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3卷30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16

  民俗学-楞严3卷30上笔记

  卷三

  14、3、1十二处妄,色见藏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

  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30场上部

  1、《楞严经》好像是因明的一种逻辑方式来观察,我们的整个眼耳鼻舌身意,或者色声香味触法,所有的这些到底是怎么样的?它是什么样的因缘发生的,而我们众生是怎么样去执着的。正在执着的时候,它的本体从来都是没有成立过的,可是人们都觉得是眼见为实,眼睛见到的色法肯定是有的;耳朵听到的这个声音肯定是存在的,鼻子嗅到的这种香气肯定是存在的。

  我们一直是在这样的一种习惯当中,我们要打破这个习惯其实也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相续当中还有一个——可以说是无始以来的一种深厚的习气,依靠这种习气的话,让我们的整个身语意开始迷乱起来了。它是一个坚固现象,这种坚固的现象并不是理论上说打破就确实打破了,就像一个慢性病的人,他的整个胆已经出现了问题的话,他眼前所见到的都是金黄色的。那么这个通过很长时间,先知道是这个病的根源,然后继续吃药、继续服药,最后才慢慢的,因为随着病的消失,你所见越来越清净。

  2、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问阿难:“你说为什么十二处本来都是如来藏的这种妙真如性,如来藏的真正的、奇妙的、真如的本性?”

  这个十二处其实它是光明如来藏一种妙用,一种显现,那么这个是怎么显现呢?先应该从第二转的意思抉择为空性,它的这种明显不灭或者说显而不灭的这种现象是如来藏的一种本色,或者如来藏的自相、如来藏的一种妙力,有很多的这种名词。

  3、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

  我们这个祇孤独园、这个祇园精舍有好多好多的树林,这里面还有很多的水泉,水池,很多的水泉、水池。

  4、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你是怎么想的?这是外面的水池和树林产生我们的眼见?或者是我们的眼根产生这些树林和水泉等色相?”

  问了两个问题,意思是我们的这个见是依靠外境而产生的,还是依靠眼根而产生的。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是从眼睛当中产生,还是外境当中产生的。如果是从我眼睛当中产生的话。有什么过失?如果外境当中产生的话,那有什么过失?

  5、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

  如果你说是我们的这个眼根当中产生外面的树林等这些色相,那就是不合理的,怎么不合理呢?

  因为如果我们见到这个虚空的话,那虚空肯定不是这些色相,是非色;这样的话色相就没有见者,也就自然而然会消亡的;如果这个色相自然而然消亡的话,那么一切现量所见到的这些色法的显相,全部一无所有了。

  这样的话,我们所有人眼前全部都是像虚空一样的,所有林林总总的,或者说是形形色色的这些外境的相的话,都不复存在。实际上我们都不能这样承认。因为确实一睁开眼睛,我们前面的这些色法是现量而见到的,现量而成的,能见到的一切显相是我们现量而成的。所以说你不能这样承认。

  眼根当中产生虚空,色法的显相就一无所有了。

  6、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如果说是外面所有的这些色相都没有的话,因为色和空是观待而言的,这样的话,谁了知这个空性的本质呢?

  我们的眼见实际上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眼睛见到的色相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眼睛见不到任何状况,像看到虚空一样的。要么见到到光明,要么见到是黑暗,除此之外没有第三个对象,没有第三个对境。色和空实际上是观待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色没有的话,那这个空没有。反过来,如果这个空没有的话,色也是无法找到的。这样一来,最后一无所有。

  7、空亦如是。

  以空来观察的话,也完全都是一样的。

  如果说是眼根产生色相,见色的时候就是非空,这个空性就消亡,一旦空性消亡的话,谁了知这个色相的本质呢?最终是一无所有。因为色的相法实际上是空,如果色不存在,空不存在;空不存在,色也一样不存在,因为它们两个是观待而安立的。

  所以第一个方法,眼根当中产生色相的话是不合理的。

  8、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

  如果说眼睛出色相是不对的,应该是从外境的色尘当中,产生这个眼识。如果林苑也好,水泉也好,它们有了以后才产生眼见。

  当我观那个虚空的时候,实际上虚空肯定不是色。那这样的话,这个见色的因,已经消亡了,如果消亡的话,那么就一无所有。

  9、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一无所有了,那谁明空,谁明色?

  色和空的话观待而安立的。如果真正是依靠外境而产生色法的话,那这个“观空”而言肯定就是不合理的。

  10、人们执着的是一个整体性的、唯一的、常有的实有相,并不是说一种无常的、零散的相。所以对不符合这样执着的实有相,在这里并说破。

  在这里如果一旦能抉择是一种因缘生的话,那就说明实有的产生是没有的。“因缘所生法,皆是虚妄心”;“因缘所生法,即是虚妄心”;“诸法世俗生,胜义无自性。”一切万法的话实际上是世俗,世俗的话就是虚妄当中产生的。而真正的胜义当中,真正的实相当中,任何都是没有产生的。

  “一会儿看林园,一会儿看虚空,不一定要一个存在,非要一个消亡。”抉择的是眼根+色法+空法因缘而生,皆是虚妄心。

  11、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

  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我们眼是根处,色是尘处,那么根处和色尘处这两者同时是空的,那这样的话,也就是没有处了。

  眼根是个处,是不存在的,然后色尘的话也是一个处,这个也是不存在的。

  12、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那么这个色和见,实际上这两个处是虚妄的、是虚假的。因此它本来没有一种固定的因缘和非因缘产生的,也没有固定的一种自然和非自然产生的。

  那是什么样呢?实际上在胜义当中的话,远离四边八戏;世俗当中的话就是如梦如幻的,没有真实的法。其实我们不管是见到的法还是听到的法,它们真正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

  13、《入楞伽经》“三界心迷惑,是故种种见。”

  三界的这种心都是迷惑的,所以种种见。

  “梦及世间法,此二法平等。”

  所有我们的见,是梦和世间法,梦里面的这种显现和世间所有这些显现的法的话,那完全都是平等的。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3卷29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