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7课22-29
(二十二)课后问答一
问:上师,有的人说观想上师在头顶是外相上师,观想上师在心间才是内相上师。请上师开示。
答:这只是依据上师不同的观想位置而安立的内外。虽然可以用这样的名称代替,但我们所讲解的内外密三种上师瑜伽,并不是这样树立的。
我们说过,在自己对面观想并祈祷一位能看得见、听得着的导师,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修行方式,称之为外相上师相应法。
知道一切上师形象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即所谓的境由心生,因此调伏内心,做到境心一如之一切修法,称之为内相上师相应法。
最终圆满实证心的本体,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仪轨中所说:“啊!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作皈依。”其中,“本来自显之上师”就是密相上师瑜伽。
以上从外相、内心和自性三个角度讲解了外、内、密三种上师相应法。这样去理解,可能更适合一点。
问:请上师慈悲开示,密法所说的“百部归一名”,是哪个“名”?与万法摄一之窍诀有什么异同?
答:“名”是名称的“名”,而不是光明的“明”。名就是名字,指心的自性。百部归一名与万法摄一之窍诀是同一个道理。无论是百部归一名还是万法摄一之窍诀,都是指心的本性。
问:顶礼上师!修觅心法的方法是随意观外境任何物体,然后观累了就随顺安住吗?
答:觅心法是寻找心,分为觅境法和觅心法两步。初步修觅境法时,观的是外境山河大地,但觅心法应该是往内观。
通常在按照《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修学外相上师瑜伽一年以上者,可以开始阅读觅心法方面的教言。
往昔我在亚青寺讲过《胜乘狮吼妙音》,里面按照宁提派成熟口诀法的方式,传讲了从因地直到果位的整个修行过程。我们把它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这些在修学一年以后就可以看了,但后面的内容暂时不要看,否则很容易将后面的见解变成自己推理出来的伺察意见解。这种见解是书本给你的答案,而不是自己悟出来的真相。
总的来说,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指的是觅心法,已经如理如法修行一年上师瑜伽的弟子可以阅读《胜乘狮吼妙音》前行破除心房——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这些部分。但这里所谓的修行一年,并不是指功课般的上师瑜伽和自创性的上师瑜伽修学一年,而是真正如理如法修行上师瑜伽者。
提问的这位弟子可能对觅心法并不是很了解。虽然我可以为你们讲解,但是大众面前不能随意讲解密法。对已经修到一定见解的弟子适合听闻,但对刚入门的弟子而言,一开始就听闻很高见解的法,很容易轻视其他的法,并且会自己推理见解,这对修法成办解脱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二十三)课后问答二
问:顶礼上师!在世间生活中修行,有时为了随顺父母亲人的世间意愿,不得不违心做些消耗资粮的事情,心中会生起不甘心的烦恼,请问如何对治?
答:有时候确实没办法,还是随意一下吧。单纯站在佛法的立场而言,无论出现什么状况,把法修好就行了。但现在我们的内心毕竟还是凡夫,因为这些事情导致更多烦恼,对修行构成很大的影响,就不值得了,所以还是随意吧,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只能怪自己前世没有好好修行,投生到这样的环境。
有时候为了个人生存或其他因缘,不得不去从事一些不甘心的事情。我也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但我想只要内心懂得取舍和忏悔,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一个人能不能改变自己的不足,首先在于他是否对这件事情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不能区分善恶,永远无法改变自己。在认识到该如何取舍时,就说明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受限于眼前的环境,也只能先随顺这样的因缘。
问:“诸法皆由因缘生”指的是内因和外缘吗?内因可以直接调伏和改变,外缘该如何改变呢?
答:因缘树立的范围很广。仅仅内在的心,也可以树立不同的因缘法,这取决于你的见解。从总的角度来说,你用这样的方式去认识,也没有什么错误。
至于内心可以改变,外缘该如何改变的问题,要记住,内心改变的同时,外缘也在随着它改变。我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你的眼前。当内心清净的这一瞬间,就能呈现极乐世界。宫殿楼宇不需要任何人去规划、打造,一切都来自于清净心的显现。所以,不需要去改变外面的相。
正如帝洛巴尊者对那若巴尊者所言:“束缚自己的一切都是内心的执著,所以不需要对治外境。只要对治自己的内心,显现也在对治之中。所以要对治的是自己的执著,那若巴。”
问:上师能否赐予皈依法号,讲解上师瑜伽导修?
