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40课1-10
第四十课:大佛子吉美多吉尊前
(一)信仰佛教的目的
无论我们平时行持的善法是身做礼拜还是口诵咒语,是闻思还是实修,都时时不能离开三殊胜法,即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之清净发心、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之清净正行,以及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之清净回向。即便你今天的修行时间非常短暂,或者认为自己的修行有多么渺小,都要时时铭记一点:三殊胜法是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言:“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三殊胜法,此乃解脱三要。”相信在座的弟子都已经将三殊胜法铭记于心,并在修学过程中如是造行。
我们平常无论从事何种善行,目的都是为了成办解脱,但有时候仅凭这一点还有些不够。因为如果仅仅是为了通过行持这一系列善法,能在死后去往西方极乐世界,就会在修学过程中令修行仅仅是修行,而忘记去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产生修行不圆满的过失。因此,我们从今天开始就应该如是思维:无论今天所修学的是什么法,目的都是为了令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这就是我们当前信仰佛教的全部。
记得往昔我在汉地见到一位居士,他说自己平常也研究一些佛教的内容,但说不上对佛法有信心,可是他的妻子对佛法却很有兴趣。他问我:“你们佛教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为了未来能去往某个地方而在今生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值得吗?”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今天讲的是上师教言,提这些有什么意义?有很大的意义。我相信很多人心目中也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还要兼顾修学佛法,甚至有时要将诸多世间琐事搁置一旁而精进修法,这么做是否值得?相信周围也有很多人问你同样的问题“这样做值不值得?”
当时我回复这位居士:“虽然你说自己平时也在研究佛教,但可能你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从某种角度来说,所有信仰佛教者,他们从事每一件善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点都确实一点不假。但你可能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何谓西方极乐世界,而只是将它视为未来去往的某一个地处而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世间人为了暂时快乐尚且愿意付出所有的代价甚至是生命,修行人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而付出一些代价,你说值不值得?”当时他对这个答复心悦诚服。
(二)信仰佛教能令身体健康
我们信仰佛教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死了以后去哪里,而是要从今天就开始努力创造快乐。我们将这样的快乐分为三个时间段:今生、临终和未来。
信仰佛教能为今生带来怎样的快乐?能令我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和事业有成。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说,如今汉地空气、饮食等各种污染层出不穷,产生种种令身体得病之因。但这些污染都是一种外在缘,是否会得病还要讲解因。
如同历代传承祖师以及经文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今我们遇到各种令身体感受不舒适的事,都来自于前世的因。若非如此,为何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呼吸同一种空气,吃同一样的饭,有些会患上疾病,有些不会?虽然这些污染的缘有一定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来自于因,也就是自己宿世所造的业。
这是非常客观的道理。如果仅仅站在外缘的立场中,既然是一样的条件,就应该所有人都生病,而不是有些人生病,有些人不生病。从这个角度当中就能清楚地知道,一切都来自于前世的因。正是由于前世所造的一切恶业而导致了今生的不愉快以及身体患有疾病等一系列现象。因此若想令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就必须要消尽宿世一切恶业。
消尽宿世恶业有二种方式:一是成熟果实;另一个是依靠善行来消尽无始以来的一切恶业。一方面,若能将一切恶缘转为善缘,比如身患疾病时能想到“愿我能代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感受病痛,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能享受一切快乐”,这种将恶缘转为善用的清净发心,可以当你在遭受痛苦时消尽前世所造的一切业。另一方面就是平常通过积资净障的善行来清净自己的业障、积累自己的资粮,也同样可以创造今生更美好的快乐。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要从事善法。我相信无论是否具有信仰,希望自己身体健康是每个人的愿望。一个即便对佛教完全没有信仰者,希望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是绝对的。虽然他们心目中有这方面的愿望,但实际行持过程中却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最终很难得到这样的结果。因此,正如我们以上所言,信仰佛教为身体健康创造很多健康因素。
(三) 信仰佛教能令家庭和睦一
第二、能令家庭和睦。
我相信在座很多人都有亲身体会,最初成办家庭的目的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快乐,但由于众生业障沉重的缘故,形成家庭后,还是会产生诸多烦恼。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我执太强的缘故,用世间语言来说,是一种特权意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感太强,希望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点,别人都围着自己转才高兴。这种特权意识不需要任何人赐予,做父母的不需要儿女赐予,做儿女的也不需要父母树立,它是我们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而自己给自己封的头衔,认为一切都要随顺自己的心意。
很多家庭或者身边的亲朋好友,平常内心烦恼的就是一切不随顺自己的心愿。比如我希望今天你说这句话,但你说的是另外一句,因此内心很不高兴;今天我希望你这么做,但你却那样做,无论结果好坏,我都不高兴。希望一切都以自己为主,别人都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可能吗?当然不可能。作为家人,暂时可以随顺你,但天天都听你的,恐怕并不现实,因为毕竟两个人就会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从性格的角度来说,虽然你在寻找伴侣过程中,寻找的是性格相同的人,但相同并非完全一致,难免会产生对立的现象,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由于世人并不都是这么思维,觉得无论怎样,对方都必须要顺从自己的意愿,若要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就很不高兴,甚至还会说:“你不符合我的条件,咱们两个过不下去了。”有时我也会问居士们,真是如此,为什么你提前不看好?
