头的无念,就是四禅八定,除了佛法以外,外道也有类似的禅定。禅宗的“无念”,跟这种断绝念头的无念是不一样的,完全是两回事。

  刚才已经讲过了,现再重复一遍,知道两种无念的区别,在我们闻思佛法理论的时候,是非常的重要,特别在我们自己实修的时候,更是重要。这在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不需要再重复了。

  “是以立无念为宗”,就是说,以上就叫作“无念为宗”。

  以上就讲完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个见解,“无住”、“无相”、“无念”三种境界都解释了。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

  “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没有证悟的人、愚昧的人,在所有事物上都会产生念头。

  不管有没有明显的执著和不执著,每一个念头的本质都是执著的。凡是愚昧的人,都有执著,他会“境上有念”。

  “念上便起邪见”,比如说,我们看到了某一个人,这第一个念头就叫作“”。

  后面的“邪见”是什么呢?产生第二个念头:“他是我的仇人,所以我要怎么怎么样”,后续的烦恼、仇恨、抱怨产生了,这就叫作“邪见”。

  “邪见”的源头、来源是什么呢?就是“”,“”就是执著。

  看到一个人,如果对他没有产生执著的话,那么对他的仇恨、对他的抱怨,也就不会产生;如果对他有了执著,就会产生仇恨、欲望、嫉妒等等的后续烦恼,这都属于“邪见”。

  “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这里的“尘劳”,就是烦恼的意思;“”,就是执著。

  刚才讲的仇恨、欲望、嫉妒、傲慢等等等等,所有的烦恼“从此而生”,从执著中产生了这些烦恼。

  “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顿教法门讲的宗旨是“念”,为什么讲“无念”呢?因为如果有念,便起“邪见”;如果有“邪见”,所有的烦恼就产生了。

  所有烦恼和邪见的源头,都是执著的念头,禅宗为了从源头上断掉烦恼,所以“立无念为宗”,这就是禅宗为什么要“立无念为宗”的原因。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

  “世人离见”,这里用的是“”字,“看见”、“见解”的“见”字。我们怎么理解呢?世俗的人,因为没有证悟空性的见解,所以会怎么怎么样,要这样子理解。

  这个地方,各种《坛经》版本在字面上不一样,甚至在敦煌的原本和新本里面用的字都不一样。

  一种敦煌版本用的是“”字,另一种敦煌版本用的是“境”字,“外境”的“境”,即“世人离境,不起于念”。到底哪一种更准确,现在说不清楚了。

  不同的敦煌版本,只有这一个字的差别。

  { 注:根据《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简称李本)

  在李本中,是:世人离境[校记八],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

  [校记八]离境:斯本作“杂见”。}

  后来的《坛经》版本差别就很大了,从曹溪原本开始,到后来的宗宝本,统统把“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这些字都去掉了,这些字都不在了。

  比如说,宗宝本里面怎么讲的?(师指手中书)宗宝本说:“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这与惠能大师开悟偈子当中的“本来无一物”,是一个意思。因为本心是清净的,所以本心上没有任何世俗、涅槃、轮回等等等等的一切法。一切法只存在于我们自已的分别念当中,本质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自性本无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如果有一个东西可以得到的话,那会怎么样呢?

  “妄说祸褔”,妄说灾祸和幸福。

  “即是尘劳邪见”,如果说,幸福、灾祸、痛苦都是存在的,这么讲的话,就是邪见,就成了烦恼。

  “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这一句话,与我们敦煌版里面讲的是一样的。敦煌版里面是“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虽然文字不完全一样,但是内容是一样的。

  宗宝本、曹溪原本,以及其他版本里的这句文字,是很好理解的,讲的就是这些内容了,没有敦煌版“ ”很复杂的内容,后来的版本把这句复杂的东西改掉了。

  从历史角度来讲,敦煌的各种版本是现存最早的《坛经》版本,我们前几天也讲过了,它里面有很多错字。也许,抄写经的人,不太认识字,会把有些字的偏旁部首,误以为是单个字而分开写,使得本来的一个字,被抄成了两个、三个字。这样的事情,是可能有的。

