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3课14-21

创建日期:2021-12-28

  行为学-教言宝藏3课14-21

  (十四)三门奉献于上师观察有无自私心

  【三门奉献于上师,观察有无自私心?】

  如今很多人想把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供养给导师。这当然是一种非常坚定和虔诚的敬信,不是仅仅口中说说,还有着坚强的心力。但要记住的是,你将身口意供养导师后,导师永远不会带着你的身口意三门,所以我们供养上师身口意三门的真正目的,是从今天开始,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必须要奉行上师的教言,不能自私地像以前一样,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否则奉献三门就成了口中的奉献,没有真正的奉献。

  我们平常在修上师瑜伽接受四种灌顶的时候,上师三金刚以“嗡啊吽”三字的显相融入自己的三门,与自己的身语意融为一体,我们身口意三门时时与上师的三金刚融为一体。从此以后身应多行善法,语应多诵经咒、多言爱语,心应调柔,这就叫做把自己的三门奉献给上师。在不从事善的时候,你已经犯了誓言。因为“奉献”后,就说明这个东西不属于你了,奉献给了导师。而一位真正导师的使命,就是把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和上师一生当中修行的经验,以文字的方式赐予给弟子,弟子就要遵照这样的善行去做。当你身口意三门不遵照导师的教言做的时候,你已经触犯了这个戒律,所以是一种过失。

  我们奉献三门于上师,就是要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从而迅速与上师的三金刚合为一体。以后我们要时时提起正念,尽可能调伏那些不符合于上师三金刚条件的身、语、意恶行,时时观待自己的身口意三门。

  作为修行者,无论我们是否在导师面前说过奉献自己的身口意,我们已经把身口意三门奉献于上师,奉献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正在把自己的三门改变成诸佛菩萨的三金刚,那么时时都要提起正念,让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尽可能断恶从善。

  有些人问,三门奉献于上师的修法只有密宗才有吗?不,一切教法都是这么做的,只是传承与教法特点的不同而用了不同的词句。我们的三门要成办解脱,必须要与诸佛菩萨的三金刚合为一体,时时要观照着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若要是所做、所说、所想都是恶,就要立即断除,尽可能趋善,这就是三门奉献于上师。其实,这只是词句说法不同,实际上就是让我们身口意三门多做一些善事,不要是时时站在自私的立场之中。所谓的自私,是指不符合佛法教义的一种自私,本身含有贪嗔痴烦恼,所以不要自私地去做。

  (十五)侍奉上师之行作观察发心清净否

  【侍奉上师之行作,观察发心清净否?】

  有很多发善心的居士们,平常侍奉着汉地或藏地的一些导师,或者从事着上师的一些事业。上师教诫:侍奉上师之时,要看看自己的发心是否清净。

  “发心清净”是指站在出世间的立场之中,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消除自己的一切业障,而承事上师的一切事业。

  承奉上师的事业本身就是一门修行,发心一旦清净,侍奉上师就是对治烦恼、成办解脱的一种方便。

  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就是跟随在上师的身边侍奉上师,遵照上师的教言在做。帝洛巴尊者有时候说:“我今天肚子很饿,你能不能到外面去给我要点吃的?”那若巴尊者就去要饭;帝洛巴尊者有时候又说:“我今天要这个东西,你去外面,无论什么方法,帮我找来这个东西。”那若巴也去找等等。无论经历什么苦行,他一直留在上师身边承侍上师,从未生起丝毫的退转和怀疑。由于那若巴清净的发心,仅凭这个行为,在经历二十四个苦行以后,如实证悟到上师的密意而解脱。所以一切都在于发心。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他的上师身边护持上师四十多年,他的上师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做。如今我们在承侍上师的时候,是否如同上师所提示般,发心清净?

