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15课3皈依
《前行备忘录》【第十五课/第三节】
【或者按照大圆满的观点,顶上庄严轮有三百六十脉瓣;喉间集味轮有十六脉瓣;心间忆念庄严轮有八脉瓣;脐间能生轮有六十脉瓣,这所有脉瓣上口朝下。】
或者按照大圆满的观点,顶上庄严轮有三百六十个脉瓣;喉间聚集味轮有十六个脉瓣;心间聚集忆念庄严轮有八个脉瓣;脐间能生轮有六十个脉瓣,这所有脉瓣都是上口朝下。在三脉中间的中脉里,大圆满还讲解一条嘎得水晶脉,说这个脉是根据当时修学禅定弟子的烦恼轻重来树立:像烦恼沉重的三恶趣者,这个脉的口是向下的;三善道众生是横着的;菩萨的脉是朝上的,但还没有打开;佛的时候就已经打开。当这种脉轮一打开的时候已经朝上,那就呈现出相应的功德。但是要记住,这些脉轮并不是说在哪一个地方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脉,若要是一个实在的脉,只能依靠动手术才能打开,不是这样的。
【共称的金刚身,处所是脉,脉中运行的是风,风的本体即五大种风,】
共称的金刚身,处所是脉,脉中运行的是风,风的本体即五大种风。在世俗的这个状态之中,起现一切识聚的通道叫做世俗脉,飘动一切识聚的力量为风,明点即为识。在胜义谛见解圆满的境界当中,趋向于究竟见解的通道叫做胜义脉,飘动一切智慧的力量叫智慧风,识已经转变成智慧叫般若波罗蜜。识与智慧的区别就是这样的,不要单纯树立身上有一个实体,这样无法体现出生圆次第的殊胜。
要记住的是,因法相乘是依靠方便来成办智慧,从外三部到内三部,外三部以上从总体的角度来说都称为果法。果法当然不是树立在一个实体之中,若还树立在实体之上,连因法相乘都不如。因法相乘从小乘开始,把一切外境以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方式,抉择为无有自性。到了生圆次第的时候树立一个实体的话,那怎么称之为果法呢?要记住,绝不能树立在一个实体之上。
【它包括根本的五风和支分的五风,根本的五风是持命风、上行风、下行风、平等风、遍行风。】
根本的五风是持命风、上行风、下行风、平等风和遍行风。在生圆次第当中,这些风飘动的作用都讲得非常细致。我们现前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不是那么戏论。风就是飘动的力量,需要站在世俗和胜义谛两方面去理解。
【支分的五风是运行在五种有色根中的风。如果以因的差别来分,拿一个正常的壮年人来说,一昼夜风运行二万一千六百次,是外行风。】
支分的五风是运行在五种有色根中的风。如果以因的差别来分,拿一个正常的壮年人来说,一昼夜风运行二万一千六百次。为什么在修宝瓶气的时候,把平常的呼吸都转用于宝瓶气,压制一切识聚呈现智慧之上原因就在此上,根据它本具有的法规来树立一个善道。但要记住的是,宝瓶气是针对生圆次第的方式而树立的,若要是长时间不做修行,即便前面走个过程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比如往昔中我们都修过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当今再开始修时,也要从零做起。修宝瓶气的时候,针对初次修行者来说,吃得饱的时候憋气时间会短,吃得少一些时憋气时间会长一点,完全根据自己身心状态飘动,因为它就叫强制性的,这个风就叫业风,还是跟随当时的状态飘动,与自然风完全不同。
【向内运行在细脉支分中的风,有十二万六百次,它属于动摇风。明点依靠风,也就是庄严菩提心红白明点依赖于风,如芝麻遍油一般遍及于一切脉。】
向内运行在细脉支分中的风,有十二万六百次,它属于动摇风。明点依靠风,也就是庄严菩提心红白明点依赖于风。在世俗的立场之中,飘动明点叫做业风,明点称为识。业风飘动识的时候会变成很多识聚,各式各样的妄念和分别心。站在胜义谛的立场上,明点称为智慧,风称为智慧风,依靠它飘动的力量就会圆满证悟到究竟果实,还是依赖于这个风,要知道。风和明点如同芝麻遍油一般,遍及于一切脉,这三者虽然分三个阶段来传讲,实际当中是一种操作力量。比如说当我们产生一个妄念的时候,起现妄念的通道为脉,飘动的力量为风,对识聚的认知为识,它由一个支分为三,实际当中在起作用的时候三者同时具备。智慧也同样一个道理,不要分为三个,脉就是脉,脉和风、明点完全割断开,不能这么去理解。
(六)三宝
1.共内皈依境三根本三宝
