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4卷40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3-14

  民俗学-楞严4卷40上笔记

  卷四

  14、6如来藏性,显现不空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14、6、1一问忽生,山河大地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40场上部

  1、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富楼那尊者在大众当中先站起来,然后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而恭敬的白佛陀言。也可以说我们进入到佛陀时代的一种场合,比如说我们也在佛陀眷属当中,我们也在听《楞严经》,那个时候富楼那尊者站起来,向佛陀顶礼,这样的承白,是这样说的。

  富楼那尊者,富楼那尊者他是弥多罗尼的儿子。弥陀罗尼的意思就是慈行,慈悲的行为,慈行的意思。慈行的这个儿子他叫富楼那,富楼那实际上是满愿子,为什么叫满愿呢?当时富楼那没有降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很想求子,好像在江边祈祷梵天,后来满了他的愿,所以也叫做满愿。

  富楼那尊者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也就是最厉害的:说法第一。不管是到哪里,他讲经说法是非常了知众生的根基,只要他讲的话,每个众生都非常欢喜。

  2、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为什么叫大威德呢?一方面佛陀的这个色身,就是身体的话与众不同的,相好圆满,有威德力,更重要的是佛陀智慧的威力和智慧的功德是无与伦比的。

  佛陀智慧的威德的的确确是很难想象的,他这样的大威德尊者,善为众生演说如来第一义谛。佛陀是特别的善巧,为众生宣说什么呢?最殊胜的、最究竟的、胜义谛的法门。

  3、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佛陀经常给别人推荐或者说是推说,我是说法当中第一。佛陀经常在不同场合当中,将我评为说法第一。

  为什么佛陀在不同场合当中评价为他是“说法第一”?主要他有特别甚深的智慧,还有他了知众生千变万化的根基。这样的话,应机施教,他对这方面非常善巧精通的。

  4、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

  佛陀虽然在不同场合当中赞叹我是说法第一,但是今天佛陀讲这个《楞严经》为主的大乘的、甚深的、微妙的、广大的这些法音的时候,我都开始懵了,听不懂了,基本上是没啥感觉,对它的内容一无所知,这样的感觉。

  他讲了一个比喻,就像一个听不到声音的一个聋子,去听一百步以外的地方有一个蚊子的嗡嗡嗡声音。

  5、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我们看到蚊子,最多是前面的一两米之间能看得到蚊子,一百步以外如果有一个蚊子的话,我们肉眼一般是看不见的,我们连看都看不见,听的话就更不用说了。

  6、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佛陀很慈悲的,虽然他讲得特别的明了、清晰、易懂,想让我们这些众生遣除相续当中的各种疑惑和烦恼。但是到目前为止的话,都没有得到它的究竟意义,这些意义很难懂。我们还是有怀疑,到目前为止的话,意义没有究竟,疑惑也没有遣除,现在还是很麻烦的。

  7、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我们知道你最得力的弟子阿难尊者,像这些人的话,虽然是有所开悟,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一些习性,串习的漏法断除,漏法没有断除。

  阿难可能是一个初果或者说是初步的一个开悟、通达,虽有开悟的,但是他因为习气没有断,所以可能也不懂。这里的“习漏未断”,像阿难他们的话,所知障是比较轻的,但是烦恼是比较重的。

  8、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

  而我等——富楼那尊者他那个时候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我们这些已经登上了无漏的圣者阿罗汉果位,而且把世间所有的有漏全部都已经灭尽了。

  我们的话,习气已经断了,阿罗汉按理来讲,他是烦恼障已经断除了,所知障没有断。所知障的话,从我们自宗来讲,第八地以后,就真实断了。

  9、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然而今天听到如来这个说法的时候,还是觉得对法义有怀疑。

  他们作为一些小乘行人,毕竟是有特别严重的执着。这样一来,听这么甚深的、光明的、无为法的意义,确实一下子就很难接受,这样的。

  “疑”指的是对新的教义产生疑惑。“悔”的话,以前对经义不懂,所以有一点后悔。或者是新的怀疑和旧的疑惑,后悔、悔心。

  10、下面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如来藏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关于四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这次讲的核心内容。

  11、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富楼那尊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是世间的一切种种,比如说六根、六境、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都是如来藏,因为如来藏具有自性清净、光明、本然的这种本性,如来藏的本体就是常有的、不变的、无动摇的,这么一个无为法的本性,那为什么忽然产生的外面的山也好,河也好,大地也好,包括有情世界的种种,像山河大地,器世界的各种成住坏空的现象;有情世界的话,众生的生老死病等等,这些,为什么是有这样的相?

  因为如来藏的本体是没有相嘛,那为什么忽然产生有为的相?而且这些是次第的慢慢慢慢转移,不断的变化,最后又开始周而复始的产生?

  为什么产生形形色色的种种现象,为什么产生?又为什么是次第的生生灭灭、灭灭生生一直不断的展现在这个世界上?

  这是富楼那尊者对佛陀问的第一个事情。如果一切蕴界处都是如来藏的自性,那如来藏的自性是常有的,为什么说突然产生种种显相?然后这些种种显相的话,一直是不断周而复始?

  12、所谓的如来藏,就是众生相续当中有一个光明无为的自性,这个是如来藏,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德相”,这样的时候,好像每一个众生他自己有自己的一种东西一样的,有一种私有财产一样的,带着口袋一样的一种如来藏。但实际上所谓的如来藏,我们语言上只有这样表达,但实际上是诸法的这种自相,比如五蕴的本性是如来藏,然后六处的本性是如来藏,在如来藏的光明境界当中,都是不可言说的。不仅是我们有情世界内在的心,而且器世界的,包括我们讲五蕴的时候,像色法、声音,这些按理来讲都是外境的法,但是外境的有些法也是无情法,这些无情法的本体也是跟如来藏无离无合的。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34场中部

  佛说万法由心生,心生万法,万法还归唯心,这就是这个总的道理。所以世界、众生、业果这三个不停的终而复始、始而又终,相续不断。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死了再生,生了再死,就这么循环的,这都是佛说的。

  今天佛把它好像是都重头来了,重头来了就是另一个说法了,说世界、众生、业果这些都是如来藏性。

  他起生两种疑惑:

  既然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都是无为,那山河大地这一切有相法是无情的界,那怎么把它变成有情的界呢?这是他疑惑。这是第一个问号,对万法的生起产生疑惑。一个是有情世界,这山河大地是无情世界,佛跟阿难这一说混为一体,全是如来藏性,他不理解了。

  一切众生所造的业都是如来藏性,既是如来藏性,为什么要造业轮回呢?这是第二个问号。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3卷39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