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3卷39笔记

创建日期:2023-03-13

  民俗学-楞严3卷39笔记

  卷三

  14、5、7大七虚妄,识大藏性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39场

  1、识大是什么呢?这里讲的是我们的分别识。跟前面一样的,佛陀先讲一个总结的词,然后就讲一个案例,再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和宣说窍诀。

  2、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分别识实际上没有根、没有因的,没有源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它依靠六种根和六种尘,十二种因缘具足以后,虚妄而出现,也就是说没有实体产生,叫做‘妄出’。

  所谓的思想,所谓的分别念,所谓的心识的话,实际上是依靠六根六尘而产生的,这也是未经观察的一种显相,如果真的去观察的话,它根本不成立的。

  3、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

  阿难啊,你现在可以用你的眼睛观看我们所有会众,这么多的僧众,用自己的眼睛一个一个的可以全部遍及——你的眼光全部遍及,全部看一下。

  4、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当你看所有的僧众的时候,在你的眼前应该是历历遍照,可以全部都了然呈现,没有任何障碍。注视的整个过程当中,全部都能见得到的,就像镜中的影像一样,实际上没有分别念。

  这里主要从阿难的眼识来讲的,分别念加入之前,眼睛虽然看到整个僧众的全貌,所有僧众的全局,全部都一览无余,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呢,当时的眼识上没有什么分别念。

  见得到的话,实际上就相当于是现量见到一样,现量见到的话,它没有分别念的。就像是镜中的影像一样的,镜中显现任何影像的话,镜子它自己不会有分别念——哦,我看到的僧众,哪一个是比较好看,哪一个是比较难看的,哪一个是比较高的,哪一个是比较矮的,它不会有这样的分别念。无分别念是现量照见取境,这是与因明《现量品》的说法比较相同。

  5、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然后次第去想的时候,我们的分别念已经加在里面了,这个是有次第性的,有标指性的,就开始辨别:这是文殊菩萨,这个是富楼那尊者,这个是目犍连尊者,这是须菩提,这是舍利子。

  一个一个可以辨别出来,这个时候,我们观察识,存不存在?不是观察前面的无分别的见,主要是要观察后面的分别识。

  6、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当时那个时候的意识,那个时候的分别识从你的见解当中产生的呢?还是从外面的境当中产生的?或者是从虚空当中,生于的虚空当中?或者没有任何的因,突然无因当中出现的?

  四个方面的观察,我们每个人心——哦,明明清清的,一会生贪心,一会生欢喜心,一会生嗔恨心,一会生比较愚昧的心……。每个人都认为这个是自己的心,那我们观察一下,这样的心,是眼、耳、鼻、舌、身等根产生的,还是外境而产生的呢?还是空中而产生的?还是从无因当中产生的?这样观察的话,可能就没办法成立的。

  如果没有办法成立的话,我们每天都认为是我这个明明清清的心,一会儿痛苦的不得了,一会儿烦恼的不得了,一会儿开心的不得了,一会儿比较昏昧,各种情况。那这样的话,这个心到底从哪里来呢?

  如果我们从道理上推,真的,它好像跟石女的儿子和龟毛兔角没有什么差别的:哇!终于明白,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众生,确实是本来不存在的东西,执着为实有,包括我自己心的分别念本来都是没有的,但是我们还是执着为有。

  7、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第一个,如果你说你的识生于眼见当中,那对境就没有什么关系了。那这样的意识没有对境的光明,没有对境的黑暗,没有对境的色法,没有对境的空法,这样四个对境必然没有的话,那你可以说原本都是无有见。

  就没有见了,因为刚才这四个对境都没有的话,除了这四个对境以外的一种见,不可能有的。那这样的话,等于说你的识是从见当中产生的话,那就没有见的过失了。

  8、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如果你说没有见性的话,没有见的话,现在见一点都不能成立的话,那你的识从什么当中产生呢?不可能的,所以完全是不会成立的。

  这是第一个,第一个观察方法不成立。这是破见,或者是破根,主要是眼根。

  9、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

  第二个观察方法破境:你所谓的分别识,实际上并不是见当中产生的,应该是外境的相当中产生的。如果说是识是单独的从境当中产生,不是从见当中产生的话。

  10、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

  那没有见的话,那不可能有见明。不可能见到明,因为它不是见当中产生的,同样暗也不会见的。如果暗和明都不见的话,那肯定空和色也不可能见到的。

  对吧?因为如果说是从境当中产生识的话,那跟见没有任何关系的。跟见没有关系的话,明、暗、通、塞或者明暗色空,这四个没有的,因为这些都是要见而产生的。

  11、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那这些相都没有——明的相也没有,暗的相也没有,色的相也没有,空的相也没有,你说是从外境当中产生的话,那外境除了这些见以外,还有另外一种产生的方法和途径吗?也没有。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要么见到明,在日光下见到的;要么没有月亮的时候或者是黑暗时见到暗;要么是空的法,要么是色的法,除此之外眼睛所见到的对方,基本上是不可能有的。既然这些相统统都没有的话,所谓对境当中产生的识是哪里来的?

