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501-550)

创建日期:2021-08-18

  囤教证(501-550)

  501、S、生既无所来,灭亦无所往,如是则三有,如何非如幻?------《中观四百论》

  既然诸法之生无所从来,而灭也无有所往,那么整个三有轮回为何不是一种幻化呢?它完全是一种幻化,只不过众生执于各种迷乱显现而已。

  502、R、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中观四百论》

  佛陀的整个教法可以归纳为二种:一、不害,即不害任何众生,依清净行为转生到善趣中;二、观空,即观修空性,通过观空性的威力获证涅槃。

  503、S、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中观四百论》

  虽然身体、我执从某种意义而言是不好的,但如果以愿菩提心摄持,也是造无量无边的福德,持戒的人、行持善法的人做了很多福德。所以,萨迦耶见不一定完全不好。
       虽然见身犹如怨仇是众苦之源,然而也应加以保护,因为此身如果具足律仪长久存活,依靠它能作广大的福德资粮。

  504、N、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中观宝鬘论》

  众生执五蕴是我,从而起了我执,有了我执,就会造业并流转轮回。

  505、S、世间无明缘,是佛所说故,此世谓分别,有何不应理。------《六十正理论》

  一切智智的佛陀说过,世间内外诸法皆是以无明为因缘而生起,因而说世间万法是分别妄计,有何不应理呢?

  506、H、何人了达寂灭法,彼见自然如来尊。------《圣宝源经》

  谁了达了缘起空性的寂灭法,也就见到了自然的如来圣尊。这里所谓的如来,不是世俗中的如来,而是指具有寂灭相的如来本面。

  507、Y、缘生则不生,彼生无自性,依缘说空性。------《无热恼龙王请问经》

  因缘所生的法是不生的,因为它的生没有自性,所以,依缘而生的缘故,一定是空性。

  508、C、此等法不住,此等无有住,无住称为住,自本体不得。------《三摩地王经》

  诸法本来是不住的,没有住人们以为有住;观察住的本体,其实了不可得。

  509、Z、最初种子虽无有,由火燃著见后际,如是轮回虽无始,见无我成立后际。------《量理宝藏论》

  如种子虽无有最初起因,然而由火烧焦即可见其终点,同样有情入轮回虽无始,由现见无我即可终结。

  510、Z、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百业经》

  众生所造的一切业,纵经百劫也不会失坏,当因缘聚合时,果报还须自受。

  511、C、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入中论》+月称论师
      凡夫由于无明障蔽,妄将世俗的显现执为实有,所以叫做“世俗谛”;但在阿罗汉和佛菩萨面前,已经断除了这部分实执,故一切假立之法唯是“世俗”,而非谛实。因此,阿罗汉出定后也知道自己是阿罗汉,但相续中却没有谛实的执著。

  512、Y、一切诸报皆从业起。------《华严经》

  一切苦乐报应皆从恶业与善业中发起。

  513、J、经说善抉择,是十力法相。------《入中论》

  佛经中说过,十力的法相是“善抉择”,佛陀说能善抉择的智慧就是十力的法相。

  514、Z、智心不怯,名为无畏。------《大乘义章》

  因为智心不怯懦,所以叫做无畏。

  515、D、大师四无畏,本性为坚定。------《入中论》

  佛陀的四无畏,他的本性会坚定的,不会飘来飘去。

  516、D、得四无畏故,名人师子。------《大智度论》

  因为他得到了四无畏的原因,在名称上佛陀也可以叫做是人天导师,或者是人师子,他为什么这样呢?他有四个特点:能安住,不观待他人,心坚稳,力量圆满。佛陀的庄严和佛陀的差别,在其他许许多多的群体当中,很难与他相提并论。

  517、Z、众生不能知,如来之境界,如来常在定,解脱不思议。------《大宝积经》

  如来的功德,凡夫人真的很难思维,这是因为他有甚深的禅定,甚深的功德。

  518、W、无子则无父,无父谁生子?无子也无父,如是无心境。------《入菩萨行论·智慧品》

  人们一般认为父亲与儿子都是有的,但实际的情况是二者互相观待才能成立:没有儿子则没有父亲,没有父亲谁生了儿子?就像在胜义中父子都不成立一样,心、境也不成立。

  519、Z、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脱,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大智度论》