答:如果你修行时间充足,我还是建议先从前行开始做起。至于前行法要,亚青寺有龙萨派和宁提派两种传承,五明佛学院主要是以宁提派为主。宁提派的前行引导文,主要以华智仁波切著述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为根本。至于念诵仪轨,亚青寺主要以无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著述的前行念诵仪轨为主,但是仪轨比较长。五明佛学院的弟子们,可能都是遵照麦彭仁波切著述的《开显解脱道》仪轨修加行。你也可以遵照这个仪轨去修。但要修加行,我建议还是先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好好看看,完全理解以后再去修。
龙萨派的前行有两种,其中《龙萨金刚藏——前行念诵文》是龙萨娘波尊者著述的。据说龙萨娘波尊者还著述了一个前行引导文,但以前我在亚青寺没有得到过这个传承。我们主要是以龙萨娘波尊者的后代弟子,也是龙萨派的历代传承祖师晋美根桑南嘉著述的前行引导文《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修学。晋美根桑南嘉是晋美多昂丹增的上师,晋美多昂丹增是昌根阿瑞的上师,昌根阿瑞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虽然很多年前我讲过一次《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但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没有影音资料。前几年阿松活佛讲过这个法,可以多学习一下阿松活佛的讲解。
以前行念诵仪轨作为蓝本,广述的前行教言是《圣者言教》,作者是晋美根桑南嘉的弟子晋美多昂丹增,也就是昌根阿瑞的上师。这部教言我们已经讲完,你可以去学习一下。至于龙萨娘波尊者著述的前行念诵仪轨,在《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中就有。
总的来说,时间稍微充足一些,还是应该先把加行修完,再开始修上师瑜伽。因为人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候修着修着,就会给自己寻找很多借口。因此为了以后的修法越来越顺利,不给自己寻找太多懈怠偷懒的借口,从加行开始做起,再逐渐开始修上师瑜伽,可能是最佳的方便。
(二十四)课后问答三
问:顶礼上师!弟子对两位具德上师都有信心,在实修上师瑜伽方面,是将两位导师所传的窍诀结合在一起修好,还是专心按一位导师所传授的方法修?念诵哪一位导师的上师瑜伽仪轨为好?
答:要先问一下,你所依止的导师是否都是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导师?若是,那大圆满没有两种宣讲方式,大圆满就是大圆满。除了针对弟子的不同根机讲解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之外,没有其他大圆满。不会有一位导师讲解一种大圆满的现象。至于念诵哪一种上师瑜伽仪轨,没有什么区别,哪一种都可以。要记住,没有两种无上窍诀大圆满修法,所以,如果你的两位导师所传讲的法都是大圆满,但你觉得有区别的话,可能是你自己对法的理解体会不够,建议还是多去学一下大圆满。
密宗修行包括外三部和内三部。外三部是事部、行部、瑜伽部,内三部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大圆满。但大圆满本身没有这个大圆满和那个大圆满的区分。十位导师传讲大圆满,虽然念诵仪轨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圆满本身的道理是一如的。就像我们前面所讲解的,密宗的殊胜在于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这是上下不同的特点。没有哪个导师会说,他的密宗有五个特点,另一个导师说有六个特点……所以,这些可能还是理解不够的原因。
问:请问上师,如何连续认识梦境?
答:能不能认识到梦,主要还是取决于座上的见解能不能达到稳定和清净。座上见解越清净、稳定,梦里基本能达到自在,甚至可以做到梦光明之境界。虽然仅凭我们平常修如梦如幻,也会影响梦境,对于梦中知道“一切都是虚幻”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如果座上的见解没有赤裸,想要在梦中做到光明,可能还有些不够。所以座上要多用一些功夫。
问:顶礼上师!我的脑子里总是出现很多念头,有些念头是无意识出来的,有些念头不清净,有些念头莫名其妙,经常感到非常恐惧。虽然也知道念头是空性,是依因缘而起,但还是觉得恶念很可怕,因此感到很困扰,该怎么办?
