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涤华禅师《心经感》小结 (2019-08-27 11:19:07 记录于后半生点滴的新浪博客)
1、缘起
第三轮看经论需要《心经》的释本精读,选择了涤华禅师《心经感》,一是基于对涤华禅师证悟无上菩提的高度信任,二是基于对上师已生成不退转的信心。
无需深思,即列入第三轮看经论计划,并得以实施。
2、法本
为般若禅林官网下载涤华禅师《心经感·般若觉合刊》2015第八次印刷版,其中的心经感部分.
3、道上会------骨鲠在喉而张口无语
读了几遍《心经感》,都是那种禅堂解七的感受,惊闻“道一声”,虽香板当头,但骨鲠在喉而张口无语,不得不挨两香板。
师自序曰:夫《心经》者,真心大道也;真心,无遍、无不遍;大道,无到、无不到;所谓在无无之中,真心明也,大道见也。
然而明无明相、见无见执,在无相无执中,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故名为大觉;大觉者,觉三世非三世、亦非非三世;觉十方非十方、亦非非十方;在非非中,觉性圆已,道心成矣;亦无圆成相,是名为如来。
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气宇轩昂, 荡人心腑,只有证悟般若大智之师,才能如是说。
终言,若问:此注与他注,有异处很多:如…..如….如….等等。便答:彼解枝叶也,此解果实也。
一语踏千诤,只有证悟大自在之师,才能如是说。
我一个渺小的凡夫,道不得师这等大证量之金刚语,我肯定说不得,出口即是大妄语。
4、道上会-----似曾相识而佛境略同
浏览《心经感》,高深莫测,晦涩难解,但又似曾相识,好象禅宗祖师都这么说过,真谓英雄所见略同,涤华禅师必是已抵达佛境、印证佛法不虚之禅宗师团队中的一员。
虚云禅师说,五阴照空,即脱生死,不复轮回。如何照呢?照是觉照,用智慧观照五阴,照得明明白白的,就见五蕴皆空了。
师曰:五蕴不空者,生死不空也;生死不空者,即生死不能了也;五蕴空时,生死亦空也;生死空者,是不生不死也。照见者,而不是眼见也,亦非非眼;以回光反照,照明自心“空”。空五蕴者,真心、本性、与灵识、妙觉中,没有五蕴想相;没五蕴想相者,见如无见、闻如未闻、识无识相、觉无其欲;无欲之时,为五蕴皆空也。
点点处处、句句道义,这个不可思议的禅宗师团队,个个都开示着类似的法义,接引后学参、参、参。
我一个渺小的众生,估计这一世,在道上都会不得师了,但我乐意欣赏雪峰之美,太阳之光。
5、上等禅和子
一等禅和子轻飘飘,二等禅和子一大包,三等禅和子一担挑。
师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轻飘飘的一等禅和子,而且师已证悟得道,应当是更高层的上等禅和子。
轻飘飘的禅和子,直心即道场,师心到哪,《心经感》就说到哪,自在大气,无拘无束,潇洒不羁,师乃“很禅宗味”的大师耶。
阅读师之《心经感》,也应效仿师之“轻飘飘”,若读成“一大包”、“一担挑”,甚至“一车拖”,绝非师传之佛义耶。
师留偈言:本心着无相,处处自在天。本来本无本来相,无相本来是法王。
师还曰:真心无妄,本性无相,妙识湛洁。无相、无妄证菩提。
西施捧心,东施效颦。师传无相法门,我就以“无相”心,使劲“参”《心经感》。
懂了即满心欢喜,不懂就狐疑师见;生疑处,可能是我错,也可能是师错;别人都这么说,师却那么说,基本上就是师说得不对头;情绪顺畅时,读师义,觉得师很了不起,肯定说得全对;情绪犯堵时,来回扫描文句,师都说得啥道理,不应该是这么回事;嫌师手书繁体字不顺眼,那就改成简化字;嫌师标点断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就重新设置;以自己的分别念,折腾出另一种相的《心经感》,还评头论足。哈!哈!哈!我好似“很禅宗味”的后学耶。
我对师已生成不退转的信心,任何相也不能摧毁。只要我直心如来真实义,就未“辜负老僧唇干而舌苦至诚之言”。
6、闲茬------《心经》唐玄奘译本之梵文蓝本