【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所依是风脉明点,能依是菩提心,关于分为一类、两类、三类的内容,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风脉明点如果与清净法相对应,脉清净为僧宝和化身,风清净为法宝和报身,明点清净为佛宝和法身,本体空性即是佛陀,自性光明即是正法,大悲周遍现空双运的智慧不可分割,即是僧众。前文中所讲的三根本、风脉明点、本体自性大悲都可摄集在三宝当中,并且不超出三宝的范畴。】
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所依是气脉明点,能依是菩提心,关于分为一类、两类、三类的内容,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气脉明点如果与清净法相对应,脉清净的时候为僧宝和化身,风清净的时候为法宝和报身,明点清净为佛宝与法身,本体空性即为佛陀,自性光明即是正法,大悲周遍现空双运的智慧不可分割,即是僧众。前文中所讲解的三根本、气脉明点、本体自性大悲都可以摄集在三宝当中,并且不超出三宝的范畴。就是说,从小士道到无上窍诀大圆满所印证的见解当中,所传讲的一切法都没有离开过三宝的范畴。
【如果对三宝加以分析,每一宝都有本体、分类和功德三个方面。】
如果对三宝加以分析,每一宝都有本体、分类和功德三个方面。
(1)佛宝
1)佛宝的本体
【一、佛宝的本体,断证究竟就是佛陀的本体。那么,佛陀的断证是如何达到究竟的呢?声闻缘觉证悟了人无我,灭除粗大的法我执而断除了所断业和烦恼障,而并没有断除所知障和习气障。作为菩萨,一地见道证悟法性谛,顿然断除遍计的障碍,在五百大劫中入定以后,在其后得断除吝啬烦恼,究竟布施度。随后从二地开始,依次跨地,断除所断,证悟所证,他们的证悟与小乘相比,更有所提高和进展,因此直接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是从一地开始间接减少,到获得七地时,无余断除剩余的烦恼障,从三清净地开始断除一切粗细的所知障,到了十地相续末际,以金刚喻定的智慧将细微的习气障尽摧无遗,从而无余现前剩余的智慧,自此再没有所断,所证方面再无所提高、无所进展的,因此断证究竟就是佛陀的本体。】
第一佛宝。佛宝的本体,断证究竟就是佛陀的本体。那么,佛陀的断证是如何达到究竟的呢?声闻缘觉证悟了人无我,灭除粗大的法我执而断除了所断业和烦恼障,并没有断除所知障和习气障。作为菩萨,一地见道证悟法性谛,顿然断除遍计的障碍,在五百大劫中入定以后,其后得断除吝啬烦恼,究竟布施度。随后从二地开始,依次跨地,断除所断,证悟所证,他们的证悟与小乘相比,更有所提高和进展,因此直接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是从一地开始间接减少,到获得七地时,无余断除剩余的烦恼障,从三清净地(八地、九地、十地)开始断除一切粗细的所知障,到达十地相续末际,以金刚喻定的智慧将细微的习气障尽摧无遗,这时候如同天空中滑过的流星一般非常快,从而无余现前剩余的智慧,自此再没有所断,所证方面再无所提高,也没有什么可进展的,因此断证究竟即是佛陀的本体,就是讲解登地菩萨到达究竟果实的整个过程。
这一点,我们可以遵照堪布昂琼行持三摩地时的一些鉴言。堪布昂琼说:在很多大乘道乃至密宗当中,都讲解见道的时候已经断绝了烦恼障,但是以他自己的见解来说,当时并不是丝毫烦恼都没有,但是力量已经很微弱了。讲解这个的目的在何处呢?就是说当我们在行持三摩地的过程当中,不要仅仅要观待自己的顺缘禅定,还要观待逆缘贪嗔痴烦恼是否在减少,从顺逆两方面去观待自己的见解达到什么样的层次。从密宗总体的角度说,资粮道有堕落、也有烦恼,加行道没有堕落、有烦恼,那现前观待自己的内心,在从事三摩地的时候有没有烦恼?烦恼仍旧那么沉重,就说明离见道仍旧遥远,应该从这个角度当中去观待。这里主要讲从一地到七地以下圆满断绝烦恼障,从第八地开始断绝所知障,在十地相续末际,依靠金刚喻定的智慧将微细的习气障圆满断绝,而获得究竟果位。为什么佛是获得一切断证功德者呢?原因就在此上。从一地到十地末际之间称之为菩萨,也就是在大乘道当中所依止的僧众,这个也稍许了解。从见解的角度依靠这些远远不够,即便现前做印证也过于太早,起不了切实之作用。
2)佛宝的分类
【佛宝的分类,分为所依身体、能依智慧、所为事业三种。】
佛宝的分类,分为所依身体、能依智慧和所为事业三种。
①所依的身体
【所依的身体,也分为本性身、法身、报身、化身四类。有关佛陀本性身,新派旧派所持的观点,新派认为是远离五蕴的空性,它的这种空性的空分是一种断空,因此他们承许佛陀没有遍知智慧。旧派认为,佛陀的本性身是法界、智慧双运空性智慧藏。】