  12、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刚才见和境已经讲完了,现在:如果承认这种心识产生于空的话,在任何东西都没有的空当中产生的话,那跟外境的相没有关系的,它不是相的;也不是我们的见,根这边也没有关系的。

  也不是相也不是境,境也不是,见也不是,如果真的没有见,也没有这样的相的话,那就没办法辨别。如果不能辨别的话,自己就不能知道这是明的,这是暗的,这是空的,这是色的——所有的这些名言都没有办法。

  你说是空中产生识的话,很难安立的。

  13、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如果对境的相没有的话,见到它的这种因缘也同时灭了,也没有了。相也没有,见也没有的话,那组成它的因缘怎么会成立呢?

  如果没有因缘的话,那见闻觉知——见到的、听到的、品觉的、身体了知的这些,所有的这些名言也好,现量的这些知觉的话,都统统无法安立。

  14、处此二非,空则同无,

  二指的是见和相,见和相在这里没办法成立的话,那实际上是一片虚空,实际上是什么呢?都是龟毛兔角,没有的。

  15、有非同物,

  那么这样的虚空,即便是有,也不是有为法物质的有,而是一种无为法空无的有。

  有为法的物质都是有生灭的,这种虚空是没有生灭的无为法,与有为法不同。

  见和相这二者都没有嘛,这二者没有的话,等于是空。空的话实际上就是虚空、虚无。虚无其实是没有,即便、假设说是“有”的话,那这种“有”——虚空的“有”是一种无为法的存在,但无为法的存在也没有生灭,和没有差不多的。

  16、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这样的虚空,纵然说它生起了你的识,但是我们怎么样能分别呢?虚空当中产生的识,我们怎么样分别呢?

  无为法的法当中不可能让识生起来。即便是生起的话,谁能辨别?我的识是从虚空当中产生的——虚空本来的是一片空无的东西,空无的东西怎么产生?你自己也无法辨别的,别人也是没办法安立。

  这是第三个方面,从虚空当中产生不合理。

  17、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第四个方面,无因产生:如果我所有的分别识全部是无因而产生的话,那我们看日轮的时候,为什么不会产生分别月轮的感觉?

  我们本来是对月轮有月轮的感觉,日轮有日轮的感觉,是互不混淆的。但是如果是无因而产生的话,白的可以说黑的,黑的可以执着为白的,对境上都没有任何特殊的因缘,那我们世间的整个一切的一切都可能混乱一片呐,不可能有一个规则,一切都是乱套,这种现象的话,那我们世间学名言的人都是不可能承认的。

  任何一个法,都是有了因而产生的,比如说我看柱子的话,柱子因为有了对境的时候,依靠它的所缘缘,我产生我知柱子的眼识;我看月亮的时候,因为有月亮的原因,我才执着它的。所以无因而产生的话,有很多都过失。

  18、汝更细详,微细详审。

  现在这些事情的话,你要更加、特别细微的,特别特别详细的去观察,去思维、去分析、去探究,这样才知道我们的识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

  19、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

  其实眼根的见跟你的眼睛有关系,依托你的眼睛;然后推在你的前面的这些相,看到僧众的相,文殊这些相的话,跟境有关系。

  这种关系,只要有相状,我们称之为是有,或者安立为是有。如果没有相状的话,我们称之为它是虚无的。

  这就是一般世间的名言规律。

  20、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这样去推理的话,你所谓的这种识缘,因什么而产生的呢?刚才你的眼睛和前面的对境,还有相状这些的话,我们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你怎么承认你的心识是产生的?

  下面再说怎么不是产生的呢?

  21、识动见澄,非和非合,

  你的这种识其实是动摇性的,你的见是不动的,那它们的和合难道可以吗?一个动的东西,一个不动的东西,它们两个可不可以和合?不可能的。

  我们分别念,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它是动摇性的。见像镜子一样的,只不过在根识面前显现而已。 按照因明的话,它是刹那性的,它只是显现而已,没有什么动不动的,其实它是不动的。

  22、闻听觉知,亦复如是。

  同样的道理,其他的根识,鼻子闻的、耳朵听的、还有你的舌头品觉的、身体知道的,这四个现量,也是一样的不可以和合。

  23、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这些识缘不应该从无因缘的自然当中产生的。

  24、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

  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应该知道,我们自己的这种心本来无有任何的来源,或者是住处,不管空当中,境当中,识当中,都没有来处的。

