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13章 本觉的功德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心跟虚空融合,如无云晴空
为了“提振”对本觉的认出,应该以一种特定方式,保持专一。
(提振:本觉从来无须被提振或改善,但是,我们却可能“失去那份明晰”,“提振”是一种“以非分别概念的方式”重新带出“那份明晰”。)
彻底清朗的“无云晴空”,能够利益“内在的虚空”(本觉)。
在“本觉的专一”中,你不会受到“迷妄”“散乱”的控制。
“本觉”是焕发奕奕的,“本觉”是一种“当下刹那”的体验。
在这体验中,“本觉”是稳固的,“本觉”不是脆弱的,不会被“散乱”“固着”带走。
“本觉”是本自稳固的,如同“愤怒嘿鲁嘎”的面部表情。你微微的呼气,就是“提振”的样子。
“本觉”如同“清朗无云的天空”。“眼睛”“气”“本觉”三者,保持“专一的觉知”。
“瑜伽士”跟“清朗的天空”无别融合,离于任何障蔽的缘,不被根深蒂固的“执取”“固着”所害,就是“提振”的意义。
“心”跟“虚空”无别融合,如同无云睛空。
“心”跟“虚空”彻底相融,没有丝毫“执取”,“彻底晴朗的天空”离于“任何障蔽”。
从事修持时,有一片“清朗的天空”是重要的。
“清朗的天空”也是指夏末或初秋,不是夏天或冬天。
下了一场雨,灰尘被洗净,“秋天的天空”如同水晶“清朗通透”,秋天最适合从事修持。
二、本觉的意义
“本觉的功德”包括“直透透”跟“明白白”。
“自明的本觉”超越“心”,多么不可思议!
“本觉”是自生的,无须“心的造作”,“二元心”是“分别”(概念)的运作,“分别的运作”完全跟“二元心”混合在一起,“本觉”离于“二元心”,“本觉”没有任何垢染。
“愚痴”是一种垢染,“垢染”是一大过患。
“本觉”完全离于“戏论”,“本觉”彻底的直透,没有任何障蔽,“本觉”是离于“戏论”的赤裸。
“本觉”超越任何种类的空白,这意味着,“本觉”不会落入“失念”。
从事修持时,“落入失念”是一大过失。
简而言之,“本觉”的意义是“空”“直透”“明灿”“明白”“稳固”。
从事修持时,不生起任何“执取”“固着”,就是“明了本觉”的究竟意义。
“二元心”只跟“执取”“固着”一起运作,“本觉”不会被“外在的执取”“内在的固着”染污。
不受“执取”“固着”的影响,就是“明了本觉”的意义。
“向外固着的心”追随“显相”,并且“抓住显相”不放。
“相内执取的心”没有“通透无碍”。
“通透无碍”就是没有“固着”,如果有“固着”,就不会有“通透无碍”。
不论外在或内在,“本觉”的“通透无碍”,不会执着诸法。
“二元心”相反,不论向内或向外,都只执着“主体跟客体二元”。
“本觉”完全离于“执取”“固着”。
“安落在本觉”时,“一个外在的对境”自行显起,“本觉”不像“二元心”那样固着它。
虽然“对境”显现在“本觉的界域”,但是“安落在本觉”时,你不会“追随对境”。
这是分辨是不是“安落在本觉”的方式,你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安落在本觉”。
不追随“五尘”等“外在对境”,就是“安落在本觉”。
“水银”彻底独立,“水银”不会跟任何事物混合。
但是,“水”跟“灰烬”立刻混合,无法分离。
“本觉”不会落入“执取”“固着”的掌控。