所依的身体,也分为本性身、法身、报身、化身四类。有关佛陀本性身,新派旧派所持的观点有所不同,新派黄教认为佛陀本性身是远离五蕴的空性,它的这种空性的空分是一种断空,因此他们承许已断绝五蕴的佛陀没有遍知智慧,还需要在这个空性当中成办更高的境界。当然我们也要知道,新派黄教并不是完全堕入断见之中,而是在密言中暂时树立这样的见解,暂时当中说远离五蕴的空性是站在断空的立场上,因此承许佛陀没有遍知智慧。旧派认为,佛陀的本性身是法界、智慧双运空性智慧藏,所以本具有一切遍知智慧。当五蕴断绝的时候,这种断空并不在刻意改造之上,也不是一种意念的体会、取受,而是完全已经证悟到如是境界,在红教当中认定这个佛陀是具备遍知智慧的。
【法身,是自性空明的智慧。梵语为嘎雅,引申出来,就称为聚者。也就是聚集二十一种无漏法的体性。本性身和法身这两者都是意——一切种智的智慧,因此是从佛陀自身侧面来安立的。报身和化身是从所化他众的角度来安立的,所化有清净不清净两种,在清净者的面前,依靠佛陀的自性大悲、愿力以及所化十地菩萨们的福德力,而显现具五决定的报身。】
法身是自性空明的智慧,梵语为嘎雅,引申出来,就称为聚者。也就是聚集二十一种无漏法的体性。二十一种无漏法的智慧,与后面讲解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同法等等,称之为无漏法的体性。本性身和法身两者都是意——一切种智的智慧,是从佛陀自身侧面来安立的,是站在佛陀本具有的智慧立场之中安立。报身和化身是从所化他众的角度安立,所化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在清净者的面前,依靠佛陀的自性大悲、愿力以及所化十地菩萨们的福德力,而显现具五决定的报身。因为从登地菩萨以上,可以享受五种报身的境界,所以清净显相称之为报身之境界。
【所谓的五决定,处所决定是密严刹土;本师决定,即是五部佛,每一部也都有小部的五部眷属,虚空遍及之处,法身周遍,法身遍及之处,为了调化清净所化有情,报身周遍;法决定,是远离言说的大乘法;眷属决定,是十地菩萨;时间决定,即恒常相续。也就是说,不是本体常有,而是相续恒常。不清净的所化众生面前,依靠受用圆满身的发愿力和所化众生善法增上福德力,显现佛陀殊胜化身。】
所谓的五决定,登地菩萨以上具备五决定,处所决定为密严刹土;本师决定,即是五方佛,每一部佛都有小部的五部眷属,虚空遍及之处,法身周遍,法身遍及之处,为了调化清净所化有情,报身周遍,即是在执受法身的基础当中,在清净者面前呈现报身的境界,报身周遍;法决定,是远离言说的大乘法,指的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如同禅宗所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密宗所讲:“在究竟果实当中,超越言语一切戏论法”,因为究竟实相并不是口中说出来的见解,为远离言说的大乘法;眷属决定,是十地菩萨;时间决定,即恒常相续,也就是说,不是本体常有,本体本来就是无为法,不需要用“常”这个名词来树立,他所讲解的是,当时的见解是相续恒常的。不清净的所化众生前面,依靠受用圆满身的发愿力和所化众生善法增上福德力,显现佛陀殊胜化身。清净为报身之境界,不清净为化身之境界。下面讲解的化身境界是如是呈现的。
【化身包括殊胜化身、投生化身、工巧化身和种种化身四类。其中佛陀的殊胜化身,只有住于大资粮道和加行道四顺抉择分者才能得以拜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佛陀现于世间之际,青蛙、乌鸦等也得以朝见。】
化身包括殊胜化身、投生化身、工巧化身和种种化身四类。其中佛陀的殊胜化身,只有住于大资粮道和加行道四顺抉择分者才能得以拜见,四顺抉择分者是指四加行道的暖顶忍胜位者。很多教言中说:往昔在印度能见到释迦牟尼佛的信众,都是具备加行道的如是功德者。还有一种观点说,佛陀现于世间之际,青蛙和乌鸦等也能得以朝见。总的来说,能谒见殊胜化身者,当然是具福德、根机者,不是人人都能看得见的,即便是青蛙和乌鸦,可能也是具备很大福德和根机者。当然化身显现为乌鸦和青蛙,也有可能性,这也不能完全说是一种过失。为什么这么说呢?说以前有一位伏藏师,有一次取伏藏品的时候把其他伏藏师的伏藏品给取了,但这个是不允许的,因为不同的伏藏示现应由不同时代的伏藏师取出,以消尽这个时代的烦恼和畏惧。但这个伏藏师就错取了,把人家的伏藏品给取了出来,这样就要遭受因果。这位高僧大德知道由于做错这件事,可能要投生到旁生道当中,但是不需要完全遭受旁生的恐惧,只不过是呈现旁生道的形象来救度众生。