  我们五根识,眼耳鼻舌身所知道的这些知,它们的本性并不是真正的因缘而产生的,都不是依靠一种实有的因缘当中产生的。所有的五根识、分别识,实际上也并不是自然而产生的,也并不是是因缘而产生的。

  25、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

  无分别的见大和有分别的识大,加上虚空的空大,再加上地、水、火、风,总共有七个大。

  26、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大七为主所有诸法的真正的本性的话,其实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也就是说是如来藏的妙用,或者是如来藏的本性。这些法的话,本来都是无生无灭的。

  前面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言来比喻,然后中间分析,分析完了以后,让我们进入到最甚深的湛然光明的如来藏本性当中。

  27、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

  佛陀还是经常批评阿难:阿难你心太粗浮,太粗大、肤浅,粗心大意,讲了那么多,还不悟见闻的本性,不能了知它真正的相。本如来藏的本性的话,本来我们见闻觉知的本体跟如来藏是无二无别的。

  28、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你先看一看现在的六处的识,见闻觉知的这种识的话,到底他们内部的这种关系是相同的?相异的?是空的?有的?是非同非异?,还是为非空有?提了八个问题。

  佛陀是问,但实际上带有什么呢?带有回答,他怎么回答的话,这些都是没有实有的。

  (1)为同:这些识是不是相同?如果是相同的话,比如说眼见、耳闻,这些是相同的话,那我眼睛见到的时候,为什么眼睛是听不到呢?如果真的这些见和识相同的话,那我见的时候为什么听不到?

  (2)为异:如果你说这两个完全是不同的,象东山和西山一样的。那当你听法的时候,耳朵听法,心里面产生怀疑,完了以后马上要问法义,这个为什么?如果是完全是不同的话,一个在听法的时候,其他的心识马上产生这种感觉,这个为什么?这是第二个方面的。

  (3)为空:如果你说这些识的本性全是空的话,那为什么每一个识都是这么明明了了的,跟其他的空法完全不同的,为什么这样呢?

  (4)为有:如果你说识是有的话,那我们去找,我们前面不是四个方面找这个识吗?但是识也找不到,眼耳鼻舌身也找不到,不管是从六处也好,六入也好,从哪方面的话,一直找不到。如果有的话,为什么找不到?

  (5)为非同:如果这里面是不相同,如果不相同的话,那为什么互相了知呢?如果完全是不相同的话,比如说我一边听法,那一边吃糖,或者说是听音乐的声音,或者是看花园的时候,为什么明明自己也互相沟通,都能知道的,为什么这样?

  (6)为非异:异是他体,非异不是它体,是一体。如果是一体的话,那为什么他们之间又互相排斥,互相反作用的?听的尝不到,尝的听不到,为什么有这样的?

  (7)为非空:非空是不空,如果不空,真的有的话,那为什么是了不可得呢?这些识的本体一直是找不到的。

  (8)为非有:如果真的没有的话,那为什么这些识,我们享用不尽,用之不尽——如果真的没有的话,那为什么我们看得到的、听得到的、品尝到的,有知觉的这些,我用之不尽,用多少都不会用尽的。我一直想看的话,外境没有灭尽之前,我的眼识一直是不会间断的。为什么?

  29、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阿难你们的话,本来也是不知道如来藏当中,其实识的本性是光明明知的,明觉的这种本体的话,它是真正的识,真正的如来藏的这种识,也是光明了然的,也是不灭自相的,这种心性周遍于整个法界。”

  30、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整个包含所有的十方虚空界当中,怎么会是有指定的,或者说是片段的一种方所呢?不可能有的。所以识的话,我们表面上看起来,你的意识、我的意识,可能是有这种界限的,片段性的。但实际上的话,它遍于十方法界,这样的话,怎么会是有的这种偏堕呢?

  只不过我们的业力显现不同,业力显现不同的话,像诸佛菩萨,所有的万法都像手中的芒果一样,看得清清楚楚的。我们凡夫人的话,对我们的心识一点都不了知。

  31、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

  这个时候包括阿难,还有在座的大众,获得了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微妙的开示,身心荡然,没有任何挂碍。

  32、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他们对各自心的认识遍于十方,见到十方的空性,就像是看到自己手掌当中的一片叶子一样的。

  以前他们对自己心的认识很狭窄的,狭隘的,现在他们各个都好像对整个空性有所认识,了如指掌,就像是手掌当中的叶物一样。

  33、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他们就通达了什么?世间所有的万物,实际上就是菩提心的一种妙用。真正我们的这种明心见性、普遍圆满的这颗心的话,它可以说是包含整个十方。