答:无意识当中起来的这些念头就叫习气。比如很多时候,不需要我们去想,一旦因缘和合,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念头,它们自己就会冒出来,而这些因缘不需要我们去寻找,它自己就能和合在一起。这就是习气。
我们说过,仅仅从理论上懂得一些虚幻的道理还不够。比如乞丐知道富贵人家有多少财富,还是改变不了他的人生,因为这只是一种了知阶段。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必须去做,去创造财富,并最终拥有财富。同理,仅仅知道空性和虚幻这些道理还改变不了自己,因此建议还是多修修法。
同时也要知道,这一切都来自于习气,因此不要过分执著。首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是凡夫,有这些念头是非常正常的,所以不要过于敏感。如果对某些念头产生极大的执著,会给你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尽量平淡地对待这一切。
虽然我也可以就这个问题为你们讲解一些修学方式,但由于时间有限,大概知道这些就可以了。总之,平时还是要如理如法地多作修行,通过修行调伏自己的习气,慢慢地,显现就会有所改变。
(二十五)课后问答四
问:顶礼上师!请上师讲解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及安住调伏妄念的具体修法。
答:剖析调伏妄念不是见解,是对治烦恼的一种方便。要记住,仅凭禅定成办更高的禅定,恐怕很不现实,必须要配同方便。我们在修学禅定时,妄念起现程度不一样,有时很粗,有时很细。但刚入门期间,由于我们的见地还不是很高,这时总体来说,还是要用剖析调伏妄念。当有妄念时,就开始观皈依境和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
要记住,妄念的规律是一心只能一用。前念起现贪嗔痴烦恼时,把这个念转变成另一个念,就不需要再靠其他方式去对治,因为转念的时候,前念自然消失,这是妄念本身的规律——一心只能一用。比如我现前想的是一杯水,但第二念想到手巾时,不需要去推翻想水的念,在第二个想手巾的念起来时,前面想水的念自然消失,这就是妄念本身的规律。所以我们平常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首次要知道妄念的规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剖析调伏妄念。但剖析调伏妄念并不单调。观想皈依境、念诵莲师心咒只是对治烦恼的一种方便,还可以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也可以观修自他交换菩提心,或者观修三宝的功德,修持金刚萨埵,以四力方式去对治烦恼。这些都可以。所有这些方便都称之为剖析调伏妄念。
直视调伏妄念分为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按照成熟口诀法修行,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这三点称之为粗直视调伏妄念。但没有修到一年者,我建议还是别去看《胜乘狮吼妙音》,因为这对你的见解起不到什么作用。要记住,密法不能成为单纯的闻思,一旦密法失去实修的基石,对修行者自己乃至整个密宗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还是符合见解再去看吧。细直视调伏妄念指的是缘起性空。
密法讲解四大解脱——裸露解脱、自我解脱、显现解脱和本来解脱,讲的是安住调伏妄念。随着见解增上,如理如法修行已经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就可以阅读《胜乘狮吼妙音》中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上的部分,书中对这部分修法讲得非常细致,你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对治烦恼。
问:顶礼上师!当出现强烈昏沉,无法用共同前行对治时,该怎样办?
答:你可以观察一下打坐的垫子是否太软,太软的话可以换一个硬一点的垫子。总之,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以前我们家乡有一位伏藏师,为了避免在修行过程中出现昏沉,就在河边找了很多圆形的石头放在自己坐垫下面,然后开始打坐。由于下面不平的原因,昏沉就会减少。
以前我在亚青寺修行过程中,早上为了防止昏沉,就把窗户打开。当时冬天室外的温度大概有零下二十多度,耳朵都冻僵了。有时我也开玩笑说,我现在耳朵这么大,可能就是那时冻得太多的原因。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昏沉。没办法,不这么做的话,就会打瞌睡。但我到亚青寺是去修行而不是去睡觉的,所以没办法,只能这样。修行是一门苦行,还是尽量以不同的方式去对治吧。
喇嘛仁波切的一位萨迦派导师曾经说过,每当早上有昏沉时,他不需要观三恶趣的痛苦,只要一想到三善道的痛苦,昏沉当下消失,如同到了金洲不得土石般,怎么也找不到昏沉。但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就多观一些三恶趣的痛苦,令内心产生一种恐惧感,昏沉也会自然消失。这也是对治昏沉的一种方法。
问:顶礼上师!念诵莲师心咒时,如不能清晰地观出莲师的像,是否可以用耳根听清咒音来摄心?
