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如意宝藏

《四精要文》3章有相止+觅心法笔记

创建日期:2021-12-06

  《四精要文》3章有相止+觅心法笔记

  1、《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甲一、前言+甲二、第一章传承法脉清净+甲三、第二章通达方便+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甲五、第四章善巧运用+甲六、跋

  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乙一、何为认识智慧+乙二、认识智慧之次第+乙三、认识智慧之关要及误区

  乙一、何为认识智慧=丙一、认识智慧之含义+丙二、智慧之分类+丙三、认识智慧之重要性

  乙二、认识智慧之次第=丙一、剖析调伏妄念+丙二、直视调伏妄念+丙三、安住调伏妄念

  丙一、剖析调伏妄念=丁一、1.有相止之概述+丁二、2.有相止修法+丁三、3.修持有相止的注意事项+丁四、4.修持有相止之标准

  丁三、3.修持有相止的注意事项=戊一、(1)念诵莲师心咒的要点+戊二、(2)观想皈依境+戊三、(3)初步依靠止观交修之必要性

  丙二、直视调伏妄念=丁一、1.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2.细直视调伏妄念

  丁一、1.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戊一、(1)修持的重要性+戊二、(2)修持的要点+戊三、(3)修持的时机+戊四、(4)修持的标准

  戊二、(2)修持的要点=己一、① 外观+己二、② 内观

  2、认识智慧之含义

  在上师瑜伽实修中,认识智慧即为认识禅定,并应精通一切禅定之分类与辨析。

  3、智慧之分类

  智慧=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

  依大圆满窍诀的角度观察,世间智慧均未超越能所二取。而出世间智慧乃明空不二之境界,超越能所二取

  如果以明了为主,无有或仅具少分空性,即为第六识意识和第七识末那识,例如平素闻思所获的知识等;

  相反,若明了处于迷惑状态,即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和第五识前五根识。

  如果明了融于空性,但实执较强或明分较弱,站在禅定角度,称为世间禅定。

  圆满的出世间智慧即为心之本体,超越一切戏论,此时一切显现均为本体之庄严。

  就修学上师瑜伽而言,认识智慧就是通过认识有相止、迷惑无相止和清明无相止,辨别寂止与胜观,避免堕入禅定偏道与歧途,最终赤裸心的本性。

  认识智慧=认识有相止→→认识迷惑无相止→→认识清明无相止→→辨别寂止与胜观→→避免堕入禅定偏道与歧途→→最终赤裸心的本性。

  4、认识智慧之重要性

  认识智慧的重要性在于确立禅定最终目标——究竟圆满的出世间禅定,同时辨析禅定之行道次第。认识智慧乃上师瑜伽精要之核心。依清净传承之法脉,针对禅定次第及座上所处的状态善巧运用密乘之殊胜方便,以智慧辨析行道之见解,最终证悟真实圆满之智慧,乃我等修持上师瑜伽之全部。

  5、认识智慧之次第

  平常打坐时,不知不觉中会起现诸多纷繁之妄念,此乃意之习气所致,并非源于自己刻意思维。若随顺烦恼习气漂泊,则成堕入轮回之因;若不随顺烦恼习气漂泊,并运用不同方便加以调伏,方为趋向解脱之途。

  自宗成熟口诀法依据不同根机安立三个调心之次第: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

  初步依有相止修法澄清粗大妄念;复依觅心法断绝实执性妄念,了知万物皆为空性;然了知一切皆为空性之能知者仍为妄念,断绝能知者需要依靠细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

  6、剖析调伏妄念

  根据凡夫分别心只能一心一用的妄念起现规律,采用善念消除恶念的方便,即为剖析调伏妄念。

  数数护持这样的善念,即为不离善所缘,此为有相止的修法。

  有相即“有所缘”之意,止(定)乃专一、无有散乱之意。禅修中有所缘之止,无论所缘是上师皈依境、空性、觉受、密咒、五方佛标志、呼吸或所谓平静之状态等等,凡心有所缘,皆为有相止范围。

  7、有相止之概述

  7、1心于散乱时,印证见解亦不可了悟,故应首先澄清粗大妄念,从有相止开始修持。

  7、2密宗宁玛派将禅定总分为“入定有相见”和“入定无相见”。欲获得入定有相见,需把心安住在所缘境(如莲师心咒或上师皈依境等)中。

  禅宗之参话头,亦须护持“念佛是谁”而生疑情。若无护持之对境,话头将无从安立。如同老者之手杖,若失手杖,人无所依,顿跌于地。

  自宗修持上师瑜伽,主要依皈依境为修行所缘之对境。

  7、3禅定中观想皈依境与平常眼睛注视皈依境唐卡,二者皆呈现皈依境,后者是否为有相止?

