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坐禅品9[2-3]
比如说,采矿的时候,首先要把矿物质跟土一起挖出来。因为不可能一下子直接挖出土里面的矿物质,必须把土跟矿物质全部挖出来。然后把土渣丢了、把矿物质提炼出来,有这样的过程。
也就是说,开始的时候,要把所有的矿物质跟土一起挖、全部挖出来。实际上不是需要土,需要的是土里面的矿物质。因为采矿的时候,没有办法直接把矿物质提炼出来,所以必需把土跟矿物质一起先挖出来,然后慢慢地加工。
同样的道理,我们打坐的时候去看心,先要把心和心的本质一起看,那个时候,实际上,我们是看不出来心的本质的。这没有关系,先看心,就像采矿的时候,先挖土,在土当中就有矿物质了。
我们要把看心当作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看心的结果就是,通过这个过程,最后就能看到念头深处的佛性,像从土里提炼矿物质一样。
实际上我们需要的就是看到佛性,需要看的就是佛性,但是开始的时候,没有办法能够直接看到佛性,只能看心表面的意识,这也是可以的。
看心,我们要这样子理解。很多佛经都讲要看心,也鼓励看心、观察心,这些都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大家一定要记住。
没有一部佛经告诉我们:你看心的时候有两种见解,这种时候是这样子理解,那种时候是那样理解,不会的。
从大量的佛经、大量的引导文当中,我们会发现,应该是这样子理解。这些见解,跟我们的实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家一定要知道。
打坐的时候,大圆满、大手印的引导文或者禅宗里面,有时让我们去看心,有时又告诉我们不要去看心。这种时候我们自己要懂得,什么叫作看心?什么叫作不看心?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需要明白,在真正打坐的时候,更是需要知道。
六祖在这个地方讲,如果只是看心,就是看心的表面的现象。那么表面的现象,有什么好看的呢?都是妄想,像幻觉,是不存在的,“无所看也”,没有什么可以看的地方、没有什么看头,就是这意思。
怎么办呢?要看心的本质。
那么心的本质,怎么去看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根机特别特别成熟的人,直接看到心的本质。在《坛经》当中,惠能大师自己讲过,他是言下大悟,只一句话,他就看到了心的本性。好比乌云满天的时候,一下子天空当中的所有乌云,都被风吹散了,当下就看见了蓝天。根机非常成熟的人,就是这样子,当下就看到了心的本性。
对于普通人,就要想很多很多其他的方法了。因为没有六祖这么好的根机,所以我们要想很多很多其他的方法,其他的方法是什么呢?
比如说,在藏传佛教,就是修四加行、五加行。通过四加行,主要是修出离心;通过五加行,主要是修菩提心;再通过忏悔罪过、积累福报、上师的加持,依靠各种各样的力量,最后就会看到心的本性,是这样子的过程。
每一个人的心的本性,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心的本性都是佛性、光明,在这个层面上,没有任何的区别。
每一个人的心的本性,都隐藏在非常非常深的地方,在它的前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呢?是意识的层面。
对于这个意识层面,怎么去突破呢?如果这层突破不了的话,那么我们看心时所看到的全部内容,就是刚才六祖惠能大师让我们不要去看的内容,就是这个意识层。
我们看到的都是六祖不让看的,就是意识的这一层次,“若言看心”,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心、就是这个念头、就是各种各样的杂念、就是各种各样的烦恼,怎么去突破呢?