以我幼儿园极别的知见,对师院士级别的证悟,在“道”上是“会”不出 “一声”了,但可以与师谈话闲茬。
师以唐玄奘译本《心经》为原经开释,该译本首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从字面上去即可理解为,《心经》是佛在直接给舍利子说法的故事情节,师也是如此开释。
“观自在菩萨”,师认为在此解释成“观+自在+菩萨”,适合本《经》之义也,为纯、为净也,为妥、为当也。而解释成“观音菩萨”,冠于全《经》之首者,弗可宜也。
这见解,与我对《心经》最初的理解颇相彷。我虽很皮厚,也不敢大言不惭地说一句“英雄所见略同”,因为那是我望文生义+不知道“观自在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别名+不知道“舍利子”是个人名,而闹出的笑话。
在读了堪布宣讲《心经》的广译本之后,搞清楚了,《心经》是观音菩萨给舍利弗上课,后被佛印许的故事情节。我认可这种观点。
同时,我也不认为师的开释有错。
是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故意讨好两师吗?不是,这不符合“很禅宗味的后学”之个性。
我认为问题出在《心经》唐玄奘译本之梵文蓝本上。唐僧的梵文蓝本是观音菩萨给的,观音菩萨故意给了略本,就是要让人产生“佛在直接给舍利子说法的故事情节”的理解。按广本,观音菩萨给舍利弗上的课已经被佛认可,因此,观音菩萨故意给了略本,不存在“假传佛义”“傍大款”的邪见,这是观音菩萨自谦而为,在这部伟大的经里,隐瞒了自己的功德,把应获的功德都供养了佛陀。同时,由佛直接宣讲的形式,更增加了《心经》的威力和加持力。
还有一种可能,第一次,佛直接给舍利子说了《心经》,而舍利子没听懂。佛当然了知舍利子的认知能力,否则也不会只说了两百来字的略略空性;须菩提懂空性,故佛给须菩提讲了长长的《金刚经》。
略略说的空性还是使舍利子云里雾里,在一次法会期间,舍利子又向观音菩萨提出如何修行空性的问题。观音菩萨当然有过佛口耳传承的空性法,于是给舍利弗上《心经》课,此堂课后被佛印许。
在佛经集结时,两次传法都被记录,第一次被后人称为“略本”,即“佛直接给舍利子说法”;第二次被后人称为“广本”,即“观音菩萨给舍利弗上课,后被佛印许”;广本与略本相比,法义相同,结构基本相同,文字上有点“啰嗦”,那是因为观音菩萨传法,语言上多多少少带点自己的习惯。
观音菩萨,乃顶级大菩萨的境界,肯定给唐僧的是“略本”,不可能把自已说的“广本”给唐僧。
因此,“《心经》是佛在直接给舍利子说法的故事情节”,或“《心经》是观音菩萨给舍利弗上课,后被佛印许的故事情节”,都对。
师乃禅宗大师,清净无染之直心,如闻我戏言,必喝曰:莫打闲茬,勿究佛说、菩萨说,只应直奔无异之《心经》真实义。
当头棒喝,老实先“参”师之感悟义,“参”+“深参”+“使劲参”+“时时参”+。。。。。。止于明心见性大悟之机。也许这一世也撞不上这一机,梦想还是要有的嘛。
7、师之“真心”义
7、1真心无妄归觉地,本性无我证菩提。
7、2究竟涅槃者,是《心经》中至要之真体之妙心也,是悟也,证也,彻也,成也;究竟涅槃者,是如来之实体也;究竟涅槃者,是佛真心也。
所谓《心经》者,是无上之般若也;其《心经》是宝中之宝也,不可不深读而细阅之。
7、3以真心无相为身,以本性清净为体,以灵识智慧为用;其诸境界,圆融而微妙,心净而体安,性慧而秉德,妙识而灵敏,自在而常乐;其寿而无穷,其自性心光明而无比。
7、4所谓“彼岸”二字,是代替之名号;其实彼岸就是虚空,虚空就是彼岸,是故诸天无有不在彼岸之心中;所谓彼岸者,是诸佛如来常住之所之地。
般若,即彼岸之真心也;波罗蜜多者,即诸佛之实体真性也;大觉世尊者,即诸佛如来之大用也。
如来彼岸者,是如来真心、本性、妙识之灵、之所现也;如来彼岸者,是如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一切相之感、之所成也;彼岸者,就是虚空;虚空者,就是彼岸;为何不言虚空者?