比如平常在寻找导师时要寻找一位在具德为本的前提下还能具缘的导师,但即便如此,我们的心目中也不会时时觉得这位导师十全十美,因此平常还是需要用净观对治烦恼。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真正的导师,由于我们眼根不净、业障沉重的缘故,实际上还是如同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觉得释迦牟尼佛是个欺骗者一般,无法时时刻刻觉得导师完美无瑕,此时还是需要将一切过失揽在自己身上,以净观来对治,消尽一切烦恼。面对导师都是如此,又怎么能要求世间人做到十全十美?
现前很多人可能在前面被冲昏头的缘故,觉得对方一切都符合自己的想象,但组成家庭以后,又觉得对方还是不够符合自己的条件。既然如此,前面你干嘛去了?所以,这些都源于自己的的业障。我也告诉很多年轻人,在成办家庭前,你真的需要考虑好,因为世间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我们在讲解轮回过患时说过,轮回好比公共厕所,它决定没有一丝一毫真正的香味,因为它是拉屎撒尿的地方,有的只是难闻的臭味,毕竟它是厕所。因此要在轮回中去寻找一个完美的人是永远找不到的,尤其你本身就是带有污点的人,看见的任何外境也决定不会有多清净。
所以,在成办家庭前必须要想明白一点,首先当然要与对方投缘,但对方决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若是要真正成立一个家庭,就必须要包容对方一系列的缺点,这一点必须要想清楚。对方也是一样。若是两者都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相信彼此就会白头偕老;若要没有认清这个前提,就可能会由于特权意识,自我感太强的缘故,认为对方不好,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条件,并且最终产生令人遗憾的结局。这个时代这样的显现比比皆是,这一切来都源于自我感太强的缘故。
所谓的“自我感”就是业障沉重的我执,也是漂泊轮回的根源。正是因为有了“我”才会有“他”,而他和我是相对性的,所以他对我好,我会产生贪心;他对我不好,我会起嗔恨心;他对我没有好与坏,就是痴心。贪嗔痴正是漂泊轮回的根源,是起现八万四千种烦恼的根源。也就是说,贪嗔痴三毒根源就是我执,而我执正是漂泊轮回的根源,因此作为信仰佛教者,时时都要关注它。
通过我们平常的修行,可以逐渐减轻我执,即便有时还会产生我执,也可以予以对治,这就是修行者的功德。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个真正修行者,并不在于今生口中念诵过多少遍心咒、经文,一生中从事过多少件善事等等,因为这些都称之为方便法,这么做目的就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要时时观察自己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内心有多少改变?是否以佛教为本?要时时拿着镜子反观自心。当看见自己过失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消尽。做到这点,是修行者的本职。
很多人认为修行,就只在某位导师面前得到一门传承后,回去自己修行。要记住,无论你行持怎样的善法,都只能称之为达到目的的工具,而目的就是一个,就是调伏好自己的内心。因此,懂得从根本上用功,则意义非常广大。
(四) 信仰佛教能令家庭和睦二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他时时都会关注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在自他产生矛盾时,知道一切都是源于自己内心不清净的缘故才会对他人有那么多的要求。尤其当烦恼产生时,他知道一切都是虚幻,既然如此,又何必对虚幻如此执著?这样一来,与家人和金刚道友之间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这就是一个修行者的标准。所以,信仰佛教,如理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家庭和睦,道友之间和谐相处,这也是修行者的标准。
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相信在座弟子都已经从事过很多善行,但试问自己内心改变多少?有些人觉得,虽然自己内心没有多少改变,但善事做得还是比较多的。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说你行持的这些善法恐怕没有丝毫之功德。可能你会有所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否定?”我敢这么否定,就是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依据。
往昔阿底峡尊者的侍者洛钦仁青荣波,某天给尊者送早餐时发现尊者非常不高兴,甚至还在不停叹气。于是洛钦仁青荣波问阿底峡尊者为何如此?阿底峡尊者说,他今天早上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他在印度一位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因为修行不如法,一切均变成小乘教法。
我想,有很多弟子和洛钦仁青荣波一样,感到阿底峡尊者的这句话有点不可思议,觉得应该不可能。因为这位弟子所依止的导师是阿底峡尊者,乃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是那个时代属一属二的高僧大德;而这位弟子所修的法是无上瑜伽部,是密法最高的法,为何他的修行就变成小乘教法了?
