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13下课依止善知识小结
前行备忘录13课2笔记
六、依止善知识
1、【我们要解脱,就必然寻觅指示解脱道的士夫,天人、恶魔、世间君主、梵天都不会为我们指路,慈爱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等也不会为我们指出正道。那么到底谁能指引这样的道呢?只有上师善知识才能为我指引出解脱之道。善知识是利益我们的人,所以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和善友。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和善友,我们不会懂得修行解脱与遍知的果位。】
2、【尤其要以正法来观察,作为声闻、缘觉的善知识或者亲教师,需要得受具足二十个五种法的别解脱戒,出家十年,如果他在这期间具备戒律无有破损等条件,那就证明是一位具足稳重、才智、人格功德的上师。】
【作为菩萨乘的善知识,要具备寂静调柔等十种功德。】
【而身为金刚乘的善知识或上师,一定要具备各自续部所说的功德。特别是宣讲密宗玛哈约嘎、阿努约嘎的上师,务必具足通达三藏、圆满灌顶等八种功德。尤其是宣讲更高一层窍诀的上师,除了大圆满自道下面的四灌顶之外还要以得受有戏无戏等四灌顶成熟相续,】
【依靠有守护次第的誓言——上师身语意包括的二十七种根本誓言、二十五种支分誓言】
【和无守护的顿悟誓言——本来清净的无有、平等及任运自成的唯一、任运所有清净誓言守护相续,】
无守持誓言,比如我们在讲解护持当中的无造法性的护持一般,在执受见解当中,见解当中本身就没有什么可持戒和不持戒之区分,他本来就是平等的。在护持这样的见解当中,见解本身就是持戒,不需要再去起心动念。因为再想起心动念也如同到了金州不得土石般,你也得不到什么起心动念而护持誓言,不可能的。
前行备忘录13课3依止善知识笔记
3、【现量见到能解脱的教授——本来清净直断和任运自成顿超的法性。】
在前面护持誓言的基础当中,证悟到直断与顿超的光明境界。但行持直断与顿超的光明境界,它也有一个圆满次第道,不是说安住就叫直断,呈现就叫光明,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4、【对于道——四相(即法性现量相等四相),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体验和证悟。】
对于道四相,四相是顿超所讲解的:法性现前相、觉悟增长相、明智如量相和法性灭尽地相。它也是一个圆满次第道,先从法性现前相开始入手,最终达到圆满法性——灭尽地相,究竟果实。这么一个圆满的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体验和证悟。
5、【对于弟子,不分贤劣一并摄受。具足传承加持,金线般的传承没有被破誓言的锈所玷污。前代的传承加持也就是以满瓶倾泄的方式耳耳相传的加持,这一点必须要具备。】
记得以前喇嘛仁波切说,以前他在上师面前求学成熟口诀法的时候,当时上师要求他把一句一词都要铭记心中,以后在摄受弟子的时候绝不能忘失。当时喇嘛仁波切说,由于往昔也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教言,怕当时会漏掉,有天就祈请他的导师能不能做个笔记。昌根阿瑞说:“你想求成熟口诀法的话,那必须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行持,绝不能形成文字而传授给你,你就得如是领受。若要是真想做笔记的话,那你就不要求这个法了。”成熟口诀法从普贤王如来乃至我等导师之间,并没有形成文字。这就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加持的这个暖度从来没有消失过,现前已经归纳到我们在座的弟子之上。
虽然平常为了不让你们忘失当时所传讲的一句一词,而让你们做个录音,但这并不是让你们把这个录音磁带再传给别人听。要是这么去从事的话,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七条是什么呢?非器非熟庸俗前,若传密法违七条。那未来的归宿只能是金刚地狱。即便你现前所从事的善法是直断与顿超,但由于你在行持善法过程当中,并没有遵守密法的誓言,所以罪过非常大。
记得以前上师给我们传授《堪布昂琼密传》的时候,都是几个人、几个人传授,现在可能由于弟子太多的缘故,上师年龄也大了,无法几个几个弟子传授,不然那得传授到哪年哪月哪日。但是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必须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不是说随着这个时间的飘动,后面就什么都可以做,当然不是这样。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把禅宗传给二祖慧可大师时说,当到达六祖的时候,知道禅宗的人多,但证悟禅宗的人少。现前也同样一个道理,在末法时代知道密宗的人多,但真正知道和修行密宗者乃至成就者非常少。即便是这样的显现,我们也必须要遵照密宗的法规行持为妙。刚刚所传讲的这些是持戒。
