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2卷19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13

  民俗学-楞严2卷19笔记

  卷二

  12、6以见显真,见性非物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9场

  1、前面已经讲了十种见性当中的:见性是心、见性不动、见性不迁、见性不失、见性不还,讲了五个直指法,五种见性。今天开始讲见性非物,见性是没有一个外在的物体,

  2、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我知道见性这个东西是没有什么回归的,但是见性到底是怎么样?我这个见性是不是一个真正有外物的东西呢?”

  黑暗最后回归于黑暗;光明回归于光明;阻塞回归于墙宇等等,上面都是讲了八种回归。其他的很多对立的有法,世俗法,都可以回归于自己的本体当中。但是这个见性的话,就没办法回归,见性的话,他已经见到了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本身它是一个真心,这个真心没办法回归,它是最真实的一个东西,我知道是见性它没办法回归的,但是我怎么知道见性到底是怎么样呢?

  3、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你如今虽然没有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所以这种清净的慧眼是没有的。但是你是乘佛陀的这种神变、神通,威力、加持力,见到了初禅。你得到了这样的初禅的这种智慧的话,实际上是得无碍的。”无碍得见什么呢?一般四天下的,整个四大洲的这些事,你就可以见到。

  所以当时阿难的这种智慧,实际上是在我们世间当中他还是很厉害的,可以说是整个世间,你还是能照见的。一个小千世界的话,你也可以看到的意思。

  4、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阿罗汉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他能照见阎浮提为主的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是我们手掌当中放着的庵摩罗果一样的,内外通明的,全部照见无余的,就完全能见得到的。

  5、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菩萨他照见什么?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他能照见的。

  6、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十方如来,不管是哪一个如来,只要获得佛果的这些,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的十方如来,其实整个世界的,穷尽微尘数的清净国土都无所不瞩的,就都无所不见的。

  7、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那么我们凡夫众生的洞见是什么?是非常狭隘的,就眼前的一点点外境,比如说有一张纸的话,那外面都见不到的;然后有一层皮的话,就见不到内五脏。所以说我们凡夫没有慧眼。

  以上有五种对比吧,1阿难初禅+2阿罗汉+3菩萨+4佛陀+5凡夫人。每一个不同层次的见者,他所见到的这种对境、事物都完全是不相同的。

  8、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今天你跟我一起到四大天王去参观,去旅游,中间也周遍地观看那里的江河,还有陆地,空中行走的天道。

  在参观过程当中就看到了种种的外境,包括光明的事情、昏暗的事情,还有种种的形像。这些归纳起来的话,无非都是我们分别念假立的现象,在意识当中留下来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

  “尘”就是六尘;“前尘”就是我们眼前所现的外境;“分别留碍”就是我们用分别心对它进行假造,假立而已,留下来这样的一个影像以外,别的没有什么。

  9、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你现在已经参观完了,应该在这里开始要分析,见性到底是自己的,还是其他的?

  今天我也替你抉择琢磨,看看你自己的见解,到底是在自身,还是在他身?这种见性到底是自身,还是另外一个外物?

  10、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应该用尽你的一切,寻找你的见的根源。

  外面的太阳、月亮是外面的物质,而不是你。同样的道理,七大金山,周遍都是可以细细地去观察,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这些是外物,不是你的见性。渐渐地再去观察的话,包括世间当中的这种云腾,还有鸟类的飞翔;风的那种吹动,然后微尘的这种烟雾;还有树木山川,草芥草木,还有人和动物等等,这些也是全部是外面的外物,而不是你。

  这些现象的话,应该是外在的事物,而不是内在的见解。所以我想这个应该是从见境,从显现的外境方面来讲的,这个应该是有自相的一种外物吧。这一段当中全部都是外面的事物,而不是你自己。所以在这一段当中,我认为他的见性,不是外物,应该见性是自己内心。外物不是自己的心,我们《如意宝藏论》当中讲显现是自己的心,显境不是自己的心。所以在这里主要讲显境,外面的显现的这些,那是外物不是你自己的见解。

  这一段讲外面的物不是见,下面的这一段主要讲见不是物。

  11、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他说:阿难,你现在看到的很远的地方,很近的地方的各种各样的这些事物,外面见的是种种的差别,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但是在你见性当中这些全部都是同一的。这个从你的见的角度来讲,全是在你的见解上是没有什么分开的。

  所有的这些清净的所瞩,都是各种各样的物类,但是自己有差别,见性没有差别。这个光明、美妙、稀有的这种见解,实际上就是你的见性。

  在这里就把外面的这种种差别的各种显现,包罗万象的、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实际上是从外境的显现上面来讲是多式多样的。但是最终你的见解上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是见性。

  所以这个我觉得是,无垢光尊者说显现是心,显境不是心嘛。所以从显现的角度来讲的话,那外面的各种各样的这种显现的话,其实是当时他见者的这种智慧面前显现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应该在这里要明白这个道理。

  12、真正的见性的话,其实认识到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个叫做是见。但是如果从严格来讲,它没有能见,也没有所见,能见所见是二取所摄的。

  远离了二取的,这样的了达心的本性,实际上是见,它可以说这是恒常的,它也不依任何的这种法,甚至众生到乃至如来之间,这个见是无增无减的。我们要懂得这个见的这种见性的时候,这里所说的也比较容易。否则的话,我们一般的文字上啃的话,可能有时候好像似懂非懂的。下面是因明辩论。

