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金刚经禅师PK法师1
《金刚经》释之禅师PK法师=涤华禅师PK索达吉堪布 1
(2019-12-20 19:25:23标签:佛学----三读经论随笔 分类:下马三观花 记录于后半生点滴的新浪博客)
一、“真修实证”PK“深入经藏”
《金刚经》释为涤华禅师与索达吉堪布第二部经释的PK,平台如同第一部PK经释之《心经》释。
唯一调整处为,《心经》释按人伦长幼为序,涤华禅师比索达吉堪布年长,故为先;本次PK,按人伦幼长为序,涤华禅师比索达吉堪布年长,故为后;法无高下,师亦如是,两部PK,次序中道。
顶礼上师索达吉堪布!
顶礼上师涤华禅师!
二、《金刚经》释PK之法本
1、索达吉堪布之《金刚经》释法本:
1、1网络凑合版之《金刚经》释,以下简称《释》。
1、2网络凑合版之《金刚经》开示录,以下简称《开示录》。
1、3网络凑合版之《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以下简称《能断》。
1、4智悲佛网官网下载----书单----著作-妙法宝库----《信源宝藏》之《金刚功德经》,以下简称《功德经》。
1、5为智悲佛网官网下载----书单----著作-妙法宝库----《信源宝藏》之《金刚经》感应录,以下简称《感应录》。
2、涤华禅师之《金刚经》释法本:
为般若禅林官网下载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2015第八次印刷版,其中的金刚经注解部分。
三、《金刚经》与两师的缘分
1、《金刚经》与索达吉堪布的缘分
师传讲《金刚经》时,为风华正茂,意气奋发之即世黄金期。
再者,“在藏传佛教中,《上师心滴》是非常了不起的法。而在汉传佛教中,最殊胜的非《金刚经》莫属。这次法王如意宝传讲《上师心滴》的同时,我也给你们传授汉地最殊胜的如意宝”,时正值法王波澜壮阔的弘法事业如日中天。在藏传法脉中,根本上师能够给予心子根本的加持。
《金刚经》与师的缘分气运,有如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东方红》之韵律。反映在传讲中,师热情洋溢宣说般若法门,以空性智慧普度众生“趋入光明解脱道”。
《金刚经》与涤华禅师的显现缘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之注解人为无名无住僧,无住者,海会塔也,即藏传之尸陀林,南传之焚冢场也,为基乘法器修不净观之境地。“方丈叫余住海会塔,为养病待死处”,师乃最上乘佛道之大法器,安住对境三年,写成最上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为弘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师舍弃退休僧之安稳,流离失寺,寄寺篱下。即生圆满之时,遇违缘不能随六祖以身舍利传法,无碍使大自在方便,留下“泰”舍利,同六祖自知去处,来时无口。
《金刚经》与师的显现缘分气运,有如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命运》之韵律。反映在法宝中,师老婆心切,开示后学,悟、行、证、彻“名相不无,生死难了”。
四、《金刚经》释PK之经义
1、经名实义
经句:44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1、1堪布义:
1、1、1佛说:“此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此名称与文字,你们可了知其本义,并如理奉持。你们以后书写也好、读诵也好,都可以用这个名字。”
1、1、2金刚有个不共的特点:能坏一切,却不为一切所坏。同样,般若空性也是如此,它能摧毁各种各样的邪见执著,却不为任何一种邪见所毁,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具有相同之处,将般若空性喻为金刚。
1、1、3“般若波罗蜜多”,译为智慧到彼岸。这有两种解释方法:
1、1、3、1从道智慧而言,指我们所修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正在趋向果智慧;
1、1、3、2从果智慧来讲,指证悟般若实相就已经真实达到佛的智慧彼岸。《金刚经》主要宣说的就是这个。因此,以后大家读诵、书写、如理作意等时,都应按这种意思来观想。
1、2禅师义:
1、2、1金刚:用金刚刀能断一切情丝爱缚、贪枷欲锁;用金刚心能降伏诸相;用金刚石能钻透生死路,到灵山会;用金刚石能钻通九类相,见如如佛;用金刚力能攻破有为关,到涅槃乡;用金刚杵能驯化五阴,归大道;用金刚琢能降伏十八魔头,成正果。
1、2、2般若波罗蜜:翻“智慧到彼岸”,智慧在凡为灵魂;在贤为智慧;在圣为大智慧;在佛为到彼岸,亦谓大觉;用智慧力能转烦恼证菩提;能明本心、见本性、妙用真常;能超化佛世界,即出世间、见如如佛;金刚智慧,喻虚空;虚空,不变不易;虚空,非空、非不空。
到彼岸,谓到佛地,是到如来地、入如来室、坐如来座。到彼岸,喻如来;如来,非来、非不来;如来智慧遍十方,非遍、非不遍;遍三世,非遍、非不遍;遍法界,非遍、非不遍;遍一切处,非处、非不处。
1、2、3经:如大道,亦如指南针,如到彼岸、大道上指路明灯、亦如到彼岸码头之车船。
1、2、4偈云:
金刚智慧到彼岸,无比无喻亦无双,人人具足无缺余,彼岸本来在故乡。