  这是讲一个他们的境界。

  34、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他们对整个大的空性和大的世间万物,已经通达空性。通达空性的时候,他们反观自己的身体,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哇!很渺小,就像是十方虚空当中,被风吹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微尘。我们的身体,在整个虚空当中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微尘。

  35、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我们的身体,自身的所谓的这种身躯的存亡,就像是特别澄清巨大的大海里面,有一水泡,起灭都是特别渺小的。

  36、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但是真正的心的本体的话,了然自知,本来的这种妙心常住不灭的。真正的如来藏光明心的话,其实它本来就已经获得了,无离无合的,并不是今天才来的,我认识的时候才来了,之前一直是没有的,不是的,一直是常住不灭的。

  37、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所以他们就特别开心,合掌,他们的这种了悟从来都是没有过的。他们当时在如来面前说了这样的一个偈颂,一般是叫叩钟偈。

  38、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妙湛是法身的意思,总持是报身,不动是化身,其实显现化身也是不动身。法宝化三身的尊主,就是佛陀,佛陀所说的最深的法就是这个首楞严法门。它是我们世间当中非常难得的、非常稀有的。

  因为佛陀所说的所有佛法的精髓实际上就是破妄心,破妄心的唯一的窍诀的话,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所以《楞严经》在世间当中都是非常稀罕的。

  39、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而且它的功德,把我们亿劫当中的颠倒梦想都一一消除,而且不用经历三个阿僧祇劫,当下、即生当中——这里也可以说是讲即生成佛,也可以说,不用经历三个阿僧祇劫。

  40、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愿得到今天这样的佛果以后,成了如意宝一样的佛王的话——我发了愿,以后得到佛陀的果位的时候,可以度化无量无边的如恒河沙的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41、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我们发这样的心,也就是说得佛果和下化众生这么一个甚深的心,这个心可以称之为菩提心——我愿度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我要供养尘数刹土的这些佛。

  在佛面前,我们供养花,供养香的话,不一定欢喜的,供应钱也不一定欢喜的,佛陀也是不缺钱。最主要的是什么呢?要供养发心,发菩提心,这个才算是真正报答佛的恩德。

  42、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在这里发愿的时候,请释尊作证:我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先发这个誓愿,众生只要一个没有成佛,那我就不会取涅槃,一个都不剩下。

  43、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佛陀已经断证圆满,我就依靠佛的加持、我自己的发愿获得了如来的果位,并且在十方世界当中,我用佛法来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大雄,指的是佛陀,他是大力大慈悲的,我希望遣除所有细微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让我也是早证这样的佛陀果位,而且在十方世界当中坐道场。坐道场的意思就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44、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是虚空,空无的意思,即便是世间的虚空全部都消亡;但是我烁迦罗,烁迦罗心是坚固的心,我坚固的心不会动摇的。

  45、48法如来藏性,以比喻推理出无生,无生者必空性也。

  五蕴藏性喻无生

  (1)眼劳看虚空的空花,色蕴喻无生;

  (2)双手摩擦涩滑冷热,受蕴喻无生;

  (3)酢梅生口水,想蕴喻无生;

  (4)瀑布波浪,行蕴喻无生;

  (5)一瓶虚空往来,识蕴喻无生;

  六根藏性喻无生

  (6)眼劳看虚空的空花,眼根喻无生;

  (7)塞耳听声,耳根喻无生;

  (8)长吸闻冷触,鼻根喻无生;

  (9)长舐吻苦味,舌根喻无生;

  (10)冷手触热手,身根喻无生;

  (11)睡醒忆忘,意根喻无生。

  十二处藏性喻无生

  (12+13)园中看树林泉池,色见喻无生;

  (14+15)园中食办击鼓,听声喻无生;

  (16+17)炉中旃檀香,嗅香喻无生;

  (18+19)持钵遇醍醐,尝味喻无生;

  (20+21)以手摩头,身触喻无生;

  (22+23)善恶无记三念,意法喻无生。

  十八界藏性喻无生

  (24+25+26)眼+色→眼识,眼色识喻无生;

  (27+28+29)耳+声→耳识,耳声识喻无生;

  (30+31+32)鼻+香→鼻识,鼻香识喻无生;

  (33+34+35)舌+味→舌识,舌味识喻无生;

  (36+37+38)身+触→身识,身触识喻无生;

  (39+40+41)意+法→意识,意法识喻无生。

  大七藏性喻无生

  (42)粗为大地,细为微尘,地大喻无生;

  (43)手执阳燧,日前求火,火大喻无生;

  (44)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水大喻无生;

  (45)整衣角动,风拂人面,风大喻无生;

  (46)凿井出土,中得虚空,空大喻无生;

  (47)见日则光,见黑月暗,见大喻无生;

  (48)周视会众,次第分别,识大喻无生。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3卷3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