  13、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如果见是一个外物的话,那佛陀的见,阿难也应该能见得到的,因为佛陀的所见也是一个外物。那这样的话,阿难也应该见到佛陀的这种见。

  瓶子是外物,佛陀的眼睛能看到瓶子,阿难也应该能见得到的这个瓶子,因为两人的眼睛与瓶子都是他体的方式来存在。

  但是“见是外物”是不能承认的,为什么不能承认?因为阿难的见性,只有一点点照见,不要说是佛陀,连阿那律的这种见性都没有,菩萨的见性都没有,那这样的话怎么会是有佛陀的见性?这个是肯定不能说的。如果见性是外物的话,那你有这个过失。

  佛陀能看到,阿难为什么看不到?说明见不是外物。如果是外物的话,两人都应该看到。

  14、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同一个时间当中,佛陀说如果我们两个共同都见到花朵的话,那你就见到我了,见到我的见性。那么我不见的时候,我闭着眼睛的时候,那你为什么是见不到我不见的这个处呢?

  因为我们这个见你说是一样的嘛,见是一样的话,那不见也是一样的。我闭着眼睛不见的对境是黑黢黢,而你还在看花,并没有“见吾不见之处”的黑黢黢。

  15、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如果你说是你见到了不见之处的黑黢黢,那你的这种见并不是“不见”的法相,因为你刚才说我已经见到了你不见的地方,但是你不见和你见到两个都是完全相违的,那肯定不是。

  你“见”到了“不见”,两个相违的法是不能共存的。就问你到底见到没有我不见的地方?如果阿难说:“我已经见到了你不见的地方。”“那不可能的,你不见和见是相违的。”见的法相和不见的法相是肯定完全相违的,你如果见到不见,哪有这样的地方?

  见不见是相违的,这是第一步,如果阿难说我见到了你不见地方,有这个过失。

  16、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如果阿难你没有见到我不见的地方,那这样的话,根本就没有外在的物质,那你说为什么不是你自己的呢?因为你刚才已经没有见到佛陀不见的地方嘛,原来你的见性不在外面,就是在你自己上面的。所以所谓的见性,如果你认为是外在的话,那这是你的一种最大的错误。

  17、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如果认为你见到外物花的时候,如果这个花即是你的见性,也是一个见物花。那么外面的花,也应该能见到你。如果山是自己的心的话,那山起火的时候,你的心也起火,或者说是你心能见到这个山一样的,山也应该能见到你,因为它是你的心。有这样的一种太过。

  那这里也是这样的,如果你见到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你的见性在外面,见性就是外面这个事物。那这样的话,因为外面的这种事物其实就是你的见性,那它是见的原因,它也应该照见你。那这样的话,一个人都是有两种相续了,有这个过失。

  如果你的所见是外物的话,那所见也应该反过来见能见。这样的话,所见能见就混乱了。如果这样的话整个体系,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有点混乱了。因为你见我,我见你,就能见和所见都已经混乱嘛。这样的话,你和我也好,还有整个世界的话就不能成立。

  我们一般世间当中的境和有境分得很清楚的;然后心和外境分得很清楚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也是分得很清楚的。如果你的见和见境都是是一种见性,那外境的物质,比如说我要见到柱子,见到柱子的时候,因为柱子是我的见性,柱子是在外面,那既然它是我的见性,见性也可能会照见你。这样的话,整个世间的名言全部都混乱了,最后你和我也好,世间的种种的现象要么互为错乱,要么混为一体,要么互不成立等等,有无量无数的这种过失。所以这样的安立肯定是不合理的。

  所以在这里要讲到的是什么?其实见性是内观的时候,认识到一种心性光明无为法的道理,没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念,只有通达无碍的人,他自己就像哑巴尝汤圆一样的就完全明白,用语言和思维来描述的话就很难表示的。可能这样来理解比较好一点。

  18、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佛陀最后告诉阿难,那你自己要明白,是你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见到的,而并不是我或者外物见到的。

  你那个见性是周遍、恒常、任运自成的,这个就是你自己,除了你自己以外,还有谁呀?没有。见性都是自己当下开悟的,除了当下自悟以外,外面的任何事物都是没办法的。

  你怎么会自己还是怀疑自己的这种真性?你自己的这样的本性,不认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不见自己的真性,反而你就用语言、文字来求我,想获得的话,没有用的。因为文字和语言,毕竟它是一个暂时的工具而已。所以你自己没有好好地观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心的本来面目,反而天天都是问我,这样的话有什么用?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19场后部

  1、以你的见,来见“我的见”,你是见不到的,因为“我的见”不是物。

  你见到我不见之地,那就是我的见,我的见你是看不到的,那就不是物质了,是我性体。

  2、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若见不见,见不见,见的是相,不见是性。

  自然非彼不见之相,后头这个不见,你见不到那个相,因为是性非相。

  若不见我不见之地,你看不见我不见那个地方,那才是性体,不是物质,那就是你了。

  云何非汝,不是你是谁!所以见见之时,见不是见,见非是见。

  3、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说:观自在菩萨手里拿个念珠,他念谁?佛印禅师跟他讲:观世音菩萨拿念珠念观世音。

  观观自在念谁?还念观自在,这个观自在是相,那个观自在是性,这就从性体的了解。自在还念观自在,这不是物了,这是性体,叫返观观自性,这是性体。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2卷17下+1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