  若是自己平常内心当中掺杂着很多烦恼去做,就不如法了。有时我也听说很多居士都在发心做一件事情,但人与人之间的烦恼可重得不得了,这样就没有多大的功德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掺杂烦恼,有了烦恼的发心绝不会很清净。所以我们发心必须要清净。

  这一点汉地的居士们做得非常非常了不起。仅从我身边的居士们来说,我们在讲法之前,很多成都当地的居士天天过来打扫卫生,做很多事。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很惭愧,即便是需要我亲自做的事,甚至连我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情,居士们都做得非常圆满。他们从早上忙到下午,打扫完这边又打扫那边,都想上师在养病期间有个好点的住处。我也在尽量以清净的发心为他们念诵一些金刚萨埵,每天念诵的功课里面有很多很多各式各样的忏悔文和吉祥文。总之,居士们真的很了不起。

  如今在汉地所有的导师身边,都聚集着类似这样的居士,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发心必须得清净。发心一旦清净,当时所从事的一切,都称之为善。所以上师讲解:侍奉上师之行作,观察发心清净否?若发心清净,一切都如同我们平常的修行一般。

  针对一位具德上师而言,也不能认为自己是具德上师,就可以什么都不做。比如我自己,年龄还没到什么都做不了的地步,自己也可以做一些,就尽量自己在做。平常这方面也想得挺多,不能因为居士们以清净的发心天天在旁边伺候着,我就高高在上,什么都不动,从此就变成连喝水也要有人把杯子送到你的嘴边才能把水咽下去的样子,那就很不好了。如今当善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了,旁边有那么多人伺候着,似乎什么都不需要做,天天躺着即可。但在自己能做得到的前提之下,一位具德上师也不可能天天这样。

  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他在六十岁之前没穿过新衣服,一件旧衣服可以穿很多年。他的上师由于年龄越来越大,需要穿一些新衣服来抵挡四大衰弱带来的身体寒冷,稍旧一些的衣服就留给我们的上师穿。可见,我们的历代传承祖师在生活方面是非常非常简朴的。

  记得我刚到亚青寺的时候,亚青寺正好在建寺院。上师每次吃完饭就第一个出去劳动,扛木头、挖土等等。当时很多弟子都请上师回去休息,上师说:“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消我的业。你们做能消你们的业,我的业也需要靠我自己去消除。”当时上师也已经有六十多岁了,仍然非常非常勤快。上师的示现其实是在提示我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懒惰懈怠。所以出家人的身边即便有很多发心清净的弟子们伺候,也不能变成一个越来越懒惰的人,这就不好了。

  总之,我们以后侍奉上师的一切事情,都要观察自己的发心是否清净。

  (十六)修行道验生起时观察感恩上师否

  【修行道验生起时,观察感恩上师否?】

  我们遵照上师的教言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当烦恼逐渐减少,功德、见解和道验逐渐增上的时候,要观察自己内心当中对导师的感恩是否越来越增上?

  从初次进入佛门至今,我们依靠导师为我们传讲的一系列教言对治自己的烦恼,即便见解没有达到很高的地步,但闻法及对治烦恼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时感念上师恩德。

  要怎么感恩呢?很多人认为买个礼物送给上师就是感恩。若买礼物送到上师身边才是感恩,那么对于彻证宇宙万法实相、并将究竟解脱之法传承后人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我们该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恩呢?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示现涅槃,我们如今能做的实物供养,最多是在佛前供上水果、鲜花、香烛等。要知道,有为法皆为无常,买礼物供养并非唯一的感恩行为,时时遵照导师的教言对治自己的烦恼,才是对导师最大的感恩,因为内心的感恩,才是不会消失的。

  上师作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化身而示现在我们面前,他的使命就是把诸佛菩萨的教言无余赐予所有弟子,我们要感恩这位上师,就要遵照上师的教言去做,当我们的见解逐步增长的时候,就在回报导师的恩德。

  词句虽然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讲解,但实际上就是一个道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能做到这一点,一切都在其中圆满。