2、此经功德:
经句:29“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2、1堪布义:
2、1、1因为《金刚经》所诠释的都是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是产生一切诸佛之因。经典中常称般若为“佛母”,诸佛的来源就是般若空性。
佛陀是从菩萨出生,菩萨的因是大悲心、无二智慧(即般若空性)和菩提心。所以诸佛菩萨先修空性,证悟空性智慧以后才现前功德和果位智慧,因此称般若为佛母。
2、1、2此处直接宣讲了“佛”由般若空性而生,间接宣讲了“法”也是由般若空性而生。因为《金刚经》是诸佛、佛法的出生处,故受持传讲的功德不可衡量。
2、2禅师义:
2、2、1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者,即本心无妄之法也;皆从此经出,此经者,诸佛之母,觉性根源也。
2、2、2所谓本甲心中,具足此经者,是故人人具足、个个无差;皆因情妄而遮蔽之故,不能现于目前;因不能现于目前者,而不能称真心明、本性见也。
2、2、3佛者,令人觉也;法者,令人悟也;经者,令人证也;出者,令人得也。
3、译者:
3、1堪布义:
3、1、1汉地的《金刚经》有6种译本:1最早的是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2后来北魏菩提流支、3南朝真谛、4隋朝达摩笈多、5唐朝玄奘和6义净也译过此经。
其中,义净的译本,与藏文对照最为接近,鸠摩罗什的在某些地方有一定出入。
3、1、2藏文版的全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只有一种译本。藏文又名:《释》中是“般若之百颂”;《开示录》和《能断》中是“般若三百颂”。
3、1、3我这次讲的《金刚经》,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同时,还会参考玄奘、义净的版本加以对比。
3、2禅师义:
3、2、1藏经中共有六种《金刚经》译本,多种译本,根本是一体。枝叶花果,各有妙色。多种翻法是一谛,谛什么?“无妄想”三个字。文字虽有差别,佛无二说,其义是一体。
3、2、2略举几则,与读者参:
3、2、2、1罗什本:经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虽然没有“能断”二字,“金刚”二字中含有“能断”性,少“能断”二字爽朗些;有“能断”二字,易懂些。罗什本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3、2、2、1玄奘与义净本:经题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玄奘本是:无我执、无人执、无有情执、无寿者执;义净本是:由有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故。
3、2、2、3其他本:经题是《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
4、心云何住
经句:6+7+8“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9+10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76“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77佛告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概括:须菩提两次发问:1发心?+2何住?+3降伏?
佛两次回答:1灭度众生+2无灭度众生相
4、1堪布义:
4、1、1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菩提心,以什么方式来安住所缘?以什么方式来修持六度万行?以什么方式来调伏自心?就发心方面,可从世俗、胜义来分别回答:
1、世俗菩提心:
以发世俗菩提心为住,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为修持,依靠发菩提心随时随地来调伏自心。
2、胜义菩提心:
以没有众生可度化为住,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为修,令执著万法实有的分别念融入法界来调伏自心。
先要发起世俗菩提心,在世俗中可以度化无边的众生,世俗菩提心圆满之时,了知它并非究竟,然后以般若波罗蜜多来摄持发起胜义菩提心,在胜义中一切众生无有可灭度。若依靠这种方便方法,自心必定会得以调柔!
4、1、2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包含了大乘基、道、果的一切内容:基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应如何安住;道是如何修持六度万行;果是如何调伏自心而获得佛果。
如何断除执著,获得调伏自心的境界,可以归纳在三个问题中:最初如何发菩提心?中间如何修持六波罗蜜多(又名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六种可度脱生死、获得涅槃的大乘法门)?最后如何调伏自心,获得色身、法身无别的果位?
