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3卷29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14

  民俗学-楞严3卷29上笔记

  卷三

  14、2、4六根虚妄,舌根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9场上部

  1、味道实际上就是舌头尝到的,味有很多的类别,味主要有六个:苦、辣、酸、甜,涩,咸,还有一些混合的、合成的,还有悦意的、不悦意的。

  佛陀先用比喻来介绍,然后进行分析,最后抉择为空性。

  2、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

  譬如有一个人,用自己的舌头舔自己的嘴唇,舔着舔着,时间久了,因为嘴唇有一点劳累,这个时候就出现一种特殊的味道,

  3、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

  如果这个人身体不好,有病的话,那么他就尝到一点苦味,结果嘴唇出现一种反应,一种苦味。如果这个人身体较好,没有病的话,那么他就尝到一点甜味。

  本来也没有糖,也没有什么苦的东西,苦瓜也没有,为什么变成有个苦和甜呢,实际上这是一种特殊的因缘发生。

  4、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

  刚才出现甜和苦,显现了舌根动摇,这是通过舌根造作,而出现的倒世俗;这是一种幻觉,并不是真正实际当中存在的。

  如果舌根不动之时,就没有甜也没有苦,也没有咸等其他的味道,而是一种淡淡的味道。舌头不动的话,就像我们平常的嘴唇一样,里面没有什么味道,没有什么感觉。

  5、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舌头品尝到刚刚甜、苦倒世俗的味道,以及日常淡淡的真世俗味道,都是虚妄相,在菩提本性当中是根本不成立的没有的,只是菩提妙用的虚幻相。

  舌头味道都是空性,除了有甜、苦、淡淡的显相以外,本体都是没有的。

  6、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

  舌根的对境,一种是甜和苦等比较明显的味道,另一种是淡淡不明显的味道,这两种妄尘,苦甜是一种妄尘,淡是一种妄尘。

  依靠这两种尘相能激发出舌根的知觉,而舌根的知觉又能吸引外面的尘相,这些因缘俱足时,舌根就能品尝到味道,这就叫知味性。

  7、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如果我们去观察的时候,知道这个味——刚才前面不管是甜也好,苦也好,这个味觉的话,实际上也离开了它的甜苦、淡二尘,毕竟在本性当中是不成立的。

  8、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

  舌根能品尝到味道的知味性,不是从对境苦甜和淡来的,不是从舌根来的,不是从中间虚空来的。

  9、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

  如果我们说这个味道是甜、苦来的,那这样的话,淡淡的味道就永远没有了。那这个世界上怎么会知道有一个淡的这种尝觉,怎么会有?不应该有的。

  10、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如果从淡出的话,那甜、苦,即——当下就灭亡了,怎么会是知道还有甜、苦啊,怎么会有?不可能有的。

  知味性如从对境生的话,不能成立,这是第一种观察方法。

  11、[“我吃苦瓜的时候,苦的味道是从苦瓜来的;我吃糖的时候,甜的味道从糖而来的;并且我先吃苦瓜,再吃糖,味觉就从苦迁移为甜。”这是执着实有相产生的迷乱分别念。

  如果一个东西是实有存在的话,那它的本性必定是恒常不变的,不可能迁移的。如果本性能随因缘发生迁移,那么其本性必须是空性非实有存在。

  味觉能从苦迁移甜,就说明苦、甜、苦瓜、糖、舌根整条生产线都是因缘而生的空性。如果不空实有存在的话,那是甜就永远甜,永远不能随因缘迁变成苦,也就是永远不可能知道苦的味道了。

  这个翘起八怪的逻辑在中观里有大量论述,在因明里有少量论述,用中观+因明的两个大眼睛看楞严,真给力,呱呱老叫。讲者讲得更清楚,听者听得更明白,师这意,吾亦同感也。]

  12、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

  知味性如从舌生的话,因为这个味道依靠舌根就出来了,那这样的话,对境的甜和淡和苦,这些境尘全部都不需要了。

  13、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通过以上这样的观察,我们知道,这个舌根也好,或者说是味道和根这两者的话,实际上本性无有自性的。

  14、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

  如果从虚空当中出来,刚才甜的也好,苦的也好,那是虚空自己尝出的味道,就不是你的口去尝味道了。

  15、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如果味道从虚空来的话,虚空到处都在,那跟你的口没有什么关系,不用口去品尝了。

  如果这个虚空它自己有知味道的功能,这样的话呢,味道跟你的舌根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任何关系。

  16、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舌根是虚妄不实的,它不是因缘和非因缘而产生的,也不是自然和非自然而产生的。

  “舌入虚妄”的话,好像藏文翻译的时候都是世俗法,这些虚妄的话都是世俗法,世俗法都是虚妄的、假的,也可以用吧。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3卷28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