  佛陀正知万事万物的一切法,通彻无碍,全部能无障照见。同时,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或等持障,这些障碍全部获得解脱,具有如此功德的成就者,在世间当中唯有佛陀。

  520、S、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大智度论》

  佛陀说,虽然我在究竟意义上没有什么功德可得,功德已经全部圆满,但我还是愿意做善事,这种欲心不休息、不退。佛陀已经到了最究竟的果位的时候,还要行持善法。

  521、F、佛于世界上,亦世界无上,于苦恼众生,能为作归依。------《华手经》

  佛超越了这个世界,是无上的,而且佛陀是所有苦恼众生的怙主,如果我们皈依、祈祷,也是很好的。

  522、J、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毗奈耶经》

  就像大海不离开海潮一样,佛陀从来不会不度化众生,只要因缘成熟,他会度化的。

  523、S、世界佛独悲,心意无秽恶,为一切众生,作于最亲友。------《大庄严论经》

  在这个世界上佛陀是无与伦比的,他是所有的众生最至亲的、真正的怙主。所以,有一些其他的你的朋友、你的亲人,你对他好的时候,他对你很好;如果你对他不好,他不一定完全对你好。但佛陀完全不同,佛陀的亲怀、包容的心、怨憎平等的心,世间凡夫人确实没办法相比。

  524、F、佛身无有量,能示有量身。------《华严经》

  佛身是无有量的,但是众生面前能示现有量的身体。所以三十二种相,我们看起来这是有量的、有数的,但实际上佛陀在每个众生面前所显现的身相不可思议。

  525、B、不依所察事,不取彼无实。------《入行论·智慧品》

  不依靠所观察的有实之法,则无法抉择它的无实。既然没有具自性的有实法,那空性也不可建立。

  526、Z、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即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百业经》

  《百业经》的每一个公案几乎都有这样一段文字,以强调自作自受的道理。自作自受是名言无欺的因果规律。

  527、J、见诸法如空,信业也成熟,稀有中稀有。------圣天论师

  如果见到胜义中诸法如虚空一样,就一定会诚信名言中的业因果,这是稀有中的稀有。

  528、M、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证道歌》+永嘉大师

  在轮回大梦里所显现的一切,在真实的胜义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529、S、深入缘起,觉悟真实。------《方广大庄严经》

  如果我们真正懂得缘起法,万法的本性就已觉悟。

  530、S、深入缘起,断诸邪见。------《维摩诘所说经》

  所有邪见、无明、烦恼、痛苦,全部都是对法不了解,如果真正懂得缘起,一切都不会执著。

  531、L、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断除贪嗔痴,趋无染涅槃。------《七十空性论》

  如果我们了知了缘起,就能遣除恶见的分别网,还能断除贪嗔痴,这样自然而然就会趋向清净无染的涅槃境地。

  532、Y、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楞伽经》

  世间凡夫人对因缘和合法没有通达,根本不知轮回中的法是假相。虽然佛陀在有关经典早已讲得非常清楚,但人们因为特别愚痴的原因,还不能懂得这样的缘起理。若见到缘起,就能断除无明;断除无明,世间所有痛苦就会消亡。

  533、R、若见缘起,即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诸佛。------《佛地经论》

  人们都认为,所谓见到佛陀,就是见到相好庄严的佛陀形相。但真正的佛陀就是缘起,也是法性,见到它们就见到了诸佛。

  534、Y、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大智度论》

  一切法都是依靠因缘而生,所以根本不会有自性,绝对是空性。

  535、W、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

  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如果没有身体怎么会有忧患呢?