答:可以。因为显宗在讲解一心不乱的时候,前面讲解事一心不乱,见解增上后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讲解持名念佛、有像念佛和有想念佛。持名念佛就是把心专注于念诵的声音上,也是令自己内心清净的一种修法,所以这么做完全可以。
(二十六)课后问答五
问:顶礼上师!平常我念经修法很精进,但这样一来,觉得自己的生活与这个社会有点脱节,该怎样把修行融入生活,做到慈悲缘众生?
答:相信在座弟子们都已经受过皈依戒。皈依戒中的三所断之中有“皈依法,不损恼有情众生”,我们受皈依时都曾在导师及三宝面前立誓“不杀生”。由于立下这个誓言的原因,从那天开始,一切不杀生的行为,都称之为善,这就是将修行融入到生活中。作为一个修行者,随时能提起“我决定不能杀生,因为我有这个戒律”的正念,就充分地说明,你的修行已经融入到生活之中,生活当中的你就在修行。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我们的内心已经有过很多取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有时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内心也是充满惭愧和忏悔,这也叫做将修行融入到生活当中。
当然,有时我们的自我要求可能高了一些,总想座下也能做到如座上一般如如不动。我想现前的你可能还做不到,但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就能做到。总体当中,将修行逐渐融入到生活中,可以这么去理解。
我再给你们讲个故事。以前我初次到亚青寺时还很年轻,很多道理都不懂。因为我的家乡比较偏僻,也没有很多高僧大德,所以最初出家的几年,我只会念经,不懂什么佛法道理。亚青寺每年冬天都会讲解一遍前行引导文,讲完以后就做一次灌顶。当时,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每次做完灌顶都会亲自下座,手里拿着一尊佛像放在每个人的头上,这时就要立个誓言。誓言的内容可以是发愿念诵一些咒语或者从事一些善行、断除一些恶行等等。当时我也没想好要立什么誓言,就想先听听边上的几个老和尚如何立誓,然后自己也立个差不多的誓言。
我边上有一个老和尚年龄非常大,他立誓从那天开始不杀天上的龙。我想,天哪!这个老和尚太狂了!天上的龙只是传说,他见过龙?如果真的看见龙,别说去杀,恐怕他连站的力气都没有了,还怎么杀龙?这个誓言太不实在了。
紧接着到另一个老和尚,他说他立誓不杀雪山上的狮子。我想,这个誓言就更狂了,有多少人见过雪狮?别说爬到那么高的雪山上,即便是爬一座普通的山,这个老和尚都快爬不动了,还怎么去杀雪狮子呢?这个立誓比前面这个更不靠谱。我想,我应该立一个靠谱一点的誓言,当时是立誓念诵一个咒语。但内心还是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些老和尚说这么不靠谱的话呢?后来通过上师的讲法,我才知道原因。
在座的人有谁杀得了天上的龙或雪山上的狮子呢?我们都没有杀过。但往昔我们没有立下这个誓言,同样是没有做下这个恶行,只能说不会有这方面的罪过,却没有功德。可是这些老和尚由于已经立誓的原因,从此以后不杀龙、不杀雪狮的一系列行为,都叫做功德。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而这就是立誓的功德。
往昔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个屠夫,每天从早上到下午都要不停地杀猪、杀牛、杀羊。虽然当时很多人劝他断除杀生,但他为了养活妻儿,不得不继续以杀生为业。有一天佛陀来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以屠夫为业,这也是你生存的唯一方法。但你每天何时开工,何时收工?”屠夫回答说,“天亮开工,天黑收工。”佛陀问他:“今天你是否能在我面前立誓:天亮以前和天黑以后不杀生。”屠夫想了想可以做到,就在佛陀面前立誓:“早上天亮之前和晚上天黑以后,这一段时间我绝不杀生。”由于在佛陀面前立誓的原因,后来转世的果报就是:天一亮就遭受极大的痛苦,有很多野兽旁生吃他身上的肉;但天一黑,他所在的地处就突然变成一个宫殿,有各种仙女伺候,享受各种快乐。这就是当时立誓的功德。所以,立誓非常重要。
这就是修法逐渐融入生活。在座弟子们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现在,都没有杀过生,就说明修行已经融入到你的生活之中。我们已经在尽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叫修行。修行并不仅仅是口里念诵咒语或打坐,以上的这些行为都是修行,而且是融入了生活的修行。
(二十七)课后问答六
问:初次修法时,在念头上下功夫,念头就会停下来,这是在压制念头吗?