阿底峡尊者说:“一切都取决于他自己的修学方法。若要是更糟糕一些,即便依止的是我,修学的是无上瑜伽部,仍旧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他还算是幸运的。”要记住,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而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也就是说,修法若不如理如法,仅凭修法的形象,反而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我们平常不能把这些道理当故事听,而是要把这一系列教言当做改变自己的内心、对治自己的烦恼等一系列方便法去听闻,并且依教奉行。
(五) 信仰佛教能令家庭和睦三
我相信你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绝不会是仅仅为了旅游,走马观花一般四处看看即可,比如“听说高原的佛教气氛很浓,尤其是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如今发展得不错、人数也很多。过来看看”;或者“这样的地方,世上很少见的,因此特地上高原来看看”等等。我相信你们的目的不仅仅于此,而是因为心中对佛法有一定的兴趣,才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否则,汉地哪个地方没有美丽的风景呢?同样是夏天,很多人都会去海边游泳玩耍,那可比来高原忍受恶劣的气候条件好多了吧?既然你们都是为了佛教而来,就必须要将刚刚所讲解的道理铭记于心:修行佛法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而不仅仅是走一个过程。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你所修的法,若不能起到对治内心的作用,无法在现实生活当中时时做到和谐,即便做出一些修行的形象,也无助于成办解脱。也就是说,即便你说自己在哪个地方闭关过三个月;在哪一个地方跟随导师修行过多长时间;或者每天从起床直到睡觉,要念诵多少遍《阿弥陀经》、《地藏经》、《楞严经》、《华严经》以及诸多忏悔文、《无垢忏悔续》、百字明甚至各种咒语仪轨等等,这一系列都只能称之为方便法,我们还是要反问自心,通过这一系列方便,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
我们说过,佛教是非常客观的,修学佛法就要问问你的内心改变多少。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家里有多少和谐?如果你还是如同往昔一般,性格没有丝毫之改变,家里大大小小的战争永远没有停歇,面对金刚道友以及其他修行者,脾气依然非常倔强,不会提起清净观,就只能说明即便你从事过不少善行,但对你来说,却没有起到一点点作用。
要记住,你并没有两颗心:轮回心和涅槃心。也就是说,你有一颗平常从事善行的涅槃心,还有一颗不愿改变的轮回心是不现实的。若是如此,即便涅槃心可以成佛,你的轮回心却永远在轮回中感受痛苦,还不是同样一个结果吗?若从事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这颗轮回心,但它却没有任何改变,意义又在何处?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信仰佛教者,因此时时都要在父母、儿女、同事、亲戚朋友以及道友面前装出一些清净之相,别人可能都会觉得你是一个大善人。但现前你已经知道这些道理,就要记住,这些善行都是一个过程、一个工具,目的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比如你从汉地来到高原,先是坐飞机、坐火车到达成都,然后再坐汽车上来,这些都叫做工具。当你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不需要再背着这些工具。你看见有谁在这里扛着汽车走路么?没有,因为这些都只是工具,是一系列的方便法。至于这些工具能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就看看你现前到达了什么地方。如果你走了几天还在原地打转,就说明你的车子可能不好,尤其司机更是糟糕。如果认为自己的车子应该不错,就问问自己从成都出发,行进了几公里,距离亚青还有多少公里?要以这个作为标准,而不是认为只要轮胎在动就说明自己一定是距离目的越来越近,这可不一定。希望在座每一位修行者都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
(六) 信仰佛教能令家庭和睦四
有很多修行者问:“出家好不好?”非常好。因为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说,出家就意味着卸下了很多世间包袱,可以将身心完全投入修法当中,所以相对而言是比较自在的。作为在家居士,即便你想在高原地方多待一段时间,也不得不顾虑到家人的情绪,你的另一半会怎么想?若一意孤行,就可能会由此产生很多烦恼,毕竟你现前的身份是在家居士。
我也时时告诫弟子,平常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理性一点,不要太过感性。虽然一时间觉得这里很好,自己计划怎么做等等,但也要记住,在你肩上世间包袱卸下来以前,你需要考虑得周全一些,不要因你自己短暂的感性行为而在未来导致很多的烦恼,这是不是值得的。
