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3卷28下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13

  民俗学-楞严3卷28下笔记

  卷三

  14、2、3六根虚妄,鼻根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8场下部

  1、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

  如果有些人长时间从鼻子里面吸气,不要排出去,一直吸气的时候,由于鼻根劳累,感觉鼻子里面好像很冷,有一种触觉——本来这是正常呼吸不可能有的。

  本来是鼻子里面平时正常呼吸时没有什么冷的东西,但是这样通过长时间吸气以后,好像在鼻孔当中有一块寒冷的东西。其实这是一个倒世俗,颠倒的迷乱相。

  2、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

  这是正世俗的一个比喻,前面眼和耳当中都是没有的。

  那么通过鼻嗅的接触、分别,感觉到了通觉、塞觉、虚觉、实觉,乃至香气和臭气。

  这个应该是正世俗,平时我们依靠这样的触觉,因为鼻子里面通的原因,好像就有种空的、虚空的感觉。因为鼻子感冒有点塞,塞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感觉是这样。还有通过你的鼻根能感觉得到这是花特别香的气味,或者厕所里的臭气味道。

  3、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不管是你鼻子通过长时间的吸气以后,产生的非常迷乱的颠倒相也好,或者说平时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闻到的这些香气和臭气也好,实际上这些全部都不是真实的,它是菩提真性的一种游舞,或者是它的一种迷乱的相而已。

  倒世俗与正世俗的嗅相,都在本来菩提真性当中不存在,只是它妙用当中的虚幻相。

  为什么这样呢?

  4、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

  鼻子要接受的对境,要么是通,要么是塞,塞和通二种妄尘。

  依靠你的塞和通对境,激发产生你的鼻根;依靠你的鼻根吸收外面的塞和通尘。那这样的话,你的鼻根能感受得到的各种嗅相,这叫嗅闻性。

  5、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嗅闻的本体是脱离通塞二尘的,是不可能存在的。

  气息在你的鼻根能被感受得到的,名言当中确实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假的。

  6、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嗅闻性,不是从对境塞和通来的,也不是从鼻根来的,也不是从中间的空中来的。

  7、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

  如果嗅闻性是通来的,那么塞当下就没有了。这个塞的嗅性当下就没有了,这样的话,怎么能嗅塞呢?从此之后嗅不了塞了。

  8、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如果嗅闻性是塞来的,那么通就不可能有的,如果这样的话,塞是对境,那嗅到香气和臭气是从何而来的,不可能有这样的这种气息的嗅接触,不可能有的。

  这个是对境方面的观察。

  9、若从根生,必无通塞。

  如果你说是鼻根产生的话,那外面的通和塞也好,香和臭也好,这些不应该有的。因为你的这种嗅知觉全部都依靠鼻根就可以了,那就不需要外面的塞和通了。

  10、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这种嗅闻性,本来也是无有自性的。

  11、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

  如果你说这个嗅闻性,不是鼻根出的,也不是对境出的,是空中出的。那从空中出的话,虚空就能闻气,它也可以嗅嗅鼻根:鼻根到底是好闻还是不好闻?这是一个过失。

  12、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还有一个过失:如果虚空有嗅闻的能力的话,那要这个鼻根有什么用?

  13、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这个鼻根,实际上所显现的一切闻到的东西,或者说是嗅到的东西,都是假的,并不是因缘和非因缘而产生的,也不是自然和非自然而产生的。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3卷28中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