是故如来寄此无为之彼岸,行此无我之舟航,而使我等与诸众生,出此爱河,离此贪岸,逃出枷锁爱恋之乡;如来寄此假名,而使我等与诸众生,而有奔逃所归之所;寄此假名,心有望焉,心有归所之处也。
然而到彼岸者,其心亦无处所归;在无处所归之中,无有不是归心之处也;所谓归心之处者,无为、无我、常乐、我净也;常乐我净者,真心融融、本性湛湛、妙识莹莹也。
如来者,自觉、觉他、觉性圆满;此三觉者,如来真心、本性、妙识所成也;成而能用,复能大用者,故名为大觉世尊也;大觉者,醒也,悟也,彻也,明也,证也,得也;得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所得者,亦无所得相,复无非得相,在无所得相与无非得相中,其如来觉,无觉无不觉。
7、5波罗蜜者,1真心、2到彼岸、3虚空也,三者一体之用也。
7、6观者,喻立大圆宝镜之前,当知宝镜之中之人是谁?
其大圆宝镜者,虚空也,佛也,是如来之灵也,是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道也,亦是某某,某觉、真心、觉性之灵也,
大圆宝镜者,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诸相时,是名为自心大圆宝镜也。
般若如觉镜,谁来现谁。
7、7空五蕴者,真心、本性、与灵识、妙觉中,没有五蕴想相;没五蕴想相者,见如无见、闻如未闻、识无识相、觉无其欲;无欲之时,为五蕴皆空也。
7、8不生妄想、是非之心之中,真心融融、妙性湛湛,其心性清净而无为,其名为常乐我净;常乐我净者,而非凡夫幻梦无常之乐可能比也、可能量也;常乐我净者,夫大地、山河、万物、万相,无有不是觉者真心中之灵之用者;用者何?万物、万相、“象”,由觉者转也。
7、9行者真心中,无一切妄、无一切相时,其行者之心而与真空合为一体;一体者,用则齐彰;齐彰者,诸色无有不呈献于行者耳目之前;不用则藏,则藏者,诸色形相无有不藏于行者真心之中;
7、10其真心中寂寂然、湛湛然、兀兀乎、荡荡乎;行者其寂光,清净而微妙、不动而灵敏。其凡夫何能见耶?知耶?觉耶?
7、11真如实相者,非为空也,而是活活泼泼、真心中常乐我净也;
7、12能无贪、无爱、无一切欲、无一切妄想与是非相者,其真心空空空;在空空空中,其真心中,见一切相、闻一切声者,无有不是常乐我净、无有不是微妙,其真心无不庄严而清净;故名为空即是色,亦无空“实”色相。
7、13真心本性、灵觉妙识不灭也;不灭者,本觉智慧不灭也。
7、14本性、灵识妙用,本来具足而圆满,不须再增之义也;不增者,本觉本来智慧与觉性,无不具足,无有不完整者,不须再增也。
7、15不增不减者,本觉真心之灵性也。所谓凡夫不见真心者,遭诸妄识所遮也;妄识者,见五蕴贴五蕴,见六欲贴六欲,妄识无尽也。
7、16真心之道义,灵妙之觉性,清净而湛洁,其大用无方、无穷无竭者,是本觉之灵也。
7、17空中无一切色,以妄而显色也;空中无色者,本觉真心中,无有妄想、诸是非相也;空中无色者,真心本性,空空如也;空空者,无人、我之相也;空空者,无尘劳遮蔽于真心也;空空者,其色身非我也。
7、18其真心无有不明之处;无无明者,其本性妙识、与七支觉分,无不周到、无有不明之处所。无无明者,其心光满足,无有不遍、无有不透、不彻之处也;无无明者,本觉大智慧光无穷无尽、无有竭止也。
7、19以无所得故者,无得其相,而非无得其真心、本性之灵也;其真心、本性之灵者,常住于虚空,不生不灭也;以无所得故,在无所得中,无有不是本觉、妙心之灵、之体、之大用也。
7、20心无挂碍者,真心无相时,真心即无挂碍也;心无挂碍者,五蕴空、六欲无,真心清净,即无挂碍;心无挂碍者,四大非我、本觉非无,其真心本性、灵觉妙识即无挂碍也;心无挂碍者,无有诸相、诸妄,亦无是非、颠倒梦想也;真心有何挂碍耶?
