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1卷7下-9笔记
精修《楞严经》进度7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7、1心住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一、梦参法师义:
第07课后部:至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浮尘根是遍及自性的,胜义根是依它起的,所以叫胜义,在耳朵能听,在鼻子能嗅味,在舌头能尝苦辣酸甜,在身上有冷暖湿滑的感触,意就是识,心意识,对照境就明白了,这是胜义根。
浮尘根遍计执,见什么执着什么,色、香、味、触这四尘它能成就你的执著相,见什么执著什么;地水火风的四大所成就的一切事物,这都是浮尘。
佛所问的胜义的清净的心、清净的眼,那是性。佛问的意思是,见不是眼,是性,这叫见性。阿难执著的是浮尘根,所以阿难说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在我面前,心在我身内。
我们一般的都认为身内的心脏,就是那个心;那个不是心,是妄想,不是真心。5、阿难答复,我的心在我的身内。如是识心,实实在在在我身内,浮根四尘在我面前,眼耳鼻舌身在我面前,这是真正的确认执心在身内。那么佛就来破除他的这个心在内,看他执著到什么地方,佛就给他破除到什么地方。
第08课前部:
眼睛能见吗?眼是根,是不能见的。见者是识,不是眼根。识是虚妄的,不是心,离开心的意识去参,禅宗就是离开你的心的意识去参。把心意识离开,还有我吗?大家想想看,离开心意识,还有没有我?离开心意识,具足心意识,都是不对的,离是离不得的,具也具不得,那怎么办?不即不离吧!不即不离也不是。咱们这开始就要七处征心了,但是这个征心的时候都要参一参。2、“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这一节,梦参法师在“6佛示定门,首椤严王”已释,此处再解“首椤严王”
3、王者,所称为首楞严王,定加个“王”字的名称,王一般是表的自在义。同时在此地讲首楞严,说它具足了十种德行。
3、1一者尊胜,这个定是一切诸定之王,显它尊胜的意思。
3、2二者大富,此定具足一切佛的法宝、具足一切的法财,所以第二德是大富。
3、3尊胜、大富;此定具足了一切福德,因为此定具足恒沙性功德,第三福德。
3、4这个定含着生死不动,烦恼所不能侵,一切烦恼都不生。
3、5第五是统摄,以此首楞严定统摄一切法,一切法都归首楞严所摄。
3、6六者,此定含着自在义,不管你在六道轮回出生入死,生死无碍。菩萨在利益众生的时候,经常出生入死,示现种种身,度种种类的众生,自在无碍。
3、7第七,这个定具足威德,能降伏一切魔怨、制伏一切外道,克敌制胜。
3、8第八种德,智明,智慧明理,不论于事于理,无一而不明,就是以智慧照,不是计度分别。
3、9第九,此定具足真实,深达诸法之实相,所以说它是真实的,性相相应都在此定中。
3、10第十,这个定叫仁慈,怨亲平等,普济一切有情。
因为这个首楞严定具足了这十种德,所以加个王,首楞严王,表大定的自在。
4、因为这个首楞严定具足一切的行,你所修行的,不管你念佛三昧也好,读诵大乘经典也好,都在此定中具足,无法不摄,所以三藏十二部都在首楞严中。
5、也就是说这个定是众生本具的,但是它具足万行,我们可以把它列为普贤行愿,或者是般若的智慧行愿,或是如来所修行的,十方如来一路涅槃门,楞严定有这些无量的功能。
6、你这个欢喜爱乐之心,是没有实在的体性。咱们经常说法无定体,说心没有一定体相的,不但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七处都不在,而是七处都离不开心。
7、咱们讲华严经就明白了,心是遍一切处的,心遍法界。心有多大呢?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都在你心内。
8、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心怎么样使它住?第一个不要它胡思乱想,不要攀缘,当下即空,你这样子就是清净了。如果这个你能这样理解了,楞严王定,这是修定。
9、怎么样观心?心的体性是没有的,是空的。你观这个心的体性,心的体,心的性,都是空的。在你这样观的时候,就是大定,一切惑、一切业障都不能生起,空的,这才叫真正解脱。要悟得心空,咱们坐禅堂时,心空及第归,就像在家考中状元一样,及第了。