  所谓的“止”,一定含有空分。有相止虽然是第六识的明了,但是明了中有空分。平时看到皈依境,如果知道是皈依境,但是尚未产生分析就是第六识,如果开始分析就是第七识。后者仅仅是六、七识而没有空分,所以不能称为“止”。

  7、4有相止修法

  按照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仪轨之“(五)祈请成就”,念诵莲师心咒:“嗡啊吽!班扎儿格热班玛思德吽(尽力诵)”。此乃修持有相止的契入点,初时以金刚诵的方式念诵莲师心咒,观想皈依境,并配合寂止,止观交修。随禅定力逐渐增上,心的本体逐渐赤裸之后,自然达到止观双运。

  观想及念诵时,意识不可太紧,应松缓、专注、清晰而修持。若自心逐渐趋向平静状态时,即停止口诵,专缘于上师皈依境,于无有昏沉掉举中尽力安住。

  如果观想过程中产生细微昏沉或掉举,即可依持风调整,以口缓缓呼气,顺势自然停住呼吸,等略有憋气的感觉时再以口缓慢吸气。整个过程尽量做到自然。

  若出现更严重的昏沉等,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哈气呼出,自然停止呼吸,这种方式一般连续不超过三次。

  倘若昏沉和掉举过于粗大,则复念诵心咒,观想皈依境而调整,待沉掉调整后自然安住……如是念诵莲师心咒,与寂止契合而修。

  7、5从有相止趋入无相止,其窍诀在于自然。所谓自然指的是:身体不紧不松,五根不外散、不内收,意识不昏沉、不掉举。于自然清明状态中,逐渐止息能缘与所缘之执,二取自然消融,于无有昏掉之清明中安住,即为契入清明无相止。

  7、6修持有相止的注意事项

  (1)念诵莲师心咒的要点

  念诵莲师心咒一般以金刚诵为主,不急不躁,速度快慢适中。若太快则含糊不清,心不清明;太慢则易掺杂妄念,故速度快慢需调节适中。

  若能念得字字明历,耳中清楚听到心咒之声音,自然远离沉掉。随着心渐趋向宁静而专注时,可放下念诵而观皈依境。倘若昏沉掉举极其严重,可稍提高声音念诵咒语。

  (2)观想皈依境

  ① 皈依境的选择

  有者问:“现实中有各种精美的佛像、唐卡,或者自己有多位上师示现不同形象,我到底应该如何选择皈依境?”

  如何选择皈依境最终取决于自己的信心。一般尽量以上师皈依境作为所缘,因为从缘起的角度,皈依境的形象中往往具足诸多殊胜法之缘起,依此而修,未来可以获得诸多殊胜果实。

  修学上师瑜伽,初行者对导师的信心若未达到与诸佛菩萨一如,观想皈依境时,面相是自己有信心的本尊,如阿弥陀佛、莲花生大师、金刚萨埵等,本体则为自己的大恩上师。

  一旦确定皈依境后,不宜数数改变所缘,应精勤观修一缘,易修成止力。否则虽以信心数数忆念上师,但因所缘境不停变化,修止不易成功。

  ② 观皈依境的要求

  观想皈依境的目的是调伏粗大妄念,令心清明专注。因此观想皈依境的距离、高低、大小并无定规,各人根据自己修行的自然状态观想即可。

  生圆次第观想本尊要求达到“明(明了)、净(纯净)、稳(稳固)”,修持上师瑜伽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止观交修,以信心与上师相应而赤裸觉性,其中念诵心咒和观想皈依境是赤裸自性的方便,但并不强制初行者一开始就达到“明、净、稳”的标准,初步能将心专注于皈依境即可。

  尚需了知,修持有相止观想上师皈依境时,仅清晰观想皈依境细至毫发仍未圆满,更为重要的是对大恩上师圆满、普遍的信心。

  ③ 观皈依境的方法

  观皈依境时,应观想上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自己面前,如亲睹圣颜,犹如空中彩虹,显而无自性。

  初步观想上师皈依境时,不易清晰地呈现上师之境相,此因修行时间过短,心尚在飘动之中,犹如浑浊(昏沉)、波动(掉举)的水面难以照出人影,此乃正常现象。是时切勿急躁,可尝试如下方法:

  第一、平时可将上师皈依境(尽可能放大)置于自己面前,数数观修,内心挚诚祈祷,随信心增上,日久自然易观。

  第二、应以剖析调伏妄念护持正念。如依靠入座前行之发菩提心、共同外前行观想和念诵仪轨的依文明观等方便提升座上明分,在正行止观交修期间,念诵心咒务要做到金刚诵的要点(速度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安住时心中想着上师。如此修学日久,待心中粗大妄念逐渐平息,自然赤裸出心的清净分,此时容易观想出上师皈依境。