“安落在本觉”时,你不会遭遇任何“会污染本觉的事物”。
保持这样的状态,所有事业都是无碍的,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遮覆本觉”。
如果不是这样的,你就无法真正修持“本尊”“咒语”“三摩地”。
这三者,是从“本觉”中开展出来。
安住在“三摩地”时,这一切就发生了。
一旦“本觉”达到稳固,“本觉的体性”就会没有增减,就能圆满实现“息”“增”“怀”“诛”所有事业。
没有“圆满次第”,就不会真的有“生起次第”。“生起次第”是从“圆满次第”当中生起。
在“本觉”中,只要不失相续,就能从事各种活动。
比如修持“念修四支”的“观想”,这些是“本觉的相”
念修四支:“修”如同闪耀的星鬘环绕明月,“近修”如同火轮转绕,“修持”如同钦差行事,“大修”如同蜂巢倾毁。
这些是“本觉功德”,彻底完美无瑕。
“安落在本觉”并且“不离本觉”的同时,能从事各种“不损害本觉”的活动。
如果以“二元心”来从事活动,就会有瑕疵,也表示还没有“认出心性”。
“心性”不执取“昨天”“今天”,这是明白“二元心”跟“本觉”之间的差异,这样审察,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安落在本觉”。
三、 诸法从“本觉的妙力”中生起
当你的本觉“达到稳固”,诸法就会从“本觉的妙力”中生起。
一旦拥有“稳固的本觉”,“本尊”“咒语”等“本觉的妙力”就会生起。
“自明了”是“本觉的本具功德”。
火是“暖热的”,水“湿润的”,“本觉”本来就是“自明的”。
在“心性”内,所有事业都能成就,这是“生起次第”“圆次第”的真力量,“本尊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
没有“安住在心性”,就不会真的有“本尊”或“三摩地”。
[龙钦巴尊者]云:
“菩提心”可以被比喻成“太阳”,“菩提心”原本就是“全然明晰的”,“菩提心”不是“和合而成”,没有任何事物能遮蔽“菩提心”,“菩提心”无碍而且任运自成,没有“戏论”,没有“分别造作”,“菩提心”是“万法真实自性”的“界”。
在“心性”内,没有“念头”。
“本觉的妙力”具有“了知的功德”,“了知的功德”是“无碍的”。
如果“本觉”无法发挥作用,就表示“本觉受到障蔽”。
“注视本觉”时,其中有一份“非凡的珍贵”。
“二元心”无法认出“它的体性”,“本觉的相续”已经丢失了,但是,“二元心”继续干活。
那些已经被指出“本觉”的“瑜伽士”,已经品尝“本觉的滋味”。
“瑜伽士”通过这个滋味“认出心性”,并且无散乱“安落在心性”时,诸法就会生起。
这“诸法的生起”不是“二元心”,而是“似真非真的念动”,不是“真正的念动”。
如果“没有念动”,就表示“没有失去心性”,“心性”还没有丢失。
一旦“丢失心性”,“执取”“固着”就会显现。
如果“安落在心性”,“执取”“固着”无法让你“散乱”。
“保任相续”意味着“保持无散乱”,“失去相续”就是“散乱”并且偏离“明空状态”,那“相续”流失了。
“保任相续”纯粹意味着“保持无散乱”,不是意味着,你必须真正的“保任相续”,因为,既没有“要去保任的主体”,也没有“要去保任的客体”。
除了“保持无散乱”而且“不失相续”,没有“要去保任的相续”。
它离于“保任者”跟“被保任者”,这点非常重要!