  从另一角度来说,如今我们所阅读的各式各样的教言,都来自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宣讲,他们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但能把这些教言一一纳入心相续,让自己生起道验者,是眼前我们所依止的这位导师。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与自己所依止的导师功德虽然相同,但是导师的恩德超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因此我们要感恩。但是也不是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搁置一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是导师。在感恩导师的同时,就在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并没有在感恩上师时抛弃了诸佛菩萨。

  (十七)即生获得佛果位观察是否具出离

  【即生获得佛果位,观察是否具出离?】

  一旦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即便平常通达多少教理,成办解脱还是不可得的。所以现前我们着重要培养的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这些基础非常非常重要。虽然站在共同的立场之中传讲果位,但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反观自己的修行有哪些方面的缺陷,以便在以后的修行中及时补上。

  若已遇到传讲即生成佛教言的导师,导师把教言赐予给你,但你的内心没有出离心,还是羡慕着世间,仅凭外缘无法改变自己的内心。若我们平常觉得自己好像有一些出离心,但却不知道出离心要分为几个层次,虽说在学很多理论,也做一些修行,但最终的结果不一定会是佛果。比如,若仅仅站在下士道出离心的立场中,无论现前听闻什么教言,修学什么法门,最终的结果只能得到人天福报。若有中品出离心,得到的是寂静涅槃。只有上品出离心才能成办解脱。一切都在于出离心之上,所以出离心决定了一切。

  菩提心也同理。平常行持很多善法,建寺修塔,雕刻佛像等等,做了很大的事业,一旦缺乏菩提心,以数目代替功德,一百个功德也就只是一百个功德,无法成为用之不竭的出世间功德。但我们要用无量功德来对治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业及烦恼,仅凭有限的力量去对治沉重的习气,宛如小刀削西瓜,实不知还需多久。所以现前不得不换一把大些的刀子,瞬间就能削瓜切瓜,依靠强大的对治力便可及时将烦恼消尽。

  信心也同样一个道理。虽然具备信心,但是信心偏袒、分别、有选择,由于缺乏普遍信心,得不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虽然平常有一些感觉,但烦恼减少和功德增上并不明显,就要观察是否信心太偏袒,若是,现前就要在这方面补缺。这就是在观察自己的修行。

  这三点对于修行者来说非常非常重要。把这些道理圆满,以后的修行都称之为正法。但若这三点略有缺陷,即便导师多么殊胜,听闻窍诀、大圆胜慧、直指心性、《法界宝藏论》等殊胜之法,不要说解脱,就连能否得到寂静涅槃都是一件难事。

  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导师,传讲的教言为最深奥、殊胜的无上瑜伽部,但他在印度有一位弟子,虽然有阿底峡尊者这样殊胜的导师,修学的法也是无上瑜伽部,但最终由于自己修行做得不圆满,所做都变成小乘之法。

  我们如今信仰佛教,并不是由于没事可做,像很多老年人,儿女孝顺,生活无忧,没有太多兴趣爱好,不免空虚无聊。没事可做的时候,与其他老年同伴一起,去寺院烧香拜佛,说是信仰佛教,其实是打发时间。但我们信仰佛教,当然不是由于无聊去凑热闹,而是真正已对轮回生起出离,欲求今生必须成办解脱。所以不能以“大概、可能、应该”等等词句描述自己的修行,就很不值得了。这些都属于共同前行,必须要铭记心中。

  从选择导师的角度来说,初次依止导师的时候,恐怕我们没有做过什么选择和观察。只要见到一位导师,旁边好友说这位导师是最好的,我们就开始依止,过两天又开始说导师的坏话。这些曾经可能发生过,但现前不能再这样做。以前造过的恶业,从今天起,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些都要铭记心中。