二、宣化禅师义:第13课前24分钟,从“尔时世尊”至“伏受慈旨”,无释。
浮根四尘:眼+耳+鼻+舌=色+声+香+味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07课尾部:至实居身内。
1、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啊!世间所有的十种众生,心识都在身体当中。”
此处“十种异生”,即《金刚经》中说的十类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其实,原本有十二种异生,但除去了“非有色”和“非无色”(也有说法为“无色”和“无想”)这两种,因为这里主要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
这是有实宗的观点,他们承许心相续(实有),认为有了(父精母血结合的)身体后,便有中阴身的心识入于这个身体,随后逐渐形成新的五蕴。
2、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陀,您犹如青莲花一般庄严的双眼,不是也长在您老人家的脸上吗。我阿难的眼睛,也在我的脸上啊!同理,我们的意识也居住在身体当中。”
阿难回答得很直白,大多数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有身体才有心识,所以心识就在身体中。
浮根四尘:藏文版中译为:清净四根所取的四种境,称之为“四尘”。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四尘”是指除了声尘外的色、香、味、触四尘(因声尘不定,无有相续,故排除)。按照有实宗的观点,“浮根四尘”都属于一种色法,六根都有其相应的“浮根四尘”。
第08课前部
1、“七处征心”是《楞严经》中非常著名的教言,其实每一处征心都是一种征询,就是寻找心的一种方法。密宗里经常讲心的来龙去脉或者从心的来源、住处、去处三处来寻找心,而这里主要是从内、外、中间或者其他地方来寻找心。实际上这样的方法与密宗的很多窍诀非常相似,所以我认为《楞严经》实际上应该属于密宗无上续部当中的一部续部。
2、按照子璇的观点:在那烂陀道场,《楞严经》被称为灌顶经,属于密法之中的灌顶部,现在的《大正藏》之中,也属于密宗。而且,《楞严经》讲到了很多坛城、咒语,与密宗的内容非常相似。所以,《楞严经》包含了很多密宗的窍诀和密宗咒语的成就——以楞严咒来成就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
3、大家学习《楞严经》,一方面,可按汉地显宗所传授的特别殊胜的经典来理解;另一方面,要知道虽然我们没有按照一般密宗的灌顶、修加行这样的要求,但实际上其中所讲的道理包含很多密宗的教义,如直指心性或者认识本性方面的直指法,这些直指法在《楞严经》中随处可得。
4、有些人如果对藏传佛教不太了解,建议先学习《维摩诘经》,再学《楞严经》,然后学《六祖坛经》,这样,基本上就会明白自性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接着再进一步学习藏传佛教中的《大幻化网》、大圆满,以及其他无上密法的教言,那么,你将会发现:汉地显宗和藏地密宗,二者不但相辅相成,而且有些道理在藏传佛教续部的窍诀之中,阐述得更加明显、更具窍诀性。即使你没有认识这些道理,也不会发现它们有任何冲突和相违之处。
5、若将意义与比喻相结合,则讲堂比喻为身;阿难比喻为自心;如来和大众比喻为内脏,或者里面所见到的东西;门窗比喻为根;外面的林园比喻外面的世界。
6、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有一个三摩提叫大佛顶首楞严王,即有一种名为 “大佛顶首楞严王”的禅定。此禅定具足一切菩萨的六度万行,并且,十方三世诸佛依此一门而踏上妙庄严之路。此处藏文翻译为:十方所有如来都是经由此极为庄严的门户、道路而获得成就,喻此禅定是非常庄严的门径道路,依靠它能获得成就如来果位,意思是三世诸佛都经由此“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摩提”为门径、为大道而获得成就,所以佛陀嘱咐大众认真谛听。
当然,有人认为经文移至此处并不合理,而应该放在前面。之前已经解释过,这种说法不合理。一般来说,《楞严经》翻译成文后,惟悫和子璇的观点更具权威性 。
佛陀为何此时对阿难先前犯下错误未有苛责,反而对其宣说佛法?为何不但没有任何批评,还要给予特别的加持,且形成了《楞严经》的重要内容?