4、1、3世俗菩提心
菩萨因大悲心而不舍众生;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发愿求证无上菩提,三界轮回的一切有情我皆度化,使他们离开轮回的痛苦,获得最殊胜究竟圆满的涅槃。
4、1、4胜义菩提心
菩萨因空性智慧而不堕轮回;被度化的众生、能度化的菩萨,皆如虚空般不存在,是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体空。
4、2禅师义:
4、2、1一时,菩提将自悟、自证之真谛,献于如来座前,请佛开示和印证;须菩提欲以法布施于九类,使诸有情登无为峰,欲为众生凿开生死枷锁、渡恋爱河,请佛开示。
须菩提请佛开示,是真法供养三世诸佛,是真法布施三世众生;宝卷是诸佛真如法身,意义是断有情、证实相,由此岸、到彼岸,是佛称性大慈而造成。
4、2、2用什么方法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不住分别相、不住人我相耶?用那宗法门,不生是非心,将妄心降伏住,驯服为菩提心耶?
若读者说:此节重复也;答言:犹如琢玉,非一时而能琢成佳器也;试问:汝心能住清净处么?汝心能降伏五阴、六欲、诸妄么?倘若不能,不可说菩提重复,而启如来之义也。
4、2、3佛说已发起菩提心,应当将菩提心住在觉心之中;住无我心,无住烦恼心;住六波罗蜜心,无住三六妄想心。
佛说能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就是降伏一切妄心;降九类相;降伏邪魔外道心;降伏七情六欲心;降伏众生杂念心。
4、2、4佛度众生:佛度九类众生无有剩余生死习气,而入觉地;
我度众生:真我无邪之我,能度即度,度诸众生断有情灭有为,同入无为域;
自心自度:我当用真心本性,灭尽一切众生相心。
习气无余、无一切相,即得灭度;灭度者,透三界,超诸有,入无余,即名涅槃之道也,亦无入证相,所谓常乐我净,而不是死木槁灰。
4、2、5问:世间众生,灭之无穷,生之无尽,何时度尽?答:众生本来没有,是某甲心中造成;倘无一切相,即是灭度众生已。
灭度一切众生已,灭尽九类心,即是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能无一切心相,既无众生心,能无诸心相,亦无灭度心;众生者,世间众生为共业所造;心中众生,由别业而成;倘无二业,即无三障;既无业障已,即本性无碍,真心放大光明,照天、照地、照于世间;所照之处,无见心内、心外有一众生相,亦无灭度相,其名为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2、6偈云:
云何护念念无相,云何付嘱嘱本心,云何应住心无住,云何降伏妄不生。
云何应住,住正觉心,云何降伏,降九类相。
住无住相,降无降形,无相无形,本地风光。
应如是住,住菩提心,如是降伏, 降伏识心。
狂妄两只怪,何期降伏心,离狂离妄时,是名常住心。
不住曲直相,不住功德林,不住福报想, 即是降伏心。
离即与离非,即是过量人,烦恼菩提至,不住亦不迁。
他佛与自性,本是一根生,无佛无欲性,净性徧十方。
横沉竖升,善恶自造,以善治恶,犹如良药。
既无诸病,不需服药,恶如烦恼, 病如客尘。
弃之舍之,是如如佛,无善无恶 ,无九类相。
无智无得,无一切相 ,无挂无碍, 无一切类。
无无无尽, 诸佛境界,无穷无竭,常住世间。
所谓灭度者,愚来智慧度,烦恼菩提度,十恶十善度。
无常真常度,有相无相度,渐渐渐度尽,更无灭度相。
无量无边数,都是妄所作,倘息一切妄,既无度生相。
无无无再度,其名曰灭度;当用金刚铲,铲除一切相。
当用智慧力,攻破善恶妄,当用无人我,照破世间相。
当用灭度力,成就大智慧,既已灭度尽,更无再度相。
智慧烦恼相,无二亦无别,世间众生相,无妄即无相。
亦无伤害心,更无污染妄,人法二俱空,其名曰灭度。
大圆智慧镜,分明在目前,若无人我妄,更无度尽相。
云何应住住觉地,降伏其心降妄心,云何应住住无相 ,降伏其心魔归真。
云何应住住法界,降伏其心境界深,云何应住住无诤 ,降伏其心慧命生。
云何应住住无为,降伏其心不动尊,云何应住住妙湛 ,降伏其心总持人。
《金刚经》释之禅师PK法师=涤华禅师PK索达吉堪布5-6
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经句:40“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5、1堪布义:
5、1、1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要被世间的贪嗔痴所转,不要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