  (十八)欲想趋入解脱道观察需要导师否

  【欲想趋入解脱道,观察需要导师否?】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若想趋入解脱之道,不能不观察导师而随便依止。初入佛门时,我们对佛教的认识完全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纸上写什么样的字,都取决于导师。如果依止了不合格的恶知识,在我们这张白纸上写出来的都是不如法的字,一生就会因不如法而遭受极大的痛苦。所以,初次修法,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不是你,而是导师。

  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当中,将导师分为六种。前三者称为共同上师,后三者称为不共同之上师。

  第一,一般上师。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只要对我们出世间的修行有所帮助,就是我们的一般上师。“上师”是我们佛教专用的一种称呼,用平常的词语,就是老师。

  第二,皈依上师。

  “道”有各式各样,偏道、邪道,和正道。进入佛门之前,由于无知,很有可能进入偏道及邪道。为我们讲解皈依的分类及皈依的意义,为我们传授皈依戒,将我们从误道和偏道之中皈依正道者,为皈依上师。第三,酬忏上师。

  由于自己的无知,造作很多罪业,违犯很多戒律,如未受戒时所犯的自性罪或是受戒后违犯的佛制戒,当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后,在某位上师面前忏悔,这位上师帮你一起忏悔你的罪业,与你同酬者,就叫酬忏上师。

  以上三种导师叫共同上师,从标准的角度看,对共同上师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从佛教的角度对自己有利益,就可作为一般上师。对三宝没有丝毫之怀疑,有坚定之信心,并且自己受了皈依戒,持戒非常圆满,就可以当做皈依上师。业障虽未圆满清净,但已得以清净,也有一定见地者,可作为我们的酬忏上师。

  不共同上师必须已经圆满证悟到佛的功德,才可以作为不共同导师。

  第一,传讲续部的上师。无上窍诀大圆满来自于续部,续部的教义来自于修行的经验,是一种境界,不是伺察之推理,所以这位导师完全不可能只按照理论传讲续部,他必须要有这方面的境界,以修行的经验来讲解。所以传讲续部的上师必须是一位具德上师,他的要求就高了。

  第二,灌顶上师。灌顶称之为成熟,这位上师的内心必须是成熟的,并已圆满证悟到心的本性,且持戒、受戒皆为清净者,才具备灌顶的资格。

  第三,传讲解脱窍诀法的上师。如同佛般的上师才可传讲解脱窍诀法。

  以上三种为不共同上师。

  若想趋入解脱道,必须依止一位导师,所以必须要选择好这位导师。不能在迷惑中因为有人说这位导师好,就去依止这位导师,有人说那位导师好,又跑去依止那位导师。

  现在存在一些不太好的现象,有的出家人,无论是什么民族和地区的,都喜欢跑去汉地讲法,因为在汉地当导师非常容易,他不需要很多理由,只要旁边有人赞叹,就不由自主地变成了导师,随后丰富的物质条件就接踵而来。也无所谓会不会讲法,能说会道的就给你讲点法,说不了什么法的,就用藏文的方式去摄受弟子或是带着弟子们去做做善事。这些人在汉地当上师非常容易,因为汉地的居士很多都不懂如何观察、选择导师,只要有人说是上师,他们就把他当做真正的导师去依止。

  以前我曾听说,有位藏地的在家人,对佛法完全无知,跑去汉地后,在武侯祠买了一套僧装,自己把头发剪了,带着另一个朋友,就在汉地做起了上师。他们说是来汉地结缘,手中拿着自己的简介,里面全是骗人的头衔,他的那位朋友也说这是某某寺院的主持等等,就得到了很多汉地居士的供养。很多汉人的通病就是这样,他们不做观察,只要那位“上师”略显慈悲,他可能就会去依止他。