突破不了,我们任何时候打坐,看到的只是这些;回到现实生活当中,看到的也只是这些。
虽然打坐的时候,我们非常认真地去观想、观照、观察,结果看到的还是这些,永远都突破不了、永远都在这一层面徘徊。没有好根机的人,是没办法直接看到心的本性的。
所以我们需要很多方法,第一个方法,刚才讲了,是修四加行、五加行,这是非常关键的、非常非常关键的方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加一点点禅修。
关于禅修,上一次也讲过了,它不是禅宗的本意,尤其不是《坛经》的意思。《坛经》是不必需禅修的,是要直接去证悟。
禅宗有顿门和渐门之分,大家都知道的,禅修可以理解为神秀大师渐门的禅宗修法。在渐门的修法当中,可以有禅修,最后再去证悟。但是惠能大师的顿门中,禅修是不需要的,必须要直接去证悟。
如果证悟不了的话,就说明你还不够格,所以你得要重新从四加行、五加行一步一步地修。等你的层次达到与惠能大师差不多的时候,再修顿门的法。否则的话,顿门的法跟你的根机不相应,你就是修了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比如四加行、五加行、禅修,通过这么多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根机。当根机提升了以后,既使没有达到像惠能大师那样的根机,但是与顿门的法,可以差不多相应了。再通过六祖在这里讲的禅定方法去修,就有可能突破外面厚厚的云层,看到里面的蓝天。
外面很厚的云层,就是外表的情绪、各种各样的情绪,各种各样的念头、妄念,很厚的一层。突破了以后,就见到了云层背后的蓝天。同样的道理,很厚的意识层的背后,就是心的本性。
就是说,我们只看心、只看表面的心,是没有用的。
上一次第七堂课讲了大圆满中的一句话,就是“赤裸的觉知”。“觉知”是什么呢?就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光明佛性,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赤裸”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人一丝不挂的时候,这个人身体上的皮肤、外表,都可以看得见。
同样的道理,在没有意识、意识离开了以后,剩下的是什么呢?剩下的就是心的本性。在在大圆满里面,这就叫作“赤裸的觉知”。
禅宗讲什么呢?就是说,“若言看心”,这“心”是什么?这里讲的“心”,如果有了这个“心”、“心”还在、还不能突破的话,那么就不是“赤裸的觉知”。外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意识层,是没办法看到“心”背后的本质的。
实际上,大圆满和禅宗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都在讲一个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
惠能大师说,“若言看心”,如果只是“看心”,是没有用的,“看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会有什么成果,为什么没有成果呢?“心”不就是妄念吗?看妄念有什么用呢?就这意思了。
大圆满说,一定要看到赤祼的本质或者觉知,不要带有任何的念头,要直接看到没有念头的非常纯净的本质。
“心元是妄”,“心”本来就是妄念。
在一般的佛经里面,比如说《大般涅槃经》中,有讲四依四不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其中的依智不依识,就是说,要依靠智慧,不要依靠意识。
这与六祖讲的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心的表面,就是贪嗔痴、就是妄念,看它没有什么用,看不到心的本质,一定要突破这一层。
六祖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证悟的话,就不能停留在任何意识层面上的禅定当中。无论是四禅八定,或者是其他的什么禅定,都是一样,只要没有突破了这个“心”的层面,都是没有用的。
好,“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这是第一句话,然后第二句话说: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想故覆盖真如,】
“若言看净”,如果说要看心的光明、心的本性的话。看光明,怎么看?什么是光明?
“人性本净”,如果要看光明的话,那么每一个人的心的本性,确实是光明的、确实是清净的。
“为妄想故覆盖真如”,这里的“真如”,就是真相,也就是佛性。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任何一个动物、凡是有情感的生命,都有佛性的。
佛性的外面,有很厚很厚很厚的意识层;意识层覆盖了佛性、本性,我们一直都突破不了。
一般的我们的意识、智慧,不能穿透很厚的意识层。因为突破不了意识层,所以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思考,一直都、全部都在意识的范畴当中。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突破意识层,永远都没有办法看到意识层背后的、真正的佛性、本性。
每一个人虽然都有“真如”,但是因为有妄想,所以看不见“真如”。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想故覆盖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
“离妄念,本性净”,只要我们没有妄念,就能够看到本性,因为本性本身就是清净的。
“不见自性本净”,要看心的光明,所谓的心的光明是什么呢?
是心的本性原有的光明,是不是呢?如果是的话,就必须要证悟。
“见自性本净”,要想看到心的本性本净,就必须证悟。只有证悟了以后,“看心的本性、清净或者光明”,才可以这么讲,这句话才没有错。证悟了以后,是可以说“看光明、看本净、看本来清净”等等,都是没有问题的,是可以这么说的。
但是如果没有证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只是自己给自己的禅定贴了一个标签,“我要看光明”,“我要看本净”,那么这就是“不见自性本净”,根本还没有看到自性的本净。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想故覆盖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心起看净,却生净妄;】
“心起看净”,如果起了“我要看本净”的念头,那么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不对的;这个“本净”,实际上是贴的标签;而贴标签的念头,就是妄想。
“心起看净”,就是以本净的名义、以清净的名义、以光明的名义,生出了一个念头,实际上就是一个念头、实际上就是妄念。
“却生净妄”,这里的“净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妄念,只是这种妄念是以清净、平静的名义出现,而不是以贪、嗔、痴的名义出现,而不是以日常生活当中各种各样杂念的名义出现。
“净妄”是以光明的名义出现,但是“净妄”的本身是什么呢?是光明吗?不是光明,“净妄”就是妄念,这点特别的重要。
《坛经》里面讲的这些内容,如果你们以后有机会听大圆满的话,那么大圆满讲的除了这些内容以外,没有别的了,大圆满讲的就是这些内容了。
“净妄”这种念头,尽管是以光明的名义出现的念头、以空性的名义出现的念头、以大圆满的名义出现的念头,实际上都是念头、都是妄念。只是名义不一样而已,实际上都是妄念;外面的包装不一样,里面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
平时日常生活当中的妄念,是以贪、嗔、痴或者各种各样杂念的身份或者名义出现的,而现在的“净妄”换了一个名义,是以光明啊、佛性啊、大圆满啊、大手印啊,这样的名义出现的,但是不管以什么名义、不管外面的包装是什么东西,内在的东西就是念头,念头是什么呢?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想故覆盖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心起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
“妄无处所”,不就是刚才讲了吗?“妄”是不成立的、妄念是不成立的,妄念最终是不存在的,所以“妄无处所”;都是妄念、都是虚幻、都不真实。
“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实际上“看本净”、“看清净”、“看佛性“的念头,就是妄念,就是不会实有的。
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会以禅定的名义呀、光明的名义呀,产生很多很多的念头。当这样的念头出来的时候,自己还不知道。在这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比如说我们想修大圆满,在真正实修之前,有些书是不能看的、不给看的,为什么不能看呢?