当时这位高僧大德说,他可以自在投生到任何一类旁生道中,当时想秃鹫不需要吃活众生的肉,也挺好的,所以他就投生为一只秃鹫。秃鹫的眼睛,有一种不共的特点,当天下午往四周看时,只要看见哪个方向的天是红色的,就说明第二天那个地方决定有肉吃。有一次大概有几十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了,饿得实在受不了,看到一个男子背着一支枪站在一匹快要死的马旁边,就直接落到这个马的上面想吃它的肉,这时候这个男子拿着枪就把它打死了。第二次化身的时候,说他就是这个伏藏师,说他的前面是一个秃鹫,上面还是一个伏藏师。从这个例子就能了解到,即便是一个旁生也不能仅仅树立是遭受旁生痛苦的凡夫旁生,不能这么树立,有些可能是化现。即便是青蛙和乌鸦,能看得见这样殊胜化身,说明它也具备有一定的根机和福德,要不然看不见殊胜化身,应该这么去理解。
【不管怎样,圆满示现二十相的佛陀,就是殊胜化身。】
不管怎样,圆满示现二十相的佛陀,就是殊胜化身。是指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从诞生到圆寂之间二十相的殊胜化身。
【投生化身,是指在六道之处的六能仁和上师善知识们。依照《涅槃经》中所说的“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末时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佛陀的投生化身就是上师善知识大德们。】
投生化身,是指在六道当中的能仁如来、六种如来,和上师善知识,都称之为投生化身。依照《涅槃经》中所说,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的时候,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所以现前一切善知识都是佛陀的化现,称之为投身化身。讲解这些道理目的在于何处呢?我们受三皈依戒的时候要依止善知识,佛陀已经示现涅槃,投生化身为上师善知识大德们,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时时要依止这样的高僧大德。
【工巧化身,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化现为嘎玛布秀等工巧王;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土匠、石匠、铜匠等等,泛指从事铸像、画像、雕像等增上善法的能工巧匠。】
工巧化身,一种观点认为,是化现为像嘎玛布秀等工巧王,像他那样的工匠可不得了,工艺非常非常细致;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指一切土匠、石匠、铜匠等等,泛指从事铸像、画像、雕像等增上善法的能工巧匠,都称之为工巧化身。佛呈现不同的形象,来造这样不同的形象,就是为了救度众生,这也是佛的一种化身。
【种种化身,船舶、航船、桥梁、台阶,甚至在炎热逼迫之时的凉风,严寒逼迫时的暖流,凡是成为给众生带来利乐之因的事物都属于佛陀的种种化身。】
种种化身,指的是船舶、航船、桥梁、台阶,这些对我们有一定的利益,即便平常喝水用的碗也是佛的化现,佛的化现呈现在不同的形象当中。佛的化现有禅定的化身,还有誓愿的化身。誓愿的化身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佛在圆寂的时候,看到某一个人对众生有利益,就把自己的功德加持于他,凡是他成办的一切都对众生有利益,这就叫誓愿之化身。化身有很多很多种,甚至在炎热逼迫之时的凉风,就是说天气非常热,吹来的一点点凉风,也是佛的一种化身。在天气很寒冷的时候,呈现的一点点暖流也是佛的化身。佛呈现不同的形象救度着众生,因为在烦恼沉重者面前他只能呈现这样的现象,若在清净者面前,五决定报身的显现也会呈现。凡是成为给众生带来利益之因的事业,都属于佛陀的种种化身。
以前喇嘛仁波切还不是昌根阿瑞仁波切侍者的时候,前面还有个侍者叫阿嘎尼玛。那时候他们师徒俩平常的生活条件非常有限,每次住的地方也很糟糕,尤其到冬天的时候,外面的冰雪很大,因此晚上出去方便就觉得非常不方便。后面据说有一个施主给他们带来一个夜壶,这时阿嘎尼玛说,他今天真正已经认识到夜壶真是佛陀的化身,要不没有这个,他们晚上都要拼命往外跑,都快要冻死了,决定是佛陀的化身。这些听起来好像就是这么一回事,但实际当中对众生有利益的一切都是佛的化身。
②能依的智慧