总的来说,我们要时时反问自己的内心,与周围的人相处,能有几分和谐?因为外在一切形象与自己的内心能否和谐,取决于自己的心有多么清净。我们说过,上至西方极乐世界、下至三恶趣,都来自于内心是否清净之上。一旦自己的内心清净,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当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内心若不清净,无论你身处的地方有多么清净,内心仍旧是被烦恼所束缚。因此,快乐和谐与否在于内心是否清净,而修行者由于时时调伏内心的缘故,家庭就会越来越和谐。
前段时间有很多居士过来见我,其中有两个是一对夫妻。我就问他们,平时是否有在修学佛法?他们说平常他们都在参加五明佛学院的学习小组,学习各种教理,也在按照亚青寺的法规修学上师瑜伽等各种修法。我问他们:“你们夫妻间的和谐较往昔是否有所增上?若相处还是与往昔一般有诸多烦恼的话,恐怕你们的修行并没有真正在根本上用功,只是走一个形式而已,这样的修行可没有丝毫之利益。”
我们复次讲解,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某个据点之上,而在清净心之中。内心何时清净,西方极乐世界无需任何建筑师的规划,清净庄严的宫殿即可显现在你的面前;倘若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扰,我执烦恼沉重,所见到的就是不清净之相,因此,贤劣一切显现都源于自心。要记住,佛、刹土、解脱不在某一个据点,而在清净心之中。
以上讲解的是第二、家庭和睦。
(七) 信仰佛教能令事业有成一
第三、事业有成。
很多在家居士,无论现在是在读书还是已经踏入社会,都希望能够事业有成,开创一番自己的天地。但要记住一点:仅凭你现在的努力和经验,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恐怕有时并不现实。
如今世上有谁不在打拼?人人都在没早没晚地为此努力,最终却非人人都能取得理想的结果。论努力,也许你比谁都努力;论经验,从小到大你都在为此努力,经验也并不缺乏,但为何劳其一生也无法打造出自己的事业?主要原因就在于福报。如果没有福报,仅凭自己的努力是无法打造出一番天地的。
周围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比如有些人第一次创业就一帆风顺,短时间内就能做到风生水起。在此之前,他什么条件都不具备,既没有很高的智慧,也没有充足的创业经验,结果却是意想不到地顺利,他想要风就有风,想要雨就有雨。但随着他经营智慧越来越高,经验越来越丰富时,事业却开始走下坡路。
与前期相比,后期的他甚至比以前更精进努力,并且在没有懈怠的前提下,智慧与经验也更丰富,但为什么事业还是会走下坡路?按照我们平常的思维,前面一切条件都不成熟的时候都能一帆风顺,现前条件更为成熟,事业应该越来越好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客观现实。
原因就在于有一个无形的力量一直左右着他,就是福报,世间人称之为运气。若非如此,在具有了智慧与经验后,事业应该不断增上才对,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这也充分地说明除了智慧和经验之外,我们还会被“运气”这个无形的力量所左右。
但“运气”是什么,世间没有一个人能解释清楚,只有我们佛教可以清晰地解释,它就是福报。宿世所造的业会在今生产生种种的果。前世造恶太多,今生可能什么都不顺,但前世如果造下善因,今生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利。后者就是所谓的福报。
正如经文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预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会决定后面的结果。试想如今有谁不在打拼?但有时很努力的人,最终得到的结果却很糟糕,而不怎么努力的人,结果却还不错,这与我们平常的思维不一致,甚至恰恰相反,这就是福报。
(八) 信仰佛教能令事业有成二
以上所举的例子中,为什么有些人一开始非常顺利,后面就非常糟糕?因为前面的他有一定的福报,所以在开创自己事业的过程中能一帆风顺,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在事业顺利起步与发展过程中继续积累福报。也就是说,他可能有一杯茶的福报,里面有三口水的容量,在创造事业过程中,遇到痛苦即感到口渴的时候喝了一口,享受了一口的快乐,消灭了这个痛苦,而此时杯中已经少了一口水。当他第二次又感到痛苦口渴时,继续喝第二口,同样能解渴继续感受快乐,但杯中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水。这时候他最蠢的地方就是:光喝水而不往里面加水。因此,当三口水喝完以后,第四次再口渴时,就没水可喝,也就不得不走下坡路。
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快乐都来自于宿世的善业,享受过程中,更需要去积累福报,从事更多善法。也就是说,在喝水的同时,还要不停地往杯里加水,这样一来,一杯水永远喝不完。我们不能像前者般,只喝水而不加水。若是如此,当这杯水喝完以后,才想到要去寻找水,就太晚了。