  536、Z、纵然同显现,能否起作用,真实与颠倒,世俗谛之分。------《中观二谛论》

  虽然同样显现,真世俗也显现,假世俗也显现,但它们两个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一个是名言当中能起作用,就像瓶子可以装水;一个不起作用,就像瓶子的影像不能装水,这是假世俗。

  537、R、如愚不了绳,妄取以为蛇,不了自心现,妄分别外境。------《入楞伽经》

  愚者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有各种错乱因不了知绳子,妄取执著为蛇,实际上他不能了解自己的显现,认为外面真的存在一种外境的蛇。

  538、P、譬如虚幻象,无来亦无去,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或译:譬如幻化象,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而住。------《中观宝鬘论》+龙猛菩萨
        幻化的相刚开始没有来,中间没有住,最后没有去,只不过愚者的心认为存在,真实义当中不存在,没有安住过。
        执著身体也同样是一种迷乱,因为身体本是虚妄不实的东西,犹如幻化的大象,其本体无来无去,但在被迷惑的眼识前,可以感受到大象的存在。同样,众生由于有无明愚痴,于是将骨肉的堆积视为身体,进而产生男女执著,生起各种贪嗔之心。

  539、P、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楞伽经》

  鹿群特别渴,见到春天的阳焰认为是水,结果去看、去追逐的时候根本得不到,因为它不知道原来是非水、原来不是水,依靠阳光和空气当中的浮尘等因缘聚合的时候看上去像水一样,但不可能有水。

  540、P、彼能解世间,一切法如梦,梦性无方处,世间亦如是。------《华严经》

  如果我们了解世间,其实跟梦没有差别,梦的本性无生无灭,没有方向,没有处所,世间也是如此。

  541、R、如诸影像现镜中,毕竟寻之本非有。------《父子合集经》

  就像在镜中寻找影像时,在镜中寻找得不到它的本体。

  542、Y、由种种习气,生诸波浪心,若彼习断时,心浪不复起。------《入楞伽经》

  外境也好、心也好,是种种习气产生的波浪心,如果断了习气,那心浪不会产生,外境也不会产生。

  543、Z、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中观根本慧论》第七品

  烦恼、业、作者和果报,这几个实际上是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空谷声。

  544、J、寂灭无漏智,分别说甚难,如画于虚空,如执于疾风。------《华严经》

  寂灭无漏智如果用分别念来宣说是很难的,相当于在虚空当中画画,或者要执持狂风,这是没办法的,如果我们用有形有色的方式想要真正知道不可思议的智慧还是很难的。

  545、P、譬喻者。以人不解深义故。假喻令解。------《十住毘婆沙论》

  一般来讲,人们难以解说的非常甚深的意义,凭借比喻来可以说明。

  546、Y、一切诸群生,种种问难海,一音令悦解,无畏不思议。------《大宝积经》

  所有的群生问各种各样的难题,像大海一样特别多,佛陀用一个声音各自都能解决,各自很欢快地接受,所以他的无畏惧真的是不可思议。

  547、Y、有情现见您,知是大丈夫,唯见令极喜,是尊汝前礼。------《大乘庄严经论》十一品

  有情如果见到佛陀的身相,看到他色身的庄严,就知道是大丈夫。

  548、P、譬如一切法,众缘故生起,见佛亦复然,必假众善业。------《华严经》

  比如世间的法,依靠种种因缘而产生,同样的道理,我们见到佛也是一样,需要凭借各种各样的善业。

  549、R、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世间一切非正量,故真实时无世难。------《入中论》

  在观察胜义实相的时候,世间的量不是正量,如果世间的量可以见到真实,那么圣者宣说胜义法到底为何?所修的圣道又有什么用呢?故将愚者所见立为正量是不合理的。所以,人们现量见到的生灭并不真实。
       如果你承许自己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么圣者所修的圣道又有什么用呢?在宣说真实胜义空性时,世间人再怎么样跟我们辩论,也根本没办法打破我们的观点。就像愚笨的学生再怎么样对有智慧的老师反驳,也没办法获胜一样。虽然在宣说空性时,世间会有人不理解,但这只不过是自己没有深入而已。如果深入,不但自己不会驳斥,反而会趋入佛教团体当中,最终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而弘扬正法。

  550、P、譬如日月游虚空,照临一切不分别,世尊周行于法界,教化众生无动念。------《华严经》

  就像世间的日月周游在虚空当中,照临整个万物,但是不会有分别。太阳、月亮不可能有分别,世尊也一样,住行于法界的所化众生面前,但他不会有任何的分别念。所以佛陀他特别善巧度化这些众生,而且能完全了知众生的根基,应机施教。

上一篇:囤教证(451-500)

下一篇:囤教证(551-60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