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3卷29中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14

  民俗学-楞严3卷29中笔记

  卷三

  14、2、5六根虚妄,身根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

  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9场中部

  1、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比如说有一个人,他用自己的一只冷手与一只热手接触的时候,如果这个冷的势力比较多的话,那热的手就慢慢变成冷的了;相反,如果这个热的势力比较多的话,那冷的手就慢慢变成热的了。

  2、触在《俱舍论》当中,它有因触和果触,因触的话,地水火风,四大。果触当中的话,比如说很滑的,很涩的,粗糙的,还有轻、重、饥、渴、冷。触是身的对境,没有一个直接的实体。

  3、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

  两个手合在一起的这种触觉,在分开以后更加的明显,原因就是:在接触的过程当中,一个势力如果超越一个势力,明显的冷也好,热也好,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

  这个可以称为一种劳触,算是一个倒世俗,是一种虚幻的触觉,通过外在的各种因缘的操作,然后现出来的虚妄的相。

  4、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正常身体的正世俗触觉,与刚才冷热随势转的倒世俗触觉,都是虚幻的相,在菩提自性当中本来没有的,只是显现成触觉的虚妄相,不是实有的。

  5、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

  手接触的时候,合并有一种感觉,离开有一种感觉,依靠这两种触的妄尘,激发出身根的知觉,身根的知觉又能吸引外境的尘,这些因缘俱足时,身根就能触感到离合,这就叫知觉性。

  6、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这样的知觉的本体,已经远离离合、违顺二尘。是没有本体的。

  违是苦的,顺是乐的,算是一类尘,藏文当中把违顺翻译成利害,害和利。

  7、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

  这样的知觉性,不是从外境的离和合,或者说是违和顺而产生的。然后也不会于根而出的,还有不会从空当中出来的。

  我们平时特别追求身体的各种感受,其实是我们的一种幻觉。为什么是幻觉呢?因为这样的这个触觉,不是从外境而来的,也不是从根而来的,也不是从中间或者虚空当中来的。除了这个以外,它们的这种来源也是没有的。既然它没有来的话,你感觉是有,那完全是你的一种虚假的错觉。

  8、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

  如果这样的身体的知觉是和合而来的话,那离就永远都已经灭了。这样的话,怎么会知道有一种离呢?”

  比如说我们本来是穿的比较多一点,和合厚衣服,身体觉得有点冷;然后脱掉离开厚衣服,身体就觉得更加冷,所以离开、和合实际上是一种感受的来源。

  9、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违和顺也是一样的,如果知觉是从违当中来的话,那顺永远不应该有了。如果从顺当中来这个知觉的话,那违就不应该有了。

  这是第一个从对境而来的话,身体的知觉不合理。

  10、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第二个从根而来的话,如果你说是从自己的身根而来,那刚才外面的离也好,合也好,违也好,顺也好,这些都是没有任何的关系了。那这样一来,就知道身体的离、合、违、顺各种触受原本都是无有自性的,因为知觉性只来自于身根嘛。

  这是不合理的,身根不缘外尘是不可能产生知觉的。

  11、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出来从根和境方面观察都不能出,如果必定是从虚空当中出来,如果在虚空当中能觉知身体的这些感受的话,那跟你的身根有什么关系呢?

  一点都没有关系了,因为身根本来就是接受外面的冷触、热触,或者说是轻触、重触这些触。但是如果是虚空当中来的话,那虚空到处都是有的。这样的话,那跟你的身根没有什么关系了。

  12、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该知道我们这个身根是虚妄的,不是因缘和非因缘产生的,不是自然和非自然产生的。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3卷29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