7、21以般若智慧光明,照破一切尘劳妄想故,照破一切无明烦恼故,其心无妄,即无尘;在无妄、无尘中,真心即无挂碍;真心若无挂碍,即得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实体也”。
7、22虚空有尽,真心无穷也;不灭者,灵觉妙用、性体遍十方而无尽也;不灭者,如来1法、2报、3圆觉、4佛性之灵感,永无灭也。
7、23无挂碍故,其心即得清凉而洒脱;其真心清凉故,本性即妙湛而精明,其妙识无为清净而纯洁;无挂碍故,是依无我相之真心,而成就无挂碍故之实体;
7、24是故三世诸佛,无有不在本觉真心、灵性妙觉中,无有不遍全身、全体中;全身、全体者,而非父母所生之全身、全体也;此全身、全体者,虚空有际,本觉身体之妙感、之灵性者,无穷无尽、无不周遍也。
7、25经过凡夫富贵荣华、情丝爱缚,无可缚我真心、亦无能束我本性也。
7、26心者,无欲即觉、无妄即真也;心者,真心遍十方、续三世、无穷亦无竭也。
8、师之“心”义
8、1与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嗜、舌之所尝、身之所触、意之所感、识之所别者,见如是等,而不生其心者,其名为能空其心也;而不是不见、不闻、不嗜、不尝、不触、不感、不别者;而是无染、无住、无能动其心也。
8、2如无生贪爱心、无生选择心、无生分别心、无生是非心、无生我相心者,而不是不见、不闻、不知、不觉之心;是见无见相、闻无闻执等等之心也。
8、3倘空五蕴、能无六欲者,即名无一切相也;无相者,见一切相无生其心也;无生其心者,身心无有不自在之处境也。
8、4行者,经过、经历也;经历者,遇诸恶魔而不退转也;经历者,遇诸迷惑而不能动其心、更其愿也;迷惑者,情、欲、色迷惑也;经历者,见诸生死如幻泡也;
行者,见刀山火海、临刑夺寿时,心不更变也。
行者,难行能行也;行者,难为能为也;行者,难证其觉道者、而能证之也;
8、5是故凡夫,有迷而无觉者,因妄遮其本心也;遮本心者,觉即迷也;是故凡夫,迷而不觉者。
是故凡圣两途者,一心所造也。所谓佛言:“佛、我、众生三无差别”。
8、6所谓凡夫心者,在一举一动、一止一默、一刹那间,无有不在五蕴、六欲、七情、八识、九有、十类之中;周转者,弗转弗能也;周转者,生死无息也。
8、7贤者,心生欲时,即生即断;性起妄时,亦如是也;贤者,识心分别时,即断分别也;
凡夫者,见诸六欲、七情、八识者,追求而无舍也;贤者,见诸六欲、七情、八识者,远而避之、遇而断之、亦无分别是非之心。
8、8贤者灵心,见诸妄时,即知诸妄无常、无我,而不真实;知妄不真,灵心不动,由不动故,即名为诸妄不能动其心、更其愿也;其名为转灵魂,而归觉地;归觉地者,其灵心为初觉也。贤者灵性与灵识者,亦如是也。如是者,三灵魂转为三初觉也,亦名为预大觉者,是也。
贤眼见诸色,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耳闻诸声,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鼻嗜诸香,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舌尝诸味,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身受诸触,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意盼诸缘,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分别诸相,方入迷时,即转为觉。如是七转,名为转迷成七支觉。
8、9若见五蕴、六欲、七情者,其心倘能即恋即断、即住即迁、即迷即觉者,而不是初、二、三果与中地菩萨者,不可能也。
8、10若问:观音有多少耶?