6、【经过一番详察细观,看看上师究竟是否具备以上所有功德。】
佛法的宗旨是什么呢?调伏自己的内心。在观待导师的时候,要从内在功德之中去观察,观待自己时,也要从这个方面去观待,看看内心的烦恼是否减少,这样走才不会错。在寻找导师时,要观待他的慈悲心和信心是否具有普遍性,若具有偏袒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圆满。谁说的?历代传承祖师所言。
【特别要观察上师的一点,唯独就是看上师具不具备菩提心,】
菩提心的前提是慈悲心和救度众生的愿望。圆满的菩提心是普遍性的,它不是单调性的。比如你说我好、说我慈悲,我就救度你这个众生,说我不好,我就不救度你了,这种类似的显现并不叫做菩提心。
【如果他具备菩提心,那就能使凡是结缘者都受益,结善缘者即生得以成佛,即便是结恶缘者,也不会再流转轮回。】
【在观察菩提心的基础上,还要洞察上师在三大见解方面是不是具备理解、体验和证悟的境界。】
三大见解指的是大中观、大手印和大圆满,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具备理解。理解称之为什么?了知阶段,体验是一种定解,称之为觉受阶段,证悟就叫做证悟阶段。是否具备这三种智慧?用禅宗的话来说,前面的理解为文字般若,体验为观照般若,证悟乃实相般若。是否具备三种般若?若要是具备三种般若者,那我们所依止导师即能达到善知识的标准,若不具备者,那即便当时他有多么贤善、慈悲,也不具备这些条件。
7、【依止上师,要以三喜承侍的方式进行依止。在依师期间,着重的不是修行,而主要是闻思。】
以三喜承侍,从身口意三门当中去承侍上师的一切。
什么是最大对上师承侍呢?就要遵照上师的教言而行持善法,令自己的心相续转变证悟到智慧的时候,是对上师最大的回报、最大的承侍,也就是最大的供养。所以必须要做到这一点。
一个具德的善知识为弟子们传讲佛法,他绝不会图什么其他的事,图的就是令弟子们遵照导师的教言而行持。何时弟子能证悟到究竟果实时,就是令上师最欢喜的事情,也是对上师最大的供养。
8、【最后,在修学意行的时候,自相续要得到上师修行的境界,】
要达到这个境界,时时都要祈祷上师,时时与上师的形象不分离。这种不分离有两种:座上的时候,自心之外没有上师的形象,境心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安住;座下的时候,时时不忘失上师的形象,意念着上师的皈依境而做修行。这里头已经含摄了成办一切境界之方便道。
【没有得到上师的密意而只是在行为上学,显然就成了诈现威仪,因此我们一定要得受上师密意以后再学其行为。】
就是说在没有得到上师密意、不能境心合一的前提之下,即便做一些修法的形象,也只是一种表面修法而已,没有得到真正上师的密意。要记住,在行走坐卧当中都不能忘失上师的皈依境,目的就是为了在忆念上师与自心分不开的状态当中,来赤裸心的本性。
什么叫心的本性?我们把上师分为内外密三种上师,也可以把他分为所诠形象之上师和能诠胜义之上师。所诠形象之上师,像长时间忆念上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证悟到心的本性;能诠胜义之上师,就是为了赤裸这个见解。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得受上师密意以后再学其行为。先要得到上师这个密意,指的是座上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功夫,座下的时候才能与座上契合到一起。
座上见解没有赤裸与清净之前,很难与座下契合到一起。因此我们在座上的时候,就根据上师瑜伽导修成熟口诀法的要求去行持;座下的时候时时祈祷上师,不忘失上师皈依境的相而作祈祷为妙;晚上睡觉的时候把上师的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心间,在不紧不松的状态当中进入睡眠;平常吃饭的时候,把上师的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喉间,食物和饮品都形成了供养。总之,不管是在座上还是在座下,时时不忘失上师的皈依境,其中已经含摄了一切。
9、“为什么要修上师瑜伽,而不修本尊呢?”
请问,什么是本尊?金刚萨埵、阿弥陀佛等现前在何处?若现前在客观当中去树立一个诸佛菩萨的实相,那除了上师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佛。上师之外没有什么诸佛菩萨,上师即为诸佛菩萨的总集。如实了知之下,再去行持上师相应法的话,那功德增上当然也会很快,在修学这个法的时候信心也会日益增上。这些道理都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