  (3)初步依靠止观交修之必要性

  大圆满无上窍诀法针对不同根机,总分为真实教授和方便教授。

  真实教授针对上等根机,直指心的本体,乃真正智慧到彼岸之见解,即“无修之大修”境界,故初修上师瑜伽即可达到止观双运。

  多数修行者为次第根机,故应按照方便教授行持,即“止观交修”。应根据自之根机,初步依靠止观交修;待见解增上、渐趋圆满之时,自然进入止观双运。

  7、7修持有相止之标准

  依历代传承祖师教授之法规,修持有相止每日四座(每座二小时),至少需修二至三个月,达到专注所缘(上师皈依境),无有分别相续而住,内心清明,无昏沉、散乱,而自然趋入无相止。

  有相止非仅依闻思可得的境界,乃依修而得之见。其见量相当于四禅八定中之初禅,而圆满初禅即具了知前后百年之事等功德!故圆满有相止绝非易事。

  下乘派修法需圆满下层禅定方可进入上层禅定,而密法由于具备殊胜方便故,无需等待下层禅定圆满便可进入上层禅定。下乘修法如同普通之鸟,出生后尚需母亲的养育,待羽翼逐渐丰满之后才能飞翔;而密法则如大鹏金翅鸟,一切能力皆于蛋卵中圆满,一旦破壳而出,即可展翅飞翔。故依密法修行,虽暂时不呈现如下乘次第禅定之功德,然于证悟见解时,一切神通、神变等功德皆于刹那中圆满,此乃密宗上师瑜伽之殊胜处。

  8、直视调伏妄念

  当禅定有一定有相止基础,或已趋入无相止后,调伏烦恼之方便可配合直视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分为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和细直视调伏妄念。

  9、粗直视调伏妄念

  9、1修持的重要性

  修持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的目的在于达到缘起性空之见解。虽然觅心法需要依靠意念造作而成办解脱,但他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

  9、2修持的要点

  觅心法分为外观和内观。

  ① 外观

  觅心法外观分为两种方法。

  第一种按照中观讲解,以无分微尘、无时分刹那等方式破除对一切外境的执著。即观察外境山河大地从粗到细,直至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都无法安立,如是树立缘起性空之见,分自空见和他空见。

  第二种按照成熟口诀法只观察外境从何处来?究竟到何处去?不破斥外境显现,直接树立缘起性空之见。下面详细讲解成熟口诀法之外观修法。

  第一、观修外境从哪里来:比如几十年前亚青是一片荒地,没有房子。那么眼前的房子从哪里来呢?是用木头和石头等很多材料搭建的。那么木头是哪里来的?是山上砍下来的。山上的树是哪里来的?是种子生根发芽,一点点长大的。那么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如是一步步观修。

  第二、观修外境到哪里去:这座房子将来会怎么样?随着日晒雨淋,房子会一点点破败,逐步垮塌,最后连残垣断壁也踪影全无……

  如是反复观察即可得知眼前看得见的一切万物是真实还是虚幻的?犹如梦中的情景,在梦中也显得如此真实,而醒后梦中的一切又何处可寻呢?由此可知,梦中的一切无非虚妄,而现实生活中山河大地等所有显现亦复如此,本身即为幻化。

  以如是起心动念之方式长时间反复观修串习,能初步认识到一切万物本性为空性,显现为虚幻。在外境起现一个烦恼对境时,当下就能认识到空性,而不需要生起第二念——“烦恼是空性,我要对治烦恼”等等。

  ② 内观

  心乃起现一切万法之根源,修持觅心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外境、内心的本性,从而断绝漂泊不定的分别心念。

  内观分为能、所两个方面,若细致观修需要从六个方面入手:所来的心、所住的心、所去的心、能来的心、能住的心、能去的心。心虽可呈现不同识聚,然其根源为一。故若能认识到一个心,就能认识到一切心,因此要在“能观的心从哪里来”上多下功夫,其他自然通达。

  内观之步骤

  第一、观心由外境而生还是从五蕴中生?

  若由外境而生,比如我们看见一朵花的时候,这个心是否从花而生?若从花而生,花分为花瓣、花蕊、花茎、花叶、花根,到底从哪里而生?若要是从花瓣而生,那么花瓣从哪里来的……如是分析下去,就能认识到花是虚幻的,如是虚幻之中哪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心呢?复次,观察心由地水火风空五大何处而生?如是即知外境虚幻不实,由此可知心非从外境而生。

  若心由五蕴而生,身之五根、四肢、手足、二万一千根发、五百块肌肉、三十颗牙、二十根指/趾、三百六十块骨骼、五脏六腑、内脏及九孔、血液黄水、外皮肤等等,到底心从哪里来的呢?比如身蕴,身是由肉、血、骨等组成。我们从一块块肉、一滴滴血、一截截骨骼中寻找,心在哪里呢?如今很多人觉得心可能是从心脏而来,那么心脏是由心肌、血管等等构成,当细致分析的时候,这个心到底又在何处呢?也有人说大脑主宰一切,那么大脑中有心吗?若大脑中有心,到底在哪里?其形状、颜色、大小为何……

  如是上至发尖、下至足趾,当观心从何而生?比如说当我们感觉到手指痛的时候,好像手指上就有心,但如果这个手指不痛了,另一个手指开始痛,好像心又跑到另一个手指上,那么到底心在什么地方?其实,这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心哪!因此,在尚未通达五蕴无实有之前,仍需精勤观修。

  第二、观能观之心是否存在?