对此,子璇讲了三个原因:第一,为了安慰阿难,使其免于惊惧。阿难对自己之前的过失愧疚难当,内心惴惴不安,虽未破戒,但遭遇违缘时却未能很好地转为道用;第二,令阿难认真听受、不要忘失;第三,佛陀的回答真实不虚、千真万确,故而让阿难认真接受。因以上三个原因,于是佛陀在此处为阿难宣说。
阿难听闻佛陀此言,心中诸多顾虑自然开解:“原本我还担心佛陀对我心存芥蒂,看来这事儿已经过去,没什么问题了。”随即便在佛陀面前恭敬顶礼,领受佛陀的慈悲言教,对佛陀的法旨欢喜接受。
7、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说:“我在讲堂里,能见外景,却不能见您庄严的身像,这种离奇的事情是绝不可能发生的!”阿难回答得还是比较清楚。
8、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佛陀说:“阿难啊,你也是一样的,你的心,是一切明了。”
心的本性是光明的,不像无情法那样黑暗。虽然太阳或者灯也称之为“明”,但是心的特点不仅仅是“明”,它还有一个“了”,了了分明,能了知其他众生的所思所想。因此心有这两个特点:“明”与“了”。有明有了,众生心即是如此。
9、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如果它现前,所明了心在身体里面,那它应该先整体了知身内的所有构造。心的特点就像阿难你——有眼睛和心,也应该先看到里面,如果里面都看不到,而看到外面,这是不可能的。
同样,心是能明了的,它如果不明了,必定像无情物一般看不到其他事物,也看不到自己。但心的特点是明了的,既然明了,如果心在身体里面,则一定是先看到身体里所有的东西,在身内而看不到,这是不可能的。
10、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难道有众生能先见到身中,再观外物吗?有些众生真的能先看清楚身体内脏,再看外面吗?毕竟阿难自己确实是先看到讲堂中的佛陀,再看到外面的。阿难,你如同这心,有明觉的特点,如果心真在身体里,应先看到里面,再看到外面。
11、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
但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心纵然看不见心脏、肝脾胃这些隐秘内脏,至少能看见指甲、头发的生长,筋的转动,脉搏的动摇吧?这些按理来讲都应该明了啊。
12、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但为何不知呢?不是说心在里面吗?果真如此,就应如阿难前面说的那样全部得见才对啊。实际情况是怎样呢?心并不得见内脏。
如果心在大脑中,则应得见大脑中几百亿的神经系统;如果心在心脏里,身体里五脏六腑则可得见。实际上,不但心对这些不能得见,甚至如毛发指甲、身体筋络的变化等易于观察到的,也无有得见。无论心在身体哪个部位,根据这个推理,都应判断得出。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最后结论是什么呢?既然心不能得见体内的五脏六腑、筋脉转摇,不知道“内”,又是如何知道“外”的呢?
13、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所以阿难啊,你应当了知,你说这个明了性的心住在身体里,实际上是无有是处的。
既然我们的心是能“明了”的,如果“心”在身体内,不论是在大脑、心脏或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它都应该能够“明了”身体内的构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此,“心在身内”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是第一处征心是从身体内部找寻自己的真心。
精修《楞严经》进度8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7、2心住身外,无有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一、梦参法师义:
第08课中部
二、宣化禅师义:
第13课24--46分钟
循乞抟食:顺次乞食,用手抓食品吃。
宿斋:吃完了。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08课后部
1、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我们每个众生谁也看不见自己身体内的五脏六腑,但却能见到身体外面的情景。好比一盏灯光放在了室外,就不能照亮室内一样。我已经完全通达了佛陀的密意!哇,好开心啊!我说得没错吧?”阿难高兴得不得了。
2、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
我的这些比丘眷属们,从室罗筏城(即舍卫城)次第乞食,随后返回祇陀林开始应供。你看看,这些比丘中,是不是只要其中一位吃饱了,其他人也全都吃饱了呢?”
3、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因为诸比丘们虽然都是了不起的阿罗汉,但他们的身体和寿命却不尽相同,各自也都有着不同的相续。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怎么可能一位比丘吃饱了,其他人都饱了呢?