  有一次那位“上师”说要给大家灌一个非常殊胜的顶,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来接受灌顶。其中有一位居士留了个心眼,虽然听不懂,但他把这位“上师”的灌顶录了下来。后来拿到索达吉堪布身边问堪布是什么灌顶。索达吉堪布听后,那位“上师”便暴露无遗。他用灌顶的语调念诵,似乎是多么殊胜的一个法,下面接受灌顶的人也认为在受殊胜灌顶,但他所念诵的词句全是高原地方的山歌和情歌。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我们很多修行者不做观察便去依止,之后又觉得自己受到欺骗,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自己过于愚痴的缘故,若自己不那么愚钝,我相信你也不会遭受这样的欺骗。所以我们以后在修学过程当中,时时要铭记,初次进入佛门,观察导师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盲目去依止导师。

  阿底峡尊者的侍者罗钦仁青荣波后来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善知识,在一次大型法会上,年迈的罗钦仁青荣波把一个年轻的小和尚拉到他身边,对大众说:“现今我的年龄已大,我今天并不是要授记这位小和尚为堪布、活佛,而是要给后代修行者留下遗教。在我死后,这位小和尚成长到我现在这个年龄时,世上会出现很多欺骗信众的恶知识,这位小和尚要告诉所有的信众们,到那个时代,会有很多恶知识打着善知识的名号欺骗众生,信众应当细致观察方可依止。”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一再强调,现前末法时代,各式各样的人多得不得了,由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初次进入佛门依止导师之时,应该多做细致观察。不是依止谁都可以解脱,若不观察导师,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

  (十九)欲求一生证佛果观察有无妙窍诀

  【欲求一生证佛果,观察有无妙窍诀?】

  若你欲求今生必须成办解脱,就问问自己,有没有深奥的窍诀法可修。若有,今生成办解脱是特定的,若没有,仅仅心里想着要一生成办解脱,恐怕也很难实现。

  有些果类,种下两三个月就能收成。核桃树按照自然生长的方式,上一辈人种下,下一代人才能收成果实,它比一般的水果成熟时间更长。同理,你想今生解脱,就必须去寻找可以今生解脱的因——选择今年种,今年就会结果的种子,而不是随意播下种子,等待两年、三年,才开始慢慢结果。所以欲求一生证得果位,就看看自己有没有即生解脱的甚深教言可修。

  如今我们已经得到了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无上窍诀大圆满之传承。现今科技发达,我们身边光碟、书本很多,这对我们学佛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若如理如法去做,一生证得佛果即在眼前。否则,仅仅心里想着要一生成办解脱,却不具备殊胜之因,成办解脱了不可得。就像心里想着要一步跨到河对岸,却没有那么长的腿,只会掉进河里。所以,时时要从三乘教法不同的角度之中观待自己的内心。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曾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若不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平常行持多少善法,很难在今生就成办解脱。

  当你具备修学密宗的条件时,就要相应于自己的根机而修学密宗,并清清楚楚地知道密宗的优点在哪里。显宗的法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这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的。密法一生即可成办解脱,上等根机坐下时是凡夫,起座已成圣者;中等根机几个月、几年便可成就;下等根机在一生当中也可成办解脱。这是密法的特点。但传讲显密差异当然不是在轻视显宗,也不是在讲解显宗不足的地方。作为密宗的弟子不能轻视其他法门,在懂得各种根机具备的条件各不相同时,就会对所有法门产生同等的信心。

  如今我们已幸运具备如此福报,遇到传讲甚深教言的导师,听闻导师所传讲之甚深教言,将身心投入修行之中,对即生解脱也具有信心。如是修行一生成办解脱近在眼前。当今具备如此殊胜之条件,应当精进修行为要。

