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2卷26下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07

  民俗学-楞严2卷26下笔记

  卷二

  14、如来藏性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6场下部

  1、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浮尘”是世俗法,你没有明白一切世俗法犹如幻化,犹如幻术。在任何时候,只要因缘具足的时候会出生的,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会泯灭的。这样的幻化的妄相可以称之为相,但这种相的自性、如来藏的本体确实是以常然不动的方式存在,本体其实是如如不动的。

  2、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五蕴、“六入”,我们经常讲的六根,“十二处”,六根和六境,叫十二处,“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境、六识。

  一切万法,当它的因缘和合假立的时候,这些法会产生的;因缘和合的假立已经泯灭的时候,会死去的。

  3、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我们就是不知道来、去、生、灭这些法,本来是在如来藏当中常住不动的,它光明、清净是以无离无和的方式存在的,永远都在如如不动、周遍圆满一切的真如性当中。

  4、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而我们如果认为真如常性、真正的如来藏或者真实性当中,寻找实有的一个来去、实有的一个开悟、实有的一个迷惑、实有的生死涅槃等等这些的话,那就像在虚空当中寻找一些东西一样的,根本得不到的。

  14、1如来藏性,五蕴本体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14、1、1五蕴虚妄,色蕴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睛空号清明眼?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6场下部

  5、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分析五蕴的本体,怎么会说五蕴是妙真如性呢?《大幻化网》当中讲五蕴就是五佛,实际上在这里也是讲了。因为五蕴实际上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这个称之为佛。

  五蕴五佛,首先是把色蕴抉择为空,然后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6、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

  用一个比喻来讲五蕴当中的色蕴,色蕴实际上没有一个实相,怎么讲的呢?

  譬如有一个人,他的眼睛是清亮的、清净的、没有任何眼翳的,以这个清净的眼目观晴空万里的虚空,他的所见唯一是晴空万里的虚空以外,没有其他的。清净的虚空,没有什么雾,没有什么云,没有什么其他的遮障。

  7、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这个人眼睛专注于虚空,很自然的,很平和的,没有什么其他的外缘,不动摇一直专注晴空。这样看的时间久了以后,眼睛就开始疲劳,因为这个原因,他就见到了虚空当中的一些狂乱的花、毛发、似是而非的各种各样的什么马、象。

  这个人,他只是万里无云的虚空中一直看看看,看了很长时间以后,觉得眼睛就开始疲劳了,疲劳以后虚空当中就显现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迷乱的相。那么这个相,实际上应该知道它没有一个实相,是不成立的,我们经常说是一切万法就像虚空当中的毛发一样,学中观的时候,这也是自宗一个很重视的教言。

  当然《大圆满》当中也是有依靠坐式来观虚空的时候,虚空当中会现金刚链这些,但这些并不是因为劳累而现的,也并不是因狂乱而显相的,它是如来藏自己本来的这种相,然后依靠眼睛的这种脉在外面虚空当中显现。这个道理很多都是在《七宝藏》,还有《大圆胜慧》当中也有一部分,还有在其他的托嘎的修法当中有,这个是跟这里是完全不同的。

  8、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五蕴当中的色蕴实际上也是这样的,色蕴当中的十一个色,也是如是。

  按照《俱舍论》和《智者入门》当中讲的话,我们的色蕴它有十一种色,因色,即地水火风四大色;果色有十个:五根、五境(色声香味触这个里面的也是属于色),还有无表色,总共有十一个色。

  9、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我们用智慧观察的时候,虚空当中的这个毛发、空花,实际上并不是从虚空而来的,也不是从眼目当中出来的。不是眼睛,也不是虚空,中间这么一个迷乱相,下面一个一个都要破。

  10、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这个虚空当中的毛发、空花,如果它从虚空当中来的话,那么它最后趣入也应该是虚空当中。因为虚空是一个地方,来的地方已经有了,这样的话,最终也会归于那个地方,就是趣入于虚空。

  11、若有出入,即非虚空。

  如果它真正有出的地方,也有入的地方,那就已经有实体了。有实体的话,它不是虚空。因为虚空的法相是没有阻碍的,如果有阻碍的话,那不是虚空的法相了。

  如果没有出的地方,也没有入的地方,那就没有什么实体,那这个不叫从虚空来的,也没有什么的,实际上完全不存在,石女儿子来的、兔角来的,和这个一样的。

  12、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

  如果这个虚空它不具足虚空的法相,它有实体的话,那在这个实体当中不可能有空花出来,然后又进入到这个实体。

  因为虚空已经有了实体,根本没办法容纳这个空花在中间来和去,或者说生和灭。

  13、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就像阿难的身体本来都是有实体的东西,如果你有实体的话,阿难的身体当中又出现一个阿难,然后空中飘飘,又融入阿难的话,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绝对不可能。

  所以,你刚才说的空花是空中来的道理是不合理的。这样已经破完了。

  14、我们表面上看,可以说,云是空中来的、空中去的。这在无实体没有阻碍的虚空中,可以这么讲,但如果是一个实有的虚空的话,那肯定不行的。象一把实有的刀从实有的人体能够自然进+自然出,这不可能的。

  15、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如果你说不是从虚空来的,从眼睛里面出的这个毛发,那这样的话,既然你从眼睛当中出来的话,最后也是回归于眼睛。

  我们世间人也经常说是落叶归根,什么法都是从哪里来,最后也回归到那个地方。

  16、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

  那这样的话,花的本性实际上是从眼睛里面出来的。既然花由眼睛里面出来的,花也应该有能见事物的这种功力。

  眼睛是能见到事物的,花从眼睛里面出来就有了同类的因,因此,花也应该有像眼睛一样能见到其他事物的功能。

  17、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

  如果花有见法的这种能力,那它去了虚空当中,变成了空花,在空中呆了一会儿,然后它回来的时候,回头看的时候,也应该看得到眼睛,因为它有看到的功能,应该能看得到的。

  18、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如果这个空花虽然是从眼睛里面出来的,但是它是不能见东西的。那这样的话,它就去了虚空当中,就成了遮盖虚空的这么一个法了,遮盖了虚空的部分,这样的话,回来的时候,又盖住了眼睛。

  刚才眼睛里面出来的这个毛发,如果它不能见东西的话,它应该是遮障了虚空,不仅是遮障虚空,它回来的时候,或者回头看的时候,也会遮障眼睛。

  19、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睛空号清明眼?

  能见花的时候,我们的这个眼目不应有眼翳,因为有眼翳的话就没办法见到花。

  那么刚才虚空和眼目都已经遮障了,那怎么成为是清净的虚空?而且也怎么成为是清净的眼目呢?

  所以,空花不是从眼睛里面出入的。

  20、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所有的这些色蕴实际上是虚妄的,是妄想而显现的,它并不是因为因缘而产生的,也并不是自然而产生的,它完全是一种虚幻的现相。

  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观察方式也应该知道,色蕴实际上也是就像虚空当中的毛发,或者说是空花一样的,本性毫无成立。只不过我们众生有了眼翳以后,见到我们现在面前的各种各样的色法,一旦我们的眼翳消除以后,那就见不到这些实有的东西,那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如来。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2卷26中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