  敦煌版虽然比较早,但也不一定讲的都是真实的。后来的曹溪本、宗宝本,对敦煌版做了一些改动,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刚才前面讲到的,把“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中的“无”字改成“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中的“”字,看起来也没有太大改的必要。

  现在敦煌版的这个地方,确实有一点点不好解释,很不好理解。并且本身的两种版本也不一样,所以解释有点难。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我想可以这样子解释。

  “世人离见”,前面不是刚刚讲完了禅宗为什么要讲“无念”吗?后面接着讲,禅宗讲“无念”,而世人不讲“无念”。

  世俗的人,没有这种“无念”的见解。

  “不起于念;若无有念”,这个地方,标点符号有一点点问题。

  如果把这个分号去掉,成为“不起于念若无有念”;如果再没有这个“若”字的话,成为“不起于念无有念”,就更好理解了,为什么?

  “于念无有念”与我们前面第七堂课讲过的“于念而不念”是一个意思,如果中间有一个“若”字,“于念若无有念”,这样解释起来就有一点点勉强了。

  如果把中间的标点符号和“”字去掉,成为“不起于念无有念”,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呢?因为世人没有这样的见解,所以不可能“于念无有念”。

  “于念无有念”,就是“于念而不念”的意思。世俗人因为没有证悟,所以他没有“于念而不念”的见解。

  “无念亦不立”,世俗人不会立“无念”的见解,为什么呢?世俗人不可能“于念无有念”,因为他们没有证悟,还没有“于念无有念”的见解。

  禅宗中证语的人就能够了知“无念”的见解,而世俗的人根本没有“无念”的见解。

  我们把这几个文字稍微修改了一点点,就可以这样子解释了。现在有了这个“”字,理解起来稍微有一点点不太顺,也是可以这样子解释的。

  另一种敦煌版本用的是“境”字,成了“世人离境”。用“外境”的“境”来解释的话,也有多种解释方法。

  解释的是对还是错,现在说不清楚了。因为《坛经》有二十多种版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到底是不是六祖的本意呢?说不清楚了。

  我们这样子解释,虽然没有办法确定是六祖的原话,但是可以肯定跟六祖的精神、思想、见解,是没有任何冲突的。

  我觉得,这样子解释的话,就不需要把“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全部去掉了,只要把中间的分号改一下,“”字在这里,有一点点意不顺,但是也是可以解释的,这样子的话,这句话就可以保留了。

  如果不考虑保留这句话,跟曹溪版本、宗宝本一样,用“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去解释的话,那么这句话就不需要费心思理解了,直接去掉就完了。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

  “无者无何事”,到底什么东西没有了?

  前面讲了“无念”这个词,现在六祖把这个词的两个字“”和“”分开解释了,到底什么东西“”了?

  “念者何物”,“”什么呢?

  “无者,离二相诸尘劳”,“”什么呢?首先解释“”这个字。“”就是没有,什么没有呢?没有二相,二元对立的东西都不存在了,从二元对立的见解当中,产生的尘劳、烦恼都不存在了。

  什么“”呢?没有这些东西,就是“”;没有二相、没有烦恼,叫作“”。

  “真如是念之体”,“”是什么呢?

  这里的“真如”,就是佛性或者心的本性。证悟了“真如”的时候,也就是证悟了心的本性的时候,叫作“无念”。

  在这个地方,从表面上看起来,为什么不直接说:念就是念头,无就是没有,无念就是没有念头。为什么不这样子讲呢?如果这样子讲的话,前面的误区依然是存在的。

  所以这个地方,六祖的说法更加正确,为什么这么讲呢?

  “”就是无二相、无尘劳;“”是什么呢?“”就是“真如”,而“真如”就是佛性,所以“”就是佛性。

  为什么“”就是佛性呢?因为佛性是“”的本质,所以“无念”,实际上就是证悟了念头的本质,而不是停止念头、念头消失。这样子讲的话,更好理解一点。

  我开始的时候,也有一点点不太理解,为什么不说无就是无、念就是念头、这样不就是无念了吗?