  (二十)传承上师之窍诀观察有无胜加持

  【传承上师之窍诀,观察有无胜加持?】

  传承上师的窍诀有没有加持力,靠的是什么?清净的传承法脉。

  如今口传窍诀法的人比比皆是,无论宣讲什么法门,都自称是“最殊胜的法”。甚至有“上师”宣称自己所传之法非常殊胜,得自文殊菩萨亲传,而他因珍惜之故,也只传你一人,世上仅你一人在修此法,再无他人。当凡夫的虚荣心膨胀时,听到这样的欺骗之词反而会生起无比喜悦之心。我们真的需要辨别清楚传承法脉是否清净,是否是值得信任的,各式各样的话语太多了,不能轻易相信别人口中的“殊胜之法”。上师把我们可能遇到的事情罗列在这里,让我们思考平时应该怎样去从事善法,如何遣除修行中的违缘及障碍,为我们的选择指引方向。

  我们现今已在宣讲殊胜窍诀法的导师前得到了圆满传承,清净传承法脉的窍诀当然有加持力,它是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诸法之精华,我们要观察自己是否得到了殊胜的加持。加持的体现仍然是出离心、菩提心、信心三大功德的增上乃至圆满,以及逆缘贪嗔痴烦恼的减少。观察自己性格是否越来越调柔,即便由于业及烦恼沉重而呈现贪嗔痴烦恼,烦恼延续的时间是否越来越短?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是否日日增上?若暂时没有明显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修行,是否有了很大的改变?殊胜加持主要讲解的是心的本性。我们把三大功德分为有缘和无缘。无缘的三大功德,叫不共同之加持。无论哪种,都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不要口中执著于自己殊胜的导师和殊胜的法,内心仍旧有着炽盛的贪嗔痴和持续短暂的出离心。平时没什么大痛苦和大烦恼时,慈悲心就抛之脑后,只有在冬天看见老人跪在地上要饭,或者在屠宰场看见待宰动物无奈嘶吼挣扎时,才会生起一点慈悲心。在自己心里早已对上师的行为定好规范,上师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走路……信心也只有在看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导师时,才会生起一点点。如果你的三大功德仅只有这些,那么即便你具备以上这些缘,我们只能说,你没得到加持。

  我们观待那么多条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内心。当对自己的内心没有起到作用时,一切也就那么回事。所以我们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外界的导师和教言也仅是一个缘而已。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说过,“我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佛陀没有说,“你自己不去改变,法和导师可以像扔石头一般,把你扔到解脱之处”。佛陀告诫我们“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解脱得靠自己。所以看看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才是修法。修法真的不需要翻山越岭去很远的地方,也不需要跨越国界到一个圣地。若能赤裸心性,最清净的圣地就在我们的内心之中。拉萨大昭寺内的觉沃佛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我们去拉萨拜见觉沃佛,是依靠外面的缘来改变自己的内心,如果内心不能改变,天天和觉沃佛待在一起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的公案就在诠释这个道理。所以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以前我在北京,很多居士去朝拜释迦牟尼佛的佛牙舍利后问我,如果朝拜的佛牙舍利是个赝品,是否可以得到加持?能不能得到加持,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当你具有信心的时候,即便是赝品,也能得到真品般的加持。如果你没有信心,真品也就如同赝品般,得不到加持。《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则公案,老太婆把狗牙当做佛牙做祈祷,最终获得解脱。所以能否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加持,完全取决于能否把自己的信心之门打开。打开信心之门,诸佛菩萨的加持就能融入自己的内心,就会获得加持。如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信仰佛教,没有信心,天天围绕在佛舍利旁只为工作和生活,我想他的内心不会有丝毫之改变。佛陀的加持一直都在,只是他的信心之门关着,一点缝隙都没有留,加持便无法融入他的心中。

  记得以前我在亚青寺住到第六年的时候,三年闭关已经结束,当时母亲已经去世,年迈体弱的父亲希望我能回去陪陪他。回到家后大概半年左右,上师给我寄来一封信,字里行间都是想念,还捎来一小袋甘露丸当做礼物。当时我对上师有着与释迦牟尼佛及诸佛菩萨无二的信心,拿着这一小袋上师赐予的甘露丸,如同看见上师亲自降临身边般,高兴得不得了。这袋小小的甘露丸在我家三楼的佛堂里放了大约七天后,甘露丸的香气弥漫整栋屋子,一楼和二楼都能闻到。