答:非多、非少,在本心。何者?心包太虚,量遍法界,在在处处,无不是也。。。。。。
8、11禅者,心无四相,秉性无为,妙识融融,常乐而我净也;
8、12当知《华严经》中所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为心造。”造什么?
当知其心能造四生、九有、诸天、天人、世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当知其心能造初、二、三果,及诸圣道天之天人者;当知其心能造初地菩萨,与十地摩诃萨者;当知其心能造三乘、四觉者,直至佛地,而能作大雄也。
8、13凡夫,从日至夜、从夜至日、无有不在五蕴、六欲、七情、八识、九有、十善与不善中;其心而生者1贪、2嗔、3痴、4爱、5取、6欲、七情、八识、九类、十善、十恶中,其心无息、而无止也,故名为凡夫。。。。。。
8、14皆空者,见五蕴,不作五蕴相;皆空者,见、闻、思、觉中,无有五蕴相也;无五蕴相者,见五欲来时,其心如如不动、其意不转不摇,见如未见、闻如未闻,知觉情意,亦复如是。
8、15倘无心相,色从何来?当知诸妄、诸相,犹如泡影,泡影不真;不真者,终必是空,其名为色不异空也。
8、16所谓凡圣不同者,是迷悟之差别也。凡夫倘能转迷为悟者,其生死了也,其彼岸至也,学者勿可辜负自心。
8、17不生其心,不生妄心也;不生者,不生诸法相也;不生者,本无生相,因妄而生,无妄即寂也。
8、18倘能无一切妄、一切相者,灵觉妙心永无灭也;永无灭者,故名不生不灭也;不生不灭者,犹如虚空也;虚空本来不生,能生大地、山河、万物、万象;虚空智慧不灭,故名不生不灭。
8、19以般若波罗蜜多神力,而成就其体备之妙用;体备妙用者,本觉妙心之大用也;体备者,是无上大智慧,光明普照三世、横遍十方、无穷亦无尽也;体备者,其智慧光明之体,无有不备之处之宜也。
8、20无有恐怖者,心无四相也;无有恐怖者,常觉无我,即无有恐怖也;无有恐怖者,果证无为也;无有恐怖者,因无挂碍之体,而得无有恐怖之用也;无有恐怖者,心明而性朗也;无有恐怖者,以智慧光照破无明烦恼故,即无有恐怖也;无有恐怖者,肉身非我、本觉常明也。
8、21所谓涅槃者,涅者,不生妄心也;槃者,不灭觉性也。
8、22是故三世诸佛者,是本觉一心所造也、所成也;能如是者,三世诸佛非一、非二、非三、非四也,在非非中,而能悟、能证、能彻、能觉、能大觉者,非过量人弗能见也、明也,亦无见、明等等一切相也,而不名为古佛者,不可能也。
8、23悟者,是知道颠倒梦想是生死之因也,是生死之根本之根本也;悟者,知五蕴六欲不无,不能了生而脱死也。因此而发了生脱死之心,发者何?明五蕴是幻,知六欲即泡。当深参细找,倘参透、找到者,当舍其幻泡,而追求真常也。
证者,舍幻归真也;倘归真已,回视世间之幻泡,是迷醉之人也;
所谓迷而不悟者,舍真逐妄之人也;悟而不证者,圣阶当前,不履、不进而不行也;
证者,履圣阶而直上也;直上者,无五蕴、无六欲之人也;若无五蕴、六欲者,即名为证,为道,为佛也。
如来觉者,觉诸蕴欲,而非蕴欲,亦非非蕴欲;在非非之中,无有不觉、无有不觉之处也;其觉性,他人莫可知也、他人莫可见也;觉者与觉者,方可能知、方可能见也;觉者,无有不见、无有不闻、无有不知、无有不觉也;所谓用之则彰、不用则藏,觉性之道义,无穷、无尽亦无竭,故名为觉者。
在佛为大觉,到彼岸也;其岸者,无岸无不岸;行者无有一切相,无有无处而不是彼岸也;其岸,无相、无不相;在无相、无不相中,无有不是觉性之灵也、之成也、之用也,亦不可著觉性之灵、之成、之用之相,即名正觉者,亦名为佛,为大觉世尊也。
9、师之“空”义
9、1真空能含一切,一切不碍真空;所谓真空,能含妙有,妙有能显真空之德、之用、之灵也。