  六祖这样子讲的话,就更加得好了,“”是什么呢?“无念”的“”,实际上就是“真如”、实际上就是佛性。

  惠能大师讲的“无念”,不仅仅是没有念头、不仅仅是停止念头,而且是证悟了“真如”、证悟了佛性,所以叫作“无念”。

  这样子理解,所有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所以非常好。

  “真如是念之体”,这特别的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

  “真如”是什么呢?“真如”就是佛性、佛的智慧。而佛的智慧或者佛性,实际上就是每一个念头的本体。每一个念头的本体,就是“真如”。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

  “念是真如之用”,这跟大圆满的讲法一模一样,虽然大圆满在中间还有其他的两个内容,但是基本上是一样的。

  就是说,念头是“真如”的作用,而“真如”的作用是什么呢?

  在现实生活当中,念头可以让我们做各种各样的取舍。如果我们没有念头,就没有办法取舍、没有办法生活,三观都没有办法建立。

  念头的用处是什么呢?在世俗的生活当中,念头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思考、思维、判断、取舍。念头能够做这些事情,这就是“真如”的作用。而在胜义谛,或者是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没有念头的位置,用不上念头、派不上念头。

  所以在世俗的领域当中,念头是有一些作用的,这种作用是谁的作用呢?实际上就是“真如”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念头的本质就是“真如”、佛性。

  比如说,水,在零度以下,就变成了固体的冰。我们可以这样子讲,冰是水的作用,水是冰的本体。换一句话讲的话,水,因为环境温度降到零度以下的原因,水就变成了固体的冰,而固体冰的本质仍然是水,没有离开水、就是水。

  同样的道理,每一个念头的本质就是“真如”或者是智慧,但是因为环境不同的原因,在世俗领域当中,它就表现为“念头”。在它表现为“念头”的时候,它的本质依然是“真如”。

  “”迷的时候,实际上迷的本质就是智慧、迷的本质就是“真如”,“真如”永远都没有离开过迷“”。

  因为世俗的领域属于无明的地盘,所以没有证悟的人在这个领域中,就看不出来念头的本质,只能够看到念头的作用。

  六祖在这个地方讲了“”和“”的窍诀,“”就是没有烦恼、没有二相;“”,不要看念头作用的这部分,而是要看念头的本质,“”指的是念头的本质,而念头的本质就是智慧。

  从解脱角度讲,显宗一般的说法是什么呢?普通人的解脱资粮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要从零开始修,要修很长很长很长时间以后,才能证悟。我们手里没有任何资本,修行很难,成佛很遥远。

  在密法,还有禅宗,以及第三转法轮中讲佛性的显宗,它们的说法是,我们手里已经有了所有的、该有的资本,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去利用这些资本。资本、资源都是有的,一个都不缺,全部都有,只要能够懂得利用,那么所需东西都是存在的,不需要再去找其它东西。这么讲的话,我们成佛就很简单了。所有资本都有、不缺任何东西了,如果我们掌握了利用的方法,知道了怎么去用,那就不是可以证悟了吗?这样就能够很快地成佛了,从这个角度讲,成佛也是很简单、也是很快的。

  所以“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是特别特别有意思的。

  前面第四堂课我们也讲过了,每一个念头当中有一个生命部分,念头的生命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我们之前也讲过了,每一个念头当中都有智慧,我们把这部分智慧提炼出来以后,用这种智慧去证悟。这些话大家应该记得,都是前几天讲过的。

  每一个念头当中都有智慧的成分,这个智慧的成分是什么呢?就是今天讲的,“真如是念之体”。

  “念之体”是什么呢?是念头的本质。念头的本质,就是“真如”。

  只有穿透念头的外表,才能看到念头里面的、深处的智慧部分。这些道理,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比如说,用眼睛看东西,通过可见光,不能穿透衣服、皮肤、肌肉,只能看到身体外面的部分;但是X光就与可见光不一样了,它的穿透力强,通过它可以穿透衣服、皮肤、肌肉,直接看到骨头。

  同样的道理,没有证悟的人的念头、我们平时日常的念头,没有穿透力,只能看到表层的情绪;但是念头的本质是“真如”,“真如”的穿透力是很强的,如果我们能够用得上“真如”的话,就可以用“真如”去证悟了。

  “真如”是“所证悟”?还是“证悟者”?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在语言上,我们可以讲:用“真如”去证悟。但是实际上,“证悟者”和“所证悟”,都是“真如”自己,没有别的东西,是自知自明,自己证悟了自己的本质,这叫作证悟。这是很深的体悟,确实非常非常地深奥。