【能依智慧:就像我们的心一样无所不现,佛陀的智慧也包括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五种。】
能依的智慧,就像我们的心一样无所不现,佛陀的智慧也包括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五种。要记住,五种智慧并不是印证有五个智慧,而是从一个智慧的不同角度当中印证五种智慧,具有智慧见解者应该如是去了解。
【法界性智,现前万法实相胜义谛。大圆镜智,就像清澈的镜面上能映现一切影像一样,在法界性智面前,轮涅法显现澄清的部分不灭,就是大圆镜智。】
法界性智,指的是现前万法实相胜义谛,当今我们所行持的便智双运,在说不出来的清明见解当中,已经含摄了法界性智。在这种境界当中,大圆镜智就像清澈的镜面上能映现出影像一样,在执受这种见解当中五根并没有遮止,因此能看得见一切景,听得着一切声音,这种显现就如同在一个镜子当中映现出来一般,在法界智慧面前,所呈现的一切轮回涅槃显现澄清部分不灭,因此称之为大圆镜智。在执受这种见解当中,眼前看得见的相,耳边听得着的声音,所呈现之相即便有多么大的迁变,都不会造成本体一丝毫之损失,因为本来就是一如的,这就叫做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例如,镜子里不管映现什么影像,都没有好坏之分,同等只是影像而已。同样,以平等一味一体的方式照见轮涅二者,就是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比如镜子里不管映现什么样的影像,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影像而已。同样,以平等一味一体的方式观照轮涅二者,就是平等性智。在执受这种禅定的时候,不管呈现的显现是好还是坏,听见的是好听还是不好听的,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已经超越一切耽著与分别心,所以一切皆为平等,就叫做平等性智。那现前行持三摩地的弟子们,问问自己的禅定,当我们行持禅定的时候,眼前看得见的山河大地和各式各样的光乃至文武坛城等,你对哪个更执著一些呢?自然会执著各式各样的光。所以无论见到谁,都说自己看得见的各式各样的光,看见的本尊,没有一个人跑到导师面前说看见的是山河大地,没有一个人如是汇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平等性智可能还不具有,仍旧沾有一些分别心,当呈现好的境相时会觉得很高兴,没有这种境相时,心情也不会很好等等。但要记住的是,在法界性智当中,轮回与涅槃本来是平等的。我们在讲解六别法的时候,基跃与自显中的任运八门,没有讲解轮回是过失、涅槃是功德,它本来就是一样呈现的,在执受本体状态当中,究竟果实中的任运八门是平等的,才能称之为果位。现今在行持三摩地的过程当中,绝不能有这种分别心,要不就不具备平等性智,那么大圆镜智和法界性智都不具有,都是一种造作性的,当然不了义。
【妙观察智,尽管从法性的角度而言,一切法都是等性的,可是从有法的侧面,毫不混杂了了洞悉轮涅的万法,就是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尽管从法性的角度而言一切法都是平等性的,可是从有法的侧面,毫不混杂了了洞悉轮涅的万法,就是妙观察智。本来就是平等的,但是从有法的侧面而论,可以知道一切、遍知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就叫做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比如,医生的责任就是通过把脉认清疾病,依靠药物治疗疾病。同样,佛陀考虑到如何调化所化众生,而如如不动、不加勤作任运自成调化所化有情,这就是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比如医生的责任就是通过把脉来认清疾病,依靠药物治疗疾病。同样,佛陀考虑到如何调化所化众生,而如如不动、不加勤作任运自成调化所化有情,这就是成所作智。要记住,在具备这种智慧时,不需要勤作去度化一切众生,在执受见解当中,悲心分为所缘之慈悲心和无缘之慈悲心,在执受见解当中所呈现的慈悲心,没有所慈悲的对境和能慈悲者,在本来一如的状态当中救度一切众生,称之为成所作智。