很多人到了这个时候,会想到去找活佛、堪布、法师打卦,甚至见到街头摆摊算命的老人也会跑过去问一下:“我该怎么办?”但我相信,即便你从那一天开始从事善法,但由于杯中滴水不剩的缘故,虽然从事善法有功德,但想要迅速恢复往昔的福报,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我们还没有走下坡的时候,就要积累福报,不仅不要让杯中的水减少,还要让它越来越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一系列善法,目的都是为了令自己的事业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尤其想成办大事业的人,若没有福报,恐怕什么都办不了。全世界没有一个不努力的人,但真正能打下一番天地,开创事业的也仅仅就几个而已,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还因为他们有福报!
所以从现实的角度当中来说,无论是想获得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还是事业有成,都离不开从事善法。至于现前自己有多少改变,就要时时要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而不要仅仅想到自己做了多少件善事。
尤其在从事善法之前,应该要记住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着去行善修法、诵经持咒,而是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行善修法,诵经持咒的功德和利益在于何处等道理必须通达,如是行持,则修行会日益增上不堕落,成办今生快乐即在眼前。
(九) 修行佛法能令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一
第二、临终自在。
无论我们现前拥有的是多是少,相对而言,还是会感到非常快乐。世间人喜欢与比自己条件更好的人去攀比,恐怕都会觉得自己很贫穷并感到闷闷不乐。若是如此,我想你的内心一辈子都不会安静的时候。即便现前有吃有穿,你还是会觉得自己是这世上最穷的人。但这时候你不妨想一想其他的人。
再繁华的城市也会有很多乞丐,暂且不论身外之物,同样是拥有身口意三门的这个身体,我们可以站着走,而有些乞丐一辈子都只能天天爬着走。若是拖着这样的身躯,我们的感受会有多么糟糕?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现前是非常幸运的,尤其很多汉族人的物质条件已经非常优越了,想吃就吃,想穿就穿,一切物质条件相对已经非常圆满。
我也曾和身边的汉族弟子说:“幸亏你们生长在汉地,有这么好的福报;如果你是真正的藏族人,恐怕早饿死了。”因为以前我在讲法期间,天天都有很多弟子过来问:“上师,什么时候休息?因为我身边的钱已经不够了,我想去县城取一笔钱。”过两天又过来说:“上师,我身边的钱又不够了,我还得去取钱。”我说:“你们真是多闻天王啊!否则谁受得了这样的。”
所以,从物质条件的角度来说,我们真的已经非常不错了。但这个不错的生活能延续多长时间,谁都不知道。我们天天都在说,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今天我们在世上,但谁都不知道自己明天是否还是会在世上;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明天是否依然属于自己,谁都不知道。无常就是这么恐怖,他可能会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到我们的身边。
这两天大家都常常看到有很多尸体被送到亚青寺,他们来自于各个地方。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虽然我们觉得眼前的一切都非常好,但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彼时一切都结束了。因此,我们要时时观想无常,不能有一点点懈怠。
当无常降临时,自己是否能了脱生死,取决于内心调伏得如何。正如我们以上所讲解般,我们今生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今生快乐、临终自在,但他们并不需要有两种法去成办。需要为了今生快乐修这个法,临终自在修那个法么?不需要,只需要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前面所传讲的一系列教法,目的都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三点。当然,从理解上必须要细致、广大一些。
临终时,谁也无法帮助我们,唯一能帮自己的,就是生前所修的法。现前不妨扪心自问,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虽然从事过一些善行,但它对改变自己内心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要记住,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当我们真正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除我们的修行外,一切都对我们起不了丝毫作用。