四、心的力量非常巨大
1、如何“造作悲心”
“大圆满”的修行文:
在初始,修行者必须稍微的“造作悲心”。
如何“造作悲心”?如云:
这是非常珍贵而且甚深的“自生智”,每个人都拥有“自生智”,但是,“可怜的众生”没有实证“自生智”。
在初始,必须生起“这种念头”,或者“稍微造作这种念头”。
之后,随着越来越训练有素,越来越习惯,无须再去修习它造作它,“这种念头”自然而然生起。
当你歇息在“本觉”,“悲心”确实自然而然生起。
如云:
“本觉的妙力”生起为“悲心”。
虽然说“悲心”应该是“非造作的”,但是在刚开始,有必要稍微的“去造作悲心”。
虽然需要“不造作的悲心”,但是,你要先从思维“生起悲心”这件事开始。
随着“本觉”越来越稳固,你会知道“本觉的功德”是什么。
在“本觉”中,“所有烦恼”都会被净除。
要这样思维:
“一切众生”都“拥有本觉”,不只是我“拥有本觉”,“数量如同天空广大的众生”都“拥有本觉”,但是,却不知道。哎!多么悲哀。
一而再,再而三这样思维,自然而然,成为习惯。
有一盏“油灯”,“黑暗”自动消散,根本不必费劲“驱散黑暗”。
证得“稳固的本觉”,“悲心”就会是“自动的”“自成的”。
但是,在刚开始,要稍微“造作悲心”。
要这样思维:
这甚深的法,这珍贵的自生智,一切如母有情,竟然一无所知,多么悲哀呀!
在初始要“稍稍造作”,这是口诀的用意。
尽管口诀教导我们,要生起“不造作的悲心”,但是,“不造作的悲心”是从习惯它,而自动生起的。
2、心的力量相当强大
心是个“宝藏”,心的力量非常大,心的效力会显现为“身体的征相”。
佐钦贝玛持明的转世祖古,修“大圆满前行语瑜伽”(吽字诵)时,佐钦寺厨房所有器皿都开始渗漏。整个现象世界(法界)都被“吽”字穿透。
心是“巨大的宝藏”,如同“如意宝”,即使心是“无形的”,但是,你所思所想的效果,能够显示在“有形物体”上。
因为心的力量相当强大,“破瓦法”是通过心意来完成,不是通过手脚,唯有通过“你的作意”,“识”才能被迁出。
“迁识”在过去印度就为人所知,修法者把“自己的识”迁入“另一个人的尸体”,“他自己身体”变得像一具尸体,“被迁入的尸体”突然站起来四处走动。
这是“心”已经证实的结果,不是通过“某种有形物质”来达成。
刚开始“修持迁识法”,要有一个盛满甘露的颅器,用一面镜子覆盖,用朱红色粉末,在镜子上写一个字母。
随着一而再再而三修持,颅器内甘露开始沸腾,这是修持的征相,表示已经成就了。你能把“识”迁出并射入一具尸体。
刚开始,你需要一个禅定的所依物。
如云:
“所依”没有尺寸大小之分,芥子“落下的地方”没有高低之分,“对诸佛母的措”没有距离太远或太近之分。
(“措”指“密续物质”,包括芝麻,米,芥子等)
密续修行者“丢芥子”时,“芥子”不会到处乱飞,会朝修行者引导的方向飞去。
迎请“佛母”后,丢掷“措”这个密续物质时,甚至会从尼泊尔一路降落到北美洲。这是“愤怒咒”的功德。
“修行的征相”肯定会有。如云:对嘿鲁嘎而言,没有难易之分。
一旦“愤怒尊”被命令去办一项事业,没有“距离远近”或“难易之分”。
即使没有被授命,“愤怒尊”也会解脱“密续行者的仇敌”。
有时候,甚至没有必要去命令或唤请“护法”。
如果你拥有“胜妙的了证”,他们争先恐后抢着要帮忙你。
如果你没有任何实证,无法保证护法会提供帮助。
如果修行者是自私自利的,也无法承办。
如果修行者是“为了利益法教”,就会成功。
3、很容易忘记“认出心性”
只要“俱生无明”“遍计无明”没有被净除,我们仍然是众生。
“忘记去认识心性”是“俱生无明”,追随那接踵而来的“一长串念头”是“遍计无明”。
“俱生无明”跟“遍计无明”是“诸佛”跟“众生”之间的最初分界线。也是“无惑”跟“惑”之间的差异。
“修持”是困难的,确实是一件让众生难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