【这些智慧可以归纳为两种,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属于如所有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属于尽所有智。所有的智慧都可以概括归集在一切种智当中。】
五种智慧都如是具备在一个见解之上,当然也不是一个实体的见解,就是我们印证的般若波罗蜜。这些智慧可以归纳为两种,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属于如所有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属于尽所有智。总的来说,当前所行持的禅定永远没有离开过五种智慧和二种智慧。从尽所有智当中,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已经含摄了慈悲心和信心的一切功德。因此华智仁波切曰:“当今时代有些开悟者,只具如所有智而不具有尽所有智,此非历代传承祖师开悟之见。”就是说是假的,我们平常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两种智慧是否如是具有?所有的智慧都可以概括归集在一切种智当中,就是便智双运。在印证见解时,一种见解称为法身,二种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三身法报化三身,四身再加上自性身,五身就是五种智慧,六身即六度波罗蜜多,从不同的角度当中印证见解,都在印证般若波罗蜜。不是说数量越多见解越多,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当中印证见解。
③所为的事业
【所为事业:佛陀将所有恶趣众生安置于善趣,将所有善趣众生安置于三种姓圣道中,将三种姓圣道的众生,逐渐安置于佛地。】
佛陀将所有恶趣众生安置于善趣,将所有善趣众生安置于三种姓圣道中,将三种姓圣道的众生逐渐安置于佛地。前面的小士道和中士道,是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的一种方便,随着对法理解的增上,应该要越来越趋向于上士道,绝不能仅仅停顿在下士道和中士道之上。
刚刚已经说过,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我们以下士道的出离心摄持,当时的皈依都站在这样的立场之中来成办更高境界,但是逐渐对佛法有所了解的时候,不要仅仅停留在下士道中,这样的话,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依靠下士道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善趣,中士道独自获得涅槃,之外非成为解脱之因,上士道才能成办解脱。因此我们先把它当作是一个次第道,先从它开始,逐渐成办更高的境界。
【声闻缘觉菩萨们只能把众生安置在他们各自的果位,而不能把他们安置到佛地。佛陀,根据所化众生各自的意乐,指示正道,把他们安置在究竟佛地的事业,超胜声闻缘觉菩萨的方面有三法,即恒常、周遍、任运的事业。】
声闻缘觉菩萨们只能把众生安置在他们各自的果位当中,比如说像小士道的话,只能安置在善趣之中;声缘乘,只能安置在独自获得涅槃的果位当中,而不能把他们安置在佛地。佛陀,根据所化众生各自的意乐,指示正道,把他们安置在究竟佛道的事业,超胜声闻缘觉菩萨的方面有三法,即恒常、周遍、任运的事业。
【恒常:佛陀没有先前利益众生现在不利益的情况,因此是恒常。】
恒常是指,佛陀在救度众生的时候,没有先前利益众生现在不利益的情况,永远不会有,所以说佛陀的事业是恒常的。
【周遍:佛陀没有只在东方行持事业、在南方不行持事业的情况,而是遍及于十方三世。】
佛陀的事业是周遍的,佛陀没有只在东方行持事业、在南方不行持事业的情况,所以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佛陀的事业与加持无处不在。能否获得加持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信心,就如同太阳出来的时候会遍照十方,但是没有眼睛者不得见,这没办法,并不是太阳没有光芒,而是由于你没有眼睛的缘故。也就是说佛陀的事业与加持无处不在,但是不具备信心者永远得不到佛陀的加持。像上面所讲解般,佛陀以种种化身来度化不同的众生,但是你得到的加持仍旧是一点点,这些都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信心。