  我们现在需要有体悟的方法,方法特别重要。如果我们有方法的话,就直接去体悟,把文字上复杂的理论逻辑,还有佛经里非常非常庞大的语言描述,可以抛开了,直接去证悟自己的本性,一下子就明白了。证悟了以后,是非常容易知道,每一个念头的真正的本质,就是智慧。

  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用语言、用逻辑去讲“真如”,是非常复杂的。越复杂,离本质就越远。文字越多、思维越多,就离“真如”越远,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语言没有办法表达的,是我们的意识、念头没有办法思考的。

  对念头不能思维的东西,我们附加了很多很多很多的念头、逻辑,那么肯定是离“真如”越来越远了,而不会越来越近的。

  唯一证悟的方法,就是自己去体会。体会到以后,就很容易、很直接地感觉到“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这句话的意思了。

  这特别的重要,希望大家用功。这个用功,在一年两年、两年三年、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都不一定能够证悟的。像过去很多非常了不起的、汉传佛教禅宗历史上的禅师们,都是用了二十、三十年的时间,最后才证悟的。

  比如说,近代最出名的、最最最伟大的虚云大师,也就是晚年的时候才证悟的。我们看到虚云大师在任何一张照片里,都是闭着眼睛的,就像在禅修状态当中一样。我听说,虚云老和尚的一个侍者,在很多很多年前,讲虚云大师的一些故事,现在这位侍者可能也不在世了。侍者说,他在虚云大师身边待了很长时间,好多好多年,从来没有看到过他的眼睛。虚云大师的眼睛是不看人的,像打坐时的样子,就是我们看到的很多虚云大师照片上面的样子。他经常都是同在第六堂课、《坛经》当中讲的“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无论是走、坐、卧、行,任何时候都处在禅修的状态当中。就是这样的苦修,虚云大师也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才证悟,而不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证悟了。很多的禅师,都是用了很长很长时间才证悟的。

  也有一些人是瞬间证悟,就像惠能大师一样。证悟需要多少时间,是说不清楚的。快的人,瞬间就证悟了、两年三年就证悟了;慢的人,几十年才证悟;中间的这部分的人,用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可能证悟。

  我们不要以为半年、一年就能证悟,如果没证悟的话,就是法不对、佛没有加持等等。实际上,没证悟只是自己的错误。

  修行必须要有耐心,必须要有长远的计划,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是不可能的。

  如果,第一个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第二个,自己用功的话,那么在这一生当中证悟,是有可能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这样的机会,这是特别的重要。

  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证悟了,那么从此以后的轮回真的是要停止了。因为轮回的源动力,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轮回的源动力,不就是无明吗?证悟的智慧,把无明摧毁了。虽然没有彻底铲除无明,但是无明的力量,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不能让我们在很长很长的时间中继续轮回,无明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

  所以证悟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比世俗的金钱、声望、地位、权力等等任何东西都更加重要。世俗的人,或者是各种各样层次的学佛人中的很多人,还不能理解这个道理。

  我们仍然觉得世俗的东西,是最有意义的,证悟当然也很好。如果对世俗的东西,该有的都有了,同时也证悟了,这样的话,觉得很好、也不错。但是,为了证悟要付出一些代价、要放下一些世俗的东西,那样的话,很多人就不愿意了。

  确实也有非常非常多的、非常虔诚的,而且非常用功的、愿意付出的人,不仅仅在出家人当中有,而且在家人当中也是非常多的。这种人不要急,一定会证悟的,但是修行的方法、次第、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急,不要想修一年两年、修了一遍数量上的四加行五加行,就希望马上证悟,这是很难的。

  我们想想过去的这些大德,他们的根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并且他们放下所有世俗的事情专修,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证悟,所以我们也不要太急,当然也不要失望。他们都是专修了这么长的时间才证悟,而我们每天只修这么一点点时间,会不会证悟呢?不可能吧?

  我们也有可能证悟的,大家不要走极端,要不是马上就证悟,要不是不会证悟,这些都是极端的想法。佛教经常讲,不堕两边,这特别重要。如果我们不堕两边的话,一定会证悟的,这特别特别有意义。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8[1-3]

下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8[3-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