所以,不要寄希望为未来才去修法,无常什么时候到来,谁都不知道,可能是今天,可能是明天,也有可能是下个月或明年。如果一定要给出准确的时间,我想再过五十年,在座的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都不会在这世上了,这是特定的事。即便我们的内心有多少个不愿意,都不得不走,因为那时不是自己说了算。
环顾我们身边去世的亲人,当无常真正降临到他们身边时,即便现代科技有多么发达,医学技术有多么先进,看病的医生在国内外有多么出名,用的药物品种有多么丰富,都起不到任何作用,最终都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再过五十年,在座所有人都会变成一堆骨灰,这是特定的事。
(十) 修行佛法能令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二
很多人都觉得,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有生必有死的道理,自己早已经知道了,一点都不稀奇。是的,当你口中说出这句的话的时候,一点都不困难,但当你真正面对时,恐怕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口中轻轻松松说出这句话时,内心并不会想到自己真的会死,这只是你的一句口头禅而已。当你真正面对死亡时,就不会是这种轻松的感觉。
有次我在成都时,有一位居士告诉我,她丈夫的妹妹前两天刚去世,想为她做超度。我问她,她的亲人是怎么去世的。这位居士说,她的这个亲人年龄还很小,从小到大身体也基本算是健康,前段时间觉得身体不舒适。我们都知道,如今在汉地,大家都谈癌色变,一听到相关的名称或身上出现一点类似的感觉,都会不自觉往这方面去想。有些胆小的人,即便身上有些不舒服,也不敢去医院检查。尤其是物质条件优越的人,更担心会发生自己最不想发生的事情。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我们对死亡有多么恐惧。
这位居士说,她的这位亲人也是如此。感到身体不太舒服时,家人都劝她去医院做一下检查。如果不是很重的病,就及时治疗,早日恢复健康。但最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医院检查的结论是晚期癌症。我们都知道,一般人听说自己身上有个肿瘤已经吓得半死,若听到的是癌症晚期,基本就浑身瘫软,没有呼吸了。所以,她前面是站着进去,当听到医生的这句结论时,就基本上躺在床上再也没起来过,八天后就去世了。
我们知道,癌症没有特效药,现代科学还无法治愈癌症,只能帮助延缓寿命。当然,癌症康复的奇迹也有不少,比如吃药的同时配合诵经修行,改变情绪,最终获得康复的奇迹也不是没有。但一个人从知道自己罹患癌症八天后就去世,除了她的病情严重之外,太过恐惧的情绪也是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之一。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自己身上没有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都会觉得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有生必有死是再正常不过的道理。可是一旦无常真正降临到自己身边,恐怕你的口中再也无法说出这些话,而是不停地怨天尤人。这也充分地说明,前面那份笃定洞世的感觉只是一种自我欺骗。我想,在座所有人都是如此,当我们真正面对无常的时候,都会非常脆弱,并且脆弱到极顶,无法用任何词句来描述我们的脆弱感。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面对死亡不仅不会脆弱,反而视为一种喜悦的大胆之人。据说往昔有一位汉地的皇帝问,在雪域高地谁的胆子最大?有一个大臣回复说,密勒日巴尊者的胆子是最大的,因为他不怕死,所以他的胆子是最大的。我想,这也是非常客观的事实,世上何人不怕死?很多人都说自己不怕死,但死亡真正来到你面前时,你真的做不到不怕死。
记得以前有一天早上,在我们从经堂听上师讲课回来的路上,看见有一个尼姑一头扎进了河里。在此之前就听说她因为种种压力,心情一直不好,但没想到她居然一下子就跳河了。那时候的河比现在的河大得多了,她直接跳入河中,充分地说明了她真不怕死,否则谁敢这么跳呢?当时我们距离她非常远,看到岸上很多人跑来跑去想把她捞上来。据这些人说,当她跳入河中的时候,可能确实不怕死,但后来却也在不停挥手喊救命。
这也充分地说明,没有真正遇到死亡的时候,都觉得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再感受痛苦应该是非常有效,也非常快乐的事。但恰恰相反,死亡非常痛苦,即便是一个心里有障碍的人,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也会心生懊悔而贪生怕死,那我们现前所谓的“不怕死”不就是完全在自欺欺人么?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