比如当今我们在同一个道场、同一个导师、同一个宝瓶中同时饮甘露水,但最终所得到的加持乃至见解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什么原因,是诸佛菩萨乃至导师有偏袒吗?当然不是,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信心,你的信心若要是站在上等之中,得到的加持为上等之见,中等就是中等,下品就是下品,完全没有信心者永久得不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如同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虽亲近释迦牟尼佛25年,但由于不具备信心的缘故,也没有得到丝毫之加持。
记得前两年我在北京的时候,很多居士们说,北京有供奉释迦牟尼佛佛牙的舍利塔,可以去谒见佛牙舍利。但据里面的工作人员说,有时候真正的佛牙舍利可能在博物馆里,外面的这个可能是一个复制品。当时这些居士说,当他们知道这个消息后,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念去谒见这个佛牙舍利呢?当然还是取决于信心,若你是有信心者,即便是一个复制品也能获得佛的真实加持,如同老妇人把狗牙当作佛牙作祈祷般,最终获得解脱。若要是不具备信心者,即便把佛牙舍利戴在自己的脖子上,也不会得到丝毫之加持。为什么呢?因为能不能得到加持,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信心。有些说这个加持很大,有些说这个加持不大,当然一方面这个加持来源于圣者,一方面不是来源于圣者,加持方面有些区别也说不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两者都来源于圣者的一个手中,那得到加持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信心,信心非常重要。
据说往昔在我们家乡有一户富贵人家,家中说是有一个刀枪不入的加持品,一代一代传到当时他们家的儿子的手中。但当时他们家的儿子对此有一些怀疑,觉得这个加持品真的能刀枪不入的吗?就把这个加持品挂在羊的身上试验,开了很多枪,子弹真的没有打进去,落到了外面。他觉得这个加持品非常殊胜,当时就戴在了自己的脖子上,然后让其他人往他身上打枪。其他人觉得,既然往羊身上打枪的时候没有打进去,那么就应该有加持力,没想到一枪就把他给打死了。这个说明了什么呢?若不具备信心者,即便是刀枪不入的加持品,对你也护持不了什么,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信心之上,信心非常重要。
若不具备信心者,会形成什么样的事情呢?自己在亚青寺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因为亚青寺是莲花生大师的第二铜色吉祥山,有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等等,所以具有加持力。要记住的是,上师的事业与加持无处不在,即便你回到自己的家乡,若具备坚固信念,一样可以得到上师的加持。若要是没有信心者,即便天天在上师的身旁,也得不到丝毫之加持,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就是我们的先例。从周遍的立场来说,佛陀没有只在东方行持事业,在南方不行持事业的情况,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信心,因为诸佛菩萨的事业与加持无处不在,遍及于十方三世。
【任运:佛陀的事业是不加勤作任运自成的。】
第三任运,佛陀的事业是不加勤作任运自成的。现前有些不懂的人会问:前两天我在哪一个地方祈祷你,你知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感应?那时候自己好像得到一些加持,是不是你做了一些加持等等。我想,真正的佛陀不需要这样。任运指的是什么?佛陀的事业是不加勤作任运自成的,他不需要靠什么因缘。佛在执受这种见解的时候,十方三界所有一切都在加持当中,只要具备信心者就能感应,若没有信心者,即使这个佛永久想着你,你也不会得到丝毫之加持。这些道理都要理解一些会非常好,对我们以后生起信心能起到切实之作用。