4、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能知能觉的这颗心确实在身体外面,那么你的身和心应当是他体,各不相干。心所了知的,身体无法觉知;身体所感受的,心也无从知晓。”
就像舍利子和目犍连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有两个不同的相续,如果心在身外,彼此则是独立的存在,相互毫无关联、无法沟通,但实际并非如此。这里,佛陀以不同的相续来比喻身心,还是很有意思的。
5、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我现在伸出我的手给你看,你眼睛看到时,心也觉知分别了吗?
“兜罗绵”是一种细软的棉花,以此比喻佛手极其柔软。这里的“身”,并非特指身体。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六根中一个是意根,其余眼﹑耳﹑鼻﹑舌﹑身五根属于色根。如此一来,此处的“身”也包含了眼根,眼睛看到,也即“身”看到。因此,佛陀问:“你‘身’见到的同时,‘心’也在觉知分别吗?”
6、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现在阿难要第二次被佛陀问糊涂了。
7、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既然你的眼睛(即“身”)见到我的手时,心也能分别,说明二者之间能够互相了知,那怎么能说心在身体外面呢?所以你要知道,你说能知能觉的心在身体外,这是不对的。
如果心在身外,那就像两位阿罗汉,彼此独立、互不相干,阿难的眼睛见到佛陀的妙手时,心应当无法觉知分别。但实际上,眼睛看到时,心就能够分别了,这就说明心并不在身外。这是第二处征心,“心”不在“身外”。
8、但是,佛法是属于所有众生的。我在有生之年、短暂的人生中,不论如何都会边学习边给大家继续传讲。也希望大家要有珍惜之心,不要错失良机。
7、3心住眼根,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一、梦参法师义:
第08课后部
二、宣化禅师义:
第13课46分钟后
如果心潜在眼根,“心”=戴眼镜,那么,戴眼镜时,肉眼能看到山河+眼镜;则“心”就应当能看到山河+肉眼;但是心只能见到山河而不能见到肉眼。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09课前部
1、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昨天我们称为“明了的心”,今天这里叫“了知的心”,其实是一个意思。藏文版都是“明了的心”,即明明了了的心:“明明”,是指自己明知;“了了”,是指了了分明,对外面的一切都了知得清清楚楚。
藏文版把“根”翻译成“界”,“界”指十八界、三界的界,他认为心不在外,不在内,应该在中间,即在根当中。
2、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就像有些人取来琉璃碗,盖住两只眼睛,虽然双眼被遮住了,但是对双眼看到东西并不会有任何的障碍。随着眼根就可以见到,因为能够见到,心也可以分别。
所以,他认为心应该是藏在根里面的,并以“琉璃碗”作了比喻。实际上应该是“梡”,“琉璃梡”即指古时候以琉璃做的一种眼镜。蕅益大师将此直接翻译成“镜片”。
如果有些人戴着有色的眼镜,虽然有实质性的眼镜盖住了我们的眼球,但是一点都不会障碍眼睛见到外面的山河大地、万事万物,不但眼睛能见得到外面形形色色的法,同时心里也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如此一来,眼睛看到了,心领受了,并有了分别。
3、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阿难接着说:“现在我发觉:了知的心并不见内,因为在根中。”心并不在身体里面,不可能见里面的五脏六腑,因为它在眼根当中。“但通过眼根又能清清楚楚无有障碍地看到外境,这也是因为心潜于根里面的缘故。”
4、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的心也被琉璃般的眼根盖住,你能透过眼根见山见河,那为什么不能见眼根?”刚才阿难说心识在眼根当中,眼睛戴上琉璃眼镜,既能够见到外面的山河,又能见到眼前的琉璃镜片。那么同理,心在眼根中,则应如可见琉璃一样,也可见眼根,但为什么见不到眼根呢?
下面以同等理通过两个角度来进行遮破,即如果能见到有什么样的过失,如果不能见到又有什么样的过失。
5、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如果心能见到眼睛,那么眼就不再是眼根,而变成了对境,所以不能成立。”
通常感知外境要通过五根、五境,眼根是见者,外面的色法是所见的对境。本来我们的分别念是随眼根所见而产生的,比如先是眼睛看到色法,而我们心随眼动,开始产生“这是白色”、“这是红色”等种种分别念。但如果眼根也成了对境,我们则再无所见,那么“不得成随”,即随眼根所见伴随而来的种种分别念能产生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个破斥方法。
6、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如果眼根不可见,而琉璃可见,那又怎么能说‘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呢?你所说的了知一切、明明白白的这颗心潜在根内,如同琉璃眼镜遮挡双眼的比喻又如何成立呢?”