答:不是这么理解,因为初次修法必须要这样修。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中的粗直视调伏妄念,有一点压制念头,但这只是初次修行的方便,并不能把它当作究竟见解。由于我们是初学者,只能依靠这种方式让粗大、散乱的心平静下来。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在调伏妄念时,不运用方便,仅仅根据自己的想法,想怎么调伏就怎么调伏。比如当妄念生起时,认识到妄念开始生起来,就把心安住下来,此时妄念自动消失,认为这就是解脱。妄念消失就能称之为解脱吗?并非如此,这只是妄念之规律。比如前念为贪心,后念为嗔恨心,当第二念嗔恨心生起来时,前念贪心自动消失,这并不是由于嗔恨心的力量消尽贪心,而是妄念本身的规律就是这样。
初次修法时,需要懂得这些道理,并在调伏烦恼的过程中善巧运用调顺烦恼之方便,可能这才是最佳的方法。
(二十八)课后问答七
问:如果我只修行到有相定和剖析调伏妄念阶段就死了,能否解脱成佛?
答: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注疏》中说过,整个修行过程分为了知、觉受和证悟三个阶段。只要对见解有所了知,平常能将一切逆缘转为善用,并且时时守持清规戒律者,今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特定的。
我相信在座只要修行好一点并且完全遵照导师教言依教奉行者,不需要半年的时间,就已经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导师已经毫无隐藏地将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赐予给你。虽然修行过程中,受个人条件所限,修行时间不长,悟性也不是很高,暂时可能还没有达到觉受和证悟的地步,但了知阶段决定会有。
平常遇到逆缘时,要尽可能做到转为善缘。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修行者要时时提起正念,并尽量将修法融入生活,这就叫做逆缘转为善缘。
清净守持戒律也非常重要。我想在座应该都受过三皈依戒,有些已经受过别解脱戒。作为已经受过五戒的居士要好好守持五戒,沙门与比丘也要守持好自己的戒律。往昔受过菩萨戒者,对于菩萨戒的两条根本誓言——不舍弃众生和不舍弃众生成佛,绝不能破。密宗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中主要是要护持前三条——不诽谤金刚上师,不违背上师的教言,不与金刚道友产生矛盾。若能清净守持以上戒律,大约修行半年就能具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条件。这不是来自我的授记,而是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注疏》中传讲的内容。传承祖师永远不会欺骗我们,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放心。
问:修到哪种层次才能在第二本净解脱成佛?
答:修行到加行道,即喻光明之见解,也称为觉受,就可以在第二本净获得解脱。只要你能如理如法修行,一年内决定能做到。但也要记住,觉受若不串习,就会如烟雾一般消散,因为它并不稳定,还会退转,所以时时护持这个见解非常重要。
我们现前所修的法非常殊胜,关键就看你自己是否能坚持,是否能护持相续。
问:在第二本净解脱成佛时,自身十万众生即得解脱,这些有缘众生是通过什么方式成办解脱的?