那今天就讲这么多吧,上面所传讲的都是佛陀的功德,应该如是去观待为妙。这样一来,我们不管身处什么地方,只要内心具备信心者,一样可以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前面的这些都非常重要,虽然在讲解对境的功德,那我们依靠行持善法也可得到这样的果位,必须要知道这些内容。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我们回到家以后,平常要抽出一两个小时时间多看看这本书,不要光在课堂上面听一遍就搁置一旁,这样没有丝毫之利益。今天我们讲解的主要是佛陀本具有的功德,没有长时间听闻佛法的弟子,会觉得非常陌生。但这不要紧,因为今天我们所印证的多数见解都树立在境界上,不是一种概念性,概念性的法只要往昔看过,即使往昔没看过,今天讲解时候也能通达。但是像境界性的,以前没有感受过的原因,就如同盲人去感受外面的境界一般,比如盲人感受大象时,当他摸到腿的时候就认为大象像柱子一般,摸到耳朵时就认为大象像扇子一般,实际当中都只是大象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现前在印证这些境界的时候,可能有时候会有这样不圆满的显现,不要紧,慢慢来。总的来说,今天回去的时候,还是要多看看这个皈依,皈依总分为几种,什么叫外皈依,什么叫内皈依。作为行持三摩地者,内皈依不可缺少,因为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境界而行持一切善法。先从最近的立场之中去讲解佛所具有的一些功德,这些也需要我们去理解一些。我们现前依靠祈祷乃至行持善法,来获得佛陀本具有的功德,何时证悟到这样的境界才算是佛。
今天所传讲的这些应该说没什么不懂的,有些地方可能由于名词和境界不懂,但从大体的角度当中来说,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应该没有不懂的地方。要知道一些,要不仅仅树立在小士道之上做皈依,还是有些不圆满的地方。小士道和中士道是成办大士道之方便,但是逐渐对法理解乃至见解增上的时候,我们可不能仅仅树立在下士道和中士道上,应该要认识到上士道。上士道当中还要分为内外等,但这个就针对这次所传讲的法慢慢去受持一些吧。
至于皈依的分类,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叫一个人起来讲讲,也有可能性。我这么讲解也不仅仅是吓唬你们,若要是回去时不好好看看,光在导师面前听闻一个传承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刚才从南昌过来一些居士说:“能不能在你面前得到一个传承?”现前不仅仅是这些居士,很多居士求法都形成一个过程,只要在哪一位导师面前得到一次传承,就觉得完事大吉。难道我们的智慧就这么丰富吗?当在一位导师面前得到传承之后,下面的所有修法都能一五一十地圆满吗?我想不可能,即便你从文字的角度当中有所了解,但是光凭文字不能解脱。堪布昂琼不是已经说过吗?即便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若不借助上师的窍诀,即身成办解脱的希望不大。现前不是很多人说自己平常所修学的就是文殊大圆满吗?请问你所修的文殊大圆满是书本上的《文殊大圆满》,还是借助上师的窍诀,一位导师真正讲解的文殊大圆满,若是书本上的《文殊大圆满》,仅仅依靠它也不能成办解脱,因为它只是一个文字诠释,总的来说还需要借助上师的窍诀。因此,以后我们在求学一切佛法当中,绝不能只走个过程,在哪一位导师面前得到一个传承就完事大吉,要知道真正的理趣才为重要。今天我们就讲这么多。
下面就开始做回向。愿此时所成办的一切善法功德和过去所成办过的一切善法功德,与未来即将要成办的一切善法功德,与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聚集一起,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消尽一切病魔,在从事自己事业当中能心想事成,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能如意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奉行,并且究竟能获得西方极乐世界。
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与法王如意宝及历代传承祖师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