首先,对一切明明了知的心如果在眼根内,则应该能见到眼睛;其次,虽然以“琉璃合”来比喻心在根中是能见的,但因为心不能见眼根,所以就很难承许心在根内。心既见不到里面的五脏六腑,也见不到外面的眼根,因此心在根中的观点根本无法成立。
7、此处的破法主要阐明“在眼根当中不可能有了知的心”。若心真的潜伏在眼根里,有“见”或“不见”两种情况:如果心能见到眼睛,眼根就成“见境”,不再是“根”了;反之,不能见到,那心就不可称为“了了分明”。并且心若和眼根放在一起,却像两块临近的石头那样互不相见,这样还要通过眼根来见其他色法,就更没办法了。如果非要见,那么心就会在眼根外面“挂着”,那么就会存在如前所说的“心在外”的过失。
8、正因“心在根中存在”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入菩萨行论》里讲“心念处”时说到:“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大家应该记住这个教证。意思是说,意不住在眼等六根中,不住在色等六境上,也不住在内根与外境之间,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而其他处也遍寻不得。抉择法无我的时候,心在哪里都得不到,道理与此相同。
精修《楞严经》进度9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7、4心执明暗,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一、梦参法师义:
第08课尾部:至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第09课首部
二、宣化禅师义:
第14课前20分钟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09课后部
1、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今天我在经堂中,站在佛陀面前,睁开眼睛就能见到佛陀、僧众、林园等等,所有外境,这叫‘见外’。而我闭上眼时,就见到‘暗’,此为‘见内’。”
第四个问题着重破掉“心”的“见暗”或者说“见内”,而对“见外”并没有进行遮破。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睁开眼睛时,外面的色法应该都能见到。闭上眼睛时,虽然并没有明确地见到内法,但也好像有一种暗暗的东西,因此闭眼时,似乎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见内”。
这里佛陀的启发方式,相当于中观应成派的方式,通过发太过进行驳斥。
2、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
你刚才说,当你闭眼时,就能见暗。那么这种黑暗的境界,是否与你的眼根相对?或者说,是否与你的眼根有接触?”
此处的“对”字,藏文版本译为“接触”。即暗境与眼根接触还是不接触?意思是:当你看到内在的暗时,这种黑暗是否成为眼睛的对境?
有一部《俱舍论》注疏的观点认为根尘是有接触的。这部《俱舍论》的大疏里,有一部分观点认为根与境是有接触的(按照现在物理学的观点,应该是根与对境所发射出的波有接触)。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就算根与境没有接触,也是能见得到的。因为根据《量理宝藏论》的说法(上师念藏文):“境根极微相聚合,尽其所有刹那数,生起领受之心识,即为异生之现量。”外境、眼根和作意三者具足,就能产生识,从而现见外境。
3、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如果这个‘暗’是眼睛的对境,与眼睛直接相对。‘暗’就已经变成眼前的东西,眼前的东西怎么会成为‘内’呢?”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暗”和“明”都是一种微尘。如果要安立为“内”,则应在自己身体的内在当中。如果你眼睛与之相对,那么这个“暗”就已经变成外境了,怎么能称其为“内”呢?这是第一个方面。
4、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暗”是眼根外的对境,但阿难却认为是“内见”,这会有很大的过失。什么过失呢?佛陀接下来以比喻来说明:“如果眼前的‘暗’能够称之为‘内’,那就像我们进入一个既无日月光芒,也无灯光照耀的暗室当中,暗室中的黑暗也等同于你的体内的五脏六腑了。”
此处,在藏文译本中用“一样”来形容“暗”变成了内脏。在没有任何光明的暗室里,眼睛也只能看到一片黑暗,你把这种黑暗当成是“见内”,那这个暗室也能成为你体内的五脏六腑了。
这是第一步,对于“如果黑暗与眼相对”,佛陀从以上两个方面作了分析。
5、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如果“此暗境界”不成为眼睛的对境,怎么能够称得上是“见”呢?如果要称之为“见”,一定要所见的对境与能见的眼根相对,要有这样的作用。否则,如果你面对着东山,那你背后的西山能成为你眼睛的对境而被看见吗?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不与眼根相对而成见,是不成立的。
要想见到,所见一定要成为眼根的对境才行。如果不相对,或者中间有任何阻碍,那是根本无法见到的。这就是与眼根没有形成能所的对境关系,即“若不对者”的意思。这是关于眼根“对和不对”的第二步分析。
此处佛陀根据阿难的观点——阿难认为眼根有“见内”的能力——针对所见是否与眼相对进行了两方面的剖析。以上已经把是否与眼根相对剖析完了。接下来的部分,就不是从“对与不对”的角度来分析了。
6、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
如果按你所言,离开了外见,内见已成立。那么闭眼之时见暗,就是看见身体的内部了。
7、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如果按照阿难的说法,闭眼见到“暗”,就是“见内”,那么当睁开眼睛见到“明”时,为什么不能看见自己的面部呢?