答:凭借的是修行者自己的力量。解脱这一瞬间,修行者的功德就可以救度那么多的有缘众生。
现在有些修行者说要和导师结缘,目的就是在这位导师成佛的瞬间,自己也在十万三千个有缘众生之列,可以和导师一起成佛。很多人都在用这样的形式与导师结缘。只要你真正具备这个条件,你决定会成为十万三千众生中的一个,依靠这位导师成佛瞬间的功德而成办解脱。
问:密宗认为在第二本净解脱成佛时,有十万有缘众生都能一同解脱,而显宗认为神识最多只能被超度到天界,比如释迦牟尼佛上天为母说法,说明佛陀的母亲没有被超度成佛。
答:要记住,虽然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做的一系列示现是为后一代弟子传讲因果关系,但我们也要懂得其中的一些密意。
龙树菩萨最终圆寂的因是什么?是被一根吉祥草割断脖子而圆寂。我们都会觉得很奇怪,连刀都砍不动的成就者,为什么最后会被一根草割断脖子?这就是为后一代弟子传讲因果真理而做的示现。
作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母亲,需要被超度吗?当然,从信心的角度可以这样去观想,但也需要理解从因果的角度而做的讲解。这些都是诠释。
往昔米拉日巴尊者成就后开始救度众生时,很多弟子认为尊者修法如此虔诚精进,堪为修行者的榜样,决定是金刚持的化身,因为凡夫人是做不到的,也无法与之对比。当时米拉日巴尊者说:“从信心的角度当中,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但从因果的角度来说,这是诽谤因果的一种说法。我在进入佛门前造了很多恶业,进入佛门后才开始忏悔,修行过程中经历的那么多苦行,目的就是为了清净自己的业障。”这也充分说明了因果不虚的道理。
这里我们还要了解什么是有缘。往昔吐蕃王有一个女儿,聪明貌美,但不到十五岁就去世了,这位国王非常伤心。当时莲花生大师初次降临到雪域高地,国王就去问莲师,他的女儿年龄还小,也没造过什么恶业,今生能投生为他的女儿,应该是有福报之人,为何寿命如此短暂?莲师告诉他:“往昔你、菩提萨埵和我三人在建塔时,你不小心在两块石头中卡死了一只蚊子,你的女儿就是它的转世。”
我们理解有缘,往往就是在自己身边,或者与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众生,但我们所讲的这个有缘,是观待多方面的因缘。虽然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但在我们成就时只能令与自己有缘的十万三千个众生成佛,从中可以理解,有缘并不能仅仅以眼前所见为限。
(二十九)课后问答八
问:听说同一坛城有破戒者,同坛的金刚道友都要堕地狱,是这样的吗?
答:确实如此。往昔在经历特殊时期后,虽然经由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佛法重新在雪域高原兴盛起来,但有很多人在特殊年代造下很多恶业,成为破戒弟子。后来法王如意宝每次开持明法会时,虽然有很多破戒弟子也想来参加,但法王如意宝都一律不允许。不仅仅是法王如意宝在这么做,密乘教言中也是如是传讲的。从自己的立场而言,破戒弟子不仅对自己今生成办解脱构成极大的障碍,还会给共修的很多道友带来罪业,所以要时时忏悔自己的罪过。
问:家里有很多蚂蚁,该怎么办?
答:说明你们家的卫生搞得不好啊!如果能把卫生搞得干净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蚂蚁。家里有很多蚂蚁和蟑螂,充分说明你们家的卫生条件需要改善。不要等待着这些现象出现以后,才开始想该如何处理,在它们没有出现之前,就要开始预防。
我听到很多人说,蚂蚁非常爱吃蜂蜜。你可以在一张大纸上放一点蜂蜜,让蚂蚁过来吃蜂蜜,等天气稍微好一点,就把它们送到外面去。当感觉家里蚂蚁越来越少的时候,赶紧搞一下家里的卫生,不要太懒惰。十天前的饭菜还放在厨房台架上面,蚂蚁上去吃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还是先搞一下卫生吧,这样蚂蚁就会少很多。
问:请大恩上师开示,实际生活中如何进行自他交换?
答:平常心里要为对方多想点。
作为修行者,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现前不能解脱的最大原因,就是自己业及烦恼沉重,因此时时以低调的方式去从事所有一切善法,都可以叫做自他交换。当然,也有其他自他交换的方式,比如通过呼吸、观想等方法。但从总的角度来说,为别人多想一点,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也叫做自他交换。
有次我看见一个买主和卖主彼此产生矛盾而互相争吵,因为他们双方都觉得自己有道理。我当时想,作为修行者应该怎么去做?
我们常常说自己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佣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是自己的母亲。但当我们开始与对方争吵辩论时,我们真的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父母了吗?很多时候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借口,我们坚持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既然自己是占理的一方,就必须要去争辩。如果我们真的把众生当做父母,念及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念及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念及我们怎样才能回报父母的一切恩德,我们还会与对方争吵吗?所以,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就是自他交换。
问:品德高尚是否与慈悲心、菩提心和信心的圆满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人格贤善者已经具备慈悲心、菩提心和信心?
答:我们要辨析清楚所谓的人品贤善是指哪个方面。有些人可能只是单纯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中,判断别人的品性是好还是不好。比如由于你太懒的缘故,你不想做饭,对方给你做饭;你不想洗碗,对方帮你洗碗;你不想打扫卫生,对方帮你打扫卫生……因此你觉得对方的人品性格都很好。但这些只是站在个人私心的立场上,并不知道对方是否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所以,这方面不能一概而论。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