9、2自在在真空中无贪、无染、无污,无住而住,亦无分别是非、福罪相,故名真空能含妙有也。
9、3真空能含万象;其万象者,皆是真空之中而显也。
9、4真空含妙有,空极亦不空,世间一切相 ,非真亦非伪;行住及坐卧 ,法法尽菩提,离即离非尽 ,见无见世尊。
9、5觉地者,觉十方、明三世、遍虚空、尽法界、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亦无相也。
9、6本觉本性犹如虚空者,所谓虚空无有减处;本觉本性之慧命。
9、7诸法空相者,本来无法,因人而立法也;本来无生,因妄而生也;
9、8法者,治其妄也;倘无诸妄,法亦空也;
9、9是以妄攻妄也,倘能攻破,是名为贤;能攻破而无余,是名为圣;倘攻不破者,是名为凡夫也。
攻破者,空五蕴、无六欲也,其他希自参;三世诸佛者,无有不是从妄而归真也;归无归处,即为大觉世尊也。
10、师之“智慧光”义
10、1无挂碍者,以般若光照破无明烦恼故,即无挂碍故;无挂碍故,即得智慧之体;其体以智慧之光明、神力之妙用,照破无明烦恼,而转为菩提萨埵;转迷惑而为大智慧,到觉地竟。
10、2到者,非到为到、到为非到,本地风光,何到之有?凡情分别,圣觉一体也。
10、3所谓在凡为灵魂;在贤为智慧;在圣为大智慧;在佛为到彼岸,谓大觉。大觉者,自觉、觉他、觉性圆满、无所不觉也。
10、4倘得智慧眼者,尘劫可尽,本觉慧命永无穷灭也;智慧眼者,所见所闻,无有不是真如实相也;得智慧眼者,见诸世间,无有不是诸佛行藏处、无有不是诸佛常住之地也;得智慧眼者,所见此岸,而与彼岸者是一岸,实无分别也。
11、师之“无”义
11、1所谓自参、自悟、自证、自彻,如得无上之宝;若依赖他人说破者,即是大道两旁之草也;两旁之草者,其道义甚浓也。
11、2所谓无无无中,无穷无尽,无不周遍;在无不周遍中,其名号为如来大禅那也。大禅那者,弗悟、弗知、弗证、弗明、弗彻、弗能用也;如是义者,弗可说也、弗可笔也;倘说与笔者,弗为禅也;所谓说笔如草,自悟、自得如宝;草、宝皆非非,是名如来禅那也;如来禅那者,无禅无不禅也。。。。。。。
11、3戏台底下好参禅;舞厅里面证法身。这两句,未悟证者弗可能也;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倘能无眼界者,即证。
11、4真我受用,在无相中,相相无不庄严、无不清净、无不妙湛、常乐我净而无穷者,多也;
11、5经者,治理也,治理贪瞋痴、转戒定慧也;治理,五蕴不住、六欲无染也;
11、6倘已入自家之门时,其两万步已成为泡影矣;所谓未入自家,一步不可少;倘进自家已,两万步之艰苦已为过渡矣;所谓无法不可至彼岸,倘若执诸法相,亦不可至彼岸。
11、7无智亦无得者,凡有所得,皆名虚妄,虚而不真,妄而不实;倘明其义,得从何所而来?
11、8倘无诸尘妄想时,在不离颠倒梦想中,已离尽、离绝矣;倘无颠倒梦想者,如来觉地也。
远离颠倒梦想者,是大悟、大证、大觉世尊也。
11、9所谓千言万语,无有不是妄也,何者?以妄而治妄,其妄必无也;倘无诸妄,其道成也;妄与不妄,无不是妄;倘无无妄,其妄即是真如实相之觉。
本来故有之佛性,因遭遇尘妄所遮,而不能见其本来面目之道义。
12、法供养
很用心闻思了《心经感》,应当可以挣点功德积分。
以此做为向上师涤华禅师的法供养!
顶礼上师涤华禅师!
13、回向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般若禅林,愿法灯永明,道场长存!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与法宝有缘的众生,愿众生心里没有痛苦,身体没有病苦,生活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