  藏地家家户户都有甘露丸,里面的原料都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品,制作方法也都一样,这一小袋上师赐予的甘露丸与其他甘露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也曾得到过很多很多甘露丸,一大袋甘露丸的香气甚至也与这一小袋无法相比,它的香气遍布三层楼的每一个房间,而且越来越浓。究其原因,就是对上师的信心。

  有很多居士,在高原得到的甘露丸和解脱丸长了很多,甚至得到甘露丸的时候,家里出现很多瑞相,舍利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我想,这一切都是你的信心。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就是这样,一切靠的是自己。

  修行人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获得解脱,这是我们修行的全部。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能否时时以诸佛菩萨的教言作为依据,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如是行持之后福报逐渐增上,生活、事业中时时以佛教的方式面对一切,家庭会越来越和睦,做什么事情也越来越顺利。有时候我看见足下很多弟子,全家都信仰佛教,夫妻之间非常和谐,应该是这样的,修法应该体现在多方面。但有很多修行者,说是信仰佛教,每天进入佛堂念经打坐,一生当中却没有改变多少——乱糟糟的家庭关系,烦恼依旧炽盛的内心,原因就在于修行并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心,真正的佛法没有纳入到心中,一切修行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行为。要记住,一切痛苦和不顺都源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没有改变之前,一系列显现无法改变。对于今生来说,观照自己的内心,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所以,无论是座上还是座下,真的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传承上师之窍诀有没有加持力,就是观待烦恼有没有减少,功德有没有增上。

  在平常的家庭生活中,难免遇到磕磕碰碰,有些居士因为当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事后会觉得非常惭愧。但这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自己已经知道这些是不对的。人最怕的就是看不清自己的过错,觉得自己一切都是对的,不知不觉就形成了特权意识。这样的想法会导致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习气。我们修行者暂时做不到完全没有这样的情绪飘动,而在情绪飘动的时候,知道是不对的,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调伏自己的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和谐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少,家庭就会越来越幸福,这不就是我们活在世上最大的一个目的吗?

  现前烦恼沉重的时代,真的需要佛教的背景。暂且不谈来世,今生如果天天在打打闹闹之中度日,就真的事与愿违。所以只为今生,也要信仰佛教。不要只在乎形式上的行为,朝拜四大名山。甚至有些人在普陀山“朝拜”的同时又品尝海鲜,这究竟是在朝圣还是作恶?类似这样的行为是否还叫修行?

  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无论到什么地方,甚至哪里都不去,都是正确的修法。

  (二十一)往圣成就甚深法观察于己有缘否

  【往圣成就甚深法,观察于己有缘否?】

  “往圣”指的是昔日的成就者。往昔历代传承祖师所修行的甚深之法,与自己有没有缘分,凭借的是自己的信心。

  与一个小小的石洞有没有缘,就看看自己的身材如何,瘦的可以进去,胖子就会卡在那儿。观待自己与哪个法门有缘,就以自己的信心作为衡量标准。对哪一个法门生起信心,这个法门就适合你修行。虽然没有理由的信心很容易生灭,但只要生起了信心,你就具备修学这个法的缘,如此定夺。

  有些不懂的人问:“密法很殊胜,我现前有没有这个缘分和根机可以修?”只要问问自己,对这个法是否能生起信心。虽然有时无因无缘而生之信心不怎么坚定,但总之,在某一位导师面前得到教言,对法生起无比之信心,或是平常自己阅读此类教言而生起信心,就充分说明你已经具备这方面的缘分。

  所以,观察自己与历代传承祖师一生成办解脱的甚深法是否有缘,就看看自己是否对法生起信心。若我们心里所欲求的也是今生成办解脱,并对这样的殊胜法门生起信心,就是一位具缘弟子。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课1-1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课1-1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