因为看了书以后,似懂非懂,书里面的内容一点都没有证悟,但是全都的文字已经精通了、已经都会用了。在实修的时候,如果稍微有一点点心平静的样子,就会把这些文字拿来贴标签,“我现在证悟了”、“我现在这是光明了”、“我现在是。。。”,等等等等。
所以我们实修之前,最好不要去看这类大圆满的书。对于禅宗,也是一样。
我们这次讲《坛经》,不就讲了吗?实际上,最好在大家真正实修的时候讲,才是对的;实修之前,最好不要讲。
大家应该都是想修行的佛教徒,不想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大家想修行的话,就尽快修四加行、五加行,以提高自己的根机,然后再去修禅宗的法,是非常好的。
如果大家暂时找不到灌顶、找不到大圆满、大手印,那么就去修禅宗的法,已经非常非常好了。
这些法是一定要修的,如果只听而不修,一方面,没有珍惜现在闻法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以后有一天很认真地去修的话,那个时候就会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因为之前看的书太多了,实修的词汇都已经背下来了,那个时候会很善于贴标签,这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是个问题。
所以这些法听了以后,一定要修,这特别的重要。
【《六祖坛经》释义坐禅品
净无形相,】
“净无形相”,什么叫作“净”?什么叫作清净?清净的本身是没有任何形相的。
净和不净,大家一定要知道,知道什么呢?
净和不净,还有善与不善、心与智慧,等等等等,这些全部都是二元对立的概念。凡是二元对立的东西,在佛教里面叫作什么呢?叫二取;凡是二取,都是执著,一定要远离。如果有二取的执著,是没有办法证悟的。
二元对立的东西,实际上,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全部都是意识为了方便沟通而创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名词,不是真相,都是名相。
二元对立的东西,比如净和不净,现在我们可以说:“我的心的本性是清净的,而不是不清净的”,之所以这么讲,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心的本性”。用人类的语言表述的话,就只能这么讲了。
总不能说“心的本性什么都不是”,不能这么讲啊,那么总要讲一个东西呀,只能说“心的本性不是贪嗔痴,是清净”,只能这么讲。
但是讲的这个“清净”,也是二元对立的概念,也没有超过二元对立的范畴。怎么办呢?佛教又想了另外一个名词,叫什么呢?叫大清净。
我们平时讲,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前面都有一个“大”字。加了一个“大”字,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因为自己很高、大、上呢?当然不是这个意思。
前面讲的清净和不清净,是二元对立的概念;然后,把这个二元对立的东西否定了,意思就是说,现在讲的这种清净,其实不是二元对立当中的这种清净,而是另外一种清净,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清静,前面就加了一个“大”字,叫大清净。
如果一直都执著语言的话,那么不管是加了“大”字也好、“小”字也好、加什么也好,都没有脱离二元对立。如果有了一个大清净,那么不就有了小清净吗?大清净与小清净不就是对立的吗?要是这样子执著文字的话,那么永远都没有办法知道心的本性。
大圆满、大手印,前面加一个“大”字,意思就是说,圆满和不圆满是二元对立的概念,为了否定二元对立,就在前面加一个“大”字。
如果你能听懂,就好了;如果还听不懂,即使前面再加任何一个、成千上万个形容词,都是没有办法表达超越二元对立的这种意思;如果再听不懂的话,就没办法了。
大清净,就是让我们明白,讲的这种清净,不是二元对立当中的清净。就是为了说明这层意思,前面加一个“大”字,大清净、大空性等等。
如果我们还是听不懂,还是认为这个“大”字,是“大和小”中的“大”字,就说明,我们还是没有脱离二元对立的范畴。
佛经经常讲,语言没有办法如实描述真相、心的本性,原因就是这样子的。
“净无形相”,佛经讲的净、清净、本净,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任何形相。
这就是说,“净”根本就不是净和不净、干净和不干净当中的一个,根本就不是这二元对立当中的一个。
“净”是完全没有任何形相的,本身就是这样子的。
前面讲的“看净”的净呢?实际上,只是自己贴的标签。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