5、1、2六祖证悟的,就是后面几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祖在印证时曾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5、1、3中观最究竟的密要:“应无所住”是讲空性方面,万法没有能缘所缘,跟虚空无有差别,故应对其断除实执;“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智慧可以在空性中产生。
《大幻化网》云:一切诸法在名言中,烦恼即是菩提,胜义中离一切戏论,此心叫做清净的心。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平时不应被世间的贪、嗔、痴心所转,应如理如法的生起清净心。与之相反,依靠外境种种因缘产生的分别心识,都属于执著,并无自性,能缘、所缘全都是无生空性,这是中观甚深了义的观点。不管自心还是外境,无有能缘、所缘,一切如虚空一般,但这空性中诸法显现不灭。此处显空无二密要智慧已经抉择出来了,显空双运智慧是最究竟的智慧。
5、1、4大圆满来解释:因“应无所住”是大空性,是本来清净;“而生其心”是大光明,是任运自成。
5、1、5就显宗而言:“应无所住”是第二转法轮的密意,“而生其心”是第三转法轮的密意。
5、2禅师义:
5、2、1何为生清净心者?心不住色界、心不住声、香、味、触、意识界,为生清净心。
持经人应该如是修、如是证、如是常生清净心、无生染住心。持经人不应该见色生厌恶心、生欲爱心、生见取心、生分别心。持经人不应该见声、香、味、触、法生憎爱心、生乐趣心、生一切住心。
持经人应该无住色、声、香、味、触、法心;应生清净心、生无为无住心;在无为无住心中,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5、2、2心妄三世妄,心净十方清;见色、声、香、味、触、意识时,其心无染亦无住,是名为而生其心。
5、2、2、1应无所住者,见色不留恋色界、亦不污辱色界;声、香、味、触与意识,亦复如是。而生其心者,刹那、刹那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5、2、2、2应无所住者,六根无住六尘也;而生其心者,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也;
5、2、2、3应无所住,无住情欲识别心;而生其心,生大慈无我心;
5、2、2、4应无所住,于见闻思觉中,无住四相五蕴心;而生其心,于见闻思觉中,常生无邪无苟心;
5、2、2、5应无所住,若见色、声、香、味、触、法时,应生无住、无染心;而生其心,若见色、声、香、味、触、法时,应生无相心,于无相心中,见、色、声、香、味、触、法之中,无有不清净之处。
6、应生无所住心
经句:61“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6、1堪布义:
6、1、1作为一个菩萨,应当远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执著色法生心,不应执著声、香、味、触、法生心,应不执著任何法而生起真实无伪的胜义菩提心。如果自心有一丝执著,则不是真正的发心。
6、1、2佛陀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世俗中修过安忍波罗蜜,即名言中利益无边众生,众生怎么损害自己,也不产生嗔恨心;胜义中三轮体空,不住于任何一个法,处于无所住的智慧境界,法王如意宝在四众弟子面前发愿:“纵然有人以各种手段加害我,我永远也不害任何众生!”这是修行人最究竟的誓言。我在《悲惨世界》的结文中也说:“愿我生生世世中,宁可转生为乞丐,也切莫成为屠夫等危害有情生命者。”
6、1、3心相续中若能生起真实无伪的胜义菩提心,即可远离对任何法的执著,不为物转而唯一安住在万法的本性中,如是则与如来境界相同。
6、2禅师义:
6、2、1此节经文,是由权而归实;实亦无归处,是名证菩提。
6、2、2当前持经之人,当离一切诸相,若生一尘相心,即被魔罗牵着;倘生一发染住心者,魔罗即生堂而入室已。
6、2、3应发菩提心,亦无住发菩提心之相。
6、2、4不当见色、声、香、味、触、意、识生心,甚至生菩提心,亦不可住在真心之中,亦不可住于发心相;
6、2、5应生无所住心者,不住于法、不住于非法、亦不住于中道,是名三轮体空,亦名常住虚空,亦无住虚空之相。
6、2、6若心住于菩提,亦是法尘,何况其他九类相心耶?若心有尘相者,即为非住于虚空也。应当心若虚空,寸丝无挂,是故有住即非,无住即住。若心无住,诸天、梵、释不离左右;梵、释与魔罗,是一母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