佛陀展开第一个推理,即:自己的面应能见到。为什么呢?因为既然见者的心能得见黑暗的身体内部,那离自己最近的面部怎会见不到呢?应该能见得到的!下面有几个不同的推理。
8、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既然自己的面根本无可得见,那么内对也不能成立。因为你连自己的面都不能见到,内部怎么见?黑暗怎么见?内对就根本不成立了。
这是第一个太过,身心应成分离。
9、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如果“能见到自己的面”是成立的,那么心、眼根和自己的面,必须面对面。这样一来,此了知的心和眼根,应在虚空中,怎么会又在内呢?
前面推理已知:如果开眼见明成立,那也应该能看见自己的脸。假如能见自己的脸,那脸就成了眼和心的对境,如同修本尊法,心、眼和自己的脸应该面对面,否则如何能够看见脸?
这是一种应成式太过的推理方式:心若见内,眼根与心应当在虚空才对,否则无法称为“见内”?怎么变成我见自己的面呢?没办法的!这是第一个太过——身和心应成分离,身体在这,心和眼根应该在虚空中。
下面是第二个太过,应成佛身变自身。
10、第二个太过: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若你的心和眼在虚空,如灵魂出窍,看到自己的身体,则自己的身体与虚空中的心识并非一体,应是分开的。如果虚空中的心与身体有关联,则如来见到你的面,如来的身体也能成为你的身体。
子璇有立“三相推理”,即:如来之身一定是你之身,因你已然得见自己的面,正如已经承认了你的心和眼见到自己的面,如此推理,如来之身也应变成你之身。原因是什么呢?佛陀在你面前才能见到你的脸,如果你自己的心和眼也能见到自己的脸,那你的心和眼都已在虚空中了,此为太过。
前面已讲过,你的心不在内,因见你的面就如同他人的一样,前面已知你的心和眼已在虚空中,所以你的心并不在内,为什么呢?因为能得见你的面,但肯定无法见到你身体的内部。
子璇也有两个应成的“三相推理”来进行论证,此是第二个太过,意为“应成你与佛陀之身完全一致”。
11、第三个太过: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第三个太过,根身不能互相觉知。即:我们的身心互相已无有感应,应成身体无有感受的过失。因为你的眼和身体,一个在虚空,一个在地面,彼此不能互相觉知。
12、第四个太过: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第四个太过,应成两佛。
如果你坚持说,身眼二者都是有知觉的。那么你虽然只有一个身体,却有两个不同的相续,地面上的身体和在虚空中的眼,分别有各自的相续。那最终成就的时候,也理应成就两尊佛。一个叫释迦牟尼佛,一个叫别的什么佛。如此一来就有变成两个相续的过失,明白了吧?(众笑,上师喝茶)
13、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所以,阿难你刚才所说“闭眼见暗,名为见内”,也是不对的。
14、我们特别需要认识自己的心。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密宗观心的方法更直接一些,比《楞严经》简单,《楞严经》的这些推理比因明还难(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