  通过以上观修,我们知道所观察之心不可得,那么能观察者是否存在呢?此乃觅心法的真正要点。

  如果知道所观的心不存在,那么知道所观的心不存在的这个“能知者”(能观的心)到底有还是没有?若有,有没有颜色?是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绿色的还是蓝色的?有没有形状?比如说是方形的、圆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等等;若没有,知道“没有”的念又从何而生?如果能知道“没有”的心也没有,那么知道没有“能知道没有的心”又从何而生?如是反复观想下去,能观的心无穷无尽。如果说此乃空性,然而能知道“空性”的还在起作用……有人仅仅口头安立“心是没有的、无色、无形、无相的……”若心如虚空般的单空,那么我们从今往后,再也不会起心动念了。

  往昔有位弟子向导师汇报觅心法见解:“没有心。”导师问:“难道死了不成?因为你说话时心还在起作用,现在又说没有,难道你的心死了?”如是,若未具备真正见解,则极易堕入“断”、“常”两边,此乃外道教见解,而非内道教之见,故非修持觅心法应该得到的见解。

  那么,觅心法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说有,没有形状颜色大小;说没有,又不是一种单空。到底是有还是无呢?

  由此可见,如果仅仅依靠造作观想无法断绝一切心之根源,必须契合寂止。如是止观交修,可以具备两种功德——通过观想能通达理论,通过寂止能认识自性。上师如意宝开示云:“观能提升明分,止能赤裸觉性。”长时间反复串习觅心法者会在观修过程中进入再也无法往下分析的状态,如是契合寂止而修,长时间串习,能自然断绝“常”、“断”两边而进入禅定:虽为空性然能了知一切,明了的当下亦为空性——如是明空不二之见即为缘起性空。这就是修行觅心法得到的答案。

  修行者需要经过反复止观交修,方可进入明空不二之禅定状态。如是起心动念虽非觅心法之究竟见解,然却为次第修行之方便。觅心法乃依修所生之见解,非词句掩盖的伺察意之见。

  9、3修持的时机

  一般来说,次第修行者保证每日至少一座,精进修持上师瑜伽一年以上者可以修持觅心法。

  觅心法作为调伏自心之殊胜方便,应该何时应用呢?是否一座中需要持续不断地修持觅心法?非也。何时运用觅心法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定夺:即烦恼粗大时,运用剖析调伏妄念;烦恼相对细致一些的时候,可以运用觅心法或持风;烦恼更细微时,可以运用细直视调伏妄念乃至安住调伏妄念。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见本论“善巧运用”章节。

  9、4修持的标准

  观修觅心法自然趋入明空不二的禅定境界即为觅心法之见解。按照龙钦传承之法规,外观与内观分别需要修持一个月。然需了知,如是见解分为了知、觉受和证悟。故行者不能仅仅浅尝即止,仍需长时间精进修持,数数串习、反复观修。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示现修习觅心法达六年之久,原因就在此上。

  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直视瞬间融空性,故勿多观之时也。”若能于观心的当下落入空性,如到金洲不得土石般,而不需依次第观修逐步趋入禅定见解,更非以意念造作安立明空不二,此时则不需要修持觅心法。若未达到如是见量,仅仅口头空言“心无来住去”,见解的力量无法当下调伏烦恼,则需要继续修持觅心法。此时如果将觅心法和剖析调伏妄念搁置一旁,以细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作为调顺烦恼的重点,如此修法便属高攀。

  传承祖师昌根阿瑞仁波切复次教诫:“觅心法的力量何时与心相续契合,方臻究竟。”可见,觅心法的力量纳入心相续之前,绝不能轻视此法。

  那么,觅心法的力量纳入心相续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起现贪嗔痴烦恼对境之时,当下认识到一切皆为虚幻,故能于烦恼起现的当下调伏。当我们修持觅心法,如实证悟四空双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见解之时,即证悟本体为空性、显现为虚幻,那时无论我们面对任何对境,内心都不会有丝毫恐惧、痛苦和烦恼,与家人、道友之间,亦定会恒时和睦相处。

上一篇:《四精要文》2章起座及座间之方便+不通达方便之过失笔记

下一篇:《